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法兰西印象 >

第16部分

法兰西印象-第16部分

小说: 法兰西印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场活动似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我必须在短短的半小时内现场辅导好所有中方签字人有关程序,保证他们不出任何差错,同时还要与法方确定中法其他领导,特别是中国庞大的部级陪同领导如何站队,既要保证他们在媒体上有所曝光,也要让中方签字人在仪式中有他们的形象,特别是中法双方在仪式上的平衡与得体。在所签署的协议,TCL与法国汤姆逊多媒体公司的协议备受法国媒体关注,总裁李东生的助手张经理希望我能将协议在排列顺序上提前,我做了解释,因为是胡主席国事访问,是外交行为,政府协议必须优先。他听完后表示理解,也很配合。洛阳玻璃厂刘总第一次出席这样盛大的签字仪式,心里不免紧张。我耐心给他做了示范,讲解外交礼仪。在仪式结束后,我又陪他到外交部出席拉法兰总理的宴会。宴会结束后又派车把他送回住地。他为此非常激动,给我发来了热情洋溢地感谢信,称其生平第一次参加如此庄严的仪式、第一次与外交官打交道,印象非常美好,云云。
  作为胡主席的礼宾官,我是中法友谊的见证人,更是亲眼目睹了希拉克对胡主席友好感情。胡主席访法,希拉克与胡主席正式会谈两次、宴请三次,并亲自陪同胡主席观看了“孔子展”。如果再加上希拉克亲自到机场迎接胡主席,中法元首总共见面六次,这是法国接待外国元首礼宾安排中绝无仅有的。
  就这样,我幸运地见证了中法友好的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因为我是胡主席的礼宾官……〖〗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法兰西印象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悠悠万事,文化为大(1)
因工作关系,我与巴黎周边的两个城市的市长较熟,一个是伊希市(IssylesMoulineux)市长安德烈·桑蒂尼(André Santini),另一位是马尔梅松市(RueilMalmaison)市长雅克·伯梅尔(Jacques Baumel)。这两个城市都不大,但有一个共同点,文化搞得有声有色,不仅市府的图书馆很大,市府剧场也大得出奇,与这些只有几万人口的城市相比显得过于奢华。桑蒂尼还专门请设计师把高架桥下的空间作为社区文化用地加以利用,青少年不仅可在此进行室内攀岩等娱乐,一大批画家在此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室。我特别钦佩桑蒂尼的战略眼光,他除了把法国有名的电视台ARTE和EUROSPORT搞到其属地外,还专门建立了数字社区,让居民看社区的网上电视,监控市政会议等。他还倡议成立了国际数字城市论坛这一机制,每年开一次会,讨论在新的21世纪里,城市管理者如何安排社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世界许多知名城市都参与这一论坛。
  马尔梅松市的文化活动与伊希市不相伯仲,2003年底,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胡政*任率团考察法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我便找到了伯梅尔市长,他用一天的时间接待我们,并为我们专门召集市政会议,由市政议员们分别介绍如何用该市高达15%的预算,即1亿多欧元为5万居民提供各种文化服务。这种服务包括从社区图书馆、到剧场,从乒乓球队到中国武术,从博物馆到公园等公共产品。伯梅尔先生年逾80,是戴高乐将军抵抗运动的战友,法国政坛的宿将,他在市政会议上当众向我提出,希我能将中国在香榭丽舍大街春节*队伍分一部分来马尔梅松市,为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增添新的内容。这一愿望后因种种技术原因没有兑现,我回国前与伯梅尔先生话别,老人家还对此念念不忘,其关怀社区文化的精神让我感动。
  悠悠万事,文化为大,法国各级政府为何如此重视文化?胡主任一行提了这样的问题,读者朋友也许也正想问。依我看,原因很简单,大概有这么三条:
  (1) 法国政府难以像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那样能干预经济生活,抓GDP,因为法政府不拥有配制经济资源的任何手段,相反,宏观经济政策还要受欧盟总体经济政策的影响。想来想去,还是抓文化为好;
  (2) 老百姓喜欢文化,作为民选的地方政府,天天与老百姓见面,必须迎合选民的需要,否则坐不了江山。在法国许多城市的预算中,文化往往是最主要的预算开支,像巴黎、里昂、里尔这样的大城市,文化活动甚至成为政党竞选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国中部有一个城市叫伯儒瓦(Blois),市长叫雅克·朗格,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后来还当上了社会党的文化部长。因其文化搞得好,还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政治家。我曾经工作过的斯特拉斯堡,城市不大,名气却不小,各类文化活动预算接近市政府预算的20%,各种文化活动让人应接不暇;
  (3) 文化产业需要有人提供服务,无形之中创造就业,以文化促经济,这也是各地政府抓文化的重要原因。据20年前法国经社理事会的《法国文化与经济报告》显示,当时法国文化产值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达1600亿法郎,相当于250亿欧元,并创造了法4%就业人口,即76 万个就业机会。20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在今天肯定还要大。
  有意思的是,法国政府虽然在国际上大力倡导“文化例外”,但从不掩饰文化就是产业,是联结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最佳纽带。法国精英们深知,美国人之所以将文化定为普通的服务产品,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占领法国文化市场,而今日美国文化产品早已遍及天下,仅美国影视产品出口一项就超过了航空业产品出口总额。若政府不采取措施,法国也将同世界所有国家一样,难逃沦为美国文化“殖民地”的厄运。为了保护文化产业,法国政府要求公众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法政府的法律规定各电视台必须按照其营业额按比例出资拍摄并播放国产电影,全国1300多家电台在每天早6点30分至晚10点30分之间的音乐节目必须播送40%的法语歌曲,各电视台每年播放法语电影不得少于40%,违者处以罚款用于资助民族文化。法国电视一台(TF1)自恃是传媒界老大,对政府的规定没有足够重视,巴黎法院就曾以播放节目中没有足够的本国产品而对其罚款700万欧元。
  当然,政府抓文化的关键还得动员老百姓参与文化,让他们对文化历史感兴趣。比如说法国戏剧,全国从国家剧院、国家戏剧中心,到各种国营、私营剧场加起来,每年演出超过5万场,接待法国观众800万人次。政府每年还举办长达一个月的阿尼翁戏剧节,各种节目异彩奥林匹亚是巴黎最火爆的音乐厅,经常能看到长蛇阵似的购票队伍。(2002年7月)
  纷呈,对法国庞大的戏剧业更是推波助澜。记得上海申博期间,国内曾派出两台精彩的文艺节目,一台叫《金舞银饰》,另一台叫《今夜星光灿烂》,观众反响极佳,但想多演一场或在巴黎其他剧场上演一场几无可能,因为所有剧院的档期都在一年多前排完,法演出市场之繁荣可略见一斑。时至今天,巴黎奥林匹亚(OLYMPIA)音乐厅前长蛇阵似的购票队伍和巴黎歌剧前焦急地等待退票的观众表情还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法国戏剧市场首先靠法国戏剧迷,没有这些“票友”,就不可能有繁荣的舞台。这种票友既有戏迷,也有业余戏剧演员,如政府发言人让·弗朗索瓦·科佩(JeanFranois COPE)的老父亲罗朗·科佩(Roland COPE),他本人是医生,10多年来每周坚持业余演戏,还与一帮戏迷一道组织了一个戏班子到外省巡演。他向我多次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能带上他的“戏班子”来中国“过把瘾”。其实,像科佩先生那样的戏剧爱好者在法国还有很多。接下来是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最后是演出公司和剧院的科学管理和营销。事实上,从事法国戏剧业的不仅是国家歌剧院等国立大公司,也有近千家中小型独立演出公司,它们的作用也非常独特。这次中国在法文化年,它们穿针引线,运用市场的杠杆,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法国观众。我从戏剧还想到音乐舞蹈,全法拥有4300个音乐机构,20000多名音乐家、舞蹈家和歌唱家,8700名其他各类艺术家,每年举办250次音乐、歌剧和舞蹈会演。一年一度的法国音乐节更是全国的盛会,几乎所有城市的市府都要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会,一时全国成为音乐的海洋。音乐节培养了一大批法国音乐听众,法国人将此称之为“文化*化”,类似做法还有每年国庆期间在巴士底歌剧院给平时无力支付门票的观众公演一场音乐会及巴黎大区音乐节、勃艮第夏季音乐节、斯特拉斯堡音乐节等60多个音乐节日。
  

悠悠万事,文化为大(2)
说到巴士底歌剧院一年一度的免费音乐会,我自然联想到法国政府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各种措施,如18岁以下的学生免费参观国家博物馆。我女儿在法国上幼儿园时,每周三学校组织一次外出活动,老师常带她和小伙伴们去博物馆,得意的她回家给我说的那些博物馆名字,连我都没去过。此外,法国政府规定,每月第一个星期天所有的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末举行“文化遗产日”,届时包括总统府在内的全国所有历史建筑均一年一度的音乐节使全国上下成为音乐的海洋。(2001年6月)要向公众开放。2004年9月是此项活动的第20个年头。每年一到遗产日,法国老百姓都早早地在各种历史宫殿前排起长队,有的甚至要排上半天时间,最后等到参观时喜悦心情难以言表。我们使馆有一位扬州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遗产日参观爱丽舍宫时,意想不到受到了总统府主人希拉克接见,并照相留念,使其喜出望外,把3小时排队的疲劳抛到了九霄云外。
  读者朋友们都知道,法国是世界博物馆大国,全国约有1200家博物馆,仅巴黎一地就有70多个博物馆,大多数外省城市也至少有1—2个博物馆。此外,法国还有38000多座被文化部列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其中,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圣米歇尔山、尚博尔城堡和以卢浮宫和圣母院为中心的巴黎塞纳河滨等法国20多处风景名胜还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法国,人人喜欢参观博物馆,仅巴黎的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凡尔赛宫每年就接待1200万参观者。据法国旅游部门统计,法国一直是世界旅游大国,年接待外国游客7000—8000万人次,其中,80%的游客来法是为了参观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此庞大的游客群也强化了法国独特的博物馆业。
  小女在法国上幼儿园,每周三经常要外出参观博物馆,图为她正在向法国老师学习绘画。(2001年9月)那么,法国政府究竟拿出多少钱补贴文化事业?2004年,法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预算为亿欧元,约占GDP的1%,经费主要用来支持历史遗产、创作及书籍和阅读。如2003年法国政府支持了650个艺术节和由800个博物馆组织的1600个展览。从政府支持形式看,共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直接提供赞助、补助和奖金等;二是来自地方财政支持,法国的大区、省、市、镇政府都有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三是政府通过制定减税等规章鼓励企业为文化发展提供各类帮助,如支持文化事业的企业可享受3%左右的税收优惠,这就是为什么法国企业一直愿意为文化事业提供各种赞助,这种赞助甚至多年来一直高于对环保行业的赞助。这次法国在我国的文化年活动就有20多家法国企业成立了“法国文化年荣誉委员会”,每家企业出资50万欧元,共集资1亿多元人民币,可见法国企业高昂的积极性。这种企业对文化的赞助在法国叫Mécénat,它可以让企业扬名,做某种柔性的广告,也可冲抵企业税收,一举两得。在法国,一般大公司都有一个文化资助委员会,由其公司内部优秀的文化科技人士组成,负责审定资助项目,而每个企业则又根据各自的偏好确定资助对象,如埃尔夫石油公司侧重音乐和造型艺术、法国航空公司支持有才华的音乐家、美术家和法电侧重文物保护、考古等。这次李东升先生的TCL公司也参与了法国文化年的Mécénat活动,我想,如果我国也有类似的制度,李先生肯定也会为中国文化年“慷慨解囊”的,这反过来同样说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我国是多么的紧迫……
  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迄今对法国人爱玩、会玩感受很深,玩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足球是法国最受欢迎的体育活动,法国足球队曾获得1998年世界杯和2000年欧洲杯双项冠军。图为法国队当时的最佳阵容。(2000年)
  每到双休日,巴黎的布洛涅森林里到处是前来放松的游人,他们有的骑马,有的骑自行车,有的跑步,有的踢足球,一派祥和的全民健身景象。就是我天天散步的河心岛,总有人在那跑步、做操,甚至打太极拳。
  体育是法国人第一玩,各种体育协会近百种,各类体育俱乐部18万个,注册会员超过1300万人,其中,仅中国功夫俱乐部全国就有几百个,学员4万多人,从太极、气功到武术应有尽有。如果再加上全国在各种俱乐部工作的100万志愿人员,参加体育活动者约占法国人口的25%,但实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还要高,至少占法国人口的40%。法国人如此酷爱运动,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当他们身着各种专业运动服装时,无论是垂钓,还是林中散步,还是骑自行车,你都会以为他们是专业运动员。
  虽然法国人的运动项目五花八门,有足球、橄榄球、赛艇、网球、高尔夫球、自行车越野、远足、登山、滑翔、划艇和冬天滑雪等,但最受欢迎的还是足球,任何社区都有一个足球场。遇到重大比赛,万人空巷,巴黎的王子体育馆和法兰西体育馆常常因赛事造成交通堵塞。如果一方胜出,激动的球迷还会走上香街按着汽车喇叭举行兜风*。据统计,法国家庭一年用于各种体育支出高达400亿欧元, 占家庭预算的5%以上,占全国总消费支出的1%和国民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