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 >

第12部分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第12部分

小说: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说完这句话,他依然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再次旁征博引地说:“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能被司马迁这样一赞三叹地表达敬意的汉朝人物实在少之又少。 
  然而,在我看来,李广一生的悲剧都源于他和梁王的那次私下授受。在“七王之乱”的政治背景之下,如同惊弓之鸟的汉景帝已不再相信任何诸侯。因此,皇帝对于任何僭越行为都有一种从生理到心理的排斥。不幸的是,李广无意之中踩到了高压线。从此,李广在汉景帝心里就被打入了另册。皇帝手里有的是官帽,也有的是封地,但他却没有理由将这些赏赐给自己不信任的人。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政治失误从来就没有改正的机会。因此,终汉景帝一朝,李广一直在第一线疲于奔命,却从来不见提升。生不成名身已老,时光不会因李广“无功”而停留。 
  当一个朝代冉冉而去,任你心雄万夫,任你被各界誉为“飞将军”,任你的白羽“没入石棱中”……全都没什么用途。   
  李牧:让我打仗?我就“拖”(1)   
  战国时期,赵国离匈奴最近,匈奴衣食匮乏了,就侵入赵国的边境,大肆掳掠一番,把男人掳去做奴隶,把妇女掳去给军兵取乐,牲畜掳去放牧。面对这个纵马驰骋,来去自如的对手,赵国上下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赵国派大将李牧去驻守雁门郡(今山西代县),李牧也没有对付匈奴的好办法,干脆就用了最笨的一招:拖。作为边将,李牧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设置官吏,不受朝廷的干涉,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不光官吏的任命权在李牧手上,防区内的所有租税也都归李牧征收。李牧把租税都收入自己的幕府中,却并不滥用,而是全部划归为边防守军的经费。 
  这一笔租税为数可不算少,李牧乐得大方,每天都杀几头牛犒赏兵卒,对他们的待遇十分优厚,以此激励他们练习骑射。同时加强战备—维护好烽火台,军情紧急时保障通讯畅通;大量派出间谍,刺探匈奴的动向……总之,战备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与此同时,李牧下了一道死命令:“如果匈奴入侵,所有人马立刻退入军营中,不能和匈奴作战,有胆敢和敌人接战的,有擅自去追捕敌人的,一律斩首!”因此匈奴每次入侵,兵卒们就点起烽火通知各处守军退入城中固守。 
  如此数年,李牧的军队从未出战,但是百姓、牲畜却也没有什么损失。 
  这个笨办法很让人瞧不起,匈奴和边防守军都认为李牧是出于胆怯。兵卒们平常在一起聊天,都哀叹说:“唉,怎么摊上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将军啊!” 
  朝中大臣也众议汹汹。赵王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谴责李牧,李牧说:“我就这样,陛下您要觉得我不行,您就换人吧。” 
  赵王一听,你这不是将我的军吗?你怎么这么固执啊!大怒,把李牧召回朝中,换了另外的将军代替他。 
  这个将军很有进取心,匈奴一旦入侵,立即出战,但是匈奴人强马壮,赵国的军队根本不是对手,结果不仅战士减员,百姓、牲畜损失极大,边境上几乎不能耕种、放牧了。 
  赵王一看这可不行,又来请李牧重新出山。李牧像对待匈奴一样对待赵王,也来了个“拖”字诀:闭门不出,称自己有病。赵王厚起脸皮,数次强迫李牧去雁门郡抵御匈奴。李牧端足了架子,这才说:“赵王您要非用我不可,我的策略还是像以前那样,您看着办吧。”赵王只好答应。 
  李牧回到雁门郡,故伎重施,匈奴是有劲无处使,又是好几年一无所得,只好继续嘲笑李牧是胆小鬼。 
  守边的将士们过着这种和平的生活,不光粮饷不缺,每天还都有丰厚的赏赐,人人都渴望战斗。李牧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精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匹战马,五万名勇士,十万名弓弩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一反常态,派牧人把牲畜赶出去大模大样地放牧。 
  匈奴一看这种形势,反而不敢贸然进攻,派先头部队试探性地入侵。李牧命令数千人的接战部队稀哩哗啦一触即溃。单于听过先头部队的汇报,立即率领主力部队大举入侵。李牧布下奇兵,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大破匈奴十几万铁骑。李牧乘胜追击,先后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匈奴单于无法存身,只好从与赵国接壤的边境地区逃跑了。 
  其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匈奴都不敢迫近赵国的边城。 
  李牧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和燕国、秦国大战,攻城拔寨,战无不胜,被封为武安君。 
  不过这个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下场却非常凄惨。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的战争开始之后,著名的大将军王翦攻打赵国,王翦忌惮李牧的军事才能,私下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金,让他在赵王面前构陷李牧和另一员大将司马尚谋反,赵王这个笨蛋居然听信了这种不入流的反间计,遂派人去取代李牧。李牧了解到内幕之后,拒不受命,坚决不交出兵权,赵王派人趁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司马尚也被剥夺了兵权。 
  三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赵国宣告灭亡。 
  【个性点评】 
  李牧看来是那种真正的“睡狮”:我先打盹,你随便玩;但是我打盹并不等于我真的睡着了,我是先把一切都布置好了再打盹。一旦时机成熟,立马就醒,给你致命一击。 
  这种蔫人最可怕,你骂他,你打他,他就像一个正宗的东亚病夫那样毫无反应。他就用一个“拖”字诀,让你没脾气。对谁都“拖”,对外“拖”,对内“拖”。“拖”得你筋疲力尽,突然反戈一击。得!投降吧!匈奴投降了,赵王也投降了。 
  不过,睡狮的特点是时睡时醒。如此一来,睡的时候别人说你胆怯,醒的时候你是常胜将军,你不胆怯了,别人倒胆怯了。所以你的末日来临了。 
  并不是所有的睡狮的末日都会来临,有的睡狮,还是拿破仑同志亲口封的睡狮,到现在既没有醒,也没有末日,还在继续睡着。 
  睡就睡吧。不醒最好。鲁迅不是说了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就像李牧一样,最终也灭亡了。   
  郦食其:文雅的不行,就来粗野的吧(1)   
  这是秦末汉初最经典的一个场景: 
  刘邦带兵经停陈留,欲谋取一官半职的高阳儒生前来拜见。郦食其在传达室奉上自己的名片,温文尔雅地对门卫说:“我乃高阳儒生郦食其,素仰沛公之雄才大略,原为沛公效犬马之劳。敬请诸位给通禀一声,说我想拜见沛公,渴望和他一起谈论谈论天下大事。”使者进去禀告的时候,刘邦正在洗脚,他一边抠着鸡眼,一边问办事员:“来者是个什么货色?”办事员绘声绘色地描述道:“他头戴高帽,形象古雅,貌似满腹才华。”闻听此言,刘邦胃口大倒:“我最烦的就是狗屁儒生!替我损他几句,就说我正忙于军国大事,无暇听儒生忽悠!” 
  等了半天,没想到等来的是刘邦这几句话,郦食其勃然大怒,双眼圆瞪,手握宝剑,如同爱斗的公鸡,气鼓鼓地对办事员说:“那你小子就再给我通报一遍,就说老子我是高阳酒徒!”如同我们知道的那样,刘邦向来吃硬不吃软,听说来人脾气很大,马上答应接见郦食其。 
  其实,为这次求职,郦食其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 
  他是陈留高阳(今属开封)人,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平时靠下贱职业维持生计。虽然如此,却喜欢喝酒骂人,弄得自己像个人物似的,因此赢得了“狂生”称号。 
  在此之前,郦食其也见过陈胜、项梁各路豪杰,每次都备感失望。那些翻身的奴隶个个都斤斤计较,刚愎自用,小肚鸡肠,龌龊不堪。但是在他的想像中,刘邦不是这个样子。多方汇集来的信息使他对刘邦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最喜欢的恶作剧就是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对刘邦还是不能走讨好的路线,只有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刘邦的反革命的两手,才会一鸣惊人。 
  此时的郦食其已经60岁了,他知道事情该怎么办。 
  果不其然,事情就是按照郦食其的设计发展的。 
  见到刘邦之后,郦食其首先从气势上盖住了他:“你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但在我看来您却不过如此—统共万把来人,千把条枪。这样和强秦对抗,绝对是肉投饿虎。怎么办?我知道你最想问的就是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夺取陈留。因为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且为天下粮仓。”见刘邦已渐渐入巷,郦食其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我和陈留的县令是酒友,如果您想清楚了,就委托我前去劝降此人。” 
  就这样,刘邦不战而得陈留。郦食其一举成名,常以刘邦使臣的身份奔走于天下诸侯之间。 
  汉王三年(前204年)的秋天,项羽攻打汉王,攻克了荥阳城,汉兵逃走去保卫巩、洛。不久,楚国人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攻破赵国,彭越又多次在梁地造反,就分出一部人马前去营救。淮阴侯韩信正在东方攻打齐国,汉王又多次在荥阳、成皋被项羽围困,因此想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屯兵巩、洛以与楚军对抗。郦生便就此进言道:“真正的王者以百姓为天,而百姓又以粮食为天。敖仓是重要的粮仓,目前守敖仓的部队战斗力低下,我们正好乘虚而入。” 
  刘邦马上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出兵据守敖仓,郦食其又为刘邦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天下格局初定,渐渐成为了楚汉相持的形势,只有齐国还保留有相当的实力,和楚汉不即不离,因此,齐国的立场就显得格外重要。 
  郦食其自告奋勇出使齐国,只是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齐王面前,郦食其口吐莲花,头头是道。他盛气凌人地问齐王:“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回答:“我不知道。”郦生说:“您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归向的话,那么齐国就不可能保全了。”于是,郦食其从天时、地利、人和,大气候和小气候,主观与客观……纵论天下形势,探讨楚汉的发展前景,得出了汉兴楚亡的重要结论,并和齐王达成了共识。 
  于是,齐王撤除兵守战备,天天和郦生一起纵酒作乐。 
  灾难就这样来临了。 
  淮阴侯韩信听说郦食其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心中既不服气,又很失落,于是就采用蒯通的计策,乘夜幕的掩护,偷袭不设防的齐国。 
  结果可想而知,正与郦食其喝酒的齐王听说韩信兵临城下,顿时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便恼羞成怒地说:“你他妈骗我啊!你明明说刘邦要和我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可是刘邦派来的大军却把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做人怎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郦生知道这次被韩信给涮了,局面已无可挽回,就恢复了酒徒本色,咬牙切齿地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你老子岂肯替你游说韩信!” 
  于是,郦食其被齐王投进了滚热的油锅,如同一根油条。 
  多么圆满啊,郦食其以酒徒始,以酒徒终—虽然他更多的时候是个儒生。 
  【个性点评】 
  少年时代,我所就读的那所学校不知怎么就开始流行书签。书签的大小接近于今天新版的一元纸币,大概就是一毛钱一个的样子。清新的图案,清浅的格言,美观大方,惠而不费,它很容易就吸引了我们清贫的目光,同学之间热衷以之互赠—此物最励志。 
  当时,一个有些另类的书签吸引了少年的我:有些破旧的画面上是一抹淡淡的青色,充盈画面的是植满大葱的原野,葱叶密密麻麻。应该是暮春的景象吧,画面上的大葱已经结出了类似于蒲公英种子的圆球。几句诗就压在画面上: 
  出门何所见, 
  春色满平芜。 
  可叹无知己, 
  高阳一酒徒。 
  那时,我虽然不知道诗作者是谁,也不知道高阳酒徒是谁,但却被这几句诗所深深吸引。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这几句诗到底为什么让我入迷,也许是“春色”背后的感伤,也许是“平芜”词义的古雅,也许是“可叹无知己”的矫揉造作迎合了少年的浅薄青涩,也许是“高阳一酒徒”的弃世姿态打动了懵懂的不解风情……于是,我买下并珍藏了这枚书签,郑重其事地在上面写下了“赠给自己”(这其中的矫情真令今天的我汗颜)。 
  几天前,那枚书签曾在不经意间从一本书中现身,依然是20年前的模样,历历往事如在昨日,而我已经不再少年。春色,平芜,知己,酒徒……已经不能让我有些许激动,只有逝去的青春让我扼腕慨叹。 
  细细想来,我的酒徒生涯就和“高阳”有关,“高阳”是个地名,距我谋生的城市不远。曾有半年的时间,我就被安排在那里“锻炼”。在那里我见识了花样百出的酒令,见识了怀着各种目的狂放饮酒的人们,在与人斗酒之中无意之间创造出了我自己的白酒纪录…… 
  然而,两年前,我戒了香烟,两月前,我戒了白酒。如果说戒烟是一种自我了断,那么戒酒则是一种自我阉割。戒烟戒酒,让我彻底远离了曾经的圈子和曾经的迷梦,远离了不可思议的幻想和不可思议的虚妄,远离了耳热酒酣随意而为的佯狂,远离了宿酒醒来令人心悸的清醒……我要求自己:戒烟戒酒,不下围棋,做一个“完美”的人。我在全面收缩,我在努力活出“非我”。 
  我如果是从前的我,我会看不起现在的自己。 
  所以,我知道有两个我,一个是曾经嗜酒的我,一个是今天极力让自己平静的我。我爱我自己吗?我爱哪个自己?我想我不爱,哪个都不爱! 
  郦食其也不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