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默多克的隐秘世界:一个人的帝国 >

第15部分

默多克的隐秘世界:一个人的帝国-第15部分

小说: 默多克的隐秘世界:一个人的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克当众大吵,这也成了当年澳大利亚各家报纸热衷的头版新闻。在安娜的要求下,婚礼没有邀请邓文迪参加,所以她只能在悉尼的一家酒店里等着默多克。
  在澳大利亚的时候,拉克伦身先士卒,总是在新闻编辑室里待着,就像父亲几十年前刚成为一个年轻的发行人一样干劲十足。在新闻集团里,拉克伦最好的朋友要数科尔·艾伦了,这个嗜酒如命、脾气火爆的悉尼《每日电讯报》的总编辑后来被拉克伦任命为《纽约邮报》的总编辑。
  1999年,默多克把拉克伦调回了纽约,任命他负责在美国发行的报纸,一年半之后又任命他为副首席运营官,拉克伦成了新闻集团里的第三号人物。
  但是,在美国除了《纽约邮报》以外,并没有什么真正属于拉克伦负责的实际事务,他有一种处处碰壁的感觉。他的弟弟和姐姐也深切地感受到:和父亲以及那些想接近父亲的人走得太近并非明智之举。相反,如果和父亲保持距离,就会让自己成为其他想接近默多克的人竭力讨好的对象。
  拉克伦离开新闻集团时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之所以想回澳大利亚,是想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凯兰(生于2004年)和艾丹(生于2006年)过上更好的生活。
  詹姆斯
  和拉克伦不同,在新闻集团人的眼里,詹姆斯和默多克更像,或是至少詹姆斯努力做到这一点。不过,詹姆斯模仿默多克并不是把他当做一个商界的榜样。詹姆斯喜欢穿着敞领白衬衫,戴着很有质感的金属框架眼镜,他给人的感觉是锐意进取,静若处子,身体健硕,反应敏捷。默多克为詹姆斯感到自豪,甚至还会敬畏他三分,当然也有人觉得父亲对这个儿子并不完全了解。 。。

对峙的家族(12)
默多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商人,尽管儿子詹姆斯没有念过MBA,但是儿子身上与生俱来的商业精英气质非常浓烈,默多克强烈地感觉到,詹姆斯不仅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而且很会控制成本并且做事很注重过程。詹姆斯天生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营销专家,在这方面父亲默多克就自叹不如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詹姆斯原来在生意场上的不自信、对家族生意的抵触情绪最后反而给他带来了收获。詹姆斯15岁那年为悉尼的《每日镜报》工作,有一次在开记者发布会的时候他竟然打瞌睡,照片被对手《悉尼晨驱报》的记者给抓拍了下来并出现在第二天的报上。这个染了头发、扎了耳洞的嬉皮士在罗马待了一阵子,梦想过要当一名考古学家,在哈佛大学念到大三的时候就辍学了,打算全力经营自己在大学期间创立的嘻哈音乐工作室拉克斯工坊。他不再染发和穿耳洞了,而是开始留起了胡须,在眉框上穿环打钉。
  尽管拉克斯工坊没有赚到什么钱,但在业界却颇有口碑,该工作室曾经为说唱明星茅斯·达夫(Mos Def)和痞子阿姆(Eminem)制作过音乐。詹姆斯的父亲默多克1996年同意买下拉克斯工坊,后来詹姆斯又转投新闻集团的音乐和科技分部工作。
  1997年,詹姆斯成了新闻集团旗下的新闻美国数字出版公司负责人,詹姆斯后来描述自己的工作像是在“作理疗”,因为他要逐一修正新闻集团在进入数字媒体领域方面的错误做法(尽管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修正过任何东西)。自那以后,詹姆斯的穿着打扮也都变了样,衣柜里放满了各种高档西服,眼镜也换成了黑边镜框的,俨然一副新生代企业家的模样。
  当互联网泡沫到来后,默多克把詹姆斯调到了中国香港负责经营业绩日益下滑的星空卫视。和父亲默多克一样,詹姆斯对中国政府持友好态度。默多克家族成员并不算是能说会道的,詹姆斯是例外,他是家族中能言善辩的高手。2000年,他在爱丁堡电视节的经典栏目麦克塔格特演讲中发言,他在演讲中批评了英语文化的中心优越论。第二年,在父亲默多克也在场的情况下,詹姆斯在洛杉矶的米尔肯学院发表演讲,批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公正报道。在詹姆斯执掌星空卫视的第三年,星空卫视开始赢利,默多克马上把他调到英国去执掌天空电视台。
  这个时候,詹姆斯在新闻集团才真正受到了大家的重视。人们开始转述詹姆斯说过的话(之前在新闻集团如果有什么话是大家经常重复的,那就意味着默多克曾这么说过),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因为詹姆斯不是他哥哥拉克伦。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詹姆斯是比哥哥拉克伦更好的继任者,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詹姆斯离公司的权力中心比哥哥要远。因此,詹姆斯得到的赞扬越多,拉克伦作为“太子”不可撼动的地位就下降了一些;詹姆斯得到的赞扬越多,默多克就越有可能另立“太子”。这也再次证明了在新闻集团内部,你如果离权力中心越远,反而越有可能获利的推断。拉克伦现在就坚守着这一理念。
  詹姆斯习惯早起,先去健身房锻炼,然后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晚上不会在办公室无止境地加班,他会留出时间回家把孩子哄上床。詹姆斯还是空手道黑带。和他的哥哥、姐姐不同,他跟绯闻几乎从来不沾边。他和自己的公关顾问说道:“如果媒体评价詹姆斯是一个隐士的话,那么你的工作就算成功了。”和父亲不同,他拒绝对政治观点发表评论(对中国的友好立场除外),对政客们也不会阿谀奉承。

对峙的家族(13)
他的妻子凯瑟琳·赫夫施密德是在美国俄勒冈州出生的一位模特,在1997年悉尼的一个游艇聚会上,后来嫁给拉克伦的莎拉·奥黑尔把她介绍给詹姆斯认识的。詹姆斯和凯瑟琳两人2000年在康涅狄格州的赛布鲁克老城结婚,结婚后不久詹姆斯就被派往亚洲负责经营星空卫视了。
  和哥哥拉克伦一年后在澳大利亚举行的豪华婚礼不同,参加詹姆斯和凯瑟琳婚礼的都是家人密友,婚礼更像是一个家人的聚会。父亲默多克和邓文迪,生母安娜和她的新婚丈夫威廉·曼恩都参加了,祖母伊丽莎白也不远万里从澳大利亚赶来。在婚礼上,詹姆斯给新娘朗诵了一首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歌,凯瑟琳则回赠给丈夫一首爱尔兰诗人詹姆斯·乔伊斯的诗。
  在中国香港的时候,詹姆斯和凯瑟琳会接受一些杂志的采访,照片常见诸报端,有时候也会对媒体发表一些评论。但是两人只要一回到伦敦,凯瑟琳就完全从媒体的视线中消失了,她的名字偶尔会带着詹姆斯太太的头衔出现在报道中。
  詹姆斯和凯瑟琳有两个孩子安妮卡(生于2003年)和沃尔特(生于2006年)。
  格蕾丝
  格蕾丝于2001年在纽约出生,她的汉语非常流利。当默多克忙着收购《华尔街日报》的时候,他也在考虑要把格蕾丝送到哪所私立学校去。他想把格蕾丝送到伊丽莎白就读过的布里尔利女子中学。默多克让和肯尼迪家族熟识的新闻集团发言人金斯伯格替他给卡罗琳·肯尼迪写信,让她给格蕾丝进布里尔利女子中学写封推荐信(卡罗琳·肯尼迪是凯布里尔利女子中学的校友兼现任董事)。
  克洛伊
  克洛伊于2003年出生,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默多克在谈论自己孩子和他们潜质的时候,态度显得既开明又谨慎,就像在谈论什么会影响到公司发展的决策一般。他给人的感觉是似乎所有人都应该关注、呵护他的孩子,好像他的孩子代表了国家、公司财产和名流的未来。
  默多克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让人觉得再普通不过了,同时也让人觉得有如芒刺在背。最能体现这种普通心态和矛盾心态交织的就是新闻集团对待他们的态度。除了最高权力层以外,公司员工对默多克的孩子向来都是毕恭毕敬的,员工不仅尊敬他们而且还爱戴他们。毕竟这些孩子代表着某个人,而那个人就是默多克。即便是在新闻集团的最高权力层,要让拉克伦淡出的代价就是要推出詹姆斯,把他当做新的“太子”来看待,当做代表默多克权威的孩子来看待。
  现在很少有家庭会为了争权而搞得腥风血雨了。一般而言,如果哪个家庭里还保留着这种皇族式的人际关系,大家都会觉得可笑。要让现代人接受这种皇权理念大家会觉得很可笑,甚至是不可能的事。现代媒体无孔不入,它们告诉年轻人如果拥有过多的金钱和被别人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结果可能会是灾难性的。当然,在这一方面默多克家族的孩子承受的压力会小一些,因为家族旗下拥有的众多媒体会保护他们,因此他们也能够比较平静地接纳家族的这种皇权架构。
  默多克家族所拥有的优势、人脉资源、社会影响力以及对名望的重视绝对不亚于布什家族,但是默多克家族和肯尼迪家族更类似一些。家族人心中自命不凡的情绪很强烈,尤其是安娜和默多克所生的三个孩子伊丽莎白、拉克伦和詹姆斯,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人间龙凤,认为别人也应这样看待他们。他们生活在默多克家族的光环之下。

对峙的家族(14)
体现这种自命不凡的一个表达方式就是家人之间近乎像初恋爱人般的亲密。邓文迪对默多克家族的第一印象就是家人总是互相亲吻,互道“我爱你”。默多克家族成员之间总是在互相煲电话,而且打电话的时候总要互道好几遍爱意。邓文迪出生于感情不善外露的中国家庭,最初见到这种情况时觉得很是奇怪。
  尽管这是一个名门望族,但是默多克家族也有普通人家的一面。默多克也有很多家务事要处理,而孩子们也得面对他这样一个严父。尽管默多克家也有本难念的经,但是家人之间的融洽程度绝不亚于关系最密切的家庭,默多克基本上每天都会和孩子们聊天。他不仅在为孩子们的未来考虑,也在考虑如何把孩子们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融合在一起。他不仅是这个家族的长老,也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如果说他是一个让孩子敬而远之的父亲,心中有很多未表白的悔恨,那么他的孩子们也让他吃了很多苦,尽管自己坚忍克己地在为家族打拼,但是孩子们并不会对他完全言听计从。
  因此,默多克家族就像一个职业雅皮士家庭,家人取得了成功,每个人都很高兴,而每个人又都有些争强好胜,父亲的高标准、严要求把他们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2006年春季,随着安迪·斯登金斯基在向默多克不断汇报班氏家族“功能不良”的情况,默多克也决心解决自己家族的继承权问题。只不过,他这次的解决之道是借助电视屏幕。
  这是因为默多克认为自己家族的财产继承权问题关乎历史的走向,因此有必要告知公众,而且这也比让他亲口对自己孩子说出来要相对更容易些,说完以后就成了既成事实了。他已经作出了决定,大家也都知道了。
  邓文迪和她生的两个孩子以及其他长大成人的孩子让默多克左右为难,他必须要作出选择,他选择在查理·罗斯访谈节目中出现。
  在格蕾丝和克洛伊出生后,家族的财产继承权问题变得有些不太明朗了。因为根据默多克和安娜的离婚协议,他和邓文迪生的孩子无权继承家族的财产。邓文迪的观点则非常明确:鲁珀特,改变这种现状。
  在默多克作出事关重大、涉及家族继承权的决定之时,邓文迪至少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邓文迪经常絮絮叨叨、一针见血、毫不客气地谈论继承权问题。事实上,即使这种说话风格正是默多克式新闻的精髓,默多克听到邓文迪这般直言不讳也会感到意外。
  默多克几个成年的孩子对邓文迪有抵触情绪,而且是怒不可遏。几个孩子都为自己的高贵出身感到荣耀,因此认为邓文迪和自己父亲生下了孩子简直就是一种污辱。不过,尽管邓文迪希望促成一些改变,尽管默多克多了两个有一半中国血统的孩子,但他也不愿意再放弃永垂青史的口碑。
  在拉克伦离开新闻集团之前,默多克就开始和几个成年的孩子们商量,主要和在不同国家的孩子以及顾问打电话。
  接下来,默多克就上了查理·罗斯的访谈节目。很多商界领袖,尤其是那些媒体界大亨,都把上查理·罗斯的访谈节目当做提高知名度、发表重要观点和协调公共关系的理想平台。查理·罗斯是一个对大腕毕恭毕敬、说话口甜如蜜的主持人(很多上过他节目的媒体大亨最后都对他的节目给予了很多经济支持)。查理·罗斯和默多克长达一个小时的谈话节目于2006年7月20日播出,这次访谈就像一锅大杂烩般内容繁杂,主要谈的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的事。不过,访谈中两人突然话锋一转,但信息模糊,似乎只有自己家人和那些在家族财产继承权这个棘手的问题上有建议权的人才能听明白。当然,这些人也完全没有预料到默多克会在这次访谈中谈到这个问题。这或许是默多克那天和查理·罗斯说得过多了,或是默多克自己心里明白,说话时脱稿,把自己家族的一些事公布于众,顺便使之成为既成事实。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对峙的家族(15)
罗斯:你好像说过要让家族的一个成员来接你的班?
  默多克: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罗斯:你好像说过,不管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女儿,他们都要……
  默多克:他们都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罗斯:那现在继承人你想好了吗?是拉克伦还是……
  默多克:这得看他们的表现。
  罗斯:不过,当拉克伦离开新闻集团的时候,对你来说是很痛心的事吧?
  默多克:如果明天我不小心被车撞了,他们4个人也要决定到底由谁来领头。
  罗斯:4个孩子?
  默多克:是的,最小的两个女儿年纪太小,还不到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
  罗斯:那你现在考虑她们了吗?你曾经说过她们都是自己的孩子。
  默多克:孩子们在我眼中都是平等的,在财产继承权上,他们是绝对平等的。
  罗斯:你有没有因为这个决定而和家人产生不和?
  默多克:没有,只是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有些矛盾。现在是处理他们的信托人能够拥有投票权和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