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

第14部分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第14部分

小说: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0年,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总部迁入香港时,正是中国餐馆大雪崩之时。许多香港中国餐馆的老板一心只想快点变卖财产,移居海外。
和田一夫认为这是收购中国餐馆的最佳时机,于是通过香港八佰伴向全香港发布信息,八佰伴决定大量收购中国餐馆。
消息一出,卖店的老板蜂拥而来。
为了保证收购餐馆后能够顺利地经营,和田一夫制订了相应的收购对策。那就是在每一起收购中,尽量稳住原有经营团队,给予经营者和主要厨师两成的股份分红权。如果经营盈利,主要经营者就能参加分红。
八佰伴的这一激励制度,得到很多餐馆老板的欢迎。当时香港中国餐馆老板的普遍心态是:一方面是希望想把资产卖掉变现,然后转移到海外;另一方面又想继续在香港做生意。
一位将餐馆卖给八佰伴的华人对和田一夫说:“我喜欢香港,香港是最能赚钱的地方。但是考虑到紧急情况时能有个安全保证,我已作好了移居加拿大的准备。为了让几个孩子去加拿大留学,将财产转移到加拿大,我愿意将餐馆卖给八佰伴。”这位商人的心理代表了当时许多急于将餐馆出售的老板的心理。
所以,八佰伴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行大规模收购。
另外,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八佰伴到处宣传:如果加入八佰伴就有机会去海外的八佰伴工作,这一招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加入八佰伴。很多手艺高超的大厨师纷纷提出申请,要求在八佰伴收购的店里工作。
和田一夫雄心勃勃,立志在香港成为中国餐馆之王,继而在世界各地开设连锁式中国餐馆。而近期目标就是在3年内,把中国餐馆发展到100家。
到1990年底,通过收购和自己开店,八佰伴的中国餐馆已达到30家,所用时间仅仅半年。到1993年5月,完成了3年创百家店的短期目标,成为香港中国餐馆之冠。
1990年,和田一夫整合收购的中国餐馆,成立了中国餐馆连锁店———八佰伴国际饮食有限公司,该公司的股票于1990年12月12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4%,令港人刮目相看。
八佰伴国际饮食有限公司从无到有,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顺利上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和田一夫堪称资本运作高手。
和田一夫对此杰作也非常得意,并以此经常告诫八佰伴高层管理者:今后在香港发展事业时,应积极活用这不到一年就能上市的经验和诀窍。
随后,八佰伴国际饮食连锁店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扩张,在香港、中国内地、日本和其它海外地区投资开店,迅速成为八佰伴继大型商场零售业之外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自从总部迁到香港,为了实施国际化的战略,和田一夫收缩了在日本的投资,大规模增加在亚洲(重点是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投资。
1991年5月,和田一夫亲自对他和全家移居香港以及香港八佰伴总部运作一周年以来的情况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与发展展望发布会。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八佰伴已经走出流通领域的单一经营业务,通过快速的并购和投资,全面开发,形成七大支柱产业。
“第一支柱仍然是百货商店。它是一个与顾客密切相连,同当地社会进行交流的接点。八佰伴在香港拥有1号店,在1993年之前将增加到6号店铺,并预定在深圳和澳门开设商店。这两年内,在香港及其周围地区,店铺数量预计将有一倍以上的发展,从原来的4家增加到8家之多。
“第二支柱是以中国餐馆为核心的餐馆业,为此已买下国际饮食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优秀企业,1990年12月已上市,利润迅速增长,几乎快与八佰伴香港百货公司平起平坐。据预测,1992年5月将会超过1号至4号百货商店的总利润,股价已和百货商店相等。(注:1984年,香港八佰伴第一家店———沙田店开业,1988年香港八佰伴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第三支柱是不动产开发业。由八佰伴国际不动产开发公司来主持具体业务。现正在香港和世界各地开展不动产买卖。最近,在香港蓝田以150亿日元收购了用来建造购物中心的地皮,这块地就由八佰伴国际不动产开发公司管理经营。
“第四个支柱是八佰伴肉食制品贸易公司。买下该公司的80%股权后,心里就有得‘天时’之感。这个公司既向餐馆、超市等大量供应火腿、香肠,又有定点零售,在整个香港市场占有率高达67%,经营出色,没有债务,1992年可能上市。这家公司的肉、鱼制品特别有名,它在中国拥有养猪场。八佰伴收购下来后,先将在中国饲养的生猪肉冷冻,然后运至香港,还采用电脑建立最新制度:上午10点前,如有超市、餐馆、旅馆来电定货,傍晚时分就会把火腿、香肠送货上门。……鱼的方面,先把在印度洋捕捞的、中国菜谱里不可缺少的带鱼增加到8000吨,现已制订迟早要达到3万吨的目标。该公司在中国各地拥有销售权,所以如果活用日本生鲜食品的诀窍,就能获得巨大市场。
“第五支柱是西饼连锁店。我们收购了在香港具有37%的市场占有率的西饼连锁店圣安娜公司,获得了80%的股份。该公司拥有18家直销店,制作工厂与店铺相连,刚烤好的西饼马上拿到店堂出售。该公司有其独家制作的名牌产品,比如果汁甜酸蛋糕,一天平均出售4万个,周末和周日能卖5万个。西饼制作材料都是从原产地国家进口。砂糖来自韩国,面粉是日本面粉与香港面粉,草霉是美国加州私人种植园栽培的,每周两次空运到香港。这种糕点正扩大销路,不久将在新加坡以及整个亚洲销售,即使在日本也能获得市场。
“第六大支柱是意大利的鞋子和手提包。妙丽鞋包公司在香港和台湾拥有零售店34家,是直接进口销售意大利生产的皮鞋和手提包。我们已买下该公司90%的股份,剩余的10%股份由赚钱之神邱永汉先生拥有。我正在考虑,将来不仅直接从意大利进口成品,还要建立一个新制度:由意大利师傅指导管理,在中国工厂进行式样设计和制作,这样就能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广大亚洲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皮鞋和手提包。我打算积极扶持该公司,使其也能在不远的将来上市。
“第七大支柱是名为‘八佰伴最好’的家电产品公司,计划将使其下属专卖店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一举成为该领域的香港之冠。该公司的优点是能向顾客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因而股票也可上市。”
在这一年时间里,八佰伴到处收购香港企业,短期内公司繁花似锦,业务十分繁忙。
2、八佰伴的中国内地投资之旅
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1991年4月14日,八佰伴与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签署合资经营协议书。双方一致同意,在上海浦东新区合作建造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该面积是中方原计划的3倍),此购物中心的面积远远超过上海第一百货商店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商店。
出资比例为八佰伴持有51%的股份(后来实际持股比例为55%),中方占49%,八佰伴取得控股经营权。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特例,在此之前,中国一直禁止外国流通企业在华投资,即使合资经营,中方一定要取得51%以上的控股权。八佰伴是进入中国流通业的第一家大型外国流通企业,在这种政策背景下获得控股经营权,这对八佰伴来说是绝对的喜事。
据当时权威人士推测:中国政府此举的目的是希望借八佰伴参加浦东开发的这股东风,掀起一个西方企业投资浦东的热潮。
1995年12月20日,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新世纪商厦如期开张营业。该公司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新世纪商厦实际总投资为亿美元,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营业面积为万平方米。整个商场由10层楼面构成,上下电梯87部,庞大的地下停车库有410个汽车泊位,可停放自行车1400辆。为此还开设了7条购物专线定点公交车。
新世纪商厦开业轰动一时,开业第一天,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次!
12月20日开业这天,和田一夫特邀当时日本最著名的和太鼓队鬼太鼓座助兴。
上午8点刚过,一群鬼太鼓座的男女队员,跑完了马拉松全程,刚刚冲过终点线,就奔上搭在新世纪商厦巨型拱门内的鬼太鼓座,由12名鼓手擂响动人心魄、排山倒海的和太鼓声。
随着新世纪商厦打开大门,等候开门的上万市民潮水般涌进,成千上万的上海浦东和浦西赶来的市民早早就等候开门,周围的张杨路和浦东南路成了地地道道的南京路,车水马龙,人流不断。新世纪商厦周围到处是欢乐人群的海洋,浦东变得人气十足,仿佛在欢度自己盛大的节日。
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商厦开业首日客流量超过百万人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全部居民。
截止1995年年末,八佰伴在上海已拥有3家大公司:
其一是上海八佰伴联农超市有限公司,已拥有广灵店、闻喜店、延吉店、通河店、齐河店、永清店、虬江店、桂林店、国和店、余姚店、新市店、漕东店、浦北店、汾西店等14家分店的大型连锁超市。
其二是上海八佰伴南方商城有限公司,拥有上海IMM八佰伴南方商城,位于上海锦江乐园之西,是中国第一家会员制商场,每年只需交纳20元入会金便可入会。
其三就是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拥有上海新世纪商厦,是当时世界最大级别的综合商厦。
1996年6月,八佰伴将总部由香港移到上海,主席和田一夫亲自坐镇上海。1997年,68岁的和田一夫被授予上海市名誉市民称号。
3、八佰伴破产
1997年,由于株式会社八佰伴日本的经营陷入危机,和田晃昌社长辞职,由新加坡IMM公司社长和田光正担任八佰伴日本公司社长。和田一夫回到日本,以八佰伴日本公司总裁身份出任营业本部长。
同年,八佰伴日本公司的16家综合超市(GMS)出售给了DAIEI集团。
同年9月,株式会社八佰伴日本公司倒闭。向静冈地方裁判所提交了适用公司更生法的申请。
和田一夫集团总裁辞职,同时辞去了国内外整个集团内相关公司的所有职务以及所有公职。
1998年,69岁的和田一夫经过闭门思过,成立了(株)和田经营顾问公司(东京)。
2001年,72岁,和田一夫开设了国际经营咨询网站,网址:。公开讨论八佰伴为何倒闭,为何失败的原因。 
                  
 美国标准的桎梏:巴塞尔协议与日…
 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是银行自有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因对自有资本要求较松的国家,其银行可以用较少的银行资本金经营较大规模的业务,而对自有资本管理较严的国家,银行就需要筹集较多的资本才能开展较大规模的业务。这样一来,不同国家的银行,经营同样的规模的业务,经营风险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说,一家银行自有资本为1亿美元,其贷款业务规模为20亿美元,假设出现一笔2亿美元的贷款坏账,银行1亿美元的自有资本不足以弥补2亿美元的损失,另外1亿美元的亏损由银行的存款人来承担。但如果该家银行的自有资本为2亿美元,则存款人不用承担风险。
日本于1989年采用巴塞尔协议,考虑到当时日本银行的账外资产非常多(注:许多日本银行持有的股票,大都是从1955年左右陆续买进的,然后长期持有,这些股票的账面价值非常低,经过1985年以来的股票市场大牛市,银行持有股票的市场价值非常高,从而形成了银行庞大的账外资产,如上面提到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在股市泡沫期间累积了高达2万亿日元的账外资产),在加入巴塞尔协议时,日本强烈要求把银行账外资产的45%认定为自有资本,国际清算银行同意了日本的要求。当时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银行认为日本的银行拥有庞大的账外资产,满足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标准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在日本,银行受到政府的保护。大藏省为保护所有银行,设置了许多限制,减少竞争,防止倒闭。在政府的保护下,银行倒闭的可能性非常小,银行不重视自有资本的多少。所以,日本的银行自有资本比例比较低。如果没有庞大的账外资产,日本的银行是很难满足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的。
随着1989年底股票市场泡沫破灭和1990年房地产泡沫破灭,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日本的银行账外资产快速缩水,自有资本比例急剧下降。由于冲销不断增加的房地产不良资产,银行自有资本进一步减少,不少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可能降到8%以下。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以此不断降低日本银行的信用等级,使日本的银行在国际上的融资成本提高。
为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日本的银行只好大规模压缩贷款,银行的惜贷之风越来越盛行,企业从银行贷款越来越难。许多企业因为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
企业经营业绩下降导致公司股票进一步下跌,股票下跌使银行的账外资产不断减少,资本充足率同时下降,迫使银行进一步压缩贷款。
银行与企业的运行陷入恶性循环中,银行的惜贷严重地扼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动力。 
                  
 日本经济与东亚、东南亚经济轮番…
 从8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大规模投资东亚和东南亚,日本的银行随之跟进,对东亚和东南亚的融资和投资急剧增加。亚洲的这些国家依靠日本企业的直接投资和日本的银行投资融资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然而,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银行的不良贷款不断增加,账外资产持续减少,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从1997年以来,日本的银行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企业不仅不增加贷款,而且在逐步收回资金。由于银行普遍惜贷,日本的企业在经营上也面临困境,无力帮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关系密切的零部件企业或加工企业。同时,由于日本国内需求萎缩,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对日本的出口明显减少,这些因素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乏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