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

第32部分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第32部分

小说: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遍过剩的生产能力,库存增加及特大洪灾的影响,因此,1997年—1998年GDP增长,是一个远比的官方数字更为合理的推算。而且,是一个上限,实际上可能更低,甚至有可能为负数。
第三、中国称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的国内消费数据也存在问题。罗斯基将中国统计的全国商品零售额增长数据同城乡家庭人均支出变化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意外地发现,全国商品零售额增长快于家庭人均支出增长,并且其差距要远超出人口每年增长1%所带来的影响。
更难理解的是,农村地区的商品零售额增长快于家庭收入,这意味着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也就是说,家庭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加。但一项最近的研究发现,1998年城乡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却是下降的。
第四,从航空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较中,也能说明中国高估了经济增长。航空旅行是高收入者喜爱的方式,如果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中国收入不公的情况下,中国高收入者的增长肯定会高于一般人的收入增长,这些高收入者的航空旅行费用支出将使航空业的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以1998年航空业的收入为例,这一年,激烈的价格战使机票竞相杀价,航空公司对国内航线的乘客要提供30%—40%的优惠。按常理,由于乘客收入增加和票价下跌,航空运输收入的增长应该快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应该快于总消费的增长。然而,1997年—1998年的情况是,乘客里程:国内航线仅增长,全部航线增长。而在这两年里,中国经济分别增长了和。
罗斯基教授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官方的增长数据明显与事实不符,中国GDP的统计数据出现了严重的上偏误差。
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为什么造假账?》的文章,称中国已“被虚浮的数字淹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名声是建立在纯属虚假的基础上的。”接着,法国的大证券商里昂证券公司也发表报告称,中国的债务余额实际上是GDP的倍,为中国政府公布数据的6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控制,最后可能在中国掀起金融危机。该公司甚至声称:“不值得浪费纸张去写那些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家的数字,因为中国各级政府都虚报经济数据,使官方统计数字言过其实。”
对于罗斯基的结论,我国的一些学者指出,罗斯基的研究方法与论据都存在问题,他的几个重要前提假设都是不正确的,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中国统计局长邱晓华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是真实的,他说,世界银行曾对中国的统计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专门撰写了报告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在目前的技术环境和体制下基本可靠,故此,世界银行采用中国提供的原版数据而不再进行调整。邱晓华指出,“罗斯基因学术上不够严谨,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至于有人别有用心地引用他的文章,就已经超出了学术问题的范围。”
3、“中国经济减速论”
这一观点主要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慢,从而怀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2002年,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中国经济将遇到麻烦吗?》评论文章说,中国新发表的经济数字表明,它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令人瞩目的。但是,这一美好的数字背后隐藏着问题,即中国的经济在过去的9个月中一直是在走下坡路的。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官方数字称去年(2001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为,比2000年8%的增长率有所下降,但高于1999年的增长率。但分析人士认为,官方的这一数字夸大了几个百分点。因为“中国经济仍然是一种‘未完成的’转轨经济,它具有无数夹层和陷阱。”
4、阻碍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问题分析
(1)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
这是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问题,迄今为止,中国银行系统的庞大不良债权还没有对中国金融系统和经济造成威胁,部分原因是大量的居民储蓄持续流向了银行,支撑了银行系统正常经营。然而,在加入WTO之后,一旦中国允许外国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并采取更加灵活的外汇管理体制,如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那么中国居民有可能将存款转向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系统的真正冲击波还没有来临,一旦中国放开金融管理体制,中国金融系统将遭受严峻考验。
(2)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
2002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超过了500亿美元,如果一旦外国直接投资减少,中国为了弥补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政府支出,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敦促中国克服对赤字扩张政策的依赖性。
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达到万亿元(1美元兑人民币元),为1997年以来的最大季度增长。根据2003年4月19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报道分析说,2003年第一季度的高增长主要受到出口制造和国有投资大幅度上升的推动,国有投资增长贡献最大。中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向经济注入了相当于数百亿美元的资金。今年,中国政府计划发行770亿美元的国债,为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融资,这个数字略高于去年发行的金额。这些项目旨在为众多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刺激中国消费者的开支。第一季度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0%,约是去年全年增长率的两倍,而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由政府支出所驱动的。
(3)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外资
在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中,庞大的外资流入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大量引进外资并不一定是好事,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黄亚生正在研究导致中国大量引入外资的原因。黄先生得出令人惊诧的结论之一是:外国对中国投资有时是不合适的,它们往往以中国国内企业的损失为代价,这也是中国试图支持国内经济领域中效率最低部门的直接结果,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外国投资实际有助于巩固一种对国内公司不利的体制。
此外,外资的积极引进导致了如下一种经济的“温布尔登化”现象:虽然提供了场地,但是积极利用的却都是外国人。据统计,中国的出口额2000年为250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额占50%;在当年的税收中,来自外资的税收占近20%。可以说中国已经形成了“外资依赖症”。
一旦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下降,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
(4)企业竞争力较低
国有企业占用中国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资源,但经营效率却长期低下。根据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份报告称,自20世纪90年代初,工业部门的财务状况开始恶化,1/3的企业亏损。尽管1999年至2001年情况出现明显改观,但许多行业的财务状况依然不尽如人意。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公布的2002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来看,在中国国际竞争力因素中,中国企业效益竞争力较低,从1998年以来排名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
(5)警惕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泡沫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股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上海和深圳的股票指数在90年代后期攀升了300%—500%,如此膨胀速度不禁使人要问“中国准备重复日本的‘奇迹’,然后陷入同样的不幸的危机吗?”
2001年,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高达60倍,与日本股票泡沫期间的市盈率很相似,从而在中国引发了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大讨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链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很大的泡沫。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房价虚高,由于实际购买力没有随房价而增长,预计很快就将形成明显的消费断层。目前中国的房地产收入价格比在世界上处于畸高的水平。在日本东京,居民的年收入与房价比大概是1∶,而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却高达1∶8到1∶15。
当初,日本经济的崩溃就是从房地产泡沫和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开始的。中国现在正处于股票市场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期间。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经济增长将降低。
(6)解决高失业率等问题迫在眉睫
中国城市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根据对国内学者和官员的问卷调查,认为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达到7%,近两年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官员的估计较低(接近6%),学者的估计较高(高于8%);而中国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估计2001年的真实失业率会突破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抽样调查并综合有关数据推算,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真实失业率在10%以上,其中1997年和1998年的真实失业率达13%至15%。
美国卡托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多恩估计,到2002年底,中国城市和农村的总失业率可能达到10%,失业人数在3000万至4000万之间。其中,农村的失业率在10%至15%之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000万至5000万人,他认为,我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
以上问题将制约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日本银行业:庞大的不良债权
 20世纪90年代被日本称为“失去的10年”。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日本经济增长几乎陷入停顿状态,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政府财政赤字和银行呆坏账都达到空前庞大的规模,政府长期拿不出有效的经济改革方案。
日本陷入长达10多年的经济衰退,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日本银行业庞大的不良贷款。日本政府和学术界早就找到了这一经济增长的“杀手”,但却长期束手无策,最近的几届政府每次上台时都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切除这个经济毒瘤,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目前在台上的小泉政府更是信誓旦旦地要不顾一切动大手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日本民间估计的数字,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可能高达100万亿日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5%,该比例远高于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而美国高盛公司则认为,日本银行业的坏账已经达到237万亿日元的水平,约占日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而据日本金融厅2002年8月2日发表的统计数据,截至2002年3月底,日本全国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高达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万亿日元。日本银行业每年都要游说政府帮助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全世界的研究机构都在为日本解决不良贷款出谋划策,但是,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不良贷款率就没有下降过。
为了处理银行业的巨额不良债权,恢复银行的持续发展能力,日本政府和各大商业银行近年来可谓是挖空了心思、绞尽了脑汁。
在1997年以前,日本政府在银行业不良债权清理问题当中扮演了“超级保镖”的角色,尽量避免银行破产,政府部门通过全力“保驾护航”,基本上确保了国内各大银行的持续经营。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存款保险机构来处理问题银行的不良债权。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在1992年4月至1997年11月期间,存款保险机构为解决破产银行问题,共提供了拨款赠予兆(万亿)日元、贷款80亿日元、购买破产银行不良资产1174亿日元。另外,存款保险机构还在1996年同日本银行以及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对原东京共同银行进行整改,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整理回收银行”。到1997年9月为止,该银行共接管银行业不良债权3900亿日元,回收不良债权总额607亿日元,回收率达到了。
随着日本国内问题银行的增多,仅仅依靠存款保险机构实施援助实际上是不够的。在1997年—1998年金融动荡期间,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注入公共资金的办法解决银行业的不良债权问题。然而,对于各大银行而言,注入公共资金通常都是有条件的,银行必须按照金融再生委员会关于健全经营的要求进行整改,这正是近年来日本银行业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合并热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8年,日本政府为了适应全球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正式提出了金融大改革计划,这一计划的目标是要在2001年3月底之前初步确立起自由竞争的金融体系。为配合改革计划的实施,日本临时国会在当年10月通过了《金融再生法》和《早期健全法》两部重要的法规,前者主要是对破产银行处理过程中涉及的法律规定进行调整和补充,后者则侧重于对濒临破产金融机构的处理。
《金融再生法》对于破产金融机构的处理方式与传统的“保驾护航”方式存在着重大的区别:(1)对破产金融机构不再保护,该破产的就让其破产;(2)对破产金融机构的处理有明确的时限规定;(3)稳定原则与健全原则相结合。另外,鉴于所有大型银行都在不同程度上背负着庞大不良债权的包袱,单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健全经营。有鉴于此,《早期健全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致力于解决大型银行的问题:一是通过注入公共资金的方式减轻不良债权负担;二是促使银行自身通过调整机构、人员、资产实施自主改革。
由此掀起了日本银行业的大规模合并浪潮。
2000年9月29日,由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等三家大型银行联合组建的日本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瑞穗控股公司(Mizuho Holdings Inc。)正式宣告成立,该公司以151兆日元的总资产(2000年9月30日时的水平)跃居成为了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银行集团。
根据当初的合并计划,瑞穗控股公司是由三家成员银行按照1∶1∶1的对等持股原则、以换股的方式共同成立的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现阶段,三家银行正统一在控股公司的名义下针对客户和业务类别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整合的第一步是将第一劝业证券、富士证券和兴业证券合并;第二步是将银行业务部门以及信托业务分支机构完全合并,最终的努力目标是在2002年3月之前实现三家银行业务运营之间的完全融合。
200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