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国大财经:体制改革大博弈 >

第4部分

中国大财经:体制改革大博弈-第4部分

小说: 中国大财经:体制改革大博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率,却不利于公平与正义的特质。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走了30年的此时,找到针对市场经济改革的新突破口至关重要。社会管理、社会政策、社会改革,以及进一步再延伸到的政治改革,就是答案了。
以农立国VS以国立农
    中国改革开放已30多年了,现在正在为下一个阶段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的思维,部署新的方向,“城镇化”即是其中的核心之一。

    “城镇化”其实含有多重目的,(1)有利于扩大内需;(2)放宽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接纳农村释放出来的巨大的富余劳动力,让众多农民进城之后获得工作形成购买力,也能拉动内需;(3)降低农村中的人与地的比例,有利于通过集约化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

    “城镇化”的构想虽然很好,但显然必须与农村、农业、农民即所谓“三农”问题的解决捆绑在一起处理。于是国务院乃指定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的实验区。

    依重庆市最近提出并获国务院原则批准的试点方案可以看出,这个方案颇有不少创新的政策,例如,让进城的农民有三年的缓冲期,决定最终是不是要放弃承包地、林地与宅基地,全心全意地享有城市户籍做个城市居民;另外,政府也将农民释出的承包地及林地保留为农用,转移给愿意继续留农的农民。这其中,其实就蕴含了一条很重要的发展策略——坚守18亿亩农地规模的底线。

    中国五千年来从来就是“以农立国”,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就是“神农氏”。农业及农业所依附的土地,就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一切的生命与生活,包括其衍生出来的风俗、信仰、科学、哲学、价值,都源于此。

    其实,不光是中国,所有的古文明都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直到18世纪,人类的历史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结合了科技就代表了最新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工业生产力的竞争力明显地及全面地超越了农业生产力的竞争力。这种相对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近200年来国际权力结构的消长上,也几乎表现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产业结构的消长变化上。

    就中国而言,错过了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被新崛起的工业大国欺侮了一两个世纪,直到1979年中国决心走市场经济及工业化。而一旦中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不过30年,就快速崛起。30年后的今天,就已经是全球出口第一、外汇储蓄第一、GDP第二及制造业产值第一(明年)的经济大国了。

    与此平行发展的,则是中国国内,农业及农村活力的相对弱化,农业部门资源包括土地的持续流向工业部门,这即是日前要坚守18亿亩农地底线的背景。

    这条底线守不守得住?以过往的经验看,恐怕不容乐观,因为“市场”的力量实在巨大,除非以极大的决心否则难以抗拒。而这,也是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采取的对策。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全是世界上最强的工业国及科技国,但这些国家全保留了广袤的农地与相当规模的农业,所以如此,全靠政府的巨大财政补贴,以欧盟为例,27国组成的欧盟,年度财政预算中有44%用于补贴农村及农业。

    发达国家都很清楚,农村与农业的价值绝不是以在那块土地上种出的庄稼在市场上卖得的收益所能衡量的;农村与农业的巨大“外部效益”包括了一切的环境、生态、传统、价值、风俗,所有这一切,它们的“可持续”都必须以这块作为农业及农村的土地为载体。

    美国众多领导人,如里根、布什等,一逢休假,就往自己的农庄及牧场跑,或劈柴或骑马,说明他们都未忘记这块土地。

    中国的“城镇化”也好,“城乡统筹”也好,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好,是不是也能从发达国家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启发?

    关键的启发,就是一条:以国立农!
一场世纪规格的经济探索
    ——欢迎戴蒙德来访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蒙德(Peter)应经济日报之邀,来台参加“跨越百年?再造荣景”高峰会,将主讲“如何避免全球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及“对欧美高国债的看法”。早前,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对美国经济前景很担心,直言如果国会继续党争,共和党执意追求财政紧缩、拒绝提供充分刺激以重振经济,美国可能面临日本式“失落十年”的严重风险。

    现在,应该有愈来愈多的人感受到并同意,这一次自2008年9月以来的世纪金融危机确实是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了。其实,1930年代的大萧条,不仅是世界经济危机,也是世界经济学的危机;同样的,这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也极可能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学的危机。。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到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向一众顶尖经济学家提出疑问:“Howenobodycouldforeseeit?”(为什么没有经济学家预见到金融危机的出现?)在场经济学家莫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真大哉问也!

    这次金融危机迟迟未能解决并还持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恐怕也与经济理论的相对匮乏有关。以这三年来的发展,经济学家或经济理论未能充分预见,甚或仍处于重大争议未有共识的经济学难题,至少有以下几个:

    一、关于欧元,这无疑是货币学或经济学的伟大发明,首创者孟岱尔(RobertMundell)也因此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但逾十年的实验证明,光是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还不行,还须有一个统一的财政部,甚至一个统一的“超级政府”。这一部分,虽未能思虑周全于先,但至少已发现问题于后,也有理论上的答案,剩下的只是由政治家去解决政治现实上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则连一个能由多数人形成的共识都还没有,此即:

    二、政府究竟该怎么做?是进行必要的财政改革,还是采取扩张政策刺激经济?戴蒙德教授忧虑的美国国会党争,固然有政治权力博弈的成分,其实何尝不是政治经济学长久以来未能真正解决的问题:小政府与大政府之争。这个问题在理论上难有答案,关键恐怕在于“政府”的素质并非齐一(北欧国家多为大政府,似乎挺好;但在一些落后独裁的国家,大政府就很糟)。因此,它或许还不是一个纯经济理论问题,但是……

    三、有关中央银行角色与职能的定位,就是一个纯经济理论的问题了。当前欧债危机的下一步,就关乎欧洲央行的立场与选择。对于欧洲央行该不该以购买危机国家的主权债券纾解欧债问题,不但在欧盟内部,在德、法两国之间,甚至在欧洲央行内部都有重大分歧。

    类似的分歧争议也存在于美国联准会的内部,最近几次利率政策会议,成员间对于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的看法就不一致。经济理论与货币银行学如何处理“中央银行”这一章,恐怕是当代经济学家的新挑战之一。

    在这些疑难问题之外,美元作为美国的主权货币又同时作为国际货币所产生的流弊,虽然在1944年布列敦森林市会议中已预见,但未能防止,也是当代经济学不能再回避的问题。

    伦敦政经学院那一群顶尖经济学家在英女王的大哉问之后,时隔半年,终于回信女王解释原因。他们归结出经济学家未能预见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因为“一群聪明的人被自己的集体想象所遮蔽”(afailureofthecollectiveimaginationofmanybrightpeople)。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学理论“人人都是理性”这一基本的前提也出了问题?

    戴蒙德教授来访,令人期待是一场世纪规格的经济问题、经济政策与经济理论的探索。
黄海·东海·南海·台海
    ——解决两岸统一问题的新战略意义

    中国附近海域这一阵子真是多事之秋。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舰在钓鱼岛附近相撞,引发两国外交纠纷;前此,越南借主办东盟峰会之际,高调挑起南中国海岛礁的主权争议;与此同时,以天安舰事件为借口,美、韩一再在黄海进行军演,美国航母进出黄海,在中国人心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始终挥之不去。

    说到底,这一切都可视之为上世纪以来,冷战效应的延续。冷战虽已结束,1991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独霸天下,谓之“后冷战”。但后冷战迄今20年,美国独霸全球,号令天下的形势,似乎正随着“美消中长”而开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美国迭经网络泡沫、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世纪金融危机而元气受损;中国则持续崛起,并且出现从经济到政治,从中国到东亚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这使得美国惊觉,它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正面临到中国的“排挤”。奥巴马上任之后,立即进行战略调整,在阿富汗、伊拉克采取战略退却,但在西太平洋则采取战略进取。战略进取锁定的对象是中国,战略进取着力的战线,则是冷战时留下来的第一岛链——北自日、韩,南下琉球、台湾,再经菲律宾,到越、马等东盟国家。这样的形势,不妨称之为“后后冷战”或“新冷战”,博弈的主角变成了美国与中国,现阶段,博弈的角力场,集中在第一岛链。黄海、东海、南海掀起的波澜,正是角力双方较劲下的效应。

    奥巴马上任未久,就说“我绝不接受美国成为世界老二”,又说“我要做太平洋总统”,又让国务卿希拉里访东盟,说“美国回来了”……,呼之欲出的,就是美国打算进一步强化第一岛链严严实实封堵中国的战略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附近海域如何能不成为多事之秋的地区。

    中国该如何面对?(一)首先是心理建设。美国说不愿做全球老二。老大、老二怎么定义?可以有各种标准,但少不了的是GDP。按目前发展趋势,快则15年,慢则20年,中国GDP极有可能超过美国,届时,美国的奥巴马们能接受吗?再说,中国国力弱时,家门口被你堵住,没话说;中国国力强了,门口还是被人堵住,就不能接受了。因此,中美在西太平洋的G2博弈在逻辑上无可避免,中国越早做好心理准备越好。

    (二)有了心理准备后,接下来,实际作为是什么?分两手,一手硬,一手软。硬的一手是力,主要是军事力,军事是硬道理,再具体点说,就是“航母”实力与“反航母”实力。软的一手是智,要智取台湾。智取台湾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破解“第一岛链”。

    (三)可做进一步说明。长久以来,台湾之必须统一,从大陆的角度看,从来就有一个而且是唯一的理由,是:中国的领土及主权完整不容分割。

    但放在新世纪的中国复兴大战略里看,两岸之必须统一,有远远超过领土与主权完整之外的更多、更重要的战略考虑:(1)两岸统一,目前胶着中的中日有关东海及钓鱼岛的争议立刻就形势开朗了;(2)两岸统一,目前正面临越、菲、马等国挑衅中的南海形势也将立即改观,海南与台湾就成了两个可以联手的钳子,再加上深入南海的台湾拥有的太平岛,再辅之以航母,谁还敢乱惹?(3)两岸统一,制约了日本最重要的经济运输生命线,日本最终只能在中、美之间重新选择;(4)两岸统一,中国军力将经由台湾直出太平洋,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不利的战略形势,黄海、东海、台海、南海将成为中国的准内海。

    结论:东海之争、南海之争、钓岛之争……,小事耳!关键是把台湾这步战略棋下好了,全局即定!
东亚“斗·合”奇局
    ——微妙吊诡的东亚政、经、军形势

    过去的数年,东亚形势微妙诡异。一方面,亚太地区军事演习频密出现:(1)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14国联合反海盗军演;(2)俄罗斯在远东及西伯利亚军区的“东方——2010”大规模军演;(3)美韩两国准备中的黄海军演;(4)中国东海实弹射击训练;(5)中巴反恐演习。就地缘战略的角度言,这些集中在亚太地区的演习,绝大多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其中的针对性。这些针对性,相当程度地折射了亚太相关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彼此的信任度不高,斗争性明显,但各方似乎又努力地在力求“斗而不破”。

    所以如此,反映在另一方面的现象之上——即经济一体化的整合趋势:(1)中国与东盟10加1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后续跟进的将是中韩、中日及中日韩加东盟的10加3自由贸易区;(3)与此同时,中美、中澳等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势头也相当迅猛。。tenluo

    这即是“斗?合”奇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奇特的“斗?合”博弈中,无论斗或合,核心似乎都困扰着中国。形势之所以如此发展,深层次看,又与新世纪出现的“G2”效应有关。

    所谓“G2”效应,是指新世纪开展10年来,美、中两大国的形势消长:

    ——亚太甚至是全球的权力格局,从1945年战后大抵到上世纪结束的2000年,基本上是美国优势主导。美国主导了几乎所有的国际权力组织,美国在亚太也与几乎所有在中国大陆外围的周边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双边关系或军事同盟,并对中国构筑了第一岛链的包围。

    ——然而一进入到新世纪,从2000年科技网络泡沫破灭开始,继之以“9?11”恐怖袭击,发动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还有2008世纪金融海啸,一连串事件搞得美国元气大伤、形象大坏、威信大损、国际影响力大减……

    ——与此同时,中国持续稳步崛起,无论在制造业产值、出口、GDP及外汇储备各方面均力争上游,不是已占鳌头,就是直逼美国。

    这即是此消彼长,也即是美消中长。如果消长发生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