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一个男人两张脸 >

第12部分

一个男人两张脸-第12部分

小说: 一个男人两张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始终告诉自己,我的工作是为团队服务,为公司服务,为老板服务。当我还能为别人服务的时候,说明我还有存在的价值;但我同时也告诉自己,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所谓的巴结与讨好,因为我始终告诉自己一句话:哪里的水土不养人?

  于是我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四)、归零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世界第一CEO杰克韦尔奇的一句话:哪怕战略是错的,也可以通过执行来把它变正确。

  我能什么,我会做什么,我什么会比别人做得更好,更具竞争力,也许从那时起,我开始比别人多了一份的理性,多了一份清醒。我明白:主动、高效、创新是伴随我在嘉迪发展的主旋律。

  我只认为,也许自己“脖子以上那部分”中的眼睛比别人喜欢多看一些东西,然后“脖子以上的那部分”中的脑子多转了几圈。

  1、需要就是努力的理由

  两年前,营销总公司进行了改革,那是我在行政部工作十三个月的时候,那时,我被任命为了营销总公司的办公室副主任,那是我在嘉迪担任的第一个领导职务,记得那年,公司为了组建营销总公司的组织机构,在营销总公司任命了一个副总、四个经理,其中一个副总是平调过来的,四个经理中也有两个是平调过来的。一年以后,营销总公司再次进行改革,在一个副总、四个经理当中,有三个发生了变化,只留下我与另外一个经理依然如故,所以在营销总公司部门经理的最后一次聚会的时候,我的副总端着酒杯来到我的面前,半假半真地说,营销总公司的改革,改到最后,人事方面只有你发生了变化,其它的人都一切照旧。我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渐行渐远(6)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在这里我想说:那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一直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品牌来做,无时无刻,我都在为自己的品牌的做加法,我绝不容许有半点损害自己品牌的事情发生。所以每当一件工作或者是一个任务下来的时候,只要是分配在我的部门,只要经过我的手,我都会全力以赴把它完成好。如果这是一件平淡的工作,我会让它变得更加精彩些,如果这是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我会全力以赴把它完成,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工作原则,这也是我的安身立命所在!

  有些事情,也许很小,但一样可以说明问题。记得一次老板从上海打来电话,他要找一下南京一家企业老总的电话。电话中,他告诉我去问一下公司的一个副总,也许他那边会有这个电话,当我得知那边没有老板需要的电话的时候,我当即决定拨打114查询,通过查询,我找到了对方的总机号码,再找到了它们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电号码,通过总经理办公室,找到了公司老总的电话。最后我把找的手机号码告诉了我的老板,当然我没有把我是怎么找到这个号码的过程告诉我的老板,我想他也没有时间去问这个问题,他所关心的就是一点:要电话号码。我要告诉他的就一点:电话号码是什么。

  回过头来想这件事情,其实在这件事情的过程我有很多次理由告诉老板,这个电话没法找,但我没有这么做,因为我一直认为:老板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世界第一CEO杰克韦尔奇的一句话:哪怕战略是错的,也可以通过执行来把它变正确。

  我做到了。也许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却表明了自己的一个态度。

  在公司,也许我就是这样,让自己的品牌在一步步地提升着价值。

  2、我哪一点比别人强?

  2003年9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中国石油公司下属昆仑润滑油公司的核心价值发布会,这次的发布会对我产生很大的触动,一个产品有很多价值,但核心价值却只有一个,消费者能接受的主信息也只有一个,不可能面面俱到。就象奔驰、劳力士、高尔夫一样,都具有它们的核心价值一样,能产生品牌的联想。我想作为一个公司的职员、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也一样,他必须有一个核心的价值展示,哪怕他很优秀,核心的价值也只有一个,也就是他给“东家”要留下一个非常简洁明晰的概念:他能做什么。

  在《从优秀到卓越》书中,作者一再提到,为什么许多的公司都是很优秀,为什么难以走向卓越,这些优秀的公司是否都明白自己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他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看着这本书,不似作者在问这些企业,我倒觉得作者在与我对话,他一直在问我:我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从哪时起,我开始认真地审视起了我自己,审视起了我在嘉迪走过的这么几年,到底自己有没有在走弯路。现在,我能什么,我会做什么,我什么地方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更具竞争力。也许,从那时起,我开始比别人多了一份的理性,多了一份自我。我明白:主动、高效、创新是伴随我在嘉迪发展的主旋律。

  也就是从哪时起,我更加理性地明白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更加完善了自己的竞争力。

  因为我知道我要做些什么。

  所以,在这以后的工作中,我一直跟我的下属讲,每个人都必须换位思考,你要站在你的上司的角度考虑问题,你要想上司之所想,急上司之所急。很多的工作要走在上司的前面,最好的结果是当你的上司吩咐你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很平静地对他说:我已经做好了。我想这个时候,你的上司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你也一定会得到上司的喜爱。也许我自己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我喜欢提前做一些工作。

  在很多的时候,只要我知道老板在哪个地方出席活动有发言,我都会提前做好安排,比如与会务组提前做好沟通,了解出席的人员,做好发言内容的准备,甚至届时发言人员的顺序我都会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等老板跟我讲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会向老板说:这件事我已经安排好了,随后娓娓向老板汇报。

第三章 渐行渐远(7)
3、脖子以上的事情

  其实与咨询公司打交道多了,你就会发现,咨询公司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很多的工作都是脖子以上的事情。的确也是这样,很多的工作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思路”。所谓思路决定出路。

  如果没有麦肯的介入,没有与他们的亲密接触,我想对“脖子以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不会那么的透彻,也不会有“系统的工作思路”。因为我一直纳闷于咨询公司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在与他们接触以前,我觉得他们很神秘,也很神,一个公司的问题,经他们一诊断,开出一个药方,竟然能起作用,竟然有这么多的公司请这些咨询公司做咨询,经过与他们接触以后,我发现,这里面其实是一套方法的,那就是咨询公司进入咨询程序以后,他们也象医生一样,必须要知道这个公司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拿出解决的方案。其实这句话说出来很简单,甚至一钱不值,但是很多的人在工作中都没有认真地去思索过这句话,也没有认真地应用这句话,往往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最后一事无成。

  当我发现并领悟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如获至宝,每当我碰到问题的时候,我就用句话放在上面测试一下:“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如何解决”,很灵验的,往往都能手到病除,就象是《天龙八部》里面会吸天下各种剧毒的冰蟾蜍。

  其实,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脖子以上的哪部分比别人的大或者比别人粗,我只认为也许自己“脖子以上那部分”中的眼睛比别人喜欢多看一些东西,然后“脖子以上那部分”中的脑子多转了几圈。

  仅此而已。

  (五)、与媒体为伍

  也许是自己自幼喜欢中文的原因,从小学到大学,从大学到企业参加工作,自己就一直跟随文字打交道,在企业里跟随文字打交道最早还是在行政部门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是一本《企业世界》杂志的副总编的一段交往。那时在行政部经常与文字打交道,喜欢舞文弄墨的,我没有做过一天的营销工作,当时却写了一篇稿子名字叫《营销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当时就投向了一本叫《企业世界》的杂志,后来一个女的副总编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准备给我刊登出来,还说有机会到公司来看看,我当然说欢迎。

  一天,这个副总编果然来了,当时她不是很熟悉怎么到我们公司来,我说那我们公司的车到码头来接你吧,后来她在码头打电话来说怎么没有看到公司的车,我说不可能,驾驶员说早已到了码头等,就是没有看到客人,后来再一了解才知道,这个副总编原来是坐错了轮船,公司的司机马上掉转车头,到另一个码头去接她。

  当驾驶员把她接到公司的时候,我在公司老的行政大楼接待了她,她有备而来,把我的稿子的清样都带来的,还就其中几处准备修改的地方一一与我商量,当时我觉得她做事很认真,后来,她还问公司是否准备在这本杂志上做一点广告,我告诉她,广告的事情可能要由当时的广告企划副总来负责,她说既然这么麻烦就下次再说,过了一个月,我的文章出来,她还给我寄来了一本样本,这是我在公司以来发的第一篇大稿,我至今记忆深刻,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直到现在,我还跟这个副总编保持着沟通与联系,每次通话,她总要说当年坐着轮船的事情。

  那时,我觉得媒体人也挺好的,只要你以诚相待。

第三章 渐行渐远(8)
1、与北京台的制片人成哥们

  与北京台的制片人成为哥们,纯属偶然。

  那时在营销总公司当办公室主任,不知道北京台的制片从哪儿知道了我的电话,一天,制片人打电话给我说准备给老板做一期节目,我当时没管这摊子事,但是出于职业的惯性,我就问对方,要多少费用,他说给个制作费五万元吧,当时我说我向领导汇报汇报吧。后来就这个事情我还专门向广告部门咨询了一下,针对这个栏目出这个费用合不合算,广告部的同事告诉,可以做一做。后来事情多起来,况且当时这也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事情也就放下来了。

  2002年底,公司成立总裁办,分管老板形象宣传策划这一方面的工作,我就又到我的通讯录中找到了这个制片人的电话。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感觉对方也许在今后还会发生工作联系时,我就会当即把对方的联系方式输入自己的电脑中。

  我拨通了对方的电话,我问对方是否还记得我,制片人记性很好,不但记得当年的事情,而且还能叫出我的名字,我把自己的意图告诉对方,问他老板做一期节目的事情如何安排,对方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说要见面聊聊这个事情。刚好那时我有事要到北京办理,我们就约定在北京见面。

  到了北京,我按照他提供的地址,很快地找到了制片人,对方是一个性情中人,聊得很投机,没三句两句,对方差点要认我做弟弟了,后来问我的年纪,两人相殊太大,只好作罢,但我们的合作却没有作罢。

  第二天下午,我还在北京的宾馆,他就安排人到宾馆来,通过我了解一下老板的情况,而后出了一个采访提纲。一个星期后,节目组一行四个人来到了沙州。我发现老板对这个栏目还是比较重视的,自己全程陪同了两天,老板原定第二天的几项工作都顺延了下来。

  节目出来后,对方拷了一盘录像带给我们,老板看了录像以后说这个节目可以打八十分。我知道,能让老板说这句话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老板的眼光越来越高,要求也一天比一天高,在这个时候,他能给予这种评价,既是对我的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制片人工作的一种肯定。但我知道,追求无目境,奋斗无休止,我要做的还有很多。

  很自然的,做完这个节目后,我们都成了好朋友,大家觉得在一起合作,能做一点事情,以至于现在,我每次到了北京,我总不忘给他们去个电话,如果有空的话,约出来一起听个饭。

  其实朋友也象亲戚一样,要经常联系沟通,否则会变得很陌生的。

  2、我的网络朋友

  认识TOM的经理,是因为北京台的哥们。

  那时,我还在北京时候,北京台的制作人跟我说,他跟北京那些网站的关系不错,而且还有好几个好朋友,我说,那好啊,有空的话约大家一起吃个饭,大家认识一下。

  第二天,制片人果然把他们都约了出来,他们当中有SINA的,TOM的,和讯的,千龙的,还有一些报纸媒体的。这些搞网络的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在一起大家都很开朗,加上他们做网络的也非常前卫,没几句话大家就熟了。他们问我嘉迪在哪儿,我告诉他们在沙州,这时TOM网的经理就跟我说,他也是沙州人。我说是吗,这么巧啊。于是,地域观念就来了,哪晚我跟他就聊得特别多,自然我们对彼此也更加了解了,关系也就融洽起来了。

  临走的时候, TOM网的经理特意跟我说了一句,大家是老乡,有什么事尽管打一个电话好了,他能做的他一定会做,我心里有数了。

  北京回来,我就把在北京和相关媒体交往的情况给公司的编辑说了,希望他们今后能经常与这些门户网站的人员保持联系,有合适的稿件也请他们帮忙发一下,后来当公司的编辑把一些稿件传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大多都帮忙发表。

  在2003年公司举行新形象发布会的时候,我还特意把TOM的经理请到沙州,做现场直播,他做得很好,也很努力,效果非常地棒。

  做好直播后,公司安排车把他送到了他沙州的老家,他很感动。

  直到现在,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现在我称呼他,已经是叫名字了,不带姓了,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友谊已经到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