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齐鲁文化 >

第28部分

齐鲁文化-第28部分

小说: 齐鲁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了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然后投井殉国。
  王懿荣死后家道中落,他的儿子将家中收藏的甲骨卖给了王懿荣的好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根据对这些甲片的研究,写出甲骨专著《铁云藏龟》,使世人眼界大开,研究甲骨文从此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1)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一些先贤圣者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甚至还影响了世界。而先贤圣者的遗迹自然是国人思想的寄托之所、民族文化的肇源之地。
  第一节
  曲阜三孔:孔府、
  孔庙、孔林
  山东省西南部有一个拥有众多孔姓人口的县级市,那就是有5000多年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能够享誉全球,与孔子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孔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成为东方文化的基石。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至今仍然留有孔府、孔庙和孔林(统称“三孔”),是总占地约3500余亩的庞大建筑群,是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历代建筑的精华,也是集丰厚的文化积淀、文物珍藏、科学艺术价值、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为一身,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
  一、孔府
  孔府又叫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是孔子后人居住的府第。据史书记载,汉元帝曾封孔子的12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在北宋的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封孔子的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在中国的帝制社会,衍圣公属于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为三品官;明朝初年为一品文官,后为“文官之首”;清代时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因此得名“衍圣公府”,这一称谓也流传至今。
  如今的孔府基本为明、清年间的建筑,占地约49万平方米,共有厅、堂、楼、轩等463间,前后九进院落,属于最为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天下第一人家”的美誉。由于孔府为孔子嫡孙的官署,孔子后人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所以,孔府建筑自然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留有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
  孔府建筑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分为官衙、东学、西学,是处理公务与会客的场所;后寝有内宅、花厅等,是家族生活的场所,最后是花园。
  孔府的整体建筑中贯轴线,左右对称,成三路布局,中路为主体建筑,官衙与内宅、正房与厢房、中门与边门的界限分明,体现了等级与地位的差别,也是对礼教与宗法原则的秉承。
  来到孔府门前,最先看到的是红边黑漆的大门,大门前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只两米多高的石狮。大门上方的中间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匾额,上面书写着“圣府”两字。大门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幅蓝底金字的对联,上书“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据说:这副对联是清朝大学士纪晓岚的亲笔手书,文佳字美,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帝制社会中的显赫地位。
  穿过狭长的庭院,便来到了孔府中路的第二道门,俗称二门。此门始建于明代,门楣上高悬着明代诗人、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的手书“圣人之门”的竖匾。正门两侧各有一座腋门、一间耳房。在帝制年代,正门很少打开,人们都要走腋门,以此显示府第的庄严。
  进入“圣人之门”, 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造型独特的屏门。据史书记载:此门建于明代,为木质结构,四周均没有与垣墙连接,而是独立于院中。门楣上悬挂着明世宗赏赐的匾额,牌匾上写着“恩赐重光”四个大字,因此,此门又被称为“重光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2)
进入重光门,首先映入眼帘便是院中的台基,台基的后面是非常宽敞的正厅,也就是所谓的孔府大堂。当年,衍圣公就是在此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申饬家法族规的。厅堂共有五间,进深三间,均为灰瓦悬山顶,檐下为交麻叶斗拱,极具明代风格。在厅堂的正中央是绘有流云的八宝暖阁,正中间摆放着一把太师椅,椅子上铺着虎皮,椅前为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面摆放着文房四宝、印盒与签筒等物品。
  正厅的后面是二堂,也叫后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除了悬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两块大匾外,旁边还立着几块石碑,其中有慈禧太后手书的“寿”字碑和“九桃图”、“松鹤图”等石碑。这些都是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与其母、其妻前往北京为慈禧祝寿时所得到的赏赐。
  二堂的后面是一个不大的庭院,院中有两棵挺拔的苍桧,在六个石雕盆内各立着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院子的北面是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关系亲密的官员与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
  过了三堂便来到孔府的内宅,也称为内宅院。想进内宅需要过一道禁门——内宅门,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但是,为了保持内宅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设有两种传事的差役:差弁和内传事,共有数十人,轮番在门旁的耳房内值班,以便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
  通过孔府内宅可来到处于整体建筑最后部分的孔府花园,此花园虽然又叫铁山园,但园内并没有铁山,只是在花园的西北隅有形似山峰的铁矿石。据说,铁矿石是孔庆容在清嘉庆年间移入花园的,他从此以“铁山园主人”自称。据记载,孔府花园修建于明代的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是在重修、扩建孔府时修建的,由长沙的李东阳(公元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明长沙府茶陵州人,当时为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负责监工设计。嘉靖年间,严嵩取代了李东阳的地位而成为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他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了孔府和整修花园,并从各地运来奇石怪岩、名花奇草使孔府花园更为壮观。
  如今的孔府花园占地10余亩,其中有山、水、林、曲桥、水榭、花坞、喷泉等景观,还有乘凉花厅、水中石岛、赏月凉台、读书坛屋、敬花神的石坛等。最为奇特的是,园内有一株400多岁的柏树,此树共有五枝,中间生有一株槐树,所以被人们称为“五君子柏”、“五柏抱槐”,有诗称赞:“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二、孔庙
  孔庙又叫文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由于历代王朝都极为尊崇孔子,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的孔庙。在众多孔庙中,尤以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庙规模最大、时代最早。曲阜孔庙位于曲阜城正中,共有殿庑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代及民国时期,是极具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属于中国现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关于孔庙的修建,史书中写道:孔子去世后,鲁哀公将他的三间旧宅改建成了祠庙。大约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奠孔子墓,同时加封孔子的九世孙为奉祀君孔庙,让其代表国家祭祀孔子,从而开创了历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先例。汉代以后,历代的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不断的追谥加封,同时也不断的翻修扩大他的祠庙,使得孔庙的规模越来越大。宋天佑二年(公元1018年),孔庙的殿堂廊庑达到了360间,成为了与王宫相仿的庞大建筑群,历代皇帝来到曲阜后,都要在孔庙举行极为隆重的祭孔活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3)
现今的孔庙呈长方形,南北长1120米,总占地约为3275亩,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孔庙建筑共有九进院落,除了棂星门、大中门、圣时门、弘道门、同文门、奎文阁等建筑外,余下的建筑可分为三路,中路有大成门、大成殿、杏坛、寝殿、圣迹殿等,为祭祀孔子的场所;东路有崇圣门、崇圣祠、诗礼堂、家庙、故井、鲁壁等,为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有启圣门、启圣王殿、金丝堂和寝殿等,是专门用来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来到孔庙,第一道门叫棂星门,也就是孔庙的大门,之所以叫棂星门,是因为棂星在古代的传说中是天上的文星,用此名有国家人才辈出的意思。据史书记载,孔庙的棂星门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有六楹四柱,为铁梁石柱,柱的顶端立有四尊天将石像,柱的下方为石鼓抱夹,给人以稳重端庄之感。
  孔庙的二门叫做圣时门,有三间门洞,飞檐斗拱,顶为绿琉璃瓦,建于明代。门洞前后的石陛御道上有明代浮雕——二龙戏珠,图中的游龙喷云吐雾,翻江倒海,栩栩如生,气势不凡。门前的汉白玉坊叫做“太和元气坊”,用来赞扬孔子如天地一般无所不包。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木坊,上边置有牌楼,形制相同,均为密集的斗拱,起翘的檐翼,几根柱子上透雕着狮子和天禄像等,造型极为古朴、生动。
  孔庙的中部是奎文阁,属于藏书的楼阁。由于奎星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之一,专门负责文章,所以将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此阁始建于宋朝的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进行了改建。奎文阁长30米,宽1762米,高2335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三重飞檐,四层斗拱。奎文阁的内部有二层阁,中间设有暗层,上层是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经书、墨迹的场所。明清年间曾设有奎文阁七品典籍官,以便对此进行管理。阁中的暗层中用来收藏经版,下层专门收藏历代帝王祭孔时所需的物品。这座藏书楼为木质结构,结构独特、工艺奇巧,堪称中国著名的木质楼阁之一。
  杏坛坐落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据说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正式建坛,并在坛的周围种植了大量杏树,因此命名为杏坛。金代时开始在坛上修建小亭,党怀英(公元1134—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今陕西省大荔人,金代书法家,工篆籀、隶书,官至翰林学旨承旨)篆书的“杏坛”二字石碑就立在亭上。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杏坛重修,亭上重檐,四面歇山顶,黄瓦飞檐,双重斗拱。亭内彩绘金龙,雕刻精细。亭四周的杏树繁茂,生机盎然,景色宜人。
  孔庙的主体建筑应该是大成殿,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长约54米,高约32米,深约34米,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有石柱28根,柱上浅雕云龙纹,雕梁画栋,巍峨壮丽。大殿内高高悬挂着“万世师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联,这些都是清朝乾隆皇帝的手书。大殿的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两旁是72个弟子和儒家历代先贤的塑像。历朝历代皇帝的祭孔活动均在此大殿中举行。
  三、孔林
  孔林又叫“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2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共有坟冢10余万座,周围环以高墙,林内有众多枝繁叶茂的松柏。据史书记载,孔林修建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去世后将其埋葬在此处的。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氏附葬者也日益增多,孔林的规模自然也逐渐扩大。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4)
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桓帝重修孔墓,并在墓前建造了一间神门,在东南方向建造了一间斋宿。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有“孔子冢大一顷”,经考证,当时的茔地占地约百亩。南北朝时,孔林内植树600株。宋宣和年间,孔子墓前修造了石仪。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子后裔孔思凯修建了林墙,构筑了林门。大约在明代晚期,茔地已经扩大到1800余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圣祖来曲阜祭孔,允准再次增扩林地11419亩。此后又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有专官守卫,孔林的规模基本延续至今。据统计,自汉开始至今,孔林共重修、增修了13次,增植树木5次,扩充林地孔林(局部)3次,总占地达到了29419亩。
  如今的孔林内有柏、榆、槐、桧、朴、枫、杨、柳、柞、楷、女贞、五味、檀雒离、樱花和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有些树株人们至今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因此,人们将孔林称作“天然的植物园”。
  在这个“天然的植物园”里,有一条长达1000余米神道,由桧柏夹侍,平直如矢。神道的尽头是木制的“至圣林”牌坊,也就是孔林的大门,大门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纵深空间,有众多挺拔的桧柏。通过一条狭长的甫道便可以来到二林门,也叫“观楼”,为城堡式建筑,四周的墙壁高约4米,周长达7000余米。在墙内有一条小河,名叫“洙水河”,通过河面上的洙水桥,沿轴线往北走,登墓门,穿甬道,便是“享殿”。“享殿”是专门祭孔时摆放香坛的地方,殿前摆放着翁仲、望柱、文豹、角端等石兽;殿后正中的大墓就是孔子的坟地,墓前有明朝黄养正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巨碑。东边是其子“泗水侯”孔鲤的墓穴;前边是其孙“沂国述圣公”孔子思的墓地,之所以这样安排墓穴,是因为这种布局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前的东侧建有三座小亭,分别为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修建的,起名为“驻跸亭”。
  在孔林中,除了孔子的墓穴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较高的要数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于氏夫人原本是乾隆皇帝的女儿,由于当时满汉不能通婚,皇帝便将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