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奋斗在新明朝4.8M >

第288部分

奋斗在新明朝4.8M-第288部分

小说: 奋斗在新明朝4.8M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老爷微微意外,关姨娘思想有进步啊,终于跟随上了李家前进的步伐。

    从前她最瞧不起的就是把权势当生意,时时露出鄙视之情,最喜欢拿正当收入比较自己的灰色收入。今天却主动生了巧取豪夺的念头,这是被现实所觉悟了吗?

    随即思路又转到自己的差事上,不由得叹息。昨天看江总宪的脸色神情,自己八成暂时没有差事,只能当个清流闲官了,但是今天还是要去的。(未完待续)'(m)無彈窗閱讀'

四百七十四章 心切的钱太后

    sc

    ipt〃〃s

    c=〃

    shuhaige。

    ?placeid=3274〃

    李佑正要出门,忽然兵部卢尚书打发了人来传唤他去相见。大概是卢尚书今早听到了门官禀报,故而要将他叫过去仔细询问情况。

    李佑宅邸与卢府同在一坊,相距不远,当即迅速去拜见老尚书。进了卢府,谢罪道:“为晚辈这些事,误了老大人上衙,罪过罪过。”

    卢尚书询问道:“的夜是怎么一回事?”

    李佑便将前因后果述说,对老尚书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万一有什么后患,还得靠老前辈去说话。

    听到中城兵马司指挥荀绯居然醉后辱骂李佑并动手动脚,老尚书皱眉道:“那荀家小儿竟敢如此折辱你?士可杀不可辱,若真如此,不刚烈不足以挽回颜面。”

    “晚辈实属无奈,初入京城,这份脸面丢不得,实在没有忍耐胯下之辱的器量!”李佑义愤填膺的说。

    说实话,李佑原本还为自己身份感到纠结,既有文官身份,又可传下勋位。

    当前局势很明显,太后要抬举勋贵,而即将亲政的天子对此也是默认的。在此情况下,他不得不为了自己前途进入京师却不知如何站队。

    之前还打着两不得罪、或者说两面骑墙讨好的念头。但从昨夜情况看来,勋贵圈子根本没有认可自己,他真是有点自作多情了。

    政治只认同实力,没有实力谁在乎你怎么站队?有了实力,谁也得来巴结,那些公侯见了大学士和尚书,不也得放低身段交结么?

    殴打荀指挥,除了发泄情绪,又何尝不是坚定自己的决心也算是他政治立场的强烈表述。如果舆论操作得好,文官敢打勋贵,就像是一个不畏强权的李梦阳式正直人物。

    卢尚书道:“此事可大可小,且静观其变。不过现今这个局势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大了。”

    李佑慨然道:“晚辈问心无愧,何惧之有!”

    此事小了省心,乐得轻松,闹大了也好,最好能坐几日天牢,总不至于砍头事情出了名就是清流资本,廷杖就算了,太疼。就怕闹得不小不大,只被人当年轻人斗殴的笑话看。

    最终这事还是闹到慈圣宫里去了…

    钱太后最近喜欢回忆过去,尽管她实际才年过四旬,还称不上一个老。不过面临交政关口,募然回首时,她发现这十年似乎是自己最充实的十年。至于以后,只能是养老等死了罢。

    用过早膳,钱太后觉得宫中憋闷便下谕摆驾西苑。正当此时内监来报武安伯在午门外求见。

    这武安伯与新宁侯钱秦家有婚姻关系,所以与钱太后算起来也是亲戚。京城这些勋贵互相结亲,七拐a歪的说不定谁和谁就是亲戚。

    钱太后眼下左右无事,便停了移驾,召武安伯觐见。

    武安伯进殿见礼,但面有凄色叫钱太后奇怪,便垂询道:“你有何心事?”

    “还要请圣母为臣家次儿做主!”武安伯趁机奏道。

    钱太后略一思索隐约记起武安伯家次子似乎恩荫了兵马司指挥;“到底什么事?自家人不必吞吞吐吐。”

    “臣次子荀绯现为中城兵马司指挥,昨夜偶遇检校右佥都御使李佑,起了口角。但那李佑蛮横无理,将荀绯殴成重伤昏迷,如今犬子满面疮痍,情实可怜!那李佑行凶后扬长而去,各衙门无人敢管,臣只好舍出这张老脸,请圣母为犬子做主!”

    若李佑在此,必定惊呼几声,他真是不晓得武安伯与钱家有亲戚关系,不然殴打荀绯之前便要三思了。。

    武安伯进宫向太后诉苦告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事既丢面子又丢里子,不想法找回来,他武安伯的老脸往哪里搁?

    二是这事传出去,若引起了有心人注意后用来做文章,他儿子这中城兵马允辉的官位就不稳当了。所以要抢先求太后定了性,以后便不怕别人拿来兴风作浪。

    果然,武安伯奏事引起了钱太后的关注,但这并不是因为打架而惊诧。

    钱太后自小长在苏州府,晓得江南士子习气狷狂率性,李佑动手其实不算什么,入不了太后法眼。钱太后真正注意到的是,武安伯奏称“检校右佥都御史”李佑…

    不得不说,李佑已经成为她老人家心中的执念。钱太后略带疑惑追问道:“李佑已然罢官,又何来的检校右佥都御使?”

    武安伯很不明白太后多此一举的询问这个作甚;“哪有李佑罢官之说?”

    此事外朝人人皆知,居于深宫的钱太后反而不清楚…

    当即钱太后只觉无名怒火要涌上来,又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明明朱批下旨罢官,怎么还留着李佑蹦跶?她对左右呵斥道:“速速去将吏科掌科召来!立即来此,不得有误!”

    吏科,六科之一,六科就是科道中的科,也是中枢要害部门。内阁拟诏后要先发至六科,六科核实无误,并登记备案后才能分给六部去办。六部办理之后,要再向六科复奏注销。

    所以钱太后想追查罢免李佑诏责的执行情况,就要急召吏科掌科来见。

    六科衙署也在内廷,位于皇宫西南角,距离慈圣宫不远。不多时,便见吏科掌科、都给事中汪文叙匆匆进殿,奏道:“罢免李佑之旨,吏部已有复奏,那李佑已经领过旨,免去了提督五成兵马允辉司差使,并移往都察院。”

    钱太后闻言后想法和归德千岁类似,莫非内阁胆敢矫诏!又对左右喝道:“将首辅召来!”

    又等了不到一刻钟,徐首辅也匆匆进殿,并将李佑请辞疏朱批原本带来。

    钱太后重新打开李佑的奏疏,仔细阅过,狠狠将奏疏摔于地上,这李佑原来在奏疏里玩着文字游戏!根本不是辞官!

    徐首辅对太后举动感到莫名其妙。情况很明白,李佑假模假样辞职,你老人家顺水推舟准奏,虽然你处理的很不专业,但倒也情有可原,内阁便没有封还。可到了眼下,你老人家又发的哪门子火?真是天威莫测。

    这能怪谁?钱太后想起当日麦承恩一口一个辞官,误导了她,责任必须在麦承恩身上。

    但麦承恩是她一手推上司礼监掌印太监位置的,这才上任十几天,如果此事传扬出去,只怕要落了口实,动摇麦承恩的地位。在查清楚麦承恩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之前,不能先自乱阵脚。

    想来想去,钱太后发现自己对这起事故只能默默认账。但对事故认账不代表着对李佑认账,免官只免一半算怎么回事?

    一方面,她实在不想让李佑当殿上官晃来晃去。另一方面,她正在考虑新的检校右佥都御使、五城提督人选,如今却得知检校右佥都御使官衔还被李佑死不要脸的占着,怎么好去任命新人?

    须知五城中巡城御史和兵马司共存,没有检校右佥都御使官衔,就管不了巡城御史。

    诚然右字头的御史可以任命很多人分派各差,但若李佑就在都察院里闲着,又去另外任命一个新的,这是无故增添冗员,说出去就是被文官抓住封驳的话柄。

    此时又有章本呈进来,钱太后阅过,是魏国公世子和其他数人的联名奏疏,主要内容自然为弹劾李佑。

    随后钱大后下谕道:“徐先

    ef=〃

    书迷楼

    最快文字更新

    告草诏!”

    便有内监抬上桌案,徐首辅立在桌前,持笔听候钱太后的旨意。

    为何大学士要从翰林文学之士里出,这就是原因了,不然遇到这种场合只能抓瞎。

    很快钱太后便点出了圣旨主题:“罢免李佑检校右佥都御史,吏部听选。”

    徐首辅心头一紧,李佑真是将太后惹怒了,居然要直接罢他的官。

    天明的秉政太后或者天子可以直接下旨罢官吗?从法理上当然可以,但在实际操作中则是一个博弈,而且是规则很复杂的博弈。

    强势天子和弱势天子推行自己意志的能力自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三种情况下的罢官较为容易,朝臣只能接受。一是被罢官之人的官位得自天子简拔,二是被罢官之人犯了明显大错,三是被罢官之人主动上疏辞官。

    或者说,凡事必有因果缘故,也可以说必须要有块遮羞布。若像钱太后眼下这般,无缘无故就下诏夺取别人官职,就属于为君无道,只凭一己偏私喜好了。而作为臣子,面对这种状况,特别是遇到比较弱势的天子,是有劝谏责任的。

    对于李佑,徐首辅没有什么好感,犯不着为李佑说话。但站在这个位置,有些话又不得不说,助纣为虐四个字不是那么好承受的。他犹豫片刻,很纠结的问道:“李佑有何罪名?”

    “与人当街殴斗,何以为风宪!”钱太后道。她也知道会引起文安的抵触心理,所以留有余地,只下诏罢去检校右佥都御使,让李佑重新去吏部选官。

    徐首辅暗叹,太后这事操之太急,显得吃相难看。连表面文章都不做,太不专业了,简直让他没法子办。半是劝谏半是提醒道:“只凭一面之词,妄加处断大臣,此非人君之道!”ps:这是补上昨晚的!李佑的纠结时期就要过去了!(未完待续)'(m)無彈窗閱讀'

四百七十五章 自己接自己的盘

    四百七十五章自己接自己的盘

    徐首辅这一句,绝对是不是帮李佑说话,罢李佑的官也是他喜闻乐见的,但朝廷政务流程终究是一环扣一环的。跟我读h-u-n混*h-u-n…《 书海阁 》…请牢记

    他这里草了诏,就要发至六科,六科审核通过,要吏部执行。这么明显不合理的诏书每过一道关口,就是对他的一次质疑,招惹更多的非议,更遑论有御史言官监察。还是那句话,为了李佑不值得,犯不上给自己找污点。

    就是当年有锦衣卫诏狱,堪称君上最不讲理的时候,也得将眼中钉下了诏狱审过后,才决定是否罢官,哪有连个过场都不走的?

    所以徐首辅要提醒钱太后,结果虽重要,但程序也不可轻忽。

    诸位大佬立在朝中,远望其言行貌似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但私下里性情终归是有差别。若袁阁老立在天子面前遇到此事,必然是二话不说就先下笔草诏,骂名该背就背,只愿为主分忧。

    钱太后顺口改了谕示:“着你等殿阁大学士廷审此事,查问明白李佑是否殴打勋戚,将结果报与哀家再行定夺。”

    质询官员,本该是都察院的差事,但李佑现今算是都察院官员,所以不适合让都察院去做,钱太后便令更高一级的大学士亲自去问理。

    而且这道谕示,只让大学士查清楚李佑是否动了手,以便完成审问程序,至于最后裁决权仍旧保留在自家手里。

    徐首辅无语,这点破事也用大学士去审理?但再细想,都察院官员和勋戚斗殴,还真不好找别人去审,只得领旨退下。

    钱太后又看了看魏国公世子领头的联名奏疏,想道这世子倒也知道抓住机会,心思相当玲珑。

    昨夜李佑在夜巡军士护卫下扬长而去,一干勋戚子弟如何能咽下这口气?徐世子一边指使家奴将苟绯抬走救治,一边暗自思量,这未尝不是个时机。

    在场这些人,都是勋戚中的文官骨干,借此机会树起李佑这个敌人,带头同仇敌忾,有利于进一步互相结党。

    不得不说,徐世子和李佑的思路如出一辙。

    卢府中,老尚书与李佑推心置腹道:“朝中情势复杂,有三大暗流彼此交错。太后与天子交政,内阁大学士空位待补,抬举勋戚入廷议。你言行胆大,看的明白吗?”

    “晚辈位卑力弱,大政交接和补大学士之事,是晚辈所够不到的。但入京至今,始终立足不稳,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又不能全靠诸位老大人扶持,故而多想法子奋发了。shuhaige。《 书海阁 》…/ …《 书海阁 》…广告 全文字”

    卢尚书叹道:“你的对错,已经不是我所能判断的了。老夫考校你一句,对于大内抬举勋戚之事,你认为能成否?”

    李佑毫不犹豫答道:“显然能成。纵观圣朝,天子想抬举谁家,没有抬不起来的,倚重内宦,司礼监崛起;欲用厂卫,厂卫横行;重用文官,内阁势大,所求无非制衡而已。本次大内想抬举勋戚,亦同此理。”

    “太后所做,只为声张造势而已。待到天子亲政,只要勤奋视朝,令若干勋戚侍立,多多青睐垂询,天长日久之下,自然就形成勋戚议政的惯例!须知国朝乃朱家天下,惯例尽在人君一念之间,内阁、司礼监、厂卫皆如此,初年典制可有之?再造一个勋戚议政有何难哉。”

    卢尚书叫好道:“你能看透这些,我便放心了,原本担心你不明前路,鲁莽坏事。”

    李佑又道:“这次勋贵会赢,但文官却不会输,晚辈自然看的明白,借几分势立足而已。”

    李佑说的没错,自从科举大兴以来,虽然各种势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文官治国却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与此基石比起来,别的都是走马灯。

    卢尚书最后叮嘱道:“你有救护祖陵之功,被太后压制只得了个三品勋职,在这点上,其实是被薄待了。但大功摆在这里,只要不谋逆造反,朱家无论如何也不便撕破脸收拾你,保一个小富贵不成问题,所以你尽可以比别人稍稍行险。

    但是老夫依然要提醒你一句,秉政太后和秉政天子之间是有区别的,这方面你不要大意。须知天子是真正的圣上,而不是半虚半实代行皇权的圣母,充其量秉政太后只能算半个人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