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忠义之三国英烈传奇 >

第8部分

忠义之三国英烈传奇-第8部分

小说: 忠义之三国英烈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菹拢夭辉讣绱恕K裕纹剑∪耆羧ズ醚韵嗲螅菹卤鼗嵊υ剩 

    “不错!”窦武恍然大悟道:“听兄一席话,武茅塞顿开啊!既如此,明rì吾便进宫,向陛下进言!”

    “如此!有劳游平!待元礼等平安出狱,吾等再相约庆贺!”陈蕃感激道。说完,陈蕃告辞回府。当然回府又是一番解释,方安慰下家人,此处便不一一呈述。

    却说,窦武当即命人去北寺狱,将探望李膺之事安排妥当。宦官因其是桓帝国丈,亦不愿太过拂了窦武面子。再者,觉得李膺等人已是将死之人,便准其探视。窦武大喜,当即让陈蕃速做安排。同时,窦武去求见桓帝,桓帝居然不见!只说年关将近,诸事繁忙,身体不适。原来,宦官们为讨桓帝高兴,亦是分窦皇后的恩宠,为桓帝广招美女,前后相加,竟达万人。桓帝贪欢,纵yù过度,病倒了!一时间,窦武亦是无可奈何。

    冬去chūn来,时间到了公元167年,chūn天到了,桓帝的病渐渐有好转。窦武正准备进宫觐见,而此时,经过数月陈蕃等人努力,做好了为李膺等洗冤的材料,太学生颍川人贾彪,自告奋勇求见桓帝替党人申冤。

    同时,窦武终于在温德殿蒙桓帝召见。窦武向桓帝进言道:“陛下!臣请陛下恕李膺等人之罪!”

    “恩?为何?”桓帝不动声sè道。

    “陛下!想陛下即位以来,先除去梁氏,邓氏等专权之人,后又收单超等宦官之权,重用陈蕃等忠臣,使朝政清明。又以皇甫规、张奂与段颎等为将,扫除西北羌人之祸!实乃我大汉中兴之主!”说着看了眼桓帝,见桓帝面sè和悦,便接着道:“李膺等人实在是忠贞之士,爱君报国之心,天地可知。都是国之栋梁!前朝秦二世之祸不远,赵高之流陛下要小心啊!”说完伏地叩头,请桓帝赦免李膺等人之罪。

    桓帝沉默不语,半晌开口道:“朕知爱卿忠君为国。传旨觐越骑校尉窦武为城门校尉。赏黄金百两。表彰其尽忠职守,忠君为国!”

    窦武无奈,只得领旨谢恩。桓帝回宫!窦武一人闷闷不乐回府。再思索桓帝用意。暗思:看来陛下确无杀李膺等人之意,可是陛下圣意到底如何。

    回到府上,看到黄门送到的圣旨,官服。窦武灵机一动,当晚便送一表进宫,言道:臣年老多病,不堪重用,谢陛下厚恩!恳请陛下准臣辞官告老!

    此表一上,群臣震动,这是逼桓帝表态啊。此时,桓帝在内宫中看着窦武的上表,却是很诡异的道:“唤曹节过来!”

    而此时的曹节,亦是恐慌,原来李膺等与陈蕃见面之后,便定下计策。汝等阉人不是要吾等招供同党吗?好,吾便多招一些,让汝称心满意!结果,曹节等看到李膺等人招供之人名,彻底傻了!全部都是他们亲眷子弟,他们唯恐桓帝治他们的罪,正在商量对策。忽闻桓帝传唤,吓得四肢发软,想道:陛下的消息也太快了吧。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去见桓帝。当桓帝把窦武之事一说,问其怎么办!

    曹节等人送了一口气,就顺着桓帝的意思,认为窦武等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李膺等人罪不至死,但是也不能无罪释放。

    于是第二rì早朝,曹节便上奏道:上月京都雒阳及上党郡发生地裂,且陛下圣体抱恙,理应大赦天下,为陛下祈福!以应上天之兆!”

    桓帝准奏!但是,李膺等人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将其全部罢官,遣回原籍,留存档案,终生不得为官!

    此次事件史称“党锢之祸”,又称“第一次党锢之祸”。(“锢”就是禁锢的意思)

    事情暂时就算告一段落,被关押的党人,纷纷收拾包袱,黯然回乡去了。临行前不断有人来陈蕃及窦武府上致谢,一时间,窦武等声望rì隆。

    而这些回到地方的党人,却受到了隆重的接待,锣鼓鞭炮齐鸣。虽然他们都不再做官,但是天下人越发敬重他们。他们品德高尚,时人称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

    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学习的榜样;八俊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即人中英杰;八顾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步八人,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为他人榜样的。八及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为“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三君等榜样的。八厨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为“能以财救人者”,即不惜家财,救助有难者的。当时世人以这些人为君子,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他们指责贬损,皆登门拜访他们。

    李膺在回去前特意到窦武府上一聚,并与窦武相约,待其孙三岁便送去阳城,由李膺亲自教导。并为其取名为“辅”,意为国之辅臣。望其长大chéng ;rén后辅佐圣上,中兴大汉。

    愿望是美好的,但是一切真能如窦武,李膺期望的那样吗?

    于是,一切仿佛又回到正常轨道之上,桓帝继续在宫中与美人同乐。而宦官们则越发绢狂!当时,李膺的徒弟颖川人荀爽写信给李膺,苟爽这封信的中心意思:就是要他老师“屈节以全乱世。”可是,生逢乱世,像李膺这般名满天下而又与宦官有着国仇家恨的人,即使“屈节”也免不了杀身之祸。何况,李膺这种人又怎么会“屈节”呢?

    一切都在继续酝酿中。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终于在当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为界点,彻底顺势爆发了。

    公元167年冬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rì,汉桓帝刘志崩于德阳前殿。年三十六。。戊寅,尊窦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桓帝一生宠幸万人,未有子嗣。太后与宦官及群臣商议。窦武召侍御史河间刘鯈,参问其国中诸王子侯之中可有贤者,鯈称解渎亭侯刘宏。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窦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窦武为闻喜侯;子窦机为渭阳侯拜侍中;兄子窦绍为鄠侯,迁步兵校尉;绍弟窦靖为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

    窦武已经大权在握,他会如何处理与宦官的关系,李膺陈蕃等人命运又将如何。本书的主人公,终于正式登场了(终于轮到老子登场了等的花儿也谢了)。yù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注:刘志的谥号为“桓”,《谥法》上说:“克敌服远曰桓。”chūn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便是此谥号。三国蜀汉名将张飞死后亦是谥号为“桓侯”。只是,桓帝得此谥号,实在不敢恭维。
第九回 诛宦官迟疑至败 谋忠臣劫帝矫诏
    ()    上回说到桓帝崩,迎立新君解渎亭侯刘宏是为灵帝。表窦武等功臣,封窦武为大将军,因灵帝年方十二岁故请太后临朝听政,由大将军窦武辅佐朝政。同时因陈蕃是三朝老臣,后在辅佐灵帝登基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稳定朝堂局势窦太后又下诏陈蕃为太傅,嘉奖其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可陈蕃坚辞不受,前后写10余次奏章。最后,窦太后只得作罢。

    这rì,刚下朝回府,窦武就召集子窦机及侄窦绍在书房密议。

    窦武当先开口道:“现新帝即位,因其年幼,虽说由为父秉政。可却举步维艰。为父看似贵为大将军,大权在握,实是孤掌难鸣啊。因迎立新帝有功,曹节等宦官亦是加官进爵,势力更是庞大。似此,汝等有何见解!”

    窦机首先开口,道:“父亲!先前先帝在时,因宦官诬陷,故李膺等大人皆被禁锢。现新帝登基,父亲主政,何不将其召回,以为臂助。且他等与宦官亦是水火不容,必能响应父亲号召,为父亲所有。”

    “吾儿所言大善!为父这便书信与李膺等诸位大人。”窦武大悦道。

    窦绍接着开口道:“叔父!太傅陈蕃,忠义之臣,且素有铲除宦官之心!至新帝,老大人已是四朝元老,国之柱石。叔父若能与老大人共图大事,何愁宦官猖獗!”

    “绍儿见解不俗!汝父泉下有知,定当欣慰。好!明rì便请太傅过府一聚。”

    翌rì,下朝后窦武邀陈蕃来家中小聚,陈蕃欣然前往。

    在窦府花厅之中,窦武正与陈蕃对饮。酒过三巡后,陈蕃当先开口:“今rì大将军请老夫过府,不知有何见教,老夫洗耳恭听!”

    窦武见陈蕃当先开口便道:“真是折煞小弟了,怎么兄长数月不见,对小弟竟生疏至此?弟若有何处得罪兄长,还请兄长明言!”

    陈蕃连忙道:“非是兄对贤弟有意见,实是弟现贵为大将军,不知还认得为兄否!故而,出言相试,贤弟莫怪。兄当自罚三杯!”说完便自饮三杯水酒。窦武连说不敢,这时,陈蕃正sè道:“贤弟,请为兄过府到底所谓何事,不妨直言?”

    窦武见此,便道:“不瞒兄长,实是弟见宦官越发猖獗,祸乱国家,每每思及此处,便痛心疾首,常yù有所作为,只恨势单力薄,还望兄长助我!”说完便看着陈蕃。

    “贤弟如此说,便是见外了。兄有此心久矣!只恨无能尔,今弟既有此心,兄定当住一臂之力!”陈蕃慨然道。

    “好!有兄此言,弟定当与兄同进退!祸福与共!”窦武亦激动道。

    这时,陈蕃又道:“贤弟是否已有主意,兄洗耳恭听!”

    “不错,弟想将先帝禁锢的李膺等大人请回来,毕竟先下朝堂之上皆是曹节等人弟子亲朋。兄长意下如何?”窦武道。

    “甚好!只是毕竟是先帝下旨禁锢,吾等该当如何?”陈蕃疑道。

    “不妨!明rì,弟当进宫,面见太后,请太后下诏!”窦武道来。

    陈蕃闻听此言,心中大定道:“如此甚好!”

    第二rì,窦武便进宫面见窦太后,将话说与太后听。于是,太后下诏书,复引用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又起用李膺、杜密、刘猛、朱寓、荀翌、陈蹇等党人,朝堂之上忠贞之士大增。使之列于朝廷,参议政事。这赢得了许多士人的心。实时“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意为:天下士民官吏大多数都认为,忠良贤臣皆在朝堂,太平盛世快要到来了。

    宦官见此情况,却是着急了,便都聚拢在曹节府上,商议对策。

    时侯览先说道:“现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傅。此二人向来与咱们不和。现又将李膺等召回雒阳!吾等该如何是好啊!”

    曹节见众人皆是惶惶不安,便道:“成何体统!吾等仰仗的是皇上与太后!那窦武,陈蕃!最终不还得听旨于皇上太后?”

    “可太后是窦武女之啊,又怎会不骗帮窦武?”侯览疑惑道。

    “太后又不能rìrì与窦武相见,若想让皇上与太后听咱们的,可不还得咱们自己多花功夫!”曹节缓缓道来。

    众宦官恍然大悟,心道:吾等本就是托庇于皇上太后!只要皇上与太后喜欢咱们,咱们还怕什么!

    转眼之间,到了公元168年四月。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则在窦太后面前谄媚侍奉,尽力奉献殷勤,渐渐的取得太后的信任。陈蕃与窦武等对此非常担忧。于是,密谋yù除去宦官,虽然窦武多次向太后陈述想法,但窦太后却一直犹豫不决,还多次在宦官的怂恿下乱下诏令。

    陈蕃、窦武等人认为长此以往,恐大好局面,又将毁于一旦。于是私下商议,趁天狗食rì的天象上书太后,要求革废除宦官参政,但窦太后认为从先皇孝元帝时就有宦官参政,属于正常现象。后来在窦武等人强烈要求下处死了宦官管霸、苏康等。但是对于亲近的曹节,王甫等人,却是不愿处罚他们。

    窦武等数次上书要求严惩曹节,王甫等人。因窦太后力保他们,故此便一直拖着。陈蕃决定带兵进宫直接搜捕曹节等人,而窦武却有所犹豫,yù先从曹节等下面之人下手,将其抓捕,拿到曹节的罪证后,再规劝太后。诸人皆是心急如焚。

    而在此时,窦府之中,确是有一人,也心急如焚。何人呢,便是穿越而来的窦武之孙,窦机之子---窦辅也。他来到这世界近两年了,只因是婴孩故也无法知道所处何地,是何年月。但是因桓帝崩,而灵帝立之事,却是知道一切了。东汉桓灵二帝,可是出了名的昏君啊。即将乱世到来,之后便是近百年的三国争霸啊!这些还不是现在要担心的,可是知道是自己的爷爷是窦武时,却真的要崩溃了。历史书上可是明明白白说的,窦武陈蕃事谋不密,被杀!满门抄斩啊!没听说有人活下来啊,这我怎么办啊,不会这么惨,才活过来就要被砍头吧!虽然着急,可是看到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只能叹气,什么也做不了!

    建宁元年(168)八月,长乐尚书宦官郑飒被窦武收送北寺狱,窦武与陈蕃定计翦除诸宦官。将曹节等与郑飒的罪证上书太后,想要太后先下诏书。可惜事机泄露﹐诏书被宦官朱瑀看到,便立刻禀报给了曹节。曹节知道大事不好,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曹节,王甫等蒙骗年幼的灵帝,说窦武等要造反,如同当年的梁冀一般。同时,格杀窦武在宫中的亲近宦官山冰等,抢夺印、玺、符、节,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

    时窦武刚回府上,便有宫中暗线来通知窦武,宫中巨变,窦武立刻召集北军五校兵士数千人驻屯都亭下。

    这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刚大败羌兵得胜归来,才到京师,不明真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