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末代王爷传奇 >

第7部分

末代王爷传奇-第7部分

小说: 末代王爷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拜罢班禅回到王府,他琢磨如何利用班禅活佛做点大文章,他知道班禅在牧民心目中的地位高于一切,只要能利用班禅,没有办不成的事。他现在想的一件事是让喇嘛还俗当兵,如果上层喇嘛们在班禅名下说他三次坏话,想利用班禅成事的计划可就全完了。
  

8赴沈阳面见张学良  筑大刹施计留班禅(1)
一滴白露,改变了秋天的颜色,风的翅翼,驮来了多雪的冬天。德王的还俗招兵,彻底打乱了佛寺的宁静。一是三子一僧、五子二僧的规定已经不灵了,到了该入佛门的年龄,不再去削发受戒了,身体强壮的当了兵,体弱者当起了牧羊人;二是寺庙里的年轻喇嘛,经不起军装和女人的诱惑,许多人脱去了袈裟还俗归真,高僧和管寺的扎萨克们担心佛门冷落,僧侣衰败,有许多会念咒语的喇嘛念“黑经”咒德王,让佛爷惩罚他。谁知“神鬼怕恶人”,鬼神也不灵了。
  德王一味地“疯”招,本旗招不着从外旗招,谁也挡不了他“疯”招的决心。不过,自从班禅来了他再不敢到寺庙里搞还俗动员了,从此夹起了尾巴。但是,他的号召已起了后效作用。
  兵招来了,军饷怎么办?千军万马张口要吃,扬起尾巴的马要拉。这一点他原来并没多想过,他想得最多的是武器装备。有人没枪算什么兵?再说就像保安队拿的那些“老毛瑟”、“老套筒”也没啥劲儿,就是挎一支“三八大盖儿”也显得土气了吧。德王想,要想装门面向外扩张,必须要部队正规化,武器装备要精良。想是想,好枪好炮都得掏银子换呀。那白花花的银子要用白花花的羊群来换,羊哪里来?不得不向牧民征收。连年干旱,风雪不断,牧民本来就生活得很艰难,牲畜有数花钱没数,老百姓叫苦连天。
  德王花钱的地方太多了,给溥仪送礼的债务还未还清,现在又要经常拿出大笔的钱“孝敬”班禅,他知道佛爷也用钱,他那一大帮子人每月需要一大笔钱来维持生计。别的旗和寺庙也给一点钱,数量极少。同样是给钱,目的不同,别人给钱是敬佛,德王给钱是为了“用”佛,所以他给班禅的钱比别人多好几倍。这一笔又一笔的开销,都得从老百姓身上刮,这给本来就非常穷困的牧民雪上加霜。因为这一年正是历史上的民国十八年。
  许多老年人都会记得,民国十八年是个什么样的年。这一年北方大旱,农田几乎颗粒无收。草原春风不送暖,嚎啸的大风暴沙扬尘,大风统治了草原,老天不滴一滴泪滴,嫩芽刚绿就被风燥日烤枯死了,牛羊啃着陈年荒草熬度时光。王府不顾牧民的贫困,还要税征他们的眼珠子,百姓陷入极度困难之中。有一天晚上,“三娘”把德王叫到跟前说,孩子,你是王爷,旗民的首脑,做事情、想问题首先要把牧民放在第一位,千万不可过于折腾牧民。折腾苦了你的王爷不好当,老王公们早就想挖你的墙脚。
  本来就不满意德王的老王公们,这一下抓住了攻击的机会,他们指责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为了招兵买马不惜破坏宗教陈规,煽动喇嘛还俗当兵,花钱不数数,拿钱不当钱,从瘦羊肠子上刮油,逼得老百姓穷困潦倒。寺庙的宗教上层们也乘势攻击,说他害了民惹了神,佛爷会惩罚他的。这时的德王觉得有些“四面楚歌”了。他觉得三娘还是有眼力,自己预先没想那么多,他确实没想到事情办得这样艰难,招几个兵,给皇帝和佛爷支援几个钱就招来这么多的攻击,照这样下去,想干点大事还可能吗?当然他此时此刻想的最多的还不是老王公和老喇嘛的攻击,他想的是如何装备这支队伍。购买新式武器需要好多钱,全让牧民出确实也为难。更不能再征钱惹大麻烦了,必须另想办法。正在他窘迫的时候,有人给他透露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班禅佛爷近日要到沈阳去面见张学良,张将军请他去沈阳诵经。你如能陪佛爷去,不是正好向张学良张一回口吗?
  德王听了几乎高兴得跳起来,他这时突然想起汉文老师给他讲过的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立即去拜见班禅佛爷。他说他愿意陪佛爷去沈阳一趟,班禅也想有个人陪他去好一些,于是就答应了。这时德王觉得他的钱没白花,撒下种子总会有收获。
  德王觉得能陪班禅去沈阳,这是天赐良机,没有班禅他自己也不好去,就是去了也不一定能见着张学良,张口要武器人家不一定给你。这次跟着班禅去,一切都会很顺利很方便。
  正像德王估计的那样,他们到了沈阳,一下飞机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军队、老百姓来了不少,僧侣们唱了主角,班禅的到来是他们的一大荣耀。
  班禅一行下榻后,张学良举行了盛大宴会为班禅接风洗尘,德王也没被冷落。德王想,这是星星跟着月亮走 —— 借人家的明光光。
  在沈阳逗留期间,德王听说东北蒙旗师范的校长郭道甫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就决定去见他一面。
  两人见面谈话不久,郭道甫就摸到了德王的脉搏,于是他给德王献策说:“外蒙古和内蒙古除了‘内’、‘外’二字外,别的都基本相同。所谓不同的是外蒙古如一江水,内蒙古如一片沙,这一‘江’水有一种推动力、吸引力,所以都能朝着一个方向汹涌奔流,可是内蒙古如一片散沙,凝聚不到一块儿,所以没有力量。外蒙古所以能独立,是因为有哲布尊丹巴这个宗教领袖,在蒙古民众中形成了中心信仰,能统一意志,集中力量,导致独立运动的成功。反观内蒙古,历次抗拒开垦或独立运动都归失败,就是因为各自为政,形同一盘散沙。没有中心信仰,谁也不服谁,无法统一意志,不能集中力量,以致历次运动都无法进行下去。现在听说班禅的堪布们正请求中央政府用武力护送班禅回藏,揆度当前时势,一时尚恐不能实现。趁此机会,应当联合各旗集资在蒙古地方为班禅建庙,请班禅留在内蒙古,作为宗教领袖,形成中心信仰,对我们进行蒙事,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8赴沈阳面见张学良  筑大刹施计留班禅(2)
德王开始只是守神静听,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后来他产生了警觉,因为他从中听出郭道甫讲“对我们进行蒙事”,而不是“对你进行蒙事”,说明这个师范学校的校长也有与他相同的“野心”。但他能够给他献这个计策,说明他想与自己合作。
  德王觉得郭道甫提到的“中心信仰”是有道理的,他在郭道甫提醒之前就已想到了利用班禅这块招牌向外推广自己,但只是想着利用班禅的影响来提高自己的威望,而没有想到长期留住,以他的佛力来凝聚信徒,形成一种统一思想,达到统领内蒙古的目的。
  郭道甫的一席谈,使他茅塞顿开,他的思想立即回到如何挽留班禅大师长期居留的问题。
  德王进一步和郭道甫探讨,他说:“班禅大师不答应长期居留怎么办?”
  郭道甫说:“最好先不要向大师提起此事,先造好庙后再请他留下来。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德王的思路更清晰了。他和郭道甫又谈了许久方才分手。
  德王这次到沈阳,其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请求拨发枪支事宜,再就是面见张学良拉个上层关系。他知道张学良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将军,只要能得到张学良的重视,那以后的事就好办多了。所以他一到沈阳就找张学良的副手们,既送礼又谈自己的主张,主要是让这些人先在张学良那里添上好话,待他接见时,张学良对他有个好的印象。这就叫铺垫,也叫先入为主。唱戏的在主角出台之前,在出口处有一声“后台叫板”,这就是提醒观众的注意。德王惯用这一套,很有效。
  这天下午,德王得知张学良要单独接见他。他马上召集随从参谋们商量。他说,张将军单独接见,这是个极好的机会,有什么话都能当面讲。但是,在张将军面前,既不能多说也不能少说,必须是简短、有力,切中要害,见好就收。这第一次接见谈话很重要,第一印象好了以后的事就好办了。于是,几个人仔细分析了时局和双方的情况,德王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去拜见张学良。
  德王到了张学良官邸,首先行了蒙古的族礼,然后问安,并说将军在百忙中接见自己深感荣幸,很抱歉,自己这个年轻王公还未做出多少于国有利的大事,难得与将军见面的机会,请将军多加指教。
  张学良觉得这个小王爷大礼周到,谈吐适中。他问了德王几个问题。一是问他怎么想起扩军,让喇嘛还俗不怕招来僧侣的痛斥?二是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远的和近的。 德王不假思索,接着张将军的问话说,扩军不是我想起来的,是形势的需要。近来国内动荡不安,各种党派纷纷崛起。您也知道,草原地广人稀,土匪经常光顾,为保一方平安,必须有一支精良的武装部队。再说,为了保北部草原的安宁,给国家分忧,有一支训练有素、武装精良的部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人马齐备,缺少装备,我来拜见张将军也是想“借东风”。至于让喇嘛还俗,我觉得是个两好的选择。牧区本来就人口稀少,让许多年轻男子削发为僧,不娶妻室,不赡养父母,本人不创造财富,反而还增加别人的负担。再说这信教应该自由,不能像任务一样“三抽一”、“五抽二”的硬让去。有许多人虽然削发受戒了,但是他无心学经拜佛,在寺庙里也不省事。我让这批不诚心为僧的还了俗,留下诚心拜佛的不是更好吗?有些事不在于多少人反对,主要是看事情的本身对不对。
  德王在一边讲述,张学良频频点头。虽说张学良并不感到多余厌烦,可是德王已经就此打住。他接着回答张学良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他说,张将军问我有什么打算,我觉得打算还谈不上,只是有点想法。现在的草原非常闭塞,有些老王公固守不前,陈规陋习一点不敢破除,因世袭制,一些旗里王爷尚小,只知享乐不思理政,牧业生产停滞不前,牧民只懂“上马放牧,下马喝茶”,生产方式多少代没有改变,文化、卫生更是与外地没法相比。我有想法改变目前这种状态,但是干起来很难。
  张学良对德王早有些耳闻,加上副手们对他的夸赞评价又有了进一步的印象,今天一见觉得有点不同于他以往见过的一些王公。看长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两耳下垂,鸭蛋形的脸上有一双明亮探求的眼睛。通过谈吐,更觉得是一个好学求知的王公,虽然年轻,却有许多政治上的成熟感。他觉得德王有能力出来收拾蒙事,所以决定支持他的要求和愿望,多给他一些枪支,满足他的要求。
  这次东行,德王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张学良亲自接见了他,他在张学良名下有了较好的印象,再就是听了郭道甫的建议。这是两件预想不到的收获。原来是有愿望没把握,想见到张学良,心里没有数,最后还是如愿了。他越来越感觉到挽留班禅的重要了。
  德王由沈阳返回锡林郭勒盟后,立即出面实施挽留班禅大师在内蒙古诵经久居的计划。当他在王公和上层喇嘛中提出为班禅大师筹建寺庙的动议时,没有人提出异议,上层喇嘛也非常拥护。
  德王还是按着老规矩循序而进,先找老盟长杨桑谈通,而后征得现任盟长索王的同意和支持, 接着借用盟长的指令,以他为首出面,和浩济特右旗扎萨克郡王松津旺楚克二人为代表,联络内蒙古各旗王爷、总管,共同商洽筹集资金为班禅建庙事宜。集资筹办稍有了眉目,德王就立即动身前往北平邀请班禅大师到锡盟传经居住。他们到了北平,恰逢郭道甫也到北平邀请班禅大师去他们家乡呼伦贝尔盟诵经,并表示要在呼伦贝尔草原为大师建筑大刹,供他常住。
  

8赴沈阳面见张学良  筑大刹施计留班禅(3)
德王得知这一消息,吃惊地说:“好快呀,要抢在我前面了。”他觉得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来得巧不如来得好。一场明争暗斗在京拉开了序幕。
  郭道甫邀请班禅的意图,德王早已窥破,他知道郭挽留班禅与自己是同一个目的。郭道甫在沈阳所以告诉自己这个秘密,并不是诚心帮助自己,而是在自己面前夸耀他的头脑敏锐,涉事颇深,让德王看重自己。
  郭道甫毕竟是个学者型的人物,德王却是个政治上有点手腕的人物。但是,德王不敢放松警惕,因为郭道甫也拉来了几个有名望的王爷,又是以呼伦贝尔盟出面,来头不小。他一见郭道甫就说,你抢先了。郭道甫说,我们是“笨鸟先飞”,只要是能留下班禅活佛就是大家的幸福,我们在他的旗子下合起来干,岂不甚好。
  德王心想,你这是缓兵之计,留下是共同的心愿,但是你留下和我留下就不同了。虽说“合起来”是句大量的话,可是有个谁往谁名下“合”,你占先了我就得在你的大旗下干,我取胜了你就得跟着我干,这一点绝不能马虎。于是,他就积极活动。一是在班禅的堪布住所处活动,二是在北京高僧们中间活动,三是直接接触班禅。德王比郭道甫优越的一点是,在班禅处他比郭道甫熟,出入随便。
  因为两家都来邀请,特别是呼伦贝尔盟先来叩拜邀请过了,锡盟又来,班禅就有点作难了,因为都是虔诚的教徒,拒绝谁也不好。
  德王给班禅献策说,您一时也不好决定,先考察一下再定也好。比如说,地理条件呀、信徒分布呀、气候条件呀都要考虑进去。呼盟比起锡盟来,离北京远多了,坐轿子去,没有一月二十天到不了。呼盟与锡盟相比,气候寒冷得多,到冬天零下四十多度。从民族成分来讲,锡林郭勒草原是纯蒙古族的佛教信徒,汉族也信仰佛教,呼盟除了蒙古族、汉族,还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朝鲜族等许多民族,信仰复杂。锡盟是纯牧业,呼盟是农、牧、林、猎,生产生活方式各异。请佛爷在考虑选择时作个参考。
  班禅听了德王这一席话,心里有了底,他还是佩服德穆楚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