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

第18部分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第18部分

小说: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划总裁等等的任命,名器滥赏,不是什么好事。陈平的观点,“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应该说比较中庸。陈平也提到了“恭敬”与“恣侮”的利弊,恭敬则廉洁之士归之,滥赏则好利之徒从之;恭敬则不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有些人则会“敬”而远之,“恣侮”虽然让知识分子感觉不适应,但让工农干部感觉亲近。打是亲,骂是爱,有类人天生有受虐倾向,贱骨头,领导一天不骂,整天浑身不自在。
  

陈平版刘项PK(2)
窃以为刘邦和项羽的差别也许并没有史书描写的那么大,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级别有差,而不是截然相反,比如在能不能封赏功臣方面;有些是个人出身、教养造成的习惯,如一个“恭敬”,一个“恣侮”,但这也不是他们一兴一亡的根本原因。
  

刘邦一生最大的污点
项王闻之,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死者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楚亦使人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汉王道逢孝惠、鲁元公主,载以行。楚骑追之,汉王急,推堕二子车下。滕公为太仆,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今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故徐行。汉王怒,欲斩之者十余;滕公卒保护,脱二子。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不相遇,反遇楚军;楚军与归,项王常置军中为质。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18~319页
  刘邦在战场上,不是项羽的对手,经常被扁得丢东拉西,找不到南北,杀出关中第一役,就被杀得天昏地暗,老爹和老婆都做了俘虏。
  在此一役,刘邦做了一件最流氓最无人道的事,就是在楚兵的追击下,为了逃命,把自己的一儿一女推下车来,想一个人跑掉。这件事,载之历史,言之凿凿,似乎无可辩护。但是,如此惨绝人寰的行为,我还是不敢相信。
  中国历史上,父子相砍的事屡见不鲜,后来还出现过灭杀谋反的儿子连不懂事的亲孙子也一起杀掉的场面。但是,人的性格和行为是一贯的,正如后赵皇帝石虎的暴戾是一贯的一样,刘邦或许对父母妻子没有那么多的关爱和体贴,但让他亲手推儿女下车,确实与他一贯的为人不相符。
  这里有几个疑点。
  一、为什么要坐车。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代,车战是当时的主流战法。但是,“胡服骑射”以后,单人骑兵也加入了战争中,丰富了战争的形式。当时楚骑追赶刘邦的战车,不知道一起遁去的数十骑还在不在刘邦左右,如果在,大家应该匀出几匹马一起骑着逃啊,还摆什么谱非要乘坐战车。刘邦的两个孩子也可以由人带着骑马跑,就算影响逃跑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啊。
  二、如果那数十骑不在左右,逃散了,刘邦只好坐车,那楚骑追赶,应该说刘邦怎么也跑不掉,丢下两个孩子,是不是就能以绝对的速度优势跑掉,值得推敲。从前后文字看,滕公夏侯婴也在车上,按照常情,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小主人要被抛弃,夏侯婴依照常情该当如何自处?我以为,他应该或必然会跳下车,奋死与追兵一搏,拖延一点儿时间,掩护主公父子逃走。但夏侯婴没有这么做,而是一次一次连三次地下去把兄妹俩再抱上车来,这样岂不是更耽误时间?这说明,当时的急迫性并不是那么严重,他们还不在追兵的视线之内,只是感觉上认为有人追赶,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刘邦何必如此绝情?
  三、当时刘邦至少是和夏侯婴、驭者等一起逃跑,如果保不住这两个孩子,那就谁也保不住了。如果牺牲两个孩子能保住刘邦等一行人的性命,那刘邦不能保护子女,将来如何面对部下?其他人不能保护幼主,将来又有何面目面对主人和同僚?
  四、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可能,刘邦知道楚兵优待俘虏,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自己的儿女会格外照顾,所以把他们推下车送给楚军保护?哈哈,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五、还是要辨析“历史真相”与“历史文本描述的真相”之间的差异。如果真有此事发生,谁是透露此段丑闻的深喉?刘邦好意思给别人讲?夏侯婴敢讲?唯一的可能是孝惠和鲁元在刘邦死后透露出来的。他们愿意揭这个心底的疮疤吗?如果本无此事,又是谁在造刘邦的谣呢?司马迁的《史记》里,许多历史时刻他仿佛就在现场做实况报道一样,但是,这样的情节我们怎么敢相信呢,兄妹二人被再三地抱上车,刘邦还要不依不饶地欲“斩之者十余”,这是父亲吗?谁愿意信谁信,反正我不信。
  

盗嫂受金何足论(1)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陈平虽美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乎,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其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21~322页
  空降兵与子弟兵的矛盾在今天的企业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有空降兵的地方,就有与子弟兵的矛盾,反之亦然,原因还是争权夺利。空降兵未降之前,子弟兵内部也不会是铁板一块,大家也一样斗。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权力斗争,只是空降兵一来,大家暂时结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周勃、灌婴等揭发陈平的两大问题,一是作风问题,一是经济问题。作风问题不仅是涉黄,而且是“盗嫂”;经济问题不是贪污一点点,而是收保护费,明目张胆,顶风作案,影响广泛。“盗嫂”、“受金”,一个是传闻,一个有实证,不管怎么,周、灌向刘邦建议,对陈平实行双规。何况,陈平还有严重的历史问题,反复跳槽,忠诚指数为零。
  刘邦没有马上着急上火,而是把推荐甚至担保陈平的魏无知喊来,给魏无知一个辩护的机会。魏无知讲话很有技巧:我完全是按照刘汉王您的用人需求来推荐陈平的,您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我考虑的也是能不能找到能帮助您打倒项羽、夺取全国胜利的奇谋之士。魏无知在重申刘邦的用人需求和自己的对口责任之后,巧妙地先把自己的责任拎开了,然后才推心置腹地说,他盗的是他嫂嫂,又不是您的老婆(刘邦的老婆在项羽手里,刘邦听到这儿心里会不会打突),而且他贪污虽然不对,但是水至清则无鱼哦,再说了,没点儿灰色收入,汉营的工资水平实在……嘿嘿……
  刘邦和陈平有两次深谈,第一次刘邦还假模假样,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你不断地跳槽,现在到我这儿来了,我是相信你的,不过……)
  陈平很干脆:“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我是空手来的,不搞点儿钱没法生活呀,如果我的策划你一用就赚大发了,你就用;如果没有效果,我贪的那俩子儿,全部还给你。)
  刘邦直呆呆地盯着陈平,心里话:这家伙,这么坦率,像我的儿子。
  刘邦第二次又找陈平,问:策划搞好了没有?
  陈平说,三十六计,最狠的是美人计,项羽这家伙是个情圣,只爱虞姬一个(刘邦听到这儿心里舒了一口气),所以只能用第二狠招:反间计。项羽重色轻友,咱把他的朋友全部搞掂,不过得大把砸银子。“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引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引自《史记》)
  刘邦大喜:等我打下江山,开几家国有银行,银子大大的。“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盗嫂受金何足论(2)
“黄金四万斤”是什么概念?这要请教专家,反正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是仨瓜俩枣,犯不着特别说明一下“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巨额专款拨下来了,没有财务监督,也不要单据报销,多爽。###侵吞“国务机要费”要是能这么爽,也不用让太太那么辛苦,又要找发票,又要吃官司。
  刘邦看来也是结果论者,只要有效果,该花多少花多少,多少银子我都认了。至于最后落到谁的口袋里,我不管了。这种办法叫“费用包干”,潜台词是“节余归己”。老板这样做,兵仔好喜欢。问题是,刘邦给陈平的任务是有考核的,要见实效的,陈平的风险是,如果没有效果,不管你贪没贪,都逃不出刘邦的处罚,即使拿出正规发票也没有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建立敌后根据地
壬午,立子盈为太子;赦罪人。
  ……
  秋,八月,汉王如荥阳,命萧何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事有不及奏决者,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关中户口,转漕、调兵以给军,未尝乏绝。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22、323页
  如史家言,在楚骑兵追击下,刘盈被老爸三次推下车,比抛弃还抛弃,不知道心里有没有留下阴影,有没有心理疾病。反过来,刘邦立刘盈为太子,说明对儿子本无厌弃之心,如果有厌弃之心,推下车去不管死活,或可理解。如此灭绝人伦的事情,事后竟然一点儿余波也没有,当事人俨然和好如初,心里一点儿芥蒂也没有,是为尊者讳?还是大家私下和解了而史家没有听闻?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后,先是齐王大将田荣不服,后来汉王刘邦也起事,一年之后,形成了楚汉相争,诸侯王或左袒或右袒,有坐山观虎斗的,也有前拥汉后拥楚的。表面上看,楚军战斗力最强,但刘邦率诸侯五六十万之众伐楚,并打进了楚国的都城彭城。这次刘邦不端着了,“汉王遂入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当时项羽正在齐国和田横干仗,一听老窝被端了,马上回来,把刘邦打得不仅仅是丢盔卸甲,而且丢儿弃女,连老爹老妈以及太太都做了俘虏。但是,从势力版图看,当时的诸侯包括刘邦、项羽、彭越、田横、英布、陈馀等人在内,除了刘邦有关内、巴蜀作为根据地之外,其他列国都是暴露于敌方的攻击之下,连霸王项羽都没有战略纵深,稍一不慎,就让人家端了老窝。
  所以,从战术角度看,项羽依然最强,能征惯战,所向披靡。但从战略上看,只有刘邦有自己的战略腹地,后劲十足,一战而败,仍可以继续组织动员战争资源,应该说,天下大格局已经定下了。
  刘邦令萧何守关中,培养太子,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这都是胸有成竹的安排。萧何在关中,调度军需,补充兵源,有力地支持了刘邦前线的战争。有了大后方,刘邦就得到了战略的主动权,他后来基本采取了消耗战、持久战的策略,与项羽拼实力而不拼战力,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手中有粮
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
  初,秦之亡也,豪桀争取金玉,宣曲任氏独窖仓粟。及楚、汉相距荥阳,民不得耕种,而豪桀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者数世。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22页
  在“天涯煮酒论史”上看过一篇关于中国历代人均粮食据有量对比的文章:现代中国人均粮食据有量为800斤以下,民国600斤以下,晚清800斤左右,乾嘉时期1000斤左右,康乾盛世时期1700斤,晚明近1800斤,宋代1300斤,盛唐1000斤,汉代500斤。
  一个人一年500斤粮够不够吃?勉强够吃。但人均500斤,就会有很多人饿肚子,何况秦末汉初,恐怕还到不了500斤。1970年,我随父母下放到山西吕梁,有的生产队人均分配粮食180斤,还是带皮带壳的毛粮,当时又没有什么副食品(实际上绝大多数副食品是粮食转换过来的),怎么够吃?这样的公社社员都要吃返销粮,至于加起来够不够500斤,我看够呛。中国几千年来除了个别混蛋皇帝以外,都知道老百姓是要吃饭的,而且选择依次是糠、粮、肉,所以“大块吃肉”一直是最能蛊惑人心的造反广告。
  对粮食的重要性,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有切身的感受,“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都是这种感受的结果。小时候看电影,日本鬼子大扫荡,把老百姓抓起来,想要的除了八路,就是粮食。可以说,从三皇五帝到毛泽东,老百姓吃不饱一直是一个梦魇。到了邓小平时代,中国大体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仅此一点,功在千秋。不过,也有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