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

第7部分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第7部分

小说: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志着一个时代。
  在没有宗教的国度,中国帝王们都想把自己装扮成半神半人的“天子”,以巩固威权,但是儒家从一开始就不配合,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从根本上给“君权神授”或“君权天授”打了个楔子,并随时可以为改朝换代自圆其说。
  秦始皇为自己修造陵墓不能算什么过错,错就错在他的“一世二世以至万世”的想法太过执迷,把自己的陵墓标准提得太高,超越了当时民力所能承受的极限。秦帝国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就迅速灭亡,除了政治上的失误以外,还因为规模过大的国家工程耗掉了秦帝国的全部国力。秦帝国仅二世而亡,后来的皇帝只要脑子没有进水的,在给自己修造陵墓时,都不作“万世”的梦想,自觉地把规格降低了,一方面可能是体恤民力,另一方面也是对身后不甚乐观,担心陵墓太豪华招惹项羽式的掘墓人。即便如此,历朝历代,修陵的开支仍占了财政支出的一大部分。如果黄仁宇先生还活着,不妨让他算算,修陵的开支占到财政收入的多大比例,就是修陵亡国的临界点。
  

儒生评价历史的“多元化标准”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遂杀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扬子《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曰: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51页
  有人对《资治通鉴》下了一个确评,说这是一本“相砍”书。鲁迅说翻开中国的书,满纸仁义道德,最后在字缝里找到“吃人”两个字。鲁迅是泛指中国古书,倘若翻开《通鉴》,不用到字缝里,页页几乎都有砍人的报道。
  这次砍的是拥有重兵的蒙恬兄弟。照我看来,蒙恬也确实该死,原因是:一、不能保护和拥戴扶苏登基;二、不能和扶苏拥兵自重以待时机;三、最起码的,不能制止扶苏自杀。这让他们彻底失去了和胡亥、赵高斗争的机会。东晋时期,什么王敦、苏峻,才有个几万人马,稍不高兴就拽起来了,皇帝乖得和小猫似的。秦、晋同样是“封建王朝”,差距咋这么大呢?
  蒙恬被砍了,后代儒家们和评价体系又紊乱了。
  扬雄,后来被尊为扬子,在儒家体系中算是牛人一个,你看他怎么说。有人问:“蒙恬赤胆忠心却被杀掉了,忠诚还有什么用呢?”扬子回答说:“开山填谷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接辽水,威力不足而造成的尸体却有余,蒙恬的这种忠诚是不足以辅助君王的。”
  司马光这次有了变通,他说:“秦始皇荼毒天下,蒙恬是帮凶,‘仁’是谈不上了,但他对做臣子的‘义’遵守得还不错,虽然没犯错就被杀掉,但他毫无怨言,更没有造反,这还是值得表扬的。”
  “忠”是儒家的基本价值观,但是遇到秦始皇这样坑过儒的皇帝,这个价值观还执行不执行?扬子晕了,干脆说蒙恬这不是忠,或者说这样的忠诚没用。司马光则把忠义“抽象”出来了,因为他写《资治通鉴》以后,一观察历史,发现历史上不值得忠的昏君太多了,如果就这样否定忠义的价值,后果更糟糕。所以对坏皇帝的忠也是要肯定的,把忠绝对化了,对稳定是有好处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秦二世胡亥说“我有一个梦想”(1)
夏,四月,二世至咸阳,谓赵高曰:“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终吾年寿,可乎?” 高曰:“此贤主之所能行而昏乱主之所禁也。虽然,有所未可,臣请言之: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陛下安得为此乐乎!”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52页
  秦二世胡亥同志是个标准的纨袴子弟。有一天,他正儿八经地和他的精神导师赵高畅谈人生。他凝视远方深沉地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赵高一听,傻了一半,没想到二世是个有为青年,心下不免惴惴。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这样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赵高很紧张,二世不理他,继续背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享乐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穷奢极欲当中去。”
  赵高听到这儿,一颗心扑通一声掉到肚子里了。
  二世对赵高说:“人生苦短哪!怪不得我老爹成天价想着长生不老。但是,我要与时俱进,我……朕不能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妄图不死。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享乐到死,high到死,我能想到最幸福的事,就是做个快乐的帅哥。你看怎么样?提点儿意见。”
  赵高由衷地感叹道:“专业呀,您这是最专业的皇帝啊!”
  赵高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有权势的阉人。第一个皇帝和第一个权阉,他们在同时代出现,这两样东西伴随着这个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皇帝和阉宦是人的两极,一个“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而另一个则是最极端地被污辱和被戕害的。幸福是相对的,现在连一个包个二奶的男人,都对只守着黄脸婆过日子的哥们儿生出许多优越感来,何况皇帝哥哥三宫后院美女如云每天展示给去掉两蛋的太监看,那优越感还不直冲云霄。
  赵高对皇帝阶级进行了自己都可能意识不到的反击,他以自己的阴刻污辱和戕害了始皇帝的后代。
  据《史记》记载,秦二世胡亥也不是一味地贪图享受,他还知道担心:“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这样的心理和态度更符合人之常情。胡亥上台的合法性有一点问题,不符合始皇帝的遗愿,在那个时代,先皇的遗愿就代表了合法性。所以胡亥最终对帮助他上台的赵高失去了控制,一是欠人情;二是有短处在人家手里;第三,他确实太嫩了,才二十一岁,没有政治经验,也不懂得借助李斯或其他人来均衡赵高的权力。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秦帝国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国家政策失衡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没有进行政策调整,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强硬政策,适当地缓解一下。历史不能假如,假如胡亥施政温和一点儿,他的所谓矫诏篡位根本不是问题,但他上台有些心虚,心虚又导致强硬,从自己的兄弟起,逐一迫害,以至更加损害了他执政的合法性。
  维护自己的利益,赵高是一个狠人,但不是一个智者,斗狠他赢了,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和秦帝国紧密相连,和二世的统治地位密切相关。他不停地在自己乘坐的底舱上钻孔,直到这艘船彻底沉没。
  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看到了皇权二代的瓶颈问题。他说:
  “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汉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则建成死于刃,宋则德昭不令其终,汔乎建文之变而憯尤烈。天下初定,人心未靖,则天命以之不康,汤、武且不能弭,后代勿论已。然而胡亥杀兄,旋以死亡;太甲、成王,终安其位;则伊尹、周公之与赵高,相去不但若霄壤也。
  

秦二世胡亥说“我有一个梦想”(2)
“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则兵连祸结而尤为人伦之大变。徐达、刘基有一存焉,奚至此哉?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王夫之认为,第二代接班容易出事,主要是“天下初定,人心未靖”,而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也很难办,即要集体接班,要有忠诚的重臣可以托付。
  在古代的政治经验里,王夫之的观点可谓一语中的。什么制度化、法制化,在这儿都是瞎扯。
  柏杨在其《中国人史纲》里,也有一段文字专门论及此事。民间也有俗语云:老子不死儿不大。反过来看,正因为第一代君主太强了,才造成了这么多的衰神二代。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陈胜扇动了一下翅膀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54页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希望快乐到永远的美好理想,在他坐上皇帝宝座的第一年,就开始被现实击破。
  统一的秦帝国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像焰火一样,在历史的天空,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继而灰飞烟灭。人们对他的强大第一反应是目瞪口呆,然而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垮台了,于是第二次目瞪口呆接踵而来。历史像傻瓜一样,张着嘴发呆。
  秦亡的导火索,就是区区九百人的揭竿而起,这种力量的反差,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进程是那么不可捉摸,历史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她的魅力也缘于此。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匹夫发难而天下影从,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陈胜这只蝴蝶的小翅膀一扇乎,于是引爆了摧枯拉朽的飓风,帝国雄伟的大厦就此崩塌。
  “蝴蝶”的逻辑非常简单、清晰:横竖是死,与其窝囊地死,不如轰轰烈烈地死。每朝每代,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若干位赌性巨强的英雄,在灭亡和富贵之间用生命下注。
  “蝴蝶”的策略也基本到位:“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他们起义的地点大泽乡是在楚国的地界上,项燕是楚国的将军,和扶苏风马牛不相及,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并列在一起,陈胜他们也是饥不择食,反正不过是为了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向秦二世发出愤怒的吼声。
  从后来的情况看,秦长子扶苏的旗帜并不好使,号召力不够,粉丝也不够多。这就使这次暴动既不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清君侧”式的叛乱,也不是“只换皇帝、不换法统”的暴力政变,而是改朝换代的大革命,秦帝国定然是国祚不享。当时的陈胜以及后来的项、刘,他们刚开始发起和响应暴动的时候,并没有改朝换代的想法,而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复辟,所以他们推举楚国的贵族作为起义的领袖。而最令人吃惊的是,项羽在灭秦之后,以毋庸置疑的领袖地位,居然把自己和下属不加区别地统统分封为王,最多是希望自己能像齐桓公一样做个天下诸侯的共主,而没想过自己做皇帝,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同样也让历史目瞪口呆。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完成了从造反到改朝换代的全部流程,从此,除了像刘秀这样的贵族会打“复辟”的旗号以外,其他人造反就都直接打造自己的品牌了,因为走刘邦的路子已经是标准答案。
  陈胜揭竿而起,罕见地获得了历代主流历史学家的认可。在儒家系统,他是实践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伟大学说的代表。孟子也是个愤青,主张“造反有理”,但前提是君主已经异化为“独夫民贼”。司马迁卓有远见地把陈胜列入“世家”,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藏书》甚至把他列入了帝王排行榜,称陈胜为“匹夫首倡”。毛泽东当然更不客气,词云:“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历史已经变成了农民起义史,由陈胜、吴广到李自成、洪秀全,农民起义也形成了自己的道统,陈胜当之无愧地成了农民起义的“始皇帝”。
  儒家系统小心翼翼地精挑细选,把陈胜确定为唯一合法的人民反抗代表,作为一种象征,用以约束和威胁后世不听话的皇帝主子。秦始皇、陈胜都是这样作为榜样或典型存在于历史上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王侯将相还是有种
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相与为刎颈交。秦灭魏,闻二人魏之名士,重赏购求之。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以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谢之。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55~256页
  农民起义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贵族篡夺成果,一种是自己蜕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