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陆) >

第5部分

明朝那些事儿(陆)-第5部分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承官职的路费都没有。 他本人也混得很差,直到四十岁,还是个穷秀才。后来找人借钱,好 歹凑了个数(继承官职,是要行贿的),这才捞到官位,还真不是一般的惨。 但此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的辽东很乱,虽然俺答部落改行做了生意,不抢了,但其他部落 看俺答发了财,自己又没份,更不消停,一窝蜂地来抢。什么插汉部、泰 宁部、朵颜部、王杲部,乱得一塌糊涂,以致十年之内,明朝竟然有三位 大将战死。 然后李成梁来了。然后一切都解决了。 打仗,实际上和打麻将差不多,排兵布阵,这叫洗牌,掷色子,就是 开打。战况多变,就是不知道下一张摸什么牌。而要想赢牌,一靠技术,二 靠运气。 靠死运气,怎么打怎么赢,所谓福将。 靠死里打,怎么打怎么赢,所谓悍将。
  李成梁,应该是福将加悍将。  自从李大人出马后,土蛮就从没舒坦过。从万历元年(1573 年)起,李成梁大战五次,小战二十余次,基本上是年年打,月月打。 总打仗不奇怪,奇怪的是,李成梁每次都打赢。 其实他的兵力很少,也就一两万人,之所以每战必胜,大致有两个原 因:首先是技术问题,他属下的辽东铁骑,每人配发三眼火铳,对方用刀, 他用火枪,明明白白就欺负你。 其次是战术问题,李成梁不但骁勇善战,还喜欢玩阴招,对手来袭时, 准备大堆财物,摆在外面,等蒙古人下马抢东西,他就发动攻击。此外,他 还不守合同,经常偷袭对手。靠这两大优势,十年之内,他累计斩杀敌军 骑兵近五万人,把土蛮折腾得奄奄一息。
  看到这段史料,再回忆起他儿子李如松同志的信用问题,不禁感叹: 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 土蛮歇了,泰宁也很惨,被打得到处跑不说。 但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一个人已经点燃了火种,燎原冲天的烈焰, 终将由此而起。他是觉昌安的孙子,他是塔克世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接受了所有的一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然后,他召集了族人,杀死了一头牛,举行了祭天仪式,拿出了祖上 流传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宣布起兵。 收了赔偿金再起兵,和收了钱不办事,似乎是异曲同工。但无论如何, 努尔哈赤向着自己的未来迈出了第一步。这一年,他二十五岁。 按照许多史料书籍的说法,下面将是努尔哈赤同志的光荣创业史:先 起兵杀死尼堪外兰,然后统一建州女真,打败海西女真最强的叶赫部落, 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统一女真。 最后是基本类同的几句评价:非常光辉、非常励志、非常艰苦等等。 本人同意以上评语,却也要加上四个字:非常诡异。 据说努尔哈赤从小住在林子里,自己打猎、采集蘑菇,到集市上换东 西,生活艰苦,所以意志坚定;渴了喝泉水,饿了啃人参,所以身体强 壮;天赋异禀,无师自通,所以极会打仗。 有以上几大优惠条件,所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便不可收拾。 这绝不可能。 努尔哈赤起兵时,他的武器是弓箭,不是导弹,他带着十三副铠甲, 不是十三件防弹衣,在当时众多的女真部落中,他只不过是个小人物。 然而这个小人物,只用了三十多年,就统一了女真、建立了政权,占 据了原本重兵集结的辽东,并正式向明朝挑战。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他得到了帮助。 而帮助他的这个人,就是李成梁。 我并不是阴谋论者,却惊奇地发现,无数的清代史料书籍中,都详细 描述了祖父觉昌安的惨死、李成梁的冷漠残酷、努尔哈赤的无助,却不约 而同地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李成梁的朋友。
  据某些笔记的记载,努尔哈赤和李成梁之前很早就认识了,不但认识, 努尔哈赤还给李成梁打过下手,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极为神秘的纠葛。 据说努尔哈赤少年时,曾经因为闹事,被李成梁抓回来管教。不久之 后,努尔哈赤被释放了,不是李成梁放的。 放走努尔哈赤的,是李成梁的老婆(小妾),而她放走努尔哈赤的理由 也很简单——这人长得好(奇其貌,阴纵之出)。至于他俩有无其他纠葛, 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相关的说法还有很多,什么努尔哈赤跟李成梁打过仗,一同到过京城, 凡此种种,更不可思议的是,据说努尔哈赤和李成梁还是亲家:努尔哈赤 的弟弟,叫做舒尔哈齐,这位舒尔哈齐有个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 如柏做妾。 而种种迹象表明,勇敢而悲痛的努尔哈赤,除了会打仗、身体好外, 似乎还很会来事儿。他经常给李成梁送礼,东西是一车车地拉,拍起马屁 来,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明史学者孟森语)。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努尔哈赤和李成梁家族,有着某种不可告人 的联系。
  

第八章 萨尔浒(1)
努尔哈赤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作为一名没有进过私塾,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游 牧民族首领,努尔哈赤懂得什么是战争,也懂得如何赢得战争。他的战役 指挥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松抵达抚顺近郊。 为了抢头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军,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队阻 击,辎重落后。三月一日,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就地扎营。 他扎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死战 此时的杜松,已经有点明白了,自他出征以来,大仗没有,小仗没完, 今天放火明天偷袭,后勤也被切断,只能扎营固守。 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敌人就在眼前,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情况非 常不利。部下建议,应撤离此地。 但他并未撤退,却将手下六万人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吉林崖和萨尔 浒。
  杜松并未轻敌,事实上,他早已判定,隐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军 队的主力,且人数至少在两万以上。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击是不可能的,但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 没有撤退的必要。 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只不过埋伏在这里的,并不是女真部队 的主力,而是全部。 四路大军出发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明确,真正的主力,是杜松的西 路军。所以他即刻动员全部兵力,向抚顺前进,寻求决战。 当然,在决战之前,他还要玩点老把戏,摸哨、夜袭、偷粮食之类的 活没少干,等到杜松不堪骚扰,在萨尔浒扎营的时候,他已然是胜券在握。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已无悬念。
  三月二日,努尔哈赤发动八旗中的六旗,共计四万余人,猛攻明军萨 尔浒大营。明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站在吉林崖大营的杜松,亲眼看到了萨尔浒的覆灭。他一言不发,穿 上了自己的盔甲,集合了剩余的士兵,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 努尔哈赤再次发动了进攻,这一次,他带齐了八旗的全部兵力,向吉 林崖发动了总攻。 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杜松毫无畏惧,他率领明军拼死作战,激战直 至夜晚,重创敌军。 然而实力就是实力,勇猛无畏的杜松终究还是战死了,和他一起阵亡 的,还有上万名宁死不屈的士兵。 西路明军就此全军覆没。 其实无论是决策错误,还是指挥错误,都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一名勇 敢的将军,杜松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因为,他是战死的。 最先知道西路军覆没消息的,是马林。 因为此时,他距离萨尔浒只有几十里。 作为一个文人,马林没有实践经验,但再没经验,也知道大祸就要临 头。 关键时刻,马林体现出了惊人的理论天赋,他将所部两万余人分为三 部,互相呼应,并且挖掘壕沟,加强防御,等待着努尔哈赤的攻击。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作为第一次上战场的将军,有如此表现,就算不 错了。 可是不错是不够的。
  一天之后,努尔哈赤发动了攻击。事实证明,马林的部署给他造成了 相当大的麻烦,六万多人打了半天,一点进展都没有。努尔哈赤没有办法, 竟然带了一千亲兵上阵冲锋,才打开突破口。 但马林同志的表现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他面对的,是三倍于他的敌 人。而作为文人,他的观念也有点问题,最后关头抛下了两个弟弟,自己 先跑了。 北路马林军就此覆没。 西路军完了,北路军也完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辽东。 但东路的刘却对此毫不知情,因为他连路都没找到。 刘的运气相当不好(或者说是相当好),由于他的行军道路比较偏, 走后不久就迷了路,敌人没找着他,当然,他也没找到敌人。 但这种摸黑的游戏没能持续多久。努尔哈赤已经擦掉了刀上的血迹, 开始专心寻找刘。 三月初四,他找到了。
  此时,刘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是努尔哈赤的四分之一。胜负未战 已分。 然而还在山谷中转悠的刘并没有听到震耳的冲杀声,却等来了一个 使者,杜松的使者。 使者的目的只有一个:传达杜松的命令,希望刘去与他会合。 此时,杜松已经死去,所以这个使者,是努尔哈赤派人假冒的。 但是刘并没有上当,他当即回绝了使者的要求。 不过他回绝的理由,确实有点搞笑: “我是总兵,杜松也是总兵,他凭什么命令我!” 这下连假使者也急了,连说带比划,讲了一堆好话,刘才最终同意,前去与杜松会师。 然后,他依据指引,来到了一个叫阿布达里岗的地方,这里距离赫图 阿拉只有几十里。 在这里,他看见了杜松的旗帜和军队。 但当这支军队冲入队列,发动攻击时,他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寡不敌众、深陷重围,必败无疑,必死无疑。 但刘仍然镇定地拔出了刀,开始奋战。 之后的一切,史书上是这样介绍的: 阵乱,刘中流矢,伤左臂,又战。 复伤右臂、犹鏖战不已。 内外断绝,面中一刀,截去半颊,犹左右冲突。 歼数十人而死。 用今天的话说,大致是这样: 阵乱了,刘中箭,左臂负伤,继续作战。 在战斗中,他的右臂也负伤了,依然继续奋战。 身陷重围无援,他的脸被刀砍掉了一半,依然继续奋战,左冲右杀。 最后,他杀死了数十人,战死。 这就是一个身陷绝境的将领的最后记录。 。 想看书来

第八章 萨尔浒(2)
这是一段毫无感情,也无对话的文字,但在冷酷的文字背后,我听了 刘最后的遗言和呼喊: 宁战而死,绝不投降! 刘战死,东路军覆灭。 现在,只剩下南路军了。 南路军的指挥官,是李如柏。 因为他的部队速度太慢,走了几天,才到达预定地点,此时其他三路 军已经全军覆没。 于是在坐等一天之后,他终于率领南路军光荣回朝,除因跑得过快, 自相践踏死了点人外,毫发无伤。 就军事才能而言,他是四人之中最差的一个,但他的运气却实在很好, 竟然能够全身而退。 或许这一切,并不是因为运气。 因为许多人都依稀记得,他是李成梁的儿子,而且他还曾经娶过一个 女子,可这位女子偏偏就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 无论是运气太好还是太早知道,反正他是回来了。 但在战争,尤其是败仗中,活下来的人是可耻的,李如柏终究还是付 出了代价。 回来后,他受到了言官的一致弹劾,而对于这样一个独自逃跑的人, 所有人的态度都是一致的——鄙视。 偷生的李如柏终于受不了了,在这种生不如死的环境中,他选择了自 尽,结束自己的生命。 萨尔浒大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大败,死伤将领共计三百一十余人, 士兵死伤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人,财物损失不计其数。 消息传回京城,万历震怒了。 我说过,万历先生不是不管事,是不管小事,打了这么个烂仗,实在 太窝囊。
  觉得窝囊了,自然要找人算账,几路总兵都死光了,自然要找杨镐。 杨镐倒是相当镇定,毕竟他的关系搞得好。自他回来后,言官弹劾不 绝于耳,但有老上级兼老同党方从哲保着,他也不怎么慌。 可这事实在是太大了,皇帝下旨追查,言官拼命追打,特别是一个叫 杨鹤的御史,三天两头上书,摆明了是玩命的架势。那边努尔哈赤还相当 配合,又攻陷了铁岭。几棍子抡下来,实在是扛不住了。 不久后,他被逮捕,投入诏狱,经审讯判处死刑,数年后被斩首。 责任追究完了,但就在追究责任的时候,努尔哈赤也没歇着,还乘势 攻下了全国比较大的城市——铁岭。 至此,辽东北部全部被努尔哈赤占领,明朝在辽东的根据地,只剩下 了沈阳和辽阳。 看上去,局势十分危急,但事实上,是万分危急。 萨尔浒之战后,明军陷入了彻底的混乱。在很多的史书中,万历中后期的历史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皇帝老休息, 朝政无人管,大臣无事干。 前两条或许是正确的,但第三条是绝对不正确的。
  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是无比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主角,是东林党。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东林党是道德与正义的象征,一群胸怀理想的知 识分子,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怀揣着抱负,参与政治,并 曾一度掌控政权,却因为被邪恶的势力坑害,最终失败。 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一群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知识分子,是如何掌控政权的呢? 正义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 义和道德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朝廷。 因为掌控朝廷的唯一方式,就是斗争。
  

第九章 东林党的实力(1)
道德文章固然有趣,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应该是顾宪成。
  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那次京察中,吏部尚书孙鑨——撤职了,考功司郎中赵南星——回家了,首辅王锡爵——辞职了,而这事幕后的始作俑者,从五品的小官,考功司员外郎顾宪成——升官了(吏部文选司郎中)。
  升官了还不说,连他的上级,继任吏部尚书陈有年,也都是他老人家安排的,甚至后来回无锡当老百姓,他依然对朝廷动向了如指掌,李三才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