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

第7部分

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第7部分

小说: 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罗贯中的答案,曹操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置了“七十二疑冢”。
  而在今天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处,确实有个地方叫讲武城,有人认为那可能就是罗贯中所说的彰德府讲武城。从那里向西一直到磁县,也就是今天安阳市北郊的丰乐镇一带,的确有许多像小山头那样的大土堆,当地有人叫它们“曹操坟”。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七十二疑冢”。
  传说永远是老百姓的最爱,他们对“七十二疑冢”这五个字产生了无数联想。在今天临漳、磁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地老百姓说,讲武城一带的疑冢,在雷雨天常常会冒紫光。还有的老百姓言之凿凿,说民国时期,有个东印度公司的叫胡赛米的古董商人,从郑州出钱雇了一批民工,到临漳将疑冢一座座掘开,企图找到曹操的真墓,以攫取财宝。结果,那些民工接连挖了十几座墓,里面的随葬品不过是一些土陶、瓦罐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曹操的尸体肯定就在这“七十二疑冢”里,但很难找得到。仿佛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真假难辨。
  事实上,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对“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就已经成形了。据说,彰德府附近有一个叫朱伢儿的少年在讲武城东南的彭村打柴。彭村,古时候这里曾是一个人工湖泊,曹操将其命名为玄武池,专门在这里操练水兵。后来因长年不疏浚,加上中原一带连年干旱,池水枯竭,玄武池便渐渐淤塞,长满芦苇,变为陆地。
  这个叫朱伢儿的少年在打柴时见到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丛中有一座大冢,大冢墓砖已显露,墓前倒卧一块石碑。由于他不识字,就回到村子找来一位识字的。识字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来到大冢旁,将石碑上的字一读,才知道这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于是村人立即将这件事报告到磁州县衙门。县令得知后,马上坐轿赶到彭村,可是再拨开蒿草丛看,那座大冢竟无影无踪,连石碑也找不到了。县令十分生气想打朱伢儿的屁股,但这少年却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此再无消息。
  

曹操的遗令
传说毕竟还是传说,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到底在哪里,还是要从他临终时的遗令谈起。这份遗令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于无意中在宫内秘阁发现的。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不做记号不做高丘”的曹操的临终遗言。在遗令的最后,曹操还提到了铜雀台,他吩咐他的妻妾们,在铜雀台的公堂上安放一张六尺大床,挂上灵帐,并供上干果祭品,逢到每月的初一、十五的上午,向灵帐奏乐歌舞。同时,遗令还嘱咐他的群臣,“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后人便依据这篇遗令里所说的内容,以铜雀台为中心,寻找曹操的陵墓,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果。

  这封遗令虽然不能帮人找到真的曹操墓,但却解决了一件事:彻底否定了“七十二疑冢”的存在。在这篇遗令中,曹操明确规定他的寿陵需要建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也就是说,陵墓必须建在地势高的地方,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没有任何标识。这样看来,临漳、磁县境内的“七十二疑冢”,却是人工封土堆积而成的,这些墓冢,小的高数丈,大者则高数十丈,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其中一座叫申庄乡的天子冢,其封土长九十米,宽八十米,高四十米。这显然不符合曹操所规定的形制。

  否定“七十二疑冢”最坚定的当然还是盗墓者,民国初,有人盗掘了诸多疑冢,疑冢内多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齐时代王公要人墓。有一座是齐王陵,还有的是齐献武帝第十一子高阳王浞墓。一碑额题曰:“墓主为齐王四叔”。

  诸多考古学家都证实了曹操疑冢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并指出其确切数字也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在古人看来,七十二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说明曹操疑冢之多。但是,曹操墓的确不在这“七十二疑冢”里。

  那么,铜雀台之地呢?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彰德府志》,在一幅描绘详细的临漳县图上,在位于铜雀台正南五公里的灵芝村处,清清楚楚地标着一座“魏武帝陵”。让人惊诧的是,这座“魏武帝陵”的南面,居然紧邻甄后朝阳陵!

  甄后是什么人?据史料记载,乃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文昭,也就是曹操的儿媳。这就更让人不得其解了,公公和儿媳妇的墓居然在一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哪里去了?曹操玩得再疯,也不至于向这一讳莫如深的传统道德挑战吧!

  我们把目光放到建安九年(204年),这一年,曹操攻破了袁绍的府邸所在地——邺城。他儿子曹丕仗剑冲入袁府,只见正堂上,一个女人披散着头发,伏在袁绍妻子刘氏的膝盖上啼哭。他觉得很奇怪,大家都去逃命,而这个女子却在哭泣。于是叫人让这个哭泣的女人抬起头来,让他看一看。这一看,曹丕张着的嘴就再也合不上了。

  如你所知,此女子不但国色天香,还有一种别的女子所没有的气质,可以说,曹丕一眼就爱上了这个女子。据说,他把这个女子带回住处时,曹操也看到了。男人的审美往往都差不多,曹操自然也喜欢上了这位有倾城之貌的女人。

  可终究此女子还是嫁给了曹丕,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她颇为得宠,但曹操一死,曹丕立即就冷落了她,最后下诏赐她以毒酒,令她自杀。这是一个谜。但略有点想象力的人就能猜到,此女子一定和曹操有关系。而这段历史上的公案,有关文献也只是点到而已,真实情况谁也不知道。《三国志》的注释者裴松之认为,曹丕做皇帝不但不立甄氏为皇后,还杀掉她,是“事有明审”,事情已是十分明白的了。那些编撰《彰德府志》的老学究们,则公开认为曹操与甄氏公媳之间有暧昧隐私之事,所以在绘制县图时,把公媳两人的陵墓画在一起了。这可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假设曹操的墓就在这位女子附近。这种假设承认了曹操的私情,也承认了曹丕对父亲给自己戴绿帽子的认可。

  可是,假设终究不敢成立,因为曹操墓是否在那里,没有人拿得出证据证实。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类解读:乱五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曹操陵在漳河底吗?
任何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但这天没有到来之前,就只有猜测了,无论是哪一种猜测,都有道理。蒲松龄的《曹操冢》一文也该在此行列。其实,自从清代起,曹操“七十二疑冢”不断被人盗掘,“疑冢”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当时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寝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其论据为,曹丕废汉称帝之后,曾写过一份诏书,诏书的题名叫《止临菑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
  一位考古学家说:“过去漳河河道在丘陵区以下到冀南、豫北平原,经常滚动。据明代修撰的《邯郸县志》(我在四十年前看的),漳河到邯郸一分为二。冀南平原到处是老漳河(即漳河古道)。说曹丕要祭先王,‘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似乎是找不到曹操坟。有无可能由于漳河滚动,而把曹冢淹没了?!因为北齐时,邺都规模宏大,城中还筑有大湖、仙岛、楼阁供帝王玩乐,以后被淹没。铜雀台也是被漳河冲垮的。河北巨鹿县城地下就是巨鹿老城。所以说,曹操冢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打破曹操冢疑案,也恐怕只有将漳河两岸都发掘了才能打破。如前人所谓的“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了。
  跟蒲松龄的《曹操冢》相似的一个故事是在清人沈松的《全健笔录》一书中,引《坚瓠续集》里叙述了发生在漳河河底的一段逸闻:清朝顺治年间,有捕鱼人曾在河床底下发现过曹操陵墓,墓内还有许多随殉的宫女。
  可我们从黄初三年(222年)曹丕所颁的诏书中却看到了另外一个版本:先帝(指曹操)一生躬履节俭,他老人家遗诏天下,要求以省约为原则,作为人子,我应该遵守孝道,听从父训。他的陵墓上的殿屋皆予以拆毁,车马还给军库,所藏的衣服也送到府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是遵从和继承先帝俭朴的美德。
  这篇诏书告诉我们,曹操陵墓原有地面建筑,且规模很大,除设有祭殿、配殿外,还有车马坊等。据《历代陵寝备考》引《述异记》云:“魏武帝陵下铜驼、石犬各二。古诗云:‘石犬不可吠,铜驼徒尔为。’又俗说,魏武帝陵中有泉,谓之香水。”
  那么,曹操墓在河底的猜测就又被否定了。关于曹操陵墓的形制,有人从《资治通鉴》中查到了端倪。这一端倪讲述了曹丕使于禁谒高陵这一史实。益寿亭侯于禁,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大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与蜀将关羽拒于樊城,于禁率军增援,时汉水暴涨,所部七军皆没,遂投降。孙权夺取荆州,于禁被遣还魏。途中,曹丕恨其英雄气短,便带他赶赴邺城,拜谒高陵。高陵,就是曹操陵名,于禁见陵寝壁画上有自己被俘乞降之状,遂羞惭撞壁而死。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曹操陵墓前曾建有寝殿。
  可是,这样一个地方无论是河底还是在“七十二疑冢”中都不会出现。曹操生前用机智诈谋使得他的对手咬牙切齿,他死后,也让对手对其念念不忘。中国历史上因为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多了许多传奇色彩。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有太多的传说。其口碑无论是好是坏,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特别是关于他的陵墓的传说,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曹操在生前并没有称帝,在死后被其子孙追封为魏武帝。从这一角度来讲,他的陵墓不能称为皇陵。但曹操的一生所为是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曹操墓也当做是一座皇陵,绝不为过。
  

隋炀帝隋炀帝陵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而关于他的陵墓却没有任何争议,在他临死前的最后一秒,他都不知道自己葬身何处。现在位于扬州雷塘的隋炀帝陵简陋得出奇。或许末代君主的陵墓都是如此,但隋炀帝却仍与一般的亡国之君有着不同之处。他生前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的葬身之处,同时也是隋朝历史的一个缩影。

  杨广的心计

  杨广是隋文帝的二儿子,又名杨英,小字阿摩,581年被封为晋王。无论别人对他的印象有多不好,但有一点无可否认,杨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是相当出色的。他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都立有大功,这让朝中上下都对他刮目相看。尤其是隋文帝,对这个小儿子很是赞赏。杨广在建功立业的同时笼络大量人才,他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

  太子杨勇无意中成全了杨广的野心,杨勇在生活上奢侈无度,而杨广就迎合父亲的心意提倡节俭,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据说,隋文帝每到他府中时,他都把浓妆艳抹的姬妾锁进地窖,把几个又老又丑的妇人拉到大庭广众之下。这些老妇人穿着粗布衣服,让隋文帝看上去很是辛酸。为了表明自己不好声乐,杨广故意将乐器的弦弄断,使乐器上布满了灰尘,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隋文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见到杨广和自己很像,不由得高兴万分。

  杨广当然还要把戏做足。有一次,他外出狩猎,正逢大雨。侍卫给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断然拒绝,大声说道:“弟兄们都在大雨中淋着,我一人岂能穿上独自避雨呢?”

  这个消息特意让人传给了隋文帝,老皇帝听后,认为杨广要比太子杨勇强多了,日后能成大事,对其更加喜爱。与此同时,杨广又勾结和杨勇不和的越国公杨素,在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极力中伤杨勇,诬陷杨勇在文帝生病期间,不是盼望父皇康体反而盼望父皇快死。杨广还制造各种谣言说杨勇想造反,隋文帝本来就对杨勇没有好感,一听到这种消息,顿时大怒,令人逮捕了杨勇,并将其废为庶人,而改立杨广为太子。

  由此,杨广看到了曙光。但他丝毫不马虎,继续着他的“演戏”生涯。

  604年七月,隋文帝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老皇帝只好在床上躺着,希望能把病躺好。杨广毕竟还是有些心浮气躁,他见父亲已经半死不活了,就认为登基称帝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给杨素写了一封求教信,信中他对父亲死后的丧事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杨素当然也没有给皇帝办过丧事,但还是写了回信。可这封回信却被送信人送给了病危的隋文帝。

  隋文帝读信后,鼻子都气歪了,马上宣召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就在这时,隋文帝宠爱的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调戏她。隋文帝当时听后更加火冒三丈,怒不可遏,他拍着床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一面说,一面脸色发白,居然又一面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

  但是,一切都晚了。凭着过人的智慧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杨广安插在文帝周围的爪牙比隋文帝的头发还多。他得到此消息后,又与大臣杨素商量,两人决定,来硬的。

  杨广调集士兵包围了皇宫,赶散宫人,逮捕了柳述、元岩。据说,当时隋文帝还没有死,杨广就上去用枕头捂住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