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寂寞喧嚣 >

第10部分

寂寞喧嚣-第10部分

小说: 寂寞喧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很健谈,言辞中透射出几分书卷气。
1993年,他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毕业以后,深感意犹未尽,便于同年考入了北京的中国佛学院,在那里又读了整整四年书,学了很多东西。包括系统的佛学经典、以及古代汉语和东西方哲学等。
“这四年间,除了读书,我还经常去逛一些喜欢的地方。像潭柘寺、戒台寺这些有名的寺院我都去过,我很喜欢这些地方,在那里呆着,我感觉这些寺院就像是我的家,有一种少林寺般的感觉。我喜欢去逛琉璃厂,临街的大小店铺我都比较熟悉,有时候我会因为看一幅挂在那里的字画而愣愣地站上一天,古老的东方文化在北京的积淀实在太深了,我这个闯入者能够领略几分?我特别喜欢在琉璃厂的中国书店看书,是的,看书,而不是买书。我算是一个清贫的僧人,除了应付生活所需,便没有什么多余的钱来买书了。好在中国书店像中国文化一样富有包容心,允许像我一样喜欢书而又买不起书的人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那个把角儿的著名书店不知耗去了我多少个周末……”
1997年,永传法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了少林寺。少林寺这些年来一直很重视文化建设,像永传法师这样学成归来的和尚自然大有用武之地。那时候,寺院正准备在寺里成立河南佛学院,永信大师便安排他来做一些主要工作,永传自然非常投入。但是最终并没有搞起来,按佛教的说法是机缘不成熟。佛学院虽然没有搞成,但在方丈的倡导下,河南佛教协会在郑州举办了“寺院执事培训班”,方丈授意他担任主要任课教师,直到今天。
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他说——
“我现在很想买一台电脑上网,现在的形势下,我也应该通过网络掌握更多的知识。中国加入WTO了,我特想去欧洲留学。1999年我去过日本,感觉人家的硬件设施很好。我去欧洲主要是想学西方哲学,我现在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理想。有时候我还在幻想着,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好的东西传出去,把人家的好的东西引进来。我有两个外国徒弟,他们正在帮我联系此事,如果成了,对我,对他们都是好事,因为他们不必跑这么远来学习了,他们热爱中国传统的东西,我都可以教他们的。方丈也说过,如果我能去留学,他会给我物质上的支持。”
说着,永传法师情不自禁地看了看窗外,若有所思。 
                  
 21、释宏正:达摩洞前求指点;…
 俗名邓宏岭,1963年生于河南省鹿邑县
采访时间:2002年2月13日下午
采访地点:少林寺释宏正禅房
宏正法师的禅房设施非常简单:一床、一桌、两凳、一几而已。靠窗的大桌子上堆着许多宣纸和毛笔,桌子底下也是。他穿得也极朴素,灰色的僧服显得有些旧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精神状态,坐在他对面,你明显可以感觉到一种清爽的气息。
我们的谈话从书法开始。
他说自己是来到少林寺10年之后开始练习书法的。一开始是为了修养身心,后来练着练着就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并非言语可以表达清楚。他最初练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叙》,因为世人都说这是书法最高境界的范本。他练起来有些发狂,每天都要练上十几个小时,比练武的僧人都辛苦。
可是练了一年多了,他的字还是拿不出手去,他为此感到很烦恼,后来有一次甚至想停下来不练了。那天,他带着一腔烦闷去了寺院后面山上的达摩洞。他跪在达摩祖师面前想请祖师给些指点。他从早晨一直跪到下午,一开始是充满目的性的,后来干脆什么都不想了,只在那里跪着……眼看着天黑了,他一步一步走下山来,回到禅房中。奇怪的是,跪了一天他居然不累也不饿,看着毛笔有一种要创作的冲动。
他拿起笔来,倒好墨汁,铺好宣纸开始写字。
奇了!他整整写了两个小时的字,回头自己一看,完全不像自己写出来的——简直太美了!那线条,那布局都如有神助。
他把字拿给书法界的一些朋友看,大家也都感到很奇怪,几天不见,宏正的书法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
宏正坐在屋中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还是一个同院僧人的一句话提醒了他:是不是和坐禅有关?宏正回想那天的情况,一个人静静的独处,啥都不想,这不就是坐禅吗?佛家讲究“定能生慧”,自己入定了,自然就有智慧生出啊!
从此,宏正法师边练书法边坐禅,提升着自己的境界。他说,世人都说练书法,这个练字看怎么理解,如果仅仅是对着字帖练,是不可能有多高的境界的,如果能够让自己经常静下来,以修练的态度去对待书法艺术,境界慢慢就会提高了。因为“书法”之所以称得上“法”,首先要有法度,这个法度是通过一般的练习很难掌握的,需要不断去悟才行。在我看来,书法在意不在形,悟和练的比例应该在4:1,意和形相比,意比形也要重要得多。
法师的高论让人折服。
聊到愉快处,法师竟检讨起自己来,他说自己在前些年特别想知道自己的书法水平如何,便参加了一些书法比赛,结果没想到一参加全能获奖,而且都是全国性的。后来还在中国美术馆搞过一次展览。那时候他感到自己很不简单,也因此而骄傲了一阵子。现在想起来都汗颜,一个出家人是不应该与世人争长短的。
那您现在怎么评价自己的书法?
法师想了想说,书法练得再好也仅仅是“技”。是外在的东西,不值得太执着。作为一个佛门弟子,最重要的是修行,书法只是修行中的一个方便法门而已。我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不愿意遮掩什么,这么说吧,在我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曾经临习过不少古人的字帖,现在看来,包括王羲之在内都有自己的不足。而我目前的水平虽然还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但足以和这些古人比肩。不要以为超越古人有什么难的,坐禅可以让境界提高,这是一定的。书法好的古人不懂得坐禅,所以总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是很遗憾的事情。我们佛家有一种“心性说”,从心中得到的东西总比外在的更有价值吧。
那么古代有很多书僧,他们一定也懂得坐禅,会不会有很高的境界呢?
应该有吧。只是我没有见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我写得好的大有人在。
宏正法师除了书法什么都不愿意谈。其实他来少林是很早的,1983年,少林寺还没有几个人,他算是可以称得上###的。他最初是在五台山显通寺出的家,呆了半年就来到了少林,为什么,他不肯说。家中是什么样子的,他也不肯讲。问得多了,他差点睡着。 
                  
 22、释永持:少林僧人取名遵守…
 俗名蔡龙飞,1976年生于安徽庐江县砖桥乡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20日下午
采访地点:嵩山少林寺释永持禅房
“敢问法师上下?”
“小僧永持。”
他的回答很出人意料,一个看起来刚刚二十几岁的人竟有这么高的辈份。
说明来意。他引我们一起去了他的禅房,方丈室靠东的一间小房。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个看起来文驺驺的僧人也是习武出身。他从小便跟自己的表哥学一些基本功。当他决定来少林寺的时候,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思。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想,他至今也说不清,可能是一种英雄主义的倾向?
他刚来时,也是在山下的武术学校学习,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俗家师父,跟他学了3年功夫。师父发现了他的慧根,便介绍到少林寺行旺法师门下。就这样,他在无意之中走近少林,又真正走进了少林,成为一个少林弟子。他说话的时候,情绪似乎并不是很高,不像在对你说话,有点儿自言自语的感觉,看起来很是少年老成,这颇与他“永”字辈的身份相称。借此话题问他,他说,其实自己来少林的时间很晚,1994才来,不过,自己拜的老师辈份比较高,因此,他反倒成了很多比他来得早的“延”字辈的法师的师叔。
这些辈份是如何确定的呢?为什么“永”下面就是“延”?“延”下面就是“恒”?
永持法师说,这辈份是元朝少林寺的方丈雪庭福裕大和尚为了后世传宗不乱而拟定的。一共有七十个辈号,使后世少林曹洞宗僧徒取名时严格遵守,便同其他寺僧、宗派有所区别。
您记得哪些?
应该全能背下来吧,这样,我给你背写在一张纸上,也好做个参考。说着,他取出一沓纸,趴在桌子上写起来。不一会儿功夫,纸上已是密密麻麻: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请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宗祚。
衷正善喜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他说,现在的少林寺,辈份最高的在册僧人是素喜大师,大师常常不在山上,四海云游。而德字辈、行字辈和永字辈的僧人也比较少了,因为前些年少林寺很是没落,没有多少僧人,直到永信大师主事之后少林才得以光大,才有了这么多的僧众,所以,目前最多的是延字辈的僧人。而他,在永字辈中应该算是最年轻的了。他说自己和少林真是无意中的有缘,一个只想来学功夫的人,后来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且,居然与方丈平辈,想来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延字辈的僧人有没有很尊重您的辈份?
唉!怎么说呢,至今也没有谁喊我一声师叔。所谓辈份不过证明你的师承而已,不像世俗中那么严格。我现在做方丈的侍者,应该说,大师是很关照我的了,不过,在侍者中有比我干得更好的,像恒智,按照辈份,那应该是小两辈的了,可是我们彼此都像是好朋友,很平等地相处。我其实挺矛盾的,有时候,我会为了我这个“大辈儿”而显得不自在,尤其在外面,多少了解我们曹洞宗法脉传承的人都会把我当成大和尚来对待,为了显得自然,我必须显得很成熟,很衿持,因此,我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
说着,他大笑起来,我们也跟着笑了。
他说,外面的人会觉得我们每一个少林和尚都是一段传奇,而我的世界中却没有任何传奇色彩,一切都仿佛水到渠成。我现在觉得,佛祖把我放在一个高辈份上是在有意考验我,我于是被这也当成了一个修行的方便法门,既然是“大和尚”,那就拿大和尚的要求来反观自己,岂不是更容易修成正果?
永持法师说,当和尚其实挺不容易的,不说别的,但说天天呆在寺院中不和外界打交道,就不是一般人下得了决心的。来寺第一年那个春节,一起练武的同学都回家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过春节,他开始体验一种苦,他一个人跑到达摩洞里,看着那些佛像,感觉那好像就是自己的未来,却不禁潸然泪下,出家人要报四重恩,自己离开了生养自己的父母,来到深山,他们会不会不理解?三年之后,他终于回到家中,之后似乎一切都好多了,经历了离别的痛,离别已经算不得什么,在佛祖的身边,年轻的永持已经找到了一种大智慧的欢乐,他说,慢慢地,大家都接受了现实,一个人出家并不是想像中那样,非得看破什么,非得传奇,他就不是,他就是自然而然走到佛祖身边的。
在寺院中,他看到很多法师在修行中采取了各种方式,甚至是苦行,这让他很是敬佩。他自问自己的修行还没有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但对此,他的心态很是平和,他想到了古人的一句诗:“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他甚至经常向做得比他好的很多师侄们请教修行。
他目前的生活非常简单,出了例行的早晚课之外,便是辅助方丈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他对这种生活很满意,一个僧人的生活,本来就应该简单,一般化的生活比起以前那些只有靠化缘才能为生的僧人来说,已经是幸福得多了。
忘了是被什么突然来临的事情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因此,没有尽兴。临别那天,在方丈室见到了他,他在方丈身边,冲我们很温和地笑了笑,像个宽厚仁爱的长者。 
                  
 23、释永坡:不享天伦之乐,半…
 俗名姬岐坡,1926年生于河南临汝县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21日下午
采访地点:嵩山少林寺某大殿
黑明说,那个老僧真好看!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个六十岁模样的老僧人坐在殿里,微闭二目,宛如一尊雕塑。偶有进去朝拜的,他便用小槌敲一下大磬,发出悦耳的肃穆的声音。
我们站在外面看了半天,被老僧人的精神气质所感动,便走上前去。
老人说,我叫释永坡,山坡的坡,欢迎你们来少林。这个开场白让我们的访问有了一个轻松的开始。
他说,佛祖的法力老大咧!我特别爱佛教。
他讲起了自己和佛教的一些因缘。那是在1939年,那年的破五(正月初五),下起了大雪,家附近的观音堂倒了。这是战争造成的结果,没有人去修缮一个即将倒塌的寺院,他看着一片废墟,非常难过,踏雪过去,在废墟中找到了几个小佛像,拿回家供了起来,一直到解放后还供着。
我们特别希望得到他出家的原因。他始终不肯说,只说,佛家讲究因缘,缘到了,自然就成了。
现在他的家中还有不少亲人,但是他从来不回去,儿女也不怎么来看他。
为什么不去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享受?!享受是什么?!他们工作他们的,我在这里做一虔诚的信徒,有什么不好吗?我生活得挺好,寺院为了安排了禅房住着,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风扇,吃饭也不愁。我不需要女儿照顾,让他们全心投入自己的生活,这不是他们的幸福吗?他们生活得好好的,我也不会牵挂,这不就是享受吗?
你在家中时,儿女对你好不好?
挺好的,都差不多,都能让我满意。
1993年,他病了,腿疼得厉害。寺院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去附近的一家温泉洗浴,说效果很好,他便去了,结果,洗了一段时间,真的洗好了。为此,他特别感谢方丈,他说,是党的宗教政策好,是我们国家的制度好,当然,方丈的人性化管理也很好。方丈虽然年轻,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