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北宋·帝国书生意气 >

第9部分

北宋·帝国书生意气-第9部分

小说: 北宋·帝国书生意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祖的三个女儿也被晋封公主,太祖与廷美子女兼称皇子、皇女。宰执方面,旧相薛居正、沈义伦和枢密使曹彬均获加封,而与太宗关系密切的参知政事(副宰相)卢多逊、枢密副使楚昭辅则被扶正。
  当然,太宗更急切地提拔和培植自己的亲信,原开封府幕僚无不迅速升官晋爵,数年中由原来的仆驭位至节帅,而与“斧声烛影”关系密切的巫医程德玄被授官翰林使,令举朝皆惊。幕府人才有限,太宗又刻意提拔文人,急剧扩大科举取士人数。太祖时一科最多取三十一人,太宗继位第二年就录取士人五百,以此急速培植和牢固自己的政治势力,消除先皇旧臣的政治影响。
  新皇帝也加紧了削平南方和平定北汉的步伐,以统一的功业巩固自己的权位。继位第三年(978)赵光义就逼迫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献出漳、泉2州14县之地,吴越国王钱俶献出吴越13州1军86县之地。次年(979)春天,太宗又亲率大军进攻北汉,五月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太原落入宋军手中。
  北汉被灭后,太宗踌躇满志,欣喜若狂,不顾军队的疲乏和诸臣众将的反对,下令乘胜进攻契丹,企图一举收复燕云之地,创造超过太祖的功业,像周世宗那样以战功威震群臣。
  太宗此次出征,为防京师有变,以宰相沈义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掌握京城动向,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以防宫城异动。而皇弟赵廷美,皇子赵德昭,宰相薛居正、卢多逊,罢为散官的太子太保赵普这些有皇位继承权或者在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则全部随军出征。太宗的意图非常清楚,就是要将他们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内,以防任何不测。 。。

11.又见兵变(2)
不幸的是,与辽国的战争,宋军兵溃高梁河,皇帝的亲兵和马匹也逃散,随身御用宝器和宫嫔侍从全部被辽军俘获。混乱中宋太宗坐上驴车仓皇逃窜,被辽军追赶,大腿中两箭,据说十八年以后,宋太宗就是因这次的箭疮复发而死。
  战争结束之后,宋军残余部队找不到皇帝,有人竟以为皇帝已被辽军俘虏。当时有少数太祖旧部指责太宗不爱士卒,只图功业,不顾军力疲惫,盲目进兵,导致大败。一时将士们纷纷怀念太祖爱兵如子,于是谣言四起。甚至有人主张既然皇帝不知去向,应当速立太祖之子赵德昭为新皇帝。
  一时之间,有将士要见赵德昭,有将士开始策划兵变。混乱之际,将相们因为不知皇帝所在,竟然一个个手足失措。
  幸而不久得到情报,称皇帝虽身负重伤,但已安然抵达涿州,命所有军队班师护驾,兵变策划才烟消云散。
  高梁河大败使宋太宗羞愤不堪,败军怀念太祖、拥立德昭更令他忍无可忍,心中暗骂士卒全是狼子野心的赤佬。朝臣数次提醒应当给平定北汉的将士论功行赏,太宗因恨军士试图策划兵变,竟然置之不理。
  就在这时,性格懦弱、心地善良的赵德昭心想,将士们本来就怀念太祖而怨恨太宗,因此差点酿成大祸,如果皇上再不对他们论功行赏,岂不是会激起更大的怨愤,这无论对皇帝、对大宋都是极为不利,因此好心劝皇帝应当尽快赏赐北汉有功军士。
  宋太宗一肚子窝火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对象,他冲着德昭破口怒吼:“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不迟!”
  德昭本无雄才大略,叔叔继位后就不再有继承皇位的念头,没想到自己对叔叔的全部善意、对皇帝的一片忠心,竟换得皇帝如此猜忌和仇恨,因此惊恐万状,不知何以自处,回到府第之后便自杀而亡。
  太宗本来也知德昭并无能力争夺皇位,这次本是失态动怒,实在没想到侄子如此脆弱,听闻死讯,竟也抱着德昭大哭道:“我的傻孩子,你犯得着这样吗?”
  不过德昭死后,太宗也突然意识到,从肉体上消灭那些威胁他皇位的人,对大家来说或许都是一种解脱。于是,两年之后,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德芳也突然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他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肥猪肉而胀死的。
  说起赵德芳,熟悉杨家将故事的人一定会想到那一位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他总是诙谐、机智地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在最关键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
  杨家将故事中有关八贤王的情节包括:八贤王在宋太宗率军进攻太原时献上反间计,然后派使者说降了杨业。七年后,杨业为奸臣所害,殉国疆场,佘太君到朝廷告御状,要求惩办罪魁,不料奸臣反咬一口,幸亏八贤王在旁相助,终于将罪魁祸首绳之以法。真宗年间,杨延昭为将,属下小校治事犯法,宋真宗在奸臣挑拨下要求严办杨延昭,八贤王及时赶到,请皇上从轻发落,终得真宗同意。最后杨延昭率军征辽,又捉得奸臣,在八贤王的协助下,将奸臣正法。杨延昭病殁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八贤王也在这时旧疾复发,病重归天。
  在小说、戏曲中,八贤王的名字就是赵德芳。不过历史上的赵德芳在杨业归宋后两年即已身亡,此后与杨延昭有关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赵德芳身上。有人认为八贤王的原型应该是赵德芳的哥哥赵德昭,但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依据。
  与“八贤王”这个称号扯得上关系的则是宋太宗的八子赵元俨。据说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深得太宗喜爱,因在宫中排行第八,故以“八大王”称之,太宗每次朝集宴会,多让八子元俨侍从左右。不过,“八大王”与小说、戏曲中的“八贤王”除了称号上比较接近外,其他地方相差甚远,至少杨业归宋时赵元俨还没出生呢。
  京剧传统剧目《贺后骂殿》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贺后是宋太祖的皇后,因太祖死因不明,命长子赵德昭上殿质问,反遭太宗痛斥,德昭撞殿柱而亡。贺后又携次子德芳上殿,痛骂赵光义不仁。太宗只得向嫂嫂谢罪,赐其尚方宝剑,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贺后母子这才含泪而去。这大概就是赵德芳封“八贤王”的由来。看来人们出于对孤儿寡母的同情,便将赵德芳虚构为朝中正直力量的化身。以后又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诸剧,将赵德芳与杨家将抗辽事业联系起来,流传民间,成为当时民族感情的一种寄托。
  总之杨家将故事中“八贤王”的出现增加了朝廷权力斗争的戏剧性的冲突,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完全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需求。然而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生平事迹可以与八贤王相对应的人物。八贤王是根据宋朝宗室的一些轶闻,经过大众的情感渲染,再通过剧作家和小说家的艺术加工,最后融合而成的一个虚构人物。
  

12.政敌卢多逊
从高梁河战败时禁军拥立德昭,至太祖的两个孩子相继死于非命,宋太祖最亲密的战友赵普都看在眼里,然而他始终默默无语。太祖没有接受赵普的劝谏,结果害死了两个亲生骨肉,大宋王朝虽然将世世代代祭祀宋太祖,但他的子孙将不能继承皇位,这就意味着宋太祖的王朝已经覆灭,大宋王朝将属于他的弟弟赵光义。
  现在赵普常常想起自己亲手记录的杜太后的那个遗命,“兄终弟及”。赵普在想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如果太宗知道了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荒唐的太后遗命,他会作何感想和反应呢?其实有了这个遗诏,太宗继位的合法性就会得到确认,不过同时也可能损害太宗子孙直接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赵普一直担心,赵光义继承皇位后引发更加残酷激烈的皇位争夺战。现在太祖的两个儿子已从肉体上被消灭,另一个对太宗构成威胁的人就是三弟赵廷美。不过赵廷美在军中素无根基,其政治操作的水平和对权力的渴望,也绝不能与太宗相提并论。除非太宗真的像太祖那样,一心要将皇位传给皇弟,否则赵廷美应该没有机会登上皇位。
  然而有一个人并不像赵普一样看问题,他认为赵廷美也能像赵光义那样继承皇位,并打算投靠赵廷美。这个人名叫卢多逊。赵普有时候弄不明白,一个进士出身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愚蠢。
  太祖乾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65年,这个叫卢多逊的进士,当时已任知制诰(起草皇帝诏书的机要秘书)。这几年他四处翻阅史书,赵普还以为他能有多少见识,结果是卢多逊发现当今的年号“乾德”与五代时后蜀王衍的年号用重了,因此如获至宝,立即向皇上报告。皇上命人一查,果然如此,脸上挂不住,就拿赵普当替罪羊,当着卢多逊的面对赵普说:“你哪里比得上他啊!”说着还拿毛笔涂抹赵普的脸。
  当年皇上改年号为乾德,称此年号自古未有,赵普随口应和称美,根本没当回事,没想到会冒出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以此向皇上邀宠。
  受此侮辱,赵普才开始派人调查此人。结果赵普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说太祖登基后,喜欢读书,经常命人从史馆给他找书,卢多逊就打通馆吏,从而预先知道皇上所读书籍,然后将此书连夜阅览。等到太祖问及书中之事,卢多逊每次都对答如流,因此深受太祖宠爱。
  赵普听说此事,想起五代一句名言:“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这是武人送给读书人的话,毛锥子就是指毛笔,当时就有人反驳,“没有毛锥子,谁给军队调集粮草?”不过现在看来,把这句话送给卢多逊之流是一点不差的。虽然深知卢多逊觊觎他的相位多时,但赵普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将这种毛锥子当做自己的对手。
  赵普没把卢多逊放在眼里,卢多逊却自以为得罪赵普而更加忌恨。随着赵普反对皇弟赵光义继承皇位而太祖不为所动的局势日渐明朗,卢多逊迅速施展了其政治投机计划,将赵普与赵光义作对的种种言行添油加醋地汇报给赵光义,从而迅速成为赵光义集团中十分受宠的红人。
  赵光义继位后,卢多逊立即擢升为宰相,实现了取代赵普的夙愿,一时权重朝野。而这时赵普回到京城,虽无实权,卢多逊仍视之为眼中钉,寻找一切机会打压。
  在卢多逊的压制下,赵普的妹夫侯仁宝知邕州(今广西南宁)九年不得代。侯仁宝害怕客死岭外,上疏请求*交趾,企图借机回京师面陈,然后设法留在京师。不料卢多逊建议太宗令侯仁宝直接从邕州进攻交趾,结果侯仁宝于次年死于岭外。
  半年之后,赵普之子赵承宗再婚,娶皇妹燕国长公主与开国元勋高怀德之女,令卢多逊十分忌恨。当时赵承宗在知潭州任上,返回京师成婚不到一月,就被卢多逊赶回了潭州。在卢多逊的压制下,赵普势力日渐凋零,随从纷纷离他而去,身边只剩下忠心耿耿的王继英一人。
  这一年赵普60岁。《论语》里讲,“六十而耳顺”。可是什么是“耳顺”呢,赵普一直没想明白,是听什么都觉得很舒服吗?还是听到什么风声就能顺畅无误地明白其中的奥妙呢?
  赵普听说卢多逊又在巴结皇弟赵廷美,便预测到了朝政的下一步走向,以及卢多逊必须承担的严酷惩罚。这时赵普不禁可怜起卢多逊来,听说卢多逊有一个父亲,得知儿子得罪了开国元勋赵普,就叹息“如果我死得早,不用看着败家子败家,就算我的幸运了”。等儿子当上了宰相,老父亲竟也郁闷至极,常对人说“我家世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儒生,今天家中突然出了个暴发户,我看不是什么有福之事,我现在很担心自己的人生避免不了以悲剧收场”。不久这位忧心忡忡的父亲在他儿子倒灶之前去世了。赵普心想,卢多逊不得好死之后,或许可以在这个可怜的父亲的坟墓上三炷清香。
  

13.政治是可以交易的(1)
卢多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认为赵廷美也能像赵光义那样继承皇位。
  然而他在政治投机中故技重施的成功率只能是零。
  赵光义不允许赵廷美继位,他必须为子孙的长久富贵扫除一切障碍。
  赵普也不允许赵廷美继位,他必须向太祖证明当年阻挠赵光义继位的建议是绝对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大宋开国第一谋士的尊严和荣誉,也只有这样才能斩除日后政治乱局的祸根,为这个在阴谋中应运而生的王朝的长治久安留下一线希望。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为了各自的需要而与死敌亲密合作,这对于两个成功的阴谋家而言的确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公元981年,这时宰相班子中,薛居正已去世,沈义伦告病休养,卢多逊一相独当国政。卢多逊终于获得了赵普曾经的地位,陶醉于投机政治的胜利中,一时得意忘形,不但威福自用、专权独断,而且开始与准皇储、开封府尹赵廷美频繁接触。
  卢多逊的所作所为令太宗咬牙切齿,就在这时突然有人状告皇弟赵廷美图谋不轨。不出赵普所料,在朝中宰执不可依赖的情势之下,太宗召见了开国老臣赵普并商议对策。
  赵普的回复直截了当:“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意思是说,要不让我来当宰相,我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赵普毕竟是太宗的老政敌、死对头,太宗不能完全信任,因此要求赵普讲出他还能当宰相的理由。
  赵普随即上了一个密奏,陈述了他必须重回权力核心的两大理由:
  第一,赵普是开国元勋,有资格当宰相,现在只是被某些当权的人压制了而已。这一条表面上看是赵普倚老卖老,其实重点在于说明他与现任宰相、当权的卢多逊势不两立,这就等于明白地告诉太宗,卢多逊是他们的共同敌人,必须联手攻之。
  第二条,则是赵普公开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秘密,即杜太后临终时,曾留下遗命要求太祖传位于太宗,而赵普是当时遗命的记录者,因此也是世上唯一的见证人。同时赵普告诉太宗,这个遗命装于金匣之内,如果太祖生前并未销毁,那么可能仍在宫中某处。这个金匣可以为太宗继位的合法性提供最确凿的依据,足以使赵普从赵光义的死对头变成政治上的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