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诗酒趁年华 >

第101部分

诗酒趁年华-第101部分

小说: 诗酒趁年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落。
  一听这么多人,姜氏的头瞬间就大了,颜肃之手里老弱病残加起来才多少人啊?正经能战斗的只有一千人,山民那里有多少兵呢?姜氏不由就生出一种“这归义到底是谁的地盘?”的想法来了。姜氏抓住颜肃之的衣袖,问道:“那怎么办呢?”
  颜肃之知道她的意思,自然也知道其中艰难,笑道:“无妨的,我有数。”再难,好歹看到山小朋友纯朴天真的眼睛,他就有了忽悠人的信心了呢。这孩子据说很向慕归化,现在看来好像也是真的。如果被个十三岁孩子的演技给骗过去了,那只能说中二病的脑洞白开了。这个倒是可以一用的。
  姜氏看颜肃之说得还算有把握,也松了一口气,盘算道:“那就要好好招待了,虽然重视,可也不能露了怯。想来山民虽然人多势众,却也并不开化,还是需要郎君指点的,郎君背后还有朝廷呢。”
  这个定位比较准,颜肃之满意地道:“就是这样,权当如郁家孩子那般接待就好。”
  姜氏一怔,这规格算很高了啊,旋即点头:“我明白了。”又看一眼女儿,心说,若是个男孩子,刚好年岁相仿,倒好叫他们交个朋友,可惜是女孩子。她暂时可没有叫女儿去见外男的心理承受力,哪怕归义民风开放,姜氏总觉得还得是她把过了关的,才能让女儿入乡随俗。在这一点上,姜氏很是坚持的。
  颜肃之见老婆明白,便将事情放手给她去办了。心里想的却是,自家不定要在归义呆多久呢,等六郎长大了,倒可与山义做个忘年之交。若是看着山义人品好,也不妨让神佑见见这个傻孩子,小一辈儿的交情也便有了。颜肃之对自己女儿的变态程度还是很有自信的,认为女儿拿捏得住他。再进一步,与山家做个通家之好,也不是不可能。
  夫妻二人都有了计较,姜氏便亲自去厨下看饭食,又要问山义带了多少人来,侍候的人够不够用等等。
  颜神佑倒闲了下来,自己趴在熏笼上想事儿。已经从“听说老头人很顽固,要如何将这些山民统统纳入麾下”脑补到了“民族政策的本土化”,冷不防听六郎小声说了一句:“烤肉丸子。”颜神佑事儿也不想了,嗖地爬起来就要揍他!
  颜肃之就含笑看着,还在那儿说风凉话:“跑快一点,看要挨揍了吧?没事儿你招惹她做什么啊?她说着你就听着,女人是不讲道理的,你姐说的一定有理。”
  六郎被揍了两下屁股,涨红了小脸儿,难得反驳亲爹:“那她要是没理呢?”
  颜肃之道:“参照上一条。”
  颜神佑被雷劈了,险些要问一句“大哥,从哪一年穿来的?”后来才发现这是颜肃之逗她的,于是气哼哼地道:“我比你大,熏笼就算压塌了,我也跑得了,你这小短腿儿,爬不起来就真是烤肉丸子了!”
  颜肃之狗腿地对儿子道:“看吧看吧,我没的没错吧?”
  六郎眼泪在眼眶里转了一圈儿,看看自己的高度,再仰头看看他姐的海拔,又比了比腿。憋屈地点了点头:“好像也对。”
  父女两个交换了一下惊讶的眼神,颜神佑拿手绢儿给他擦了擦眼泪:“好啦,逗你的呢,六郎最乖了。熏笼一般都很结实的,不过,趴之前你还是得试试,知道不?尤其是到了生地方儿,可不敢不清不楚就跳进去了。遇到那等坏东西,往你坐席上插针,你看都不看,岂不是要吃亏?”
  颜肃之:=囗=!闺女,这损招你跟谁学的啊?儿子,别学坏了啊T T
  姜氏吩咐完了事务,回来还说:“都安排好了,那山小郎带了好多银铤子来。这钱不收怕人家不痛快,收了又有些烫手。你们这是怎么了?”
  颜肃之傻乎乎地看着一双儿女,颜神佑正抱着六郎,给他讲故事呢。
  颜肃之忙说:“没事,你就都收下来罢,我自有安排的。”
  ————————————————————————————————
  晚饭的时候,颜肃之出面招待了山义一行人等,宾主就坐。山义居然一眼就认出了卢慎:“这位可是卢郎君?”
  颜肃之含笑道:“正是。你们都是年轻人,他也住在这衙里,若闷了,你们倒好一处聊一聊的。”
  两个年轻人互相打量了一回,各掂量了一回份量。卢慎笑道:“也只有明山秀水方能养出这般有灵气的人来了。”
  山义面上微红道:“山野之人,不敢当此赞誉的。”
  颜肃之笑道:“我既到归义,便觉得这里很好,也想把它建得更好,是听不得这里有不好的。”
  卢慎接口道:“正是呢,郎君到此,看到本地人也好,风物也好,山郎不必自谦的。”
  他两个一搭一唱的简直像在说相声,小树同学听着倒心里舒爽,山义反而更紧张了。勉强一笑:“是总觉得自己有不足之处呢。”
  颜肃之道:“你才多大呀,大郎(卢慎)他年纪还不到我的一半儿,要是觉得什么都比我好了,我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了。少年人固不可自满,也不要妄自匪薄嘛。”
  道理很对,山义听了也在理,但是却依旧不肯放松,他还是要考查一下这个县令可不可信的。少年人总有一个通病,遇事喜欢干脆利落,说得贬义一点,就是有急功近利之嫌疑。山义倒是绷得住,却架不住归化的愿望十分迫切。
  不如先谈谈交易,山义拿定了主意,顿了一顿才说:“并不是一味自谦的,实是看到了不足。譬如郎君旧年与的犁,我们便造不出来。”
  哟,这是说到正题了?颜肃之一歪嘴,心里一乐,口里却谦虚道:“你若肯想,必能想到的。有些事儿,只是一时没想到罢了。譬如这鱼,总是煮着吃,就不想烤着吃了。一朝见人烤着吃了,才恍然大悟。又岂是自己做不了呢?”
  山义道:“大令客气了。家父也很佩服山下繁华呢,不特是犁,还有盐。”
  颜肃之自打开了盐田,卖给山民有了优惠,头人又岂能不知这内中深意?山义既提起,这便是今天的重头戏了。
  卢慎代答曰:“这也是天赐呢。”
  山义道:“闻说是盐母托梦与小娘子的。”他说得倒是诚恳,十分地正直。
  这个态度……颜肃之又有点酸了,怎么对我闺女不恭敬呢?臭小子,那是老子闺女啊!天下当爹的就是这样了,你要一听他闺女就两眼放光,他觉得你不是好人。要是听了没反应,他又觉得你没眼光了,你还不是好人。
  山义见颜肃之一脸严肃,又有点紧张地对他微一笑:“听说,神明也只会降福与善良的人。想是大令家教好。”
  这个马屁拍得不错,就是拍得略晚了一点,颜肃之咳嗽一声:“见笑了。”
  山义诚恳地道:“大令也是十分厚道的人。”
  卢慎知道这厚道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些大户吧,不太厚道,给人家山民卖的东西,还会突然涨个价什么的。颜肃之这种不但是平价,还要稍稍打折的,那是真的比较厚道了——前提是,别算计人家。
  颜肃之也诚恳地道:“尔等皆是境内之百姓,自然不可两般对待了。”
  山义微笑道:“是以家父命学生前来请问大令,可否多匀些盐来?我们不拖欠钱粮。”
  颜肃之笑道:“好说,好说。我回去便说与夫人,这盐的事,是她在管。”他还真供得起。
  山义便与说起价格的问题,又问了运输的事情。颜肃之却又笑而不语了,是卢慎代答:“这样大事,山郎可做得了主么?便是定了,我们郎君还须与令尊见上一面,立个书契才好的。”
  山义面上微红:“我们,并无文字的。”山民有语言没有文字,立个毛的书契啊?以往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
  颜肃之道:“来,饮酒!尝尝这菜,是京中菜色,与归义做法有些不同的。你且住几日,明日与大郎再说这些细务,如何?”山义果然就不问了,只当没有这回事一般,只与卢慎一道说些归义的风土人情之类,又说归义的某些风俗与山里真的像得紧,想必能够和睦相处。
  颜肃之听了,暗暗点头。
  喝了些酒,山义有些轻飘飘的,回房的路上一言不发,众人见他面色凝重,便是小树也不敢打搅了。洗漱毕,山义在卧榻上辗转难眠。这个县令比甘县令更难琢磨,甘县令就一个信念:教化。虽然信得过甘县令的为人,山义还是觉得有不对头的地方。是以虽然向慕归化,他也没跟他爹硬犟。
  直到颜县令说,一般对待。山义才大悟,果然是这样的。甘县令人品再好,再重视山民,也是有些俯视他们的感觉。颜县令这般,才是他想要的。可正是这一般对待四个字,让他十分不安。这似乎,不是正常的山下人对山里人的态度啊!这是说的真的,还是说的假的呢?值不值得一拼呢?
  又翻了一个身,山义觉得有点燥热了。他又想起了在乳母家过的那两年,黑洞洞的屋子。那家全家都诚惶诚恐地侍奉他,自己却根本吃不饱,山上的地真的太薄了。油灯也是没有的,他还记家那家里的老阿婆,乳母的婆婆,就因为火塘的火太暗,长年累月地燃着松枝补衣服,身体还健康,眼睛已经几乎要瞎了。饭菜里是没有油的,当然,他例外,会吃得不错。有一回,他偷尝了乳兄的饭,当时就吐了出来。一柄柴刀,据说传着用了三代人了。家里唯一的一口铁锅,还是因为抚养小主人,头人赏的。在那之前,他们只有一把陶壶烧水,其他的吃的,一律用火烤。
  后来回到了自己家里,他就想,不能再让这些人过这样的日子了。后来他下山,当时甘令已经在归义前前后后忙活了十多个年头了,那老人在归义呆的时间比他的年龄都要长。因为甘令的不懈努力,头人才将他送到了山下。在山下,县衙自不必说,便是寻常人家,再穷些,一盏油灯,还是点得起的。到了山下才知道,原来,人,还要识字。
  至少,得让他们点得起一盏灯,有一口锅,能认几个字,这些只有山下才有。山义翻身下榻,吹灭了室里的灯。
  ————————————————————————————————
  与山民的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山义小小年纪,想的是为族人寻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路。认为族人不可固步自封,锁在深山里什么都不知道。想要过得好,就得学习。他认为小树的想法是不对的,为了自己一家之痛快,让族人受数代之苦,他是做不到的。
  卢慎与颜肃之这边呢,诚意也是实实在在的。
  两下很容易达成了共识,约定由山义回去传信,在山脚下,颜肃之与山义的父亲见上一面。反正山义是识字的,山民那边的契书,他看得懂就行。至于耕犁,颜肃之愿意友情赞助十架,山义现在就可以带回去了。
  山义带着收获与疑惑回去了,颇有些近乡情怯的感觉。颜肃之的态度让他觉得自己似乎是摸到了正确的路,又有些担心,怕这只是个圈套。抛开头人等“下山就没有土皇帝当了”的想法,山民对于山下的抵触,更多的是因为先前的两次大规模的暴力驱逐活动。颜肃之的前辈们,真是把诈力与暴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大树老先生天天念叨着呢。
  颜肃之这里也是百感交集,他倒不怕山民坑他,而是担心山民不太相信他。不过好在他手里的饵够大、够香,由不得山民不咬钩。山民的人数是他垂涎的,然而人数太多了,下了山来,又容易引起力量对比的失衡。
  想到这里,颜肃之又问卢慎:“征兵的事,如何了?”
  卢慎笑道:“已有三千人。”是的,朝廷批下了颜肃之的请求,这与他的后台背景不无关系。好在名义也算比较正当了,防海贼嘛。他们专拣最穷的地方去挑兵,刨去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剩下的都是肯吃苦的人呢。颜肃之亲自加以操练,训练方法也让卢慎大开眼界,更认为自己是选对人了。
  颜肃之笑道:“那便好。过来看看这个。”
  颜神佑想了三天,就对颜肃之讲了变本的兔朝民族政策。历朝历代,无不面临着各族的反叛,只有兔朝,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在这方面的政策是最成功的,并且——大家都得到了实惠。
  颜肃之已经学会不跟小变态刨根问底了,他只是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他的修改意见,辟如山民根本没有什么文字的,这个就不用保护了,教他们简单识个字什么的吧。区域自治也不要了,他们自治了,还有颜县令什么事儿啊?但是呢,可以让头人依旧领兵——颜肃之想领,也领不起来。什么打土豪分田地之类的,颜神佑自己都不敢提。别开玩笑了,情况不合适。
  林林总总,倒是弄出了一个删改的版本,其中还包括了颜肃之可以给学习成绩好的山民子弟做官的机会(辟用与举荐)。卢慎大惊:“这!怕不合适罢,到时候宾主易位,可不大好。”
  颜肃之微一笑道:“怎么会?既已归化,皆是我治下子民,何来宾主之说呢?”【1】
  卢慎细一寻思,会心一笑。
  颜肃之道:“我不日当入京贺太子,此间事,你多看顾。”
  卢慎道:“谨领命。”
  过不数日,山上传来消息,头人亲自下山来与颜肃之见面。可不是一个是县令,一个是土皇帝,谁来将就谁呢?不如取个中间值。头人会一些雅言,只是读音也不标准,他也不会写。大树君也不顾年迈跟着来了,就怕有人哄了他老板。可恨大家说的雅言他一句也听不懂= =
  颜肃之的脸再次立了大功,头人见他长得还不错,对他的疑虑倒是稍减,连大树老先生也不板着脸了。又有看得见的实惠,是以这次接触,还是非常友好的。颜肃之只字未提什么下山、归化,这样刺激人的字眼,只是表示:“何如在此处开一榷场?每逢初一、十五,都好有些交易。连盐带布,又或者旁的东西,也免得每每弄这么大阵仗。”
  头人才得了好处,也不好一口回绝。他已听儿子说了,这个县令的态度有些暧昧,总体还算友好,万一刺激得他反悔了,吃亏的还是山民。
  颜肃之成功将势力范围推进,与卢慎相视一笑。头人却又说:“我却有一事相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