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诗酒趁年华 >

第372部分

诗酒趁年华-第372部分

小说: 诗酒趁年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蓉答应一声,呆住了。颜神佑坏呀,她自己靠着右边角落坐了,左手边放着她儿子。那小子现在趴在桌子上,扒拉着一块镇纸。面前贴着车壁,在车窗下摆了张小几,上面放些笔砚瓶盆,底下都镶着磁石,桌面却是铁制,蒙一层软绸。六郎没地儿坐,就只好坐她左手边儿上。阿蓉只要进去坐了,就是挨着六郎,而不是颜神佑。
  阿蓉:……
  颜神佑对阿蓉道:“快来呀,我说正说事儿呢。”
  阿蓉只好问:“不知有什么事呢?”公主车驾也是极宽敞的,小心一点坐,与六郎也沾不到一处去,只是衣摆却免不得交叠在了一起。阿蓉瞥见了,心中一羞。
  颜神佑便说:“将要到北方去啦,那里人多事杂,有伪陈旧员,又有旧族士人,依着你,要怎么办呢?”
  阿蓉道:“这是国家大事,我不好插口的?”
  颜神佑道:“这是什么话?我们家的人,怎么能不知道国事?我们的家事,就是国事呀。你总要学一学,晓得些事儿,万一有要你拿主意的时候呢?”
  阿蓉反而不想学这个,担心自己学不好,会误事。“一打头不懂,反而老实。学成了,于国有益,也不怕。就怕学个半生不熟的,能力不够,又想插手,倒是祸事了。家父常说,权利最是醉人,比酒厉害得多了,沾上了,就戒不掉了。不如这样,我不沾,就不会醉,真要有事,我只依礼而行。总不会出错的。”
  颜神佑与六郎笑看一眼,心说,拣到宝了!他们与阿蓉相识颇早,六郎接触得少且不提,便是颜神佑看来,阿蓉也只是个标准的大家闺秀而已,比起楚氏是不如的,比姜氏阅历也少,也不见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是以颜神佑比较担心。现在看来,谁都不能小瞧了。
  六郎见她这认真的模样儿,心头一动,左手悄悄往阿蓉那里“走”了两步,摸到人家姑娘的袖口儿,伸出小指,勾住了阿蓉的右手小指。他还以为角度的关系,颜神佑看不见呢。
  颜神佑可比他鬼精,似笑非笑嗤笑一声。阿蓉脸红了,被六郎勾住小指头的时候,整个人都僵掉了。听到这一声,特别想收回手去。没想到六郎人虽然瘦了,力气却没有变小,就是勾紧了不松手。不但不松手,还红着脸一昂头,不看变红的面皮,那表情还是特别淡定的——完全就是一脸“我就跟我老婆勾手了,怎么的?”的表情。
  阿蓉悄悄看了看这一对姐弟,微垂下了头,颜神佑看着她一向冷静自持的弟弟这么个表情,眼前一黑。果然是被唐仪带坏了么?!
  只有宝宝,也不知道听没听懂大人们的话,笑得无辜又可爱。
  外面又响起马蹄声,伴着一个兴奋过头了的声音:“哎,你们都缩车里干嘛?年轻人,出来跑跑马!”
  颜神佑一头磕在宝宝的后背上,装死。宝宝觉得背上痒痒,咯咯地笑出声来:“阿娘,不要淘气!”
  颜神佑:……卧槽!难道是“全家只能有一个正经人”定律吗?我儿子说我淘气,我弟弟就变成无赖了!
  六郎却小声对阿蓉道:“我教你。”
  唐仪跑得很近了,开始拍车厢的外壁:“大好的春光,出来呀!看看后面,人很多的叻。以后再想见这么多的布衣,可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六郎很想暴打岳父,阿蓉双手齐上,挣开了他,跑掉了。唐仪还奇怪道:“你怎么在这里的呀?”
  阿蓉:……
  唐仪见女儿面泛春…色,咔嚓,裂了!卧槽!我当了电灯泡?
  ——————————————————————————————
  往后一路,阿蓉与六郎也不时并辔而行。颜神佑将宝宝放到自己马前,旁边跟着个唐仪,唐仪见女儿女婿处得好,还特别表扬了颜神佑:“干得好!”
  颜神佑:……有个不靠谱的长辈,真是痛苦的叻!
  唐仪却一无所觉,自以是长辈,需要为颜家姐弟多筹划筹划,建议道:“这一路上,多有殉节之士,太子初至,是不是要祭上一祭的?”
  这个提倡相当在理。颜神佑都不大相信是他提出来的了,再次觉得不能小瞧了任何人。与唐仪一同寻六郎,说了些沿途祭祀之事。六郎也对唐仪有了一点刮目相看的意思,还试探着询问他:“旧京留守杜黎,其人如何?”
  唐仪仰着脸想了一想:“没单独喝过酒。”
  六郎:……
  杜黎还是有干材的,至少等六郎一行人到了的时候,他已经准备好了接应事宜。不但安排了六郎与颜神佑等人的住处,连随行迁移的百姓都划好了营盘,又准备了应急的粮食帐篷等等。连郎中都预了好几个,以防疫病。
  实在是细致周到的一个人。
  六郎见状,便问颜神佑:“阿姐,杜黎……可做新都京兆么?”
  颜神佑笑道:“你去问他,何人可替他做旧京留守。”
  六郎道:“有了新都,还要旧京何用?敖仓用尽,此地不过一大城耳,还不如昂州城呢。”
  颜神佑道:“你只管去问,再留意他当时的神色。”
  六郎满腹狐疑地问了,得到杜黎一声:“张瀚。”而杜黎神色如意,并不见激动之色。六郎心中便有数了。杜黎有才干,可心眼儿也是一丝不少的。多半已经猜到了六郎的心思,又坑了潜在竞争对手一把。
  六郎有些踌躇了。
  颜神佑也不急着点破,由他自己去思量,只管提醒他去祭一祭前朝帝陵,再祭一祭颜启那个旧坟。剩下的时候就带着宝宝四处闲逛,小的时候想逛旧京,可是很难的,现在可没人管得了她了,还不可着劲儿的逛么?
  那边唐仪等人也故地重游,除了越国夫人兴致不高,唐仪却是开心得紧。领着阿茵一路走来,指着这一处是他打过架的地方,那里抢过新娘。对了,那里是颜家旧宅,当初是你姐的大姑子从这里抢了个郎中回去,保了你的命……
  直到被杜黎提醒:你们该继续往前走了。
  唐仪才依依不舍地准备北上,要不是想起好病友“把儿女托付给他照顾”,他都不想走了。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临走前,有个人给六郎上书来了。还是熟人,也姓唐,他亲戚!唐家是受到旧京变乱冲击最小的家族之一,一部分南下,一部分西去。天下太平之后,毕竟故土难离,有些人没有去昂州,依旧回了旧京居住。
  这位上书的唐仁兄,还是唐仪他族叔。恨得唐仪牙都要咬碎了:“早知道就将他引见了!”
  原来,这位仁兄上书六郎,请求太子考虑一下三件事情:一、坞堡您就拆那作乱的人家的,其他的还是保留比较好,您不好干涉人家私产的,人家又没有逾制,对吧?二、那个科举,会不会选一些道德败坏的家伙呀?您不考虑限制一下么?三、朝廷应该重视士人(旧族)。
  唐仪:……我掐死你算了!


☆、283·狡猾的太子

  如果不是考虑到在女婿面前要给女儿做脸;不能让女婿看到自己不靠谱的一面;进而对女儿产生了什么不太好的联想;唐仪真想糊这位族叔一脸!
  唐仪一直搞不清楚这些逗比的脑回路!你这么蠢,这怎么活到现在的?不是说不可以议论时政,你议论前能不能带点脑子啊?唐仪自己对朝政是不甚关心的;但是他也知道,当今之势;大一统是势不可挡的了。还留着坞堡想干什么呢?
  单这一条;就很不妥当。还扯什么逾制不逾制的,逾不逾制,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么?以前不跟你们掰扯;是因为天下未定,不宜深究。眼下腾出手儿来了,有的是手段收拾你们!
  还有这科举取士;也是朝廷上达成了共识的。必须说;三国并立之时;大周朝廷的效率是最高的,究其根源,不外是“不以门第取士”,有本事的,不管你是不是旧族,都高官得做。
  再说一句到家了的话,大周取天下,靠的并非是旧族。而治天下,也不像前朝那样非得依赖旧族不可。这一点唐仪是深有感触的,扒拉一下七个宰相的出身,就能看出来这其中的奥妙了。你一没出过力的,想过来摘桃儿?没看出了力的姜戎都不说什么了呢?就你数能干了?
  终归是一家人,唐仪也不能眼看着他族叔去找死。赶在六郎说话之前,先埋怨他族叔:“朝廷自有制度,您不在其位,不好谋其政。”
  这位族叔显然文化素养是不错的,还冒出了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惊得颜神佑以为这位仁兄也是穿越来的。
  唐仪可不管有责不有责的,直接揭了族叔的老底儿:“天下亡时,您怎么不尽责跟阮贼打一仗呢?等旁人把阮贼打败了,您又来提什么责啊?”
  老先生气得一个倒仰,怒道:“那是前朝不敬士人,它的气数尽了!我不能坐视本朝重蹈覆辙!”
  “可算了吧,您可别出这个头,出头的那是王八!不缺您的吃喝,您也是咱们家人,好歹也能混个闲差装门面,就老实呆着吧!你看这天下,不是以前的样子啦。”
  老先生也想把唐仪拿去销毁了,这哪里是大家公子该有的教养?!只是碍于六郎还在上面,没有表现得那么明显……等等!我是来上书太子的,我跟这个二百五争的什么劲啊?老先生恍然大悟,对六郎一拱手道:“殿下,天下确实不是以前的样子了,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呀。”
  六郎对此倒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一点头:“老翁说的是。”
  唐老先生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的笑容变得热切了起来:“圣上也曾说过,要与士人大夫共治天下的。可眼下,士人大夫并不曾得重用,而粗陋之士盘踞朝堂,实在不妥呀。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士人的。”
  唐仪开始卷袖子,六郎急忙给他姐使了个眼色。颜神佑一点头,放心吧,我拦着,她给唐仪使眼色,硬将唐仪给压住了。唐仪袖子都卷好了,又停了步。六郎缓声向唐老先生请教:“依老翁之见,当如何呢?我反觉得北方旧族诚意不够,固有心向朝廷之人,亦有附逆从乱之辈,又坞堡林立,使政令不通。老翁为他们说话,可知他们是不是忠于朝廷的呢?”
  颜神佑看来,这是有诱供嫌疑的。
  唐老先生倒也不含糊,也没办法含糊。六郎将怀疑托到了明面儿上,如果不能解六郎的困惑,六郎也不会听信了他的话。
  唐老先生便打包票:“诗书礼乐之家,怎么会不讲道理的呢?”
  唐仪“哈”了一声:“我还是诗礼大族出来的呢,我什么时候讲过道理了啊?你能替旁人保证了?”
  六郎给岳父点了个赞,颁他一个“神助功”的奖章。
  唐老先生只好打出底牌——他就是为旧族与大周来说合说合的。
  原来,北地旧族自视甚高,他这位唐叔,也是受人之托。西部是全国旧族保存得最完好的地方,自有一股傲气。受霍白打压,自然是不服的。伪陈境内的旧族经过血火洗礼,存活下来的要不就是特别会看眼色,要不就是有两把刷子。
  战后大周要削他们的割据之势,拆了坞堡,散了私兵。经过战乱的人,一旦失去了这两样,就会没有安全感。并且,大周又搞个什么科举,在政治势力上得不到满意的补偿。这些傲气犹存又自觉有些水平的旧族就不干了,却又怯于兵势,且大周的授田制盘剥百姓颇轻。思前想后的,还是稍稍提点条件,谈个判什么的比较好。
  谈判也不敢摆明了车马讲条件,而是迂回地找了一个中间人。本来楚丰是个好人选,可他全家都到昂州去了。左右一打量,嘿,这不还有唐家么?
  唐老先生就当仁不让地被推举了出来。
  颜神佑心头一动,插口问道:“老翁说的,都有谁?老翁担保得了一人,担保得了所有人么?叶相镇北,正在分辨忠奸,至今还不曾完毕,老翁就这么有把握?”
  旧族之人虽然多半看颜神佑这么蹦跶颇感违和,却不敢对她不敬。唐老先生是来游说的,自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说了好些个旧族的名目,拍了胸脯保证:“这些都是忠臣,只是饱经离丧,心中不安。只要朝廷打消他们的疑虑,他们自然要为朝廷尽责的。”
  颜神佑心下冷笑,好么,真叫六郎说着了,伪陈与济阳不曾媾合,两处的旧族却合流了。怎么大乱了十几年,这些人的生命力还那么强呢?旧京变乱的时候,还以为士族就剩那么几家了,现在这些王八蛋跟地鼠似的又冒出来了!
  唐仪掏掏耳朵,尽力吐槽:“他们尽了前朝的责,前朝亡了,可别再动新朝的脑筋了,就饶了天下百姓吧。好不容易天下太平了,别再作了,成么?朝野上下谢他们了!”
  唐老先生一个没留神,又被噎着了,他这回学精了,不跟唐仪打口水仗,而是殷切地看着六郎:“还请殿下明鉴。”
  这话是不好回答的。
  朝廷占着优势,可旧族积数百年的声望也不是闹着玩的,尤其是经过了大乱之后存活下来的,谁没有两把刷子呢?此时不能乱,得先稳住了再说。至少,等长安城建起来了,百官军士北迁,站稳了脚跟。到那时候,就能把翻脸的危害给降到最低了。再者,大周从来也不是要消息灭旧族,只是要他们老实一点,认清形势,不要想着还像以前那样而已。
  六郎更有一份担忧,如果对旧族太狠,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风气,如果一个朝廷,不讲道理,只讲“顺者昌、逆者亡”,那这个朝廷是没有前途的。一个皇帝如果有这样的心思,就会成为暴君,只能导致亡国。
  六郎打了个太极:“北地之事,朝廷重之。我年纪,不敢擅专。必上表,以待廷议。”我会转达给我爹的,我只是二把手,不好直接下定论的。以及,就算是我爹,也得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没有拍脑袋就决定国策这种事儿。
  唐老先生有点失望,看了唐仪一眼,颇恼这位族侄不靠谱。唐仪回了他一个大白眼!
  颜神佑笑道:“东宫与我北上,正为营建新都。朝廷不日北迁,到时候,老翁有多少话,都可以向圣人讲。”
  唐老先生的注意力便被吸引到了迁都上面来了,以他的心意,自然是回到旧京这里最好。可观朝廷之意,似是有意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