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

第99部分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99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确实力图缓解官员们和在公立大学授课的教授们的经济窘境,为他
们提供特殊的津贴、廉价的住房,和各种人为的低价供应的日用必需品。米
一度以每斤 0.10 元售给政府雇员,而在公开的市场上米价为 5.00 元。但是,
政府迟迟不同意很有意义的工资增长,因为那样将扩大预算。在 1943 年,如
果官员们的实际工资提高到战前水平,政府开支将增长约 300%。到 1944 年,
在官僚机构和军队内不满情绪高涨,工资才得以激增——太少也太晚了,因
为当时物价上涨正如脱缰之马。官僚机构和军队的道德败坏,一直延续到
1949 年。




































① 《大公报》(重庆),1945 年 3 月 19 日,第 2 版(社论);同上,1945 年 4 月 13 日,第 2 版(社论)。
② 董显光编:《抗战七年以后的中国》,第 112—113 页;杨格:《中国的战时财 政与通货膨胀》,第 323
页。关于结核病的发生率,一份共产党的资料报道说: 1945 年 X 光检查表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一
所最受优待的大学——教职 员中足有 43%的人染上这种疾病。13%的男学生和 5。6%的女学生也染上这 种
疾病。《新华日报》,1945 年 2 月 20 日。这篇报道无疑需要核实。



工业部门

自由中国的战时工业,是在很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争爆发时,将
成为中国非沦陷区的地域——约占国土的 3/4——能够自夸的仅有大约全国
工厂的 6%,产业工人的 7%,工业总投资的 4%,电力的 4%。①但是,在战争的
前几年,国民党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消费需求,尤其是政府和军队的消费
需求,已经增长的内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工业产品开辟了一个几乎不能满
足的市场。直到 1940 年,食品价格远远落在工业品后面,使工资保持低廉而
利润幅度高。在 1942 年 3 月滇缅公路被封闭前,购买急需的机器、备件和进
口原料,尽管困难和奇贵,但仍是可能的。②这些有利因素导致 1943 年以前
新的工厂与日俱增(见表 12),而工业生产量在 1938 年至 1945 年之间几乎
增长到四倍。
尽管有这样的增长,工业生产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虽然战时国民党中
国的人口大致是战前的一半,但主要工业品产量从未超出战前水平的 12%。
1944 年棉纱、棉布和面粉仅分别为战前数字的 5.3%、8.8%和 5.3%。①更有甚
者,1943—1944 年工业部门陷入深刻的危机,1944 年生产显著下降。表 13
显示了战争后半期工业的疲软状况。1939 年新工厂的投资达到了最高峰。其
后,尽管新厂数量增加,但投资总值陡然下降。大约在 1940 年,工业繁荣事
实上已经终结,但牟取薄利的经营者们,以有限的经验和少量的财源继续开
办新厂,徒劳地期待着经济复苏。②这些小规模的薄利经营多数迅即倒闭。1944
年,在国民党中国实际上仅有 928 家工厂开工。倒闭率达 82%。
虽然 1943 年前产量一直增长,但 1940 年工业部门已经开始遇到障碍,
首次引起增长率下降,然后产生了 1943 年 9 月以后的工业危机。③通货膨胀
的结果并不全是消极的。例如,在战争八年间,工人们的实际工资仅在 1938
年提高;其后,他们的实际工资下降,这使雇主获利。④不过,通货膨胀使商
业投资,特别是投机事业投资比工业投资赚的钱多得多(见表 14)。囤积稻
米和其他农产品的现象广为流行。不论来自占领区,还是来自国外的“走私”
货都能大赚其钱,从而使资本从生产性投资转回。有时光是
表 12            中 国 非 沦 陷 区 的 工 厂









① 李紫翔:《抗战以来四川之工业》,第 23 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下册,第 659 页;又
见张圣轩:《三十二年四川工业之回顾与前瞻》,《四川经 济季刊》第 1 卷第 2 期(1944 年 3 月 15 日),
第 258 页;《中华志,1937 年— 1943 年》,第 437 页。
① 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第 109 页;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 胀》,第 94 页。
② 秦国平:《战时通货膨胀下的中国棉纺工业》,第 39 页。
③ 刘吉丙:《三十三年四川之商业》,《四川经济季刊》第 2 卷第 2 期(1945 年 4 月 1 日),第 79 页;
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回顾与前瞻》,《四川经济 季刊》第 2 卷第 3 期(1945 年 7 月 1 日),
第 32 页。
④ 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第 239—240 页。




1936 年
及以前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开办日期
不确定




合计
设厂数 a
300 63 209 419 571 866 1138 1049 549 102
5266
按 1937 年货币
计算的新工厂投117950 22166 86583 120914 59031 45719 9896 14486 3419 7317 487481
资 a (千元)
实际开工的工厂—
— — —
1354b —
2123c — 928d —


*按照官方的定义,此处指使用动力机器并至少雇用 30 名工人的工厂。
资料来源:
a.李紫翔:《四川战时工业统计》,《四川经济季刊》第 3 卷第 1
期(1946 年 1 月 1 日),第 206 页。
b.毕范宇:《西方人士所见的战时中国》,第 47 页。据信,这个数
字包括公营和私营工厂两个方面。
c.《中华志,1937—1945》,第 433、411 页。这个数字是大约数,
系 1942 年 5 月现存的私营工厂、1936 年以来由国家资源委员会设立
的工厂(98)和到 1942 年 5 月由地方政府建立的工厂(110)的总和。
d.《中华志,1937—1945 年》,第 363 页。这个数字包括公营工厂
两类。

资料来源:
a.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回顾与前瞻》,《四川经济季刊》第
2 卷第 3 期(1945 年 1 月 1 日),第 30 页。
b.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第 110 页。
c.侯继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府财政,1937—1945 年》,载薛光前
编:《中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中国, 1937—1945 年》,第 214 页。
注:这些资料中有差异,虽然全都是以中国经济部的资料为基础的。最明显
的是,资料 c 并未描绘出生产资料生产中的绝对下降,但是资料 a 和 b 两者
确实表明有这种下降。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在计算生产资料指数时包括
了不同的商品。

囤积商品就比花钱加工商品更有利。例如 1940 年和 1941 年间,原棉价格平
均每月升高 13%,投资者仅囤积棉花就比冒险长期投资于加工棉花的纺织厂
有利得多。于是大部分流动资本——1944 年占同类资本的 86%——已流入商
业和投机行业,而不是生产。新型的或旧式的私人银行越来越多地撤回工业
投资,它们宁愿发放短期商业贷款,或直接参与囤积及其他形式的投机。政
府继续向私营工业提供低息贷款,但是,按不变通货计算,这些贷款的价值


① 按照官方的定义,此处指使用动力机器并至少雇用 30 名工人的工厂。资料来源: a。李紫翔:《四川战时
工业统计》,《四川经济季刊》第 3 卷第 1 期(1946 年 1 月 1 日),第 206 页。 b。毕范宇:《西方人士所
见的战时中国》,第 47 页。据信,这个数字包括公营和私营工厂两个方面。 c。《中华志,1937—1945 年》,
第 433、441 页。这个数字是大约数,系 1942 年 5 月现存的私营工厂、1936 年以来由 国家资源委员会设
立的工厂(98)和到 1942 年 5 月由地方政府建立的工厂(110)的总和。 d。《中华志,1937—1945 年》,
第 363 页。这个数字包括公营私营工厂两类。



只是 1938—1939 年所提供贷款的一小部分。结果工业因缺乏周转资金而挨
饿,这是工业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实业家痛苦地抱怨贷款太少,而且所需
手续太烦。但得到政府贷款的实业家们,则通常用这些钱去投机。①
各种类型活动中个人实际收益的变动(重庆)
表 14              (1938 年=100)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农业

100
61
92
109
132
124
制造业
59
100
106
85
71
76
69
零售商业
105
100
111
112
119
120
124
投机事业
29
100
297
808
550
720
269
美国债券事业

100
180
512
1373
3951
10260

资料来源: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 60 页。

另有通货膨胀以外的因素加重了实业家们的困难。例如,日本收紧封锁
的绳索,切断了中国工厂严重仰赖的机器、配件、原料和燃料的输入。内地
的许多工业设备已经陈旧——例如纺织工业中的机器造于 20 年代以前——
没有备品和配件,因此损坏迅速。许多材料——如高合金钢——在中国国内
是得不到的,而一些工业部门要继续生产,这些材料又是至关紧要的。
熟练工人的缺乏也阻碍了中国的战时工业。当地招收的工人新离开农
村,往往对机器或者劳动纪律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因此,熟练的产业工人不
得不从沿海城市招募。但是,到 1940 年,只有大约 42000 名熟练工人随国
民党政府进入内地。工厂的经理们为搜罗熟练的雇工,开始挖其他工厂的墙
脚。这种竞争抬高了工资。它也助长了有破坏性的高速率的劳动力流动——
1940 年每月大约有 10%的熟练工人,18%的非熟练工人流动。1943 年 5 月,
全部工人的月流动量为 23%。这种惊人的不稳定与普遍缺乏技术和设备窳劣
合到一起,导致工人效率迅速下降。例如,在纺织厂,效率被评定为战前水
平的大约 60—85%。一位电工估计,他的工厂的效率仅仅是在上海时的 1/3。

荒谬的是有些工业陷入了缺乏消费需求的状况。人民不断贫困限制他们
只在最紧迫的必需品上花钱,尽管人民极其需要新的衣服,纺织品市场也变
得呆滞,因为他们的购买力已经衰竭。需求的减弱也打击了生产资料制造商。
例如在  1942 年以前,由于铁路和防空洞的修建,炼铁业曾经繁荣过。当政
府放弃这些项目时,炼铁业就陷入萧条,并损及煤炭和炼焦等有关部门。对
工业机械和军事装备的需求仍居高不下。但是,中国的钢铁制造商通常不能



① 弗雷恩:《自由中国的新政》,第 41 页;史国衡:《中国进入机器时代》,第 60—61、134 页;《战
时中华志,1937—1945 年》,第 385 页;陈达:《现代中 国的人口》,第 55—56、112 页,表 58;陈达:
《中国劳工阶级与当前经济危 机》,《社会建设》第 1 卷第 4 期(1948 年 8 月 1 日),第 17 页;李紫翔:
《抗 战以来四川之工业》,第 43 页;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国民党中国的劳工问 题札记》,第 20—
28 页。



满足这一需求,因为他们缺乏所需要的设备、原料和熟练的劳动力。②
为了与通货膨胀作斗争,早在 1938 年 12 月政府就最初试图限定日用和
必需品的价格。这很快证明是无效的。后来政府颁布了一连串的新规章,取
缔商品投机及压低食品、工业原料和租金的价格。然而,到 1941 年 10 月,
中国银行宣布所有这些措施“完全失败”③
国民党对价格管制的兴趣,在美国于 1942 年 10 月通过一项反通货膨胀
法后复苏了。因为他们推断:在战争时期,物价管制是现代国家的标记。何
廉和杨格等财政和经济专家建议重庆领导人不要管制物价,其理由是管制物
价并不触动造成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而政府也缺乏实施管制的行政手段。
他们警告,管制物价不会有人理睬,并将使公众的信心受到损害。政府对这
些警告置之不理,于 1943 年 1 月 15 日实行一种新的物价管制体制。黑市被
禁止,违犯者受到恫吓将被处以可怕的刑罚,直至判处死刑。也是为了管制
物价——以及增加税收——国家对经选定的商品实行专卖。从 1942 年起,它
着手大量收购这类货物,并以固定的低价卖出。这些措施影响日用必需品
(米、盐、食用油、糖、燃料等)、工业品(铁、钢材、棉纱等)、出口品
(钨、锡、茶、猪鬃、桐油等)以及棉花、烟草和火柴等各种货物①。
政府用管制物价与通货膨胀作斗争的几次尝试都未生效。中国缺乏这样
的前提,那就是对领土和政治的牢固控制,一批有效能的和诚实的官员,和
一个起作用的运输和通信系统。除了少数主要城市,管制普遍不起作用。被
管制的商品从那些城市流往其他地区。重庆有几次面临严重的米荒,因为别
处米价较高。甚至在主要城市,实际市场价格也超出官价,1943 年平均为
14%,1945 年平均为 67%。②
物价管制有时对工业具有灾难性的后果。例如,1943 年原棉的官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