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喋血中原 >

第27部分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喋血中原-第27部分

小说: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喋血中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荒晌樱罄垂僭撕嗤ā

  关羽这时连自己的立足之地都没有,没力量和曹操争高下,也只有眼睁睁看着曹操把自己屡次要求得到的杜氏抢去了。

  稍一分析便可以断定此事纯属子虚乌有:围下邳的主力前锋是陈登的广陵部队,关羽所在的刘备军只不过是在外围配合作战,有什么资格在城未破的艰难时刻,向焦头烂额的全军主帅曹操,提出要敌军将领的一个老婆?就是提也应该向直接领导刘备提吧?

  再说,曹操是何等人?志在得天下,又是正竭力笼络刘备及其部属的时刻,关羽又是他早就倾慕欲得的大将之才,如真关羽有此要求,焉会夺其所爱?别说是一个弃妇,就是天香国色,关羽一旦有所暗示,曹操又岂会吝啬?更不会干脆据为己有。

  对投降后的关羽严密监视倒是查史有据的,《三国志&;#8226;关羽传》载:“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连心神都要琢磨,可谓不放心之极。关羽当官的日子过得窝囊,张飞做山大王的工作却做得极爽。张飞率数百残兵并没有走远,就潜伏在小沛西南的芒砀山中,芒砀山位于现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山中有西汉梁国陵墓群,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结构复杂,气势恢宏,宛如庞大的地下宫殿,藏兵绝没问题,至于部队吃饭,却是只有抢劫一条路了。

  所幸此山南临曹操的老家谯县,去敌人的老家抢点什么倒也心安理得,只是不能暴露部队番号,大山之中出几股劫匪,那是极普通见惯的事情,招惹不来曹操大军的围剿。

  一天张飞带部队南下打劫军粮,行至南山麓,小张同志来了运气,遇到了一个出来游山拾柴的少女,年方十三四岁,生得白齿红腮,眉目流动,身材娇柔,靓姿惊人!

  时年三十四岁的张飞却还未曾切身体验过女人这种老虎的厉害,一时变成了初见“老虎”的小和尚:咋这么可爱捏?

  也难怪,张飞自二十二岁随刘备起兵,十二年来南征北战,过的都是刀头子上舔血的日子,本身又不是像刘备那样,做的都是一把手的工作,哪有资格成家立业?估计也没有闲情逸趣来享受这温柔乡里的幸福。

  一经张将军温柔的审问,张飞更是大乐,原来这靓妹不是别家的,竟是曹操本家兄弟夏侯渊的堂侄女,那还有什么说的?曹操的本家侄女,这应该是缴获的敌人战利品了吧?论家庭出身,也不算辱没了俺老张的身份,留下做个正式的压寨夫人吧!就这样,张飞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嫩娘子,此收获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家族辉煌。

  不仅是因为做了曹操的侄女婿,而是由于美的遗传,令张飞的女儿生得极为漂亮,两个女儿先后都被皇帝刘后主选为皇后,张家由此成为蜀汉帝室外戚。

  至于年不及十四的夏侯家闺女是否乐意?估计开始有些半推半就,第二天就会大喜若狂,上哪儿去找这么一个英气逼人的张将军?要按现在的刑法就不行了,肯定会判上张飞三年有期徒刑。

  以上可不是子金山随意胡侃,是有史料为据的,据《三国志&;#8226;魏书&;#8226;诸夏侯曹传》注引《魏略》所载,才推断出张飞落草于芒砀山中,现在大家如果去芒砀山(今河南永城)旅游,还能见到张飞山寨的遗迹。

  这也侧面证实了一点:那时曹操的政府是相当廉洁的,你想,以堂叔夏侯渊、哥哥夏侯霸的地位,远在家乡的小女孩,竟还需要自己上山打柴!

  就在张飞沉浸于爱河之时,关羽却奔赴于战火之中,随曹操开往了战争的最前线,因为袁绍终于动手了。

六十七 十万大兵杀过来
袁绍决定出兵也不是那么容易,内部人事方面的###相当激烈,这直接影响了袁绍的决策。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字显思)、次子袁熙(字显雍)、幼子袁尚(字显甫)。

  袁谭的品行有口皆碑,而且累立战功,那青州其实就是袁谭打下来的;幼子袁尚却长得最帅,又加上袁绍的后妻刘氏极为偏爱袁尚,枕头风当然常吹给袁绍,袁绍也惊叹这小儿子的英姿美颜,便打算让袁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但自古承嗣应先立长子,怎么办?袁绍便把自己老爹对自己用过的歪招用在了自己儿子身上(袁绍被过继给自己的伯父):把袁谭过继给了自己的哥哥为后,这下长子反而成了从子,没有了继承人的资格,又任命袁谭为青州刺史,使之远离了冀州,下一步该要明确袁尚为继承人了。

  虽然没有来得及明确袁尚的地位,但从他不顾沮授的劝谏分配四州来看,那意思是很明白的,冀州牧的位置就是留给小儿子的。这下文武官员们也就不可避免地暗分成了两派,开始各为其主地相互拆起台来。

  就像现在有些国际上的所谓政治家一样:逢中必反,只要中国政府出台的政策,不管对错,先否定了再说。那袁绍手下的谋士们也是如此德行,只要是对方提出的建议,一概先指责攻击再说。

  几个主要的谋士都已确定了自己将来效忠的对象,逢纪、审配选中的是袁尚;而辛评、郭图,则拥护袁谭;这四位相互攻击是不留任何余地的,但未表态支持任何一方的田丰、沮授却要遭受两方面的同时攻击,在打击这二位的时候,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掺和了进来,那就是袁绍本人!

  当初在曹操远征刘备时,竭力建议袁绍袭击许都的田丰现在改变态度了,该打的时候没打,现在曹操已经班师,驻军官渡,而袁绍这时反而决定进攻许都。田丰坚决反对此时出兵:

  “曹操既破刘备,许都不再空虚,安能避虚而击实?况曹操用兵,出神入化,计谋变化无穷,毫无轨迹可寻;军虽少难以轻视,应按兵等待时机。将军现据山川而守险要,役四州之人力,地固若金汤,人四方云集,宜外结英雄,内奖农桑,后选拔精锐,觅敌之软肋,勤出而迭击,乱黄河之南。敌顾右,我攻左;敌救左,我击右,则敌必疲于奔命,人不能安。我无劳苦,敌已窘困,不出三载,即可坐胜。现弃必胜之谋略,却付成败于一战。万一不期,后悔莫及也!”

  袁绍心说:前时劝出兵的是你,现在阻出兵的还是你,怎么反过来正过去都是你的理?咱俩谁是主帅呀?决定不理睬田丰的劝阻,照常兴师。

  那田丰却不顾袁绍的盛怒,竭力劝谏,袁绍实在受不了这位了,便以为敌宣传、扰乱军心的罪名,下令逮捕了田丰,脚镣手铐,囚入狱中。

  同时将那才子陈琳所撰之讨曹檄文,传遍天下各州郡,先从舆论上把曹操搞臭再说。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提十万大军、万余精骑进驻黎阳。大军未动之时,沮授已预感到此行不妙,便召集全族,散光了自己所有的财产,本族众人不解,沮授慨然长叹:“此行功成,威无不加;战事若败,一切难保,痛哉!”

  兄弟沮宗不以为然:“曹操兵力脆弱,不堪一击,你怕从何来?”沮授惨然而答:“以曹操之智谋伟略,又借天子之旗旌号令,岂得易胜?我虽克公孙瓒,军实已疲惫。况主上骄傲,部将顽劣,此战必瓦解我大军。昔日扬雄有言:‘六国愚哉!为秦王而弱周主。’正应我今日情景。”

  此时袁军已与曹军隔河相望。袁绍命大将颜良,率部渡河,围攻东郡太守刘延所据守的白马,沮授谏曰:“颜良性孤僻,虽然骁勇,但非帅才,不应用其独当一面。”

  袁绍心里暗暗冷笑:我之大将,又岂能是你辈所能尽知?随即不理沮授所劝,仍派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威风凛凛地杀向了白马。

六十八 曹军中有一种“恐袁症”
曹军中弥漫着一种“恐袁症”。

  这可不是好兆头。曹操现在最需要的是做两件事:一是要让大家认识到袁是只纸老虎的英明论断;二是要来个像后世的“平型关大捷”那样的初战立威。

  前件事曹操早几个月就在做了,去年八月曹操初抵黎阳拒袁军时,将领们就提出过能否战胜袁绍的疑问,曹操详细地介绍了袁绍的为人与本领:“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三国志&;#8226;魏书&;#8226;武帝纪》)

  用白话来说,大意是:我最了解袁绍这哥们儿,这个人心比天高,智力却低下;表面威风无以复加,内心却胆小如鼠;多疑善忌,缺乏威信。军队虽多,部署混乱。手下将领骄傲蛮横,视政令军令为无物,各将自行其是。土地虽广,粮食虽丰,不过是为我们储备的军粮,现在就差接收这道手续了。

  武人们大多都实在,太祖只要说一声:胜利就在前面!将领们马上便觉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驰骋疆场!

  文人就心细得多了,孔融就不无忧虑地对荀彧说:“袁绍兵强,四州地广;有田丰、许攸才智之士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劳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众,欲克怎易?”

  荀彧回答:“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魏书&;#8226;荀彧传》)

  这里荀彧回答的有理有据,不过中间那句“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也未免太过于神奇了,子金山认为这肯定是作史者陈寿自己给加上的,把一个人吹乎得过于神也就假了,御用文人们连说谎都那么低劣的水平,这是把读史的后人都当成了和他们一样的傻瓜之缘故。

  将士们的心理问题表面上算是解决了,要从根上除掉“恐袁症”的顽疾,却是需要做到后一件事:首战必胜!

  这可并非易事,前方军报:袁绍的大将颜良,已率部渡过黄河,正在围攻白马津,东郡太守刘延正苦守待援。

  曹军将领心中暗怯,据说是因为袁军中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颜良、文丑。其实对付袁绍的主要勇将,曹操内心早就做好了打算。身边的几个非嫡系将领刘备的原大将关羽、吕布的原勇将张辽,在战场上的勇猛名声丝毫不亚于颜良、文丑。

  让他们勇将对勇将,PK的结果肯定错不了,尤其是关羽,据说他的故主刘备已投奔了袁绍,此战关羽若能建功,那刘备在袁营的日子过得还能舒服吗?关羽的手上只要沾上了刘备战友的鲜血,那他也就只能死心塌地地跟着我曹操干下去了,派他打头阵,一刀劈两家。

  曹操决定派关羽为主将,张辽为副将北上援救刘延,对付那万人敌颜良。现在只有一种担心了,二人所部仅五千步兵,去攻击一万多步骑的颜良,实在难有胜算,但关羽早就期待着一个立功报答曹操的机会,也从心里没看得起那个什么大将颜良,领军便要出击白马。

  荀攸说话了:“我兵力太少,恐难以取胜,必须将敌之攻势分散才可。主公可先停军于延津渡口,做出北渡黄河之佯势。袁绍得此消息,必然以为我欲抄其后路,定会分兵向西阻截。此时主公再以轻骑急袭白马,乘其不备,颜良当掌握之中。”

  曹操接受了荀攸之计。

  袁绍得到曹操欲在延津渡口北上之敌情,果然派军向西邀击。而曹操却率关羽、张辽等将士转军直扑白马,轻骑昼夜不停,直欲袭击颜良一个猝不及防。

  但还是功亏一篑,围攻白马的并非只有颜良所部,郭图为军师的淳于琼部也到了白马,及至曹操到了距白马十余里,围白马的颜良已经得到消息,大惊之余,却未恐慌,淳于琼部继续围城,颜良亲提所部主力迎战来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六十九 长途奔袭=虎口夺食
驰援白马的曹操仅两千轻骑,由于昼夜行军,与颜良前来迎战的部队迎面相遇时,部队已人困马乏;与此相反,颜良步骑混合的万人大军却是以逸待劳,在通往白马的必经要道布好了阵势。

  曹操突然袭击的愿望破灭了,现在唯有凭实力决战,可是,对曹操来说,这几乎是一场遭遇战,两千对一万,哪来对决的实力?放弃增援白马?就算曹操有这个应急想法,现在也不可能了,自己的部队马力已乏,那颜良的骑兵却处于养精蓄锐的状态,能放自己逃命么?

  曹操对于逆境状态的战局有着不同常人的悟性,他清楚地知道,此刻不能有任何示弱的表示,稍有犹豫,自己部队的士气便不复存在了,而颜良便连阵势都不用结了,直接开始对自己的清剿就是,所有的曹军连逃命的可能性都不会有的。

  必须保持进攻姿态,颜良不会清楚曹军的实际情况,所以才提前摆好了厮杀阵势,这对于曹军来说,既是不幸,又是不幸中的万幸。不幸的是:结好了战阵的敌军更难以撼动,曹军毫无胜机;万幸的是:颜良没有采取伏击的战法,那种局面不敢设想,也不堪设想!

  对于即将到来的不妙战局,曹操极清楚又无奈:这是将部队赶向颜良的虎口之中!可是在这战局突变之时,谁又能有什么应对良策?

  只得本能地颁下军令:擂起战鼓,做好出击的准备!同时又暗令:不准轻举妄动,抓紧休息马力。这种局面能维持多大一会儿?曹操自己也不知道,只能稳一刻是一刻了。

  左方有一地势稍高的土坡,曹操率关羽等人驰了上去,总要观察一下颜良军所布的是什么阵势吧?旦愿能觅得一丝战机,或者说能得以远遁的机会。

  一瞭之下,曹操的心变得“拔凉拔凉”!那颜良看来绝非浪得虚名,也不仅止于是名万夫不当之勇士,还肯定是名精于战场指挥的将才,观其布阵便知其有着丰富的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