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食在江湖 >

第4部分

食在江湖-第4部分

小说: 食在江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005年的第一场雪(2)
小鱼省了去鳞的工夫,去了肠肚,装大碗里,一部分盐腌,一部分冷藏,这是一些亲爱的小鱼,晚上只是简单地小煎,加辣椒、青蒜和油浸豆豉焖了一把,近来有些许的浮躁,似乎每个冬如此,感觉今年一年的宏大计划又落空了,于是心有悲戚,懊恼何以在漫长的一年中,又将时光虚度。
  这个晚上我是陪着夜的,我好像对这个晚上没有什么感觉,我只是一边上网转转,一边不停地敲字,其中还坐在椅子上眯了一会,中间有一段时间,开始构思如何写我去绍兴的美食经历,这中间有一个结,就是鲁迅先生到底吃不吃霉千张?我似乎没有读到鲁迅先生写到霉千张的味道,他写了加饭酒和回香豆,这是很著名的,然后,绍兴在以前到底有没有馒头?这些事情一直困惑着我,这样时间就慢慢地过去,到东方现出白光,太阳一点一点地出来了,我到搜狐的摩托论坛去一看,奇了,出了一个新贴子《下雪了》,后面括弧,里面有一个图字。点开一看,说是北京下了2005年的第一场雪,图是一个女士,在积雪的小车后窗玻璃上用指头写下“下雪了”三个字。下雪了么?我跳起来,穿过卧室推开阳台的门一看,我停在院子里的摩托车上,座位像铺了一层白毡,果然,下雪了。
  以过去的惯例,下雪不好买到菜,并且价钱奇高,我怎么就提前买了够一星期吃的菜呢?这让我好生纳闷,过了一会儿,我不去想了,这时候也感觉到了急剧下降的气温,查了一下天气预报,今天最高温度达到零下3度,天!我还一直想着何时去买羽绒服的,据说因为禽流感的因素,羽绒服的价格特别低。
  问题是下雪了,暖气却停了,小区的锅炉以乎也太容易患感冒,只要气温一低,它就不劳动了。气温低,不供暖气,而今年的暖气费提高了一倍,这些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去找谁说?手指最开始不听使唤,关节冻得有些僵,然后是脚,脚太冷时,膝部会发生痛感,我又实在不愿意将电取暖片从卧室搬到书房,因为书房的插座除联通一切电子设备以外,还烧着一个电壶,泡茶用的。于是,就把骑摩托用的狗皮护膝戴上,这与穿上皮裤是完全一样,身上一下子暖和起来了。
  也许,护膝还不够,我需要一锅萝卜汤来取暖。又一个晚餐,我切了一个萝卜,煎了一碟小鱼,切下一只腊鸭腿,我用小鱼腊鸭炖萝卜,炖了一小锅浓汤,腊味,鱼鲜和萝卜的辛甜味溶至一体,热得汤浓的汤,还是小葱大蒜和生姜,真个是鲜呵。我喝汤,大口大口地喝汤,只吃了一小碗五常大米饭,很香的白米饭,南方叫做干饭。喝得热火朝天,热力经由血脉扩散到身体每一个部位,终于把身上的寒气都驱散了。美食主义的原则应该是这样,一种自作主张的美食,它源于自身的味觉需求以及美食创造的冲动。而在中国,这两样是一样也不缺。
  第一场雪仿佛抚摸了我,冷,但洁净。我写了一篇打击李安定的文章,这厮是新华社的老牌汽车记者,他近一段时间,力顶跨国公司,当我捕到他鼓吹丰田的时候,毫不客气地给他一板砖!我想,以后还人给他第二和第三板砖,只要他敢鼓吹丰田,一冒头就砸,砸无赦!文章发到搜狐网了,我就赶快加紧写自己的美食,我希望这个冬天不至于虚度。但是,汤是不能无限喝下去,我想起了酒,我还有大半瓶白酒,这是仉长雷先生与我握手言和以后送给我的,它的名字怪怪的,叫做“开城高丽人参酒”,是朝鲜开城产的酒,号称是朝鲜茅台,它的包装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土,我估计朝鲜贫民喝不上这种酒。
  为了开城高丽人参酒,我就文火细煎了一大碟小鱼,然后爆杭椒,紫皮青蒜,佐上号称“未博士”风味腊入豆的油浸豆豉,细文慢焖,让豆豉的味道浸入鱼中,这道菜花去我不少功夫,因为这样的焖豆豉在传统上,是加五花肉丁或猪头肉的,那样的味道才好,有酱香的猪头肉,在以往是一种致味,虽然不登大雅之堂。
  雪,其实已经无影无踪了,我只是感觉到雪还在,我在下雪后的日子里,用油浸豆豉焖小煎鱼,加了杭椒和紫皮青蒜,豆豉的味道渗入鱼中,鱼香味释散在豆豉里,这么一个因果转折,我喝开城高丽人参酒,酒里有一股淡淡的高丽参味,入口绵柔,且有回甘,是高丽人参清苦味儿背景下的回甘,我喝着并且吃着,我背悔没有在下雪前去怀柔拉回一罐水来,因为此段时间,我又得了上品铁观音,用自来水泡它,真上千里马用了一副破鞍子。我只用了两餐的时间,就把开城高丽人参酒喝完了,这酒也不怎么经喝,我这里放了一半瓶五岳散人前年带来的龙舌兰,它可是还在,因为喝那个龙舌兰须配上柠檬,我买过一次柠檬,却因酸度不够,喝起来味道比五岳散人、十年砍柴来那次喝的差多了,遂搁下了。
  生活往是这样,指望过多的铺垫,常常失去本意,以前,我想买一款迅驰技术的笔记本来写作,这个念头一动,以后再使手上的破笔记本,好像怎么写都不灵便,非迅驰技术不可,然而,我知道自己在地质队的时候,用一角钱一支的圆珠笔芯套上竹杆写作,也没有什么不便之处,那时候在山中还没有桌子,将岩芯箱反扣过来,拣了旧砖垫起,上面铺上报纸,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书桌了,我早期写的诗,多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作的,现在为什么没有迅驰技术还不行呢?我找不到答案。
  

2005年的第一场雪(3)
2005年的第一场雪已经下了,我想,这一场雪不过是降温的分界线,我找到了心里喜欢的油浸豆豉,它在我的童年时光即已给了我深刻的记忆,我知道这是非常重要,我知道有关乡土以及本质的事物,它将在我的生命,并不曾离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给美国人马克·米勒补充一点辣椒(1)
美国人马克·米勒是一个有趣的人,他出生在一个法裔加拿大人的家庭,在他称之为半清教徒式文化中,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许多种味道,在清教徒那种文化氛围中,“任何时候讨论到食物都是不礼貌的。要是你询问,是什么调料使得一些菜肴如此与众不同?或者说,一客牛排何以如此芳香?为什么炸鸡翅总是让人向往?你得到的回答肯定是支支吾吾的语焉不详”。这种传统心理,可能是基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包括《圣经》对味觉的轻视,在柏拉图眼中,只有视觉和听觉是客观的,味觉与触觉一样,需要接触“物”才能感知,因此就失去了客观性。
  清教徒们与美味无缘,他们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刻板而枯燥,你无法颠覆,食物就是给生命提供能量,提供蛋白质或炭水化合物,你可以量定一天的热量来进食,就像考核一天跑多少英哩而给汽车加多少汽油,味觉好像是多余的,或者从来就没有存在,这种情况直到马克•;米勒###岁时,他第一次在朋友家吃到了美味的咖喱肉,才猛然唤醒了味觉。
  马克·米勒的情况不仅在北美如此,或许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与马克·米勒的情况相同者在中国也不少见,有些人在一生中也没有唤醒味觉,进食不过是维系生命的活动,因为活着,所以才要吃饭,以及面条,令人生失去了许多感受美味的乐趣。既然造物给了人感知的味觉,那么,大千世界的诸种味道,我们的先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尝试和发明的烹饪术,都是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像周朝的“醇熬”,那种天子品味的肉酱拌饭,我们今天也可以自己动手尝试。
  马克·米勒被唤醒了味觉之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且他写作了一部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在哲学家或别的学者看来,不过是一本食余消遣的小册子,但它却是颇有情趣,此中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治学方式。马克·米勒写作了《辣椒:点燃味觉的神奇果》一书,这本书的写作动力,恐怕可以溯源到他儿时那一次偶然吃到咖喱肉,那时候唤醒了味觉,成长后他选修了人类学,接下来是到世界各地旅行,并且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辣椒。
  马克·勒最早认识了南美洲的辣椒,辣椒原来是生长在智利山中的一种茄科浆果,以后移到墨西哥种植驯化,从南美洲传到北非,再进入欧洲,然后才进入亚洲。这是比较通常的说法,关于传入中国的路径,也有几种说法,一是从中东经西北传入,一是从海上过马六甲海峡从西南传入,一是从上海传入中国。那么,辣椒外来说的理论也遭到本土说的强烈反对,反对者以大陆板块漂移理论驳斥,认为云南地理气候以及纬度与南美洲相当,原来板块没有漂移之前,就是在没有太平洋之前,大陆是一个整体,这样,云南就不可能没有辣椒,而植物学家恰又在云南发现野生的米椒,辣椒本土派据此认为,辣椒是中国的,并非由海外传入。但是,正如同其他植物也有携带种子传入一样,云南米椒也可能是什么人丢下了种子,使它在森林里生长。总之,辣椒是从海外传入还是中国本土原来就有,一直没有争论清楚,只是学者们查阅历史文献,明朝以前从不见有辣椒的记载,虽然现在辣椒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国椒,是道地的中国产物,四川、湖南、贵州等省份的人都是坚定的辣椒主义者,然而,他们也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辣椒正宗的产地在中国。
  非常可惜他的是,马克·米勒虽然写下了传播甚广的《辣椒:点燃味觉的神奇果》一书,可是,他没有写到他来过中国四川,那个天府之国的人,是以辣椒照耀着生命的。他们,完全可以在一周内不吃肉食,但是三天没有辣椒,他们的味觉会淡出一个鸟来。我有时候会特别感觉奇怪,我们为什么会认为,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都不吃辣椒呢?也许是德国人和英国人较少食用辣椒的原故。但是,现在这些国家的人也流行吃辣椒了,并将辣椒用以减肥。
  我想,以中国人的爱辣椒程度而得知辣椒并非国产,在感情上是一下子难以接受的。不过,确实如此,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他写道:“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据此记载,一般认为,辣椒即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野生辣椒经过墨西哥驯化成家辣椒,马克·米勒认为,有两种途径使辣椒得以传播,一是鸟类将辣椒种子带到了北方,二是商业贸易交流使辣椒走出了南美洲。
  辣椒在中国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关于这一点,马克·米勒也未及描述。在中国,仅是四川和重庆的辣椒版图,就足有一亿人吃辣椒,在长江辣椒带上,吃辣椒的者至少还有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数个省份的人,其他省份的人也开始吃辣椒。在北京,麻辣小龙虾一直大受欢迎,川、湘、鄂、黔、赣等辣椒菜系也是日渐兴隆。中国似乎缺少马克•;米勒这样的辣椒专家,因此辣椒的流布也没有正史收载,由于辣椒的异花授粉变种严重,到底有多少种辣椒,也是无从考证,又由于久长时间的短缺经济困扰,中国的农业一直以丰产为要,祸及辣椒,各地的种子专家均以培育高产辣椒为己任,使南方薄皮的优质辣椒种植面积缩小……但即便如此,中国的辣椒也种类繁多,各得其所的。广东的柿子椒、西北的线椒,云南的山椒、四川的海椒都极其有名。
   。。

给美国人马克·米勒补充一点辣椒(2)
关于四川的麻辣,一直令人感到神奇,并且会伴之谈辣色变,那四川人为什么会那么能吃麻辣呢?他们是如何发明了麻辣这种麻天辣地的吃地呢?相传,在机动船以前,长江上的行船都有纤夫,这些纤夫的足迹遍及四川各条水道,他们终年在寒冷阴湿的江边跋涉,吃饭的时候,就在岸边支三根棍子,吊起一只瓦罐烹煮食物,这些食物纷杂,有粮食、野菜及滩头弄到的鱼虾,再往里面丢进辣椒和川椒(花椒),煮沸了一罐食,吃罢身如火灼,浑身淌汗,继续拉纤行船,这是有益于拉纤行业的。纤夫到了各个码头,便将这种麻辣吃法传开了去,以后进入饭馆,又演变成火锅和麻辣烫。四川的麻辣吃法,又传遍全国,现在则是全球,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川味菜馆。
  传播川味的第一人,董竹君当之无愧!她在上世纪的20年代,于上海办锦江饭店引出了川味。随后,重庆成为抗战中的陪都,中央官僚及各方富豪名贵也随之涌入重庆和四川大后方,亲口尝到了烈火中烧的四川麻辣,顺便将麻辣发扬光大。
  辣是味觉的巅峰!除了长江的辣椒带以外,河南沿黄河还有一条胡辣带,胡辣羊肉汤是那条胡辣带的美味佳肴。但是胡辣,终究没有辣椒传播广泛,尤其青辣椒的鲜辣气息,令人难以拒绝。南淡北咸,东甜西辣,广阔的西部地区也是辣椒热土。在中国,除了温棚种植的辣椒可供人们一年四季品尝到鲜辣椒的美味之外,还有海南省一年四季生长辣椒,它使中国人的生活保持了辣度。
  我相信马克·米勒不是成心忽略了中国辣椒,他在文字中提及四川的辣牛肉,那当然是一道美味。马克·米勒对亚洲辣椒的描述,多次提及到泰国和韩国,这两个辣椒国度,都是中国的周边国,但是,他们的辣椒产量与中国比起来,那才是九牛一毛,假设将中国一年产的辣椒运到这两个国家去,相信会将这两个国家严严实实盖上好厚一层。我认为,即便韩国的泡椒非常好,但也不及真正的四川泡椒,四川沸腾鱼的干辣香、鱼香肉丝中的鲜辣气息,亦是无可企及,重庆的毛血旺,它足与南美的男子汉椒相比。
  在中国的广大乡村,农民们喜欢将红辣椒串起悬在屋檐下晾晒,那白墙黑瓦的民居,悬上几挂红辣椒串,正是诗歌中的家园意象,望一眼都会有热量从心头升起,温暖宜人。但是,仅仅知道中国的辣椒是远远不够的,要了解世界上的辣椒,那遍布全球的辣椒文化,读马克•;米勒的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将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