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四大爱情传奇 >

第3部分

中国四大爱情传奇-第3部分

小说: 中国四大爱情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吟唱者并没有满足于上述罗列,还将西湖景物与天下其他胜景进行比较,譬如润州扬子江金山寺、滁州琅邪山醉翁亭、江州庐山瀑布泉、西川濯锦江潋滟堆。所有这些,都是所谓“真山真水”。但是,这样的真山真水一旦与西湖比较起来,又如何呢?在叙述者看来,答案似乎是不辩自明的:“这几处虽然是真山真水,怎比西湖好处?假如风起时,有千尺翻头浪;雨下时,有百丈滔天水。大雨一个月,不曾见满溢;大旱三个月,不曾见干涸……那游人行到乱云深处,听得鸡鸣犬吠、缫丝织布之声,宛然人间洞府,世上蓬瀛。” txt小说上传分享

楔子:千年等一回(7)
0
  0作者显然并不觉得这些描写叙述啰唆累赘,就连西湖的晨、昏、晴、丽、月这一切都娓娓道来、一一进行描写评点:清晨豁目,澄澄激滟,一派湖光;薄暮凭栏,渺渺暝朦,数重山色。遇雪时,两岸楼台铺玉屑;逢月夜,满天星斗漾珠玑。双峰相峙分南北,三竺依稀隐翠微。满寺僧从天竺去,卖花人向柳阴来。
  每遇春间,有艳草、奇葩,朱英、紫萼,嫩绿、娇黄;有金林檎、玉李子、越溪桃、湘浦杏、东部芍药、蜀都海棠;有红郁李、山荼、紫丁香、黄蔷薇、冠子样牡丹、耐戴的迎春:此只是花。更说那水,有蘸蘸色漾琉璃,有粼粼光浮绿腻。那一湖水,造成酒便甜,做成饭便香,作成醋便酸,洗衣裳莹白。这湖中出来之物:菱甜,藕脆,莲嫩,鱼鲜。那装銮的待诏取得这水去,堆青叠绿,令别是一般鲜明。那染坊博士取得这水去,阴紫阳红,令别是一般娇艳。这湖中何啻有千百只画船往来,似箭纵横,小艇如梭,便足扇面上画出来。即便有了上述这些,仍嫌不足,又专门引小词一首,来单说西湖的好处:都城圣迹,西湖绝景。水出深源,波盈远岸。沉沉素浪,一方千载丰登;叠叠青山,四季万民取乐。况有长堤十里,花映画桥,柳拂朱栏;南北二峰,云锁楼台,烟笼梵寺。桃溪杏坞,异草奇花;古洞幽岩,白石清泉。思东坡佳句,留千古之清名;效社甫芳心,酬三春之媚景。王孙公子,越女吴姬,跨银鞍宝马,乘骨装花轿。丽日烘朱翠,和风荡绮罗。若非日落都门闭,良夜追欢尚未休。红杏枝头,绿杨影星,风景赛蓬瀛。异香飘馥郁,兰茞正芳馨。极目夭桃簇锦,满堤芳草铺茵。风来微浪白,雨过远山青。雾笼杨柳岸,花压武林城。上述两部与白娘子和许仙的传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文本,都大量征引了描写、赞颂杭州和西湖的诗词文章,而且这些诗词文章又集中在描写叙述杭州西湖让人感觉到生命和生活舒适、轻松的一面,而不是生命之重和生活之艰难困苦的一面,更殊少涉及社会阶级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多描写杭州西湖的“游冶之事”“歌舞之谈”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本质,就是对于杭州这座城市,以及作为这座城市的灵魂的西湖的文化定位:这是一种渗透着生活与精神灵性、肯定世俗生活的意义、强调享受生活的价值的都市文化和商业文化;其核心价值就是对生命、生活的现实意义和世俗价值的强调追求,是一种由享乐主义和唯美主义合奏出来的现实生活乐章。
  这种文化,无疑是对强调来世、主张戒持、反对享乐的佛教禁欲主义的挑战,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终究会反映在世俗生活当中,而两性之间的情爱故事,又是最有可能强烈地挑战禁欲主义主张的世俗精神与情感行为,于是,在这样一个传说故事中来反映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较量,通过当事人的故事命运来揭示两者之间的根本矛盾,就成了白娘子和许仙传说背后,所隐藏着的一条主题线索。 。。

楔子:千年等一回(8)

  当然,白娘子和许仙传说的背后,究竟潜藏着一条怎样的主题线索,并非只有一种解读和结论。清末民初,白娘子和许仙传说文本史上出现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本,就是托名梦花馆主所编撰的《寓言讽世说部前后白蛇传》。此书分前传后传两部,前传48回,后传16回,一共64回,在篇幅内容上是对白蛇传说的一个突破。而更关键的,是这个传说本子在白蛇传说的主题意蕴上的开掘,更值得关注。
  原著“序”,是托名“不侮”者所撰写的一篇议论文字,叙述了著作者花费如此精力编撰这个传说故事的“精心”所在——这完全是作者深心讽世的寓言,不可当他是怪诞无稽:世俗常说美人蛇蝎。他的意思,以为大凡妖冶女子的居心,大率都是险毒。表面上事事媚惑男子,心中却是包藏奸恶心计,破坏他的家庭,戕害他的生命,以图自己的欲念。那些好色的登徒子,往往受了她的妖惑,不能勘破情网,只爱其美,不知其毒,终究弄得家破身亡,还是不知悔悟的,历来也不知有多少。照这样说起,那美人岂不是毒如蛇蝎么?
  但是也有许多贤能女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来卫护男子。只因不善妖媚,反而不能得到男子的欢心,而被遗弃的,也不知有多少。这不是世间上一件大不平的事么?
  《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本是一条蛇精,因为要报答许仙的恩情,所以她爱护许仙,无微不至,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冒险去偷盗仙丹,救治许仙。这种牺牲的精神,何等的伟大勇敢!即明明知道她是蛇精,并不恶毒,也当敬爱她啊!但是许仙竟然忘恩寡情,听信了法海的话,将她禁压在雷峰塔中间,简直要使得她永远不得超脱,才得甘心。这件事在稍有人心的人看了,谁不替白娘抱屈,痛骂许仙?其实,梦花馆主上面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并非只到他这里才被传说的编撰者们所发现、关注。一部白娘子和许仙传奇的流传史,就是不同的立场、价值观、情感偏好等的表现史。早在清嘉庆年间玉山主人的《雷峰塔奇传》中,许仙就已经对法海在他耳边一再鼓噪白娘子为蛇妖、撺掇许仙认清白娘子的本来面目、亲手收服白蛇的言语行为表示了反感。故事中,水漫金山之后,法海责备许仙又为白娘子所迷,并提醒他在金山寺曾经告诫许仙的那番话的时候,许仙又是怎样回答法海的呢?许仙说:老师,纵使她果是妖怪,她并无毒害弟子;况她十分贤德,弟子是以不忍弃她,望老师见谅。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尽管许仙可能已经清楚白娘子和小青的身份来历,但曾经在一起的生活,以及由此建立生发出来的情感,战胜了所谓的理智和对“事实”的服从,许仙以自己的言行,表明他并不认同法海所代表的佛法戒律的苛严冷酷——他只认自己的眼睛所见到的一切,还有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一切。
  或许是感到在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来重新编写这样一个看上去有些怪诞不稽的传说故事多少有些让人费解,《寓言讽世说部前后白蛇传》的作者在“前白蛇传”引言中开宗明义,对自己写作的动机缘由作出了清楚明了的说明:作者生存在科学昌明时代,素不迷信神怪的事实。为什么偏要把那部《白蛇传》唱本,编成了不寻常白话小说,却有一点儿缘故在内。因为这书看似神怪,颇含着讽世的深意……所以他这种弹词,风行于江浙两省。虽是妇人孺子,说到白娘娘、小青青,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并且忘了他是个妖怪,反恨那许仙的薄情,仿佛实有其事一般……总之,原书的本意,是说做了一个人,不可以忘恩负义;就是一个妖怪,也要报答前世的恩德,才能够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何况明明是个人,非但不知报恩,还要以怨报德,岂非蛇妖都不如吗?《大学》有云:“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一句,作为引证,并望阅书诸君,勿看做神怪就是了。如此一段文字,似乎只是说明,即便在一个昌明科学的时代,白娘子和许仙传说中所包含着的人伦道德寓意,依然没有失去现实意义。其实,这种将白娘子和许仙传说中的主题意蕴往道德伦理上挂靠,是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容易得到民众认可接受的。但白娘子和许仙的传说故事背后,显然并不仅仅包含着道德伦理上的诉求和寓意……
  

白蛇传奇第一讲:搭船借伞(1)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所说的苏杭,指的就是今天的苏州和杭州。苏州和杭州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柳永《望海潮》中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又说“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风物景象和人文气象,由此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杭州有一个名闻天下的西湖。西湖美景经过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渲染,早已是妇孺皆知。在西湖边,一座名叫雷峰山的小山上,矗立着一座塔相庄严的宝塔,就是雷峰塔。雷峰塔之所以出名,有人说是因为它矗立于雷峰山上,每当夕阳西照,雷峰塔余晖尽染,俨然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在那里默默地诉说着这座城市和西湖边所曾经发生的一切……此时,群山无言,也在那里静静地聆听着雷峰老人的诉说。“雷峰夕照”因此而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与“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一道,成为世人游览西湖时争相观赏的标志性风景。
  但更多人认为,雷峰塔之所以闻名于天下,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景观,而是因为在这座塔的下面,镇压着一条白蛇。这条白蛇还有一个人名,叫白素贞,更多人称她为白娘子。为什么在如此安宁和谐而美丽的西子湖畔,在看上去同样安详而静谧的雷峰塔下,会出现这样一条有着人名的白蛇?是谁将它镇压在了塔下?原因又何在呢?一边是安宁美丽而祥和的西湖宝塔,一边是想起来都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白蛇,这两者竟然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中究竟潜藏着怎样的隐秘?
  我们先回到故事发生的大概时间:南宋初年。当时的杭州,已经成为南宋朝廷的都城所在。
  当然,有关白娘子和许仙传说发生的时间,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说是“宋高宗南渡,绍兴年间”,也就是1131~1162年。初刊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雷峰塔奇传》(玉山主人著)中说是“元朝”。而清末民初梦花馆主的《寓言讽世说部前后白蛇传》(民国上海广益书局印本)中更干脆,根本回避了传说发生的具体时间。清乾隆三年(1738年)黄图珌的《雷峰塔》和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这两个有影响的刻本,在白娘子和许仙传说发生的时间问题上也采取了“模糊”策略,没有直接言明。其他一些民间曲艺中对白娘子传说的时代所作的说明,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话说有一年的清明节,正值杭州一年中最适合出行郊游的季节。西湖边的山清了,水碧了,桃花也开了,柳树也绿了,一派江南旖旎景色。在城里憋屈了一整个冬天的杭州人,尤其是那些王公贵族、风流才子,又怎么会错过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不出来释放一下几乎尘封了一个季节的心情呢?

白蛇传奇第一讲:搭船借伞(2)
于是乎,一时间西湖上是画舫林立,游人如织。
  春日里,西湖上要数孤山一带最为游人青睐。而通往孤山的断桥、西泠桥两处,因为连接着城里和孤山湖上,自然是游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虽然已经是阳春三月,但孤山僻阴处却是残梅未尽、桃花已开,再加上湖水碧波环绕荡漾,山边亭台楼阁错落,实在是春日踏青散心的好地方。不说那文人雅士,就连那些平日里忙碌于营生的寻常百姓,今日里也是忙中偷闲,狠狠心放下手中生意,关门打烊,携家带口来到这湖上玩山观景,享受和暖的春光。北方的战争呵,日常生活的艰难呵,在这一刻似乎都远去了,就只剩下了这西湖、阳光、微风,还有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
  也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就热闹非常的白堤上,一下子变得更为拥挤起来,行人们不知何故,也就纷纷驻足,想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还没等大家弄明白,就见白堤上拥挤的人群让开了一条道:人群中袅袅娜娜地走出来一白一青两位女子。要问这两位佳人长相如何,又如何打扮,《搭船借伞》(八角鼓:牌子曲,清末北京抄本)中是这样描写的:猛听得唤丫鬟,娇声呖呖送至耳边,引动风流子弟任意观。见二佳人并香肩,莲步走,秋波转,眉儿青,细弯弯,看身材举止儿,妆梳体态,件件椿椿无不显眼。一个穿白,一个穿青衫,一个系湘裙,号留仙,一个系汗巾,膝裤腿儿宽,一个裙边下裤腿掩,半藏半露,又尖又瘦三寸金莲,俱是苏州纂。白玉簪,映芙蓉,傍鬓边,淡施脂粉,轻扫春山,如同那映朝霞寒露的一朵桃花的美妍。
  看光景,一个是主,一个是丫鬟,难得这主仆形色一般,一个藏娇,一个吐艳;一个是素娥,一个是婵娟。为什么一个个私离月殿,一个个偷下广寒?应该说,随着白蛇传说逐渐将白娘子形象的美化和道德化,白娘子初次出场、亮相西子湖边的形象也是越来越亮丽娇媚。其实,在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初次出场的白娘子,与后来的白娘子形象比较起来就要素净得多。文中是这样描写初次出场的白娘子的:“许仙看时,是一个妇人,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着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小青的外表是:这妇人肩下一个丫鬟,身上穿着青衣服,头上一双角髻,戴两条大红头须,插着两件首饰,手中捧着一个包儿要搭船。)这样的出场形象,是冷艳素雅而且端庄大方的,并不见那种勾人魂魄的风流多情。这种形象恰恰是为了回避“蛇”的“妖冶”“欲望”形象留给人们的想象定式,突出了白素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