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南宋军神 >

第355部分

南宋军神-第355部分

小说: 南宋军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有少数民族的聪明人,纠集一伙亲族好友,带上本民族的一些特产,偷偷摸摸的进入汉人聚居地,进行交易。由于不是跟商人交易,同样的特产,往往能够得到五倍,甚至是十倍的获利。
由此也可见,汉人商人在交易之中,对少数民族的打压达到了何种夸张的程度。
而马钰所遇上的,应该就是一伙进入巴蜀的走帮蒙古生意人。说是生意人,这年头,兵荒马乱的,没有三分三,谁敢上梁山呢?这些蒙古人,白天是生意人,晚上弄不好就是杀人越货的强盗,故而也不是很受汉人待见。
也不是说所有的少数民族商队都这么讨厌,只是因为汉人大多这样看他们,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了。
“张汉,从现在开始,你给我吩咐下去,死死的盯着那些蒙古人商队,绝对不允许他们进入我们的地盘进行商贸!”
“哦?大人,属下可以问问理由么?”
“理由?”
对于张汉要理由,刘涚并不觉得生气,相反,他觉得这是一种好现象,一个民主的国家想要将“民主”这两个字深入到每个国民的骨子里,就需要的是张汉这样的精神。
不过这个理由说起来就话长了,一时半会儿恐怕也难以解释清楚,刘涚只能很概括的告诉张汉,所谓的商队,或许在经商的同时,还有肩负着另外的使命,比如说:收集情报!
在后世的军队之中,刘涚就了解过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在二战之前,日本人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大量的收集中国的情报,包括地理、矿产,军事机密等等,为其入侵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故而刘涚有理由相信,那些蒙古人的商队,有极大可能,是在提蒙古人收集中原的情报。如今的天下大势,只要是心中有点想法的人物,都会觉得是大好时机,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但凡是汉人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社会安定和谐的时候,往往就是周边少数民族的苦难年代。
如今,南宋朝廷萎靡不振,金国等势力蚕食,若是能够趁势而起,或许就能铸就千秋大业。
对于刘涚的解释,张汉点头称是,随即就下去安排。他离开之后,刘涚心中的担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变得更加深重起来。
若是蒙古人再插一脚,如今这混乱的世界,还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中央民国治下的老百姓们,才刚刚尝到了幸福生活的甜头,若是再度陷入战乱之中,必定会对刘涚制订的社会制度产生怀疑。
“看来我不能再等了,该是扩大规模的时候了!”
如今时间已经快要到1142年了,在刘涚的印象之中,这一年将会是个时间节点,南宋和金国的纠缠,在这一年之后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原本还想继续保持观望态度的刘涚,在从张汉那里听说蒙古人南下之后,顿时改变了想法,念头升起之后,他也在屋子里坐不住了,转身就出门去了内政大臣高进的宅邸,准备相信的了解了解当下中央民国各方面资源的统计情况。
虽说高进这个人并不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出身,但就目前来说,他坐在内政大臣这个位置上,还是比较称职的。其实到了高进如今的这个位置,并不一定要他自己有太多的本事,关键还是四个字:知人善用。
想要依靠高进自身的能力来完成那些事情必然是不可能的。如今高进麾下各部门的办事人员加起来也有一百多号,这些人分别帮着高进处理各方面事务,最终高进只是汇总起来而已。
刘涚想要将整个中央民国从被动防守转入主动进攻状态,就必须要各方面的资源能够跟上,进攻态势一旦展开,就不允许出现中途停滞的情况。
从高进那里,刘涚了解到,攀西高原的矿场在加大规模之后,产量已经进入到良性扩张阶段,每个月运回来的各类矿石数量不断提升,只要攀西高原这条线路不发生任何震荡,相信工业资源并不是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目前火器制造作坊的产量和质量问题。整个中央民国所有的火器研发和生产,如今都是把持在刘涚手中,刘涚倒是很大方的将攀西高原的矿产开采这些行当算入到国家资产之中,毕竟维护这些矿场需要军队的力量,属于国家也是应该的。
而火器研发和制造,不是刘涚贪心,而是因为刘涚不放心,这件事情他也跟高进等人商议过,最终大家还是觉得,刘涚身为中央民国的皇帝,手中把持一些重要产业也是应该的。
而刘涚从高进处也了解到如今一些国家的基础情况。
常住人口、税赋、粮食产量等等数据,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国家,一个建立不过几年的势力,常住人口竟然已经突破百万,应该说这是个重大的突破!据刘涚所知,整个川陕路的常住人口也就在两百万户左右,而中央民国占据的,仅仅是巴蜀一部分而已。
这么小的地盘却集中了川陕路近一半的人口,如果不是因为中央民国这种制度,怕是根本办不到的。人口数量的增加,自然就会对社会发展形成促动,不管是税赋、粮食产量、兵源等等,都是日渐增长。
“刘涚啊,你说你准备转变态势,那你想过从什么地方入手没有呢?”
高进在将所有数据都报给刘涚听过之后,忍不住开口问刘涚。他是内政大臣,对外作战不归他管,但是站在大家是亲戚的立场上,高进这样问也无可厚非。
“岳家军已经撤走了,朝廷还在等着我们诏安,哼,只要那张浚还在我们手中,朝廷就不会对我们有太多的提防,尤其是现在我又让良臣去协防湖北,既然蒙古人都开始行动,那么我就先取西夏,再图残辽好了!”
〃网〃温馨提示:请牢记本站域名 
 

第558章 露爪牙,谁争风(上)
 第558章 露爪牙,谁争风(上)
 
“令中央民国治下,国防大臣韩世忠,领兵五万,屯守湖北。”
刘涚打高进内政大臣官邸返回自己宫中,立刻就向正在开赴湖北的韩世忠,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照理说,这个命令多少有些不合规矩,只以为韩世忠仅仅是国防大臣,而不是领兵将领,无奈如今中央民国的军队体系之中,具备了领兵数万人这种经验的,实在是屈指可数,不,应该说几乎没有。
即便就是曾经戍守大散关的吴璘,其实也不曾单独统领过数万的军队,当吴阶病逝之后,如果不是有杨政等老将帮衬着吴璘,他根本就管理不过来。就连吴璘都不符合这个条件,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胡立这些,兵马上万,那就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极限。
另外还有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能力,只不过眼下此人还在路上,那就是征战攀西的高宠。
不愿意跟自己人作战的高宠,对于刘涚调动他回去抵抗金兵,倒是没有半点意见,很快就跟前来换防的柴青源做完了交接工作,然后领着已经成熟的万余人兵马,踏上返回新都城的道路。
在刘涚的计划里,等高宠回来之后还要给高宠的队伍扩编,将一万人扩充为两万人,相信既然有一万多经验丰富的老兵在,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不会下降多少。倒也不是说如今吐蕃那边就不重要了,只是刘涚相信,已经被高宠杀破胆的吐蕃人,轻易是不敢再跟中央民国对阵,而刘涚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西夏。
林英英,暗门,还有西夏之间的关系,当初王重阳并没有来得及向刘涚细说,然而不论林英英跟王重阳之间如今究竟是个什么关系,林英英跟暗门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在刘涚看来那都已经是不重要了。
曾经在西部强盛过一时的西夏,在各方面的打压下,残留的实力已经不多了,当初王重阳揭竿而起的时候,西夏国通过林英英的手,算是给过王重阳不少帮主,只不过那些帮主也都不是无偿。
其实那时候的西夏是想通过王重阳,蚕食中原的土地,从金国和南宋的虎口里拔牙,谁知道最终得了便宜的却是金弹子。这还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经过王重阳之后,西夏国基本上已经死了争强斗胜的野心,只希望能够守住现有的地盘。
恐怕西夏国的统治者们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将会成为刘涚治下的中央民国,崛起道路上第一块被踢开的畔脚石!
高宠的队伍回来,刘涚按照机会对其进行了补充,紧跟着就是向高宠下达进攻命令。
而让高宠惊讶的是,他进攻的目标,竟然不是金国军队。
“西夏?首相大人,不是说,让我回来对付金兀术么?”对金人的仇恨,让高宠心头充满期待。他跟金兀术之间的仇恨,那是不可调和的,如果说让高宠在金国和西夏之间选择的话,那他绝对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
“二哥,如今你可是咱们中央民国的大将军,良臣之下那就是你了!其实良臣就是比你资格更老一些而已,西夏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们既然决定要拿下他,那就必须要小心谨慎,正所谓狮子。”
“行了行了,我知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既然你都这么说了,这个差事我领了就是,不过光是火枪兵不行,我还需要一些。”高宠打断了刘涚的话头,结果刘涚也是不甘示弱,一转眼就打断他的话头,抢着道:
“我知道,三千人的炮兵队伍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你随时可以去接收!”
“人数不重要,炮有多少门?”
虽说高宠也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将领,但是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却是刘涚麾下所有将领之中最强的一个,哪怕就是小再兴这个小年轻,在这方面也是不如高宠的。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或许指的就是高宠这种人,在确定将来的战场必然是被火器所把持之后,高宠就极其认真的学习刘涚给他的热兵器战争艺术,不仅研究理论,而且在吐蕃部落身上做实践,不断的总结和创新,可以说,除了一些时代局限之外,在热兵器战术方面,高宠已经几乎不输刘涚,可谓是中央民国的第二人。
“三十门!”
三千个炮兵,竟然只有三十门火炮,一百个士兵伺候一门火炮,这样的比例,在后世是令人吃惊的。在后世,真正现代化的炮团,炮兵和火炮的比例达到十比一,算是比较正常的。
但眼下却是做不到的。
一门火炮想要正常的运转,发射,就必须要大量的物资,而这些物资,可没有载重汽车之类的来运输,只能是人扛马拉,对后勤补给的压力异常沉重,加上这年头的火炮,也不具备自行能力,故而一百比一的人炮比例,那已经是刘涚极尽精简之后的结果了。
高宠自然也知道有些事情强求不得,三十门火炮在后世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在这个年代,只要运用得当,可以说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其前进的步伐。当下,高宠也不再多说,从刘涚此处领了命令,等到将补充的兵源和火炮队伍接收之后,择日出发。
送走了高宠,胡立又被刘涚传来,给他的安排,却是领兵会同小再兴,将蜀南一片,重新收入囊中。
在朝廷正式对中央民国用兵之前,蜀南很多地方都已经或明或暗向中央民国投诚,随着岳家军的到来,一些原本归顺的城镇又出现了反复。
不过对于刘涚来说这些反复并不重要,只要中央民国的大军一到,他相信,整个蜀南都找不出一支可以抗衡的队伍。
平定蜀南只是第一步,刘涚的意思,是要胡立跟杨再兴相互配合,从蜀南出川,过恭州,取江南!
恭州一旦被中央民国拿下,那就意味着整个南宋平原都在中央民国大军的俯视之下,到那个时候,就不会是赵构找人来诏安刘涚,就该是赵构向刘涚求和了!
当然,求和是不可能的。在刘涚看来,封建皇朝虽然有其存在的土壤,但既然他已经将中央民国这样一个先进的社会体制建立起来,那么封建王朝这种社会制度,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至于说那些遗老遗少,若是不能接受这种变革,刘涚也不介意送他们归西!
社会制度的改变必然会有牺牲品,试图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就要做好被碾压的准备!
身处临安的赵构,还不知道自己的江山已经是危在旦夕,更不知道真正的威胁究竟来自何方,他还死死的盯着长江战场,为岳家军取得的每一次胜利而纠结!
不胜,不行!
不胜就会让金兀术大军长驱直入,就会让他赵构说话越来越没有份量!
大胜,也不行,尤其是让金国军队伤亡惨重的大胜,在赵构看来更是不行,只因为这样会加深双方的仇恨,让赵构跟秦侩已经协商妥当的计划,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远离一线战场的赵构和秦侩看来,眼线的胜利都是暂时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南方军队战胜北方军队的几率实在是低的可怜,如果不考虑特殊情况的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赵构和秦侩都认为,与其耗费精力物资跟金国纠缠不休,不如寻找时机跟金国和谈,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就叫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赵构也不能一味的忍让,否则等来的只会是金国更加疯狂的进攻,而不是一纸和平盟约。
所以赵构还是需要岳飞去打的,但是这个度,却是需要很好的把握!
在这个观点上,岳飞是不赞成的!不仅仅是岳飞不赞成,很多一线将领都不赞成,从根子里来说,是因为他们是将领,是领兵打仗的人而不是远离战场,高踞庙堂的统治者,这么多年的战斗下来,他们跟金兵之间仇恨已经比山高,比海深,早已经无法调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故而,前线的将士不仅希望继续战斗,更希望不断的胜利下去,如同岳飞说的那样——誓要直捣黄龙!
应该说,至少在岳家军等前线将士身上,还是体现出汉人性格之中的那种血性的,然而这种血性,却是受到了当权者的压迫,比如赵构、秦侩之流。政客和将领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处世哲学。
随着金兵前锋部队的逼近,两军之间的交锋已然开始,哪怕在作战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形之下,岳家军仍旧是获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哪怕暂时因为规模的原因,这种胜利谈不上重大,但至少是一个好的趋势,逆转了金兵的胜势,对于整个南宋防线上那些军队的士气,是极大的提升。
事实上,金宋两国的交锋,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是金宋两国,尤其以邻近国家和势力,受到的影响最是大,抛开中央民国不说,辽国,西夏等势力的统治者,都在默默的关注着这样一场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