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开个飞机去明朝 >

第201部分

开个飞机去明朝-第201部分

小说: 开个飞机去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胆!”范文程先是呵斥了一下洪承畴,然后道:“洪先生不知底细,万勿乱说话。”

“你乱说话!”皇太极不满的看了一眼范文程,然后深吸一口气,对洪承畴说道:“是啊,有女如此,家门不幸,国门不幸!”

洪承畴呵呵一笑,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陛下能有朱常渊这么一个驸马,何来不幸之说。”

皇太极看着洪承畴,稍微一愣。

洪承畴接着说道:“陛下不若再派人,以岳父的身份和朱常渊修好,顺便带着嫁妆前往山海关,一路敲锣打鼓,到时候,必有出其不意之奇效。”

“妙啊!”

皇太极一拍大腿,满清人所有的节操全部丢到万里以外,道:“洪大人好计策!”。

计策好,倒不是说能就此招降朱常渊为他大清国效力,而且,这也不是皇太极的目的。关键是,如果这么一做,世人会怎么看,大明文武百官会怎么看?

最重要的是,崇祯会怎么看?

之前这一招或许没有什么效果,毕竟,大家心里都知道皇太极的女儿和朱常渊是怎么一回事?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借着朱常渊屠杀六千关宁铁骑这个事实,如此一来,无异于是火上浇油。

“嘿嘿!”皇太极笑了笑,低声yy道:“到时候,你朱常渊不死都难。”

第162章变脸

时间倒退回到屠杀关宁铁骑的那天晚上。

杀戮过后,吴三桂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到达府中的,昏昏沉沉,满脑子都是刚才那凄惨的一幕。

“噗!”

到了家里不多久,他心中反胃终于忍禁不住,一口气吐了半盆。

下人小心翼翼的拿来毛巾供他擦拭。

接过毛巾擦擦嘴,吴三桂无力的对那下人说道:“给我打一桶冷水,我要洗澡。”

吴三桂有个习惯,也可以称之为怪癖,那就是洗澡,而且是洗冷水澡。

不论是多冷的天气,不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一旦他心中有了不决的事情,总会藉此来冷静头脑,然后做出判断。

比如上次在松锦会战的时候,他就每日洗一次。

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便养成了。

比如今天,他的头脑可谓空前的混沌,急需要一桶冷水给自己降降温,好分析一下当前的形式,和制定接下来的计划。

下人很听话,五分钟的时间就准备好。

吴三桂不顾深秋之寒,硬是咬着牙齿在灌满了冷水的木桶中泡了起来。

随着冷水蔓延到全身各处,他的头脑开始慢慢清晰,思路也开阔起来。

一桶冷水澡洗完之后,吴三桂就不见了。

准确的说,应该是逃跑了。

毕竟,在山海关混迹了这么多年,即便到处都是朱常渊的势力,他想要从城门偷跑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更何况,对于今天的一切,朱常渊都是大开方便之门的。

当秦林带着卫士走到朱常渊的督师府中,向他汇报吴三桂的去向并且请示要不要追击的时候,朱常渊就摆着手说了一句话:“随他去!”

对于朱常渊目前来说,吴三桂活着比死了好,跑了比留在山海关好。

这样,他就可以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说明一切。并把罪责推到吴三桂的头上去,还可以给他按个畏罪潜逃的罪名。

但是,有一点,这中间要有个足够的时间差。不能让吴三桂那么快的跑到京师中。

对于这一点,朱常渊倒是早有安排,吴三桂前脚出城的一瞬间,就有六七名大汉尾随过去,为的就是不让吴三桂这么快到达京师。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朱常渊伸了个懒腰,像个没事人一样在府中吃饭、活动、锻炼身体。而得知了事情原委的陈圆圆,满怀愤恨的跑到朱常渊面前,希望能够质问他一番。

问什么要杀那么多的人?

这还是战功赫赫,彪炳中华的战神么?这和杀人魔王又有何异?

“将军一怒,流血漂橹,伏尸六千,山海关为之一红,君侯好大的威风啊!”陈圆圆轻蔑的看了一眼朱常渊。有些冷嘲热讽的味道,昨天这货留给她的好印象,也都伴随着这一场杀戮,消失殆尽。

朱常渊很淡定,请陈圆圆坐下来,没有作任何辩解,只是轻轻的说道:“你身上有伤,坐下来说。”

“我不坐!”陈圆圆执拗的站着,继续追问道:“昨天的事,君侯可有后悔?君侯夜间可曾辗转难眠?”

朱常渊喟然一叹。假装戚戚焉,说道:“如何能不后悔,悔得肠子都青了,可是事情已经发生。我现在又能如何?只能对不起死去的那些兄弟了!”

“既然后悔,当时为何还,还,”陈圆圆深吸一口气,憋足了力气说道:“如此杀戮?”

“无他!”朱常渊眼中精光一闪:“当时本侯,冲冠一怒为红颜耳!”

“什么?”

陈圆圆身子一抖。眼神一怔!

冲冠一怒为红颜!

七个字足以让她有所触动感慨了吧?

朱常渊心中无耻的yy,全然不管这句诗当时是吴梅村用来讽刺吴三桂而作。反正现在的《圆圆曲》还没出世,管你呢,老子先拿来自己用再说。

“当时本侯心乱如麻,一想到陈姬你被绑在木桩上,受一箭之苦,本侯,本侯恨不得将整个山海城屠戮一空。”朱常渊继续扯谎,还咬牙切齿兼握手,道:“谁敢动本侯的人,就是这个下场。”

“从今往后,我要整个天下都知道,你陈圆圆是我朱常渊要保护的人,谁敢动你,如动本侯逆鳞,生死皆在吾手!”

“从今往后,整个大明帝国,再也没有一个人敢欺辱与你!”

陈圆圆何时听过这么肉麻加动人心肠的话语,再怎么满怀怨恨兴师动众而来,也都变成了一腔感动,言道:“君侯不怕杀戮过重,没有好下场么?”

“历史上的武安君,和君侯何等相似?”

朱常渊一摆手,打断了陈圆圆的话,道:“本侯并非白起,崇祯也不是秦昭王,你放心,我心中有数。”

说完,不理陈圆圆,出门而去。

一日后,大清的使者到来,对朱常渊表示愿意和谈,而且也同意将宁远、锦州归还给朱常渊,但是同时也明确表示:由于多铎近日在盛京,短时间回不来,城池交割的事情要拖上一段时间。

使者还表示,长则半月,短则三五日,就会和他办理交割。

朱常渊对此,欣然接受。

而后,就加急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奏疏,一方面将整个山海关城中六千铁骑被杀“真相”从头到尾叙述的清清楚楚,并让朝廷协助缉拿罪犯吴三桂归案。另一方面,报忧的同时,也给崇祯皇帝报喜,说大清迫于大明的压力,表示愿意将宁远与锦州归还,只是交割有日,具体还得月余。

本来,崇祯皇帝也没闲着,这几天身体稍微好了一点,正和群臣商议怎么处置朱常渊的事情。

平台开会,已经开了两天,所有在京师的三品以上文武百官都要参加。

而这次开会讨论的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置朱常渊。

大明的嘴炮党开始发挥出自己百分之一万二的力量,将整个朝堂搅得昏天暗地,最终的结果是争执不下。

有些人。比如说薛国观、姜逢元,还有温体仁之前的故旧,都一致认为朱常渊犯了弥天大错,应该马上抓起来处死。

另一部分。以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包括刘遵宪、商周祚在内的人,都为朱常渊摇旗呐喊。当然了,这部分人并不是为朱常渊脱罪,而是主张先建立一个调查小组。一方面去辽东了解事情的经过,另一方面,时刻做好朱常渊狗急跳墙的准备。

不错,整个朝堂没有一个人为朱常渊脱罪。

实在是,这货干的事太大了,大到能把天捅个窟窿。

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就算关宁铁骑中有一部分人参与了对朱常渊极其夫人的绑架勒索,肯定不是所有人。

而这一次这货一怒将所有的士兵杀光,这事不但朝廷难以容忍,甚至有干天和。连朱常渊最亲密的伙伴…系统。都忍不了。

一口气扣了他一亿点的贡献值。

不过,就在大家争论要不要将朱常渊就地格拿,带回京师问罪的时候,朱常渊的奏疏就被呈到了崇祯的案前。

“念!”

太监将奏疏呈上的时候,崇祯接都没有接,而是直接下命令,让王承恩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念。

“朕倒是要看看,他朱常渊能找出何等理由为自己开脱。”

崇祯冷哼一声,深吸一口气,他也就做好了最充足的准备。而且心中也已经下定了决心:朱常渊,怕是留不得了。

此人虽然才华横溢天下无双,可惜,太过目中无人。俨然就是个疯子。

“遵旨!”

王承恩将奏疏打开,从头开始朗声念道:“臣,蓟辽督师朱常渊,俯首顿拜,叩问陛下安好?”

“自臣督师辽东以来,逆臣吴三桂百般刁难。处处与敌,其纵容属下将士,掳臣爱妾,绑于南山,事发后,并令全军左颊割痕,以掩盖其罪行。关宁军人自恃功高,与吴三桂沆瀣一气,俨然自主,有架臣于梁上而后割据辽东之势。”

“臣为防军中哗变,社稷不稳,遂自专杀敌,尽斩逆贼六千余人,望陛下明察。”

“可恶!”

王承恩还没有读完,崇祯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说道:“逆臣贼子,还冠冕堂皇。”

“是啊!”姜逢元说道:“朱常渊可恨,陛下万勿听起谗言,臣敢以性命担保,吴三桂绝无反意!”

“陛下!”薛国观出列,同样朗声道:“臣也愿意性命担保,吴长伯并无反意。”

“接着读!”

崇祯气鼓鼓的没理会二人。

王承恩低头,继续捧着诏书读。

“辽东之事,急如救火,臣上任伊始至今,不敢一日倦怠,每思君恩,夜不能寐。前率大明锐师进逼宁远,迫降建虏;今赖陛下神灵之功,得其二城!”

。。。。。。

“家国荣辱,臣不敢一日而或忘,至于宁远锦州之事,少则十日,多则月余,不日即将交割,臣谨贺陛下复得宁锦之喜。”

。。。

王承恩读到这里的时候,崇祯一愣,大臣一愣,就连王承恩自己也一愣一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拿过来!给朕看看!”

听到朱常渊率军迫降皇太极,坐收宁远锦州之地,崇祯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变脸,不但之前的怒容全无,甚至还换做了一副欣喜的笑容。

看来,皇帝的节操,也就那样了。

ps:兄弟们,晚安。

另外,为了督促自己坚持码字,加强读者的监督力度,朱常渊决定:每获得5000起点币打赏,加更一章。。。。。呵呵!

第163章后果很严重

ps:非常感谢土豪军事神话的慷慨打赏,说到做到,今天就是加班到0点,也要三更。。。这一更算是加更。。。

变脸之后,接过王承恩送过来的奏疏开始一字一句的看,心中再也没有之前的那种咬牙切齿,看到这个奏疏以后,越看越喜欢,特别是看到最后那些关于收复宁锦的字眼,仿佛这些字在崇祯的眼中都变成了小可爱一般。

不过,看完奏疏,稍一沉思,崇祯的脸又变得严肃起来。

事情开始变得有些复杂了。

吴三桂到底是不是想要拥兵自重?朱常渊所奏之事中有几分真假?皇太极从来都是个硬骨头,即便打到最后一人也罕有投降之状况,为何现在反倒被朱常渊弄的投降了?

几个疑问一瞬间在崇祯的脑海中闪过。

要说之前辽东兵变是个粗暴的武力问题,那么被皇太极投降这么一搞,就变成了复杂的政治问题,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现在想要把朱常渊抓过来,恐怕是不现实了。

一则,朱常渊能够收复辽东就是大功一件,此事刚成就把功臣下狱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再则,皇太极的许诺像是画好的一个大饼,虽然看上去令人馋涎欲滴,可惜,吃不到嘴里。

现在要是把朱常渊抓了,呵呵,皇太极会乖乖的再把辽东交出来?

笑话!

殿下的朝臣也很识趣,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告诉他们,现在朱常渊已经抓不得了。

朝臣都静悄悄的不说话了,崇祯皇帝的脸一黑,变得很尴尬。

他是皇帝,代天牧狩四方之地,是神明的象征,刚刚不到一刻钟之前还亲口气急败坏的说朱常渊是乱臣贼子,要下狱治罪。

难道现在就反口说朱常渊功高盖世?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所以,他得找一位代言人。出面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可惜的是,群臣似乎并不知趣,没有一个上前替君分忧,所以。整个大殿上的场面显得略微有些尴尬。

唉,如果温体仁还在,就不会这样了。

崇祯皇帝心中暗自喟叹。

“陛下!”

看看下面的人实在是无人能够领会君心,离崇祯皇帝最近,也是最了解皇帝心思的王承恩开口了。“辽东之人所报情况,其中虚实未知,况皇叔于国有大功,微臣建议,是否派人先查明真相,再做处置?”

崇祯皇帝终于松了一口气,感激的看了王承恩一眼,暗道还是朕家人最了解朕的心意,点点头,装作思索一会。道:“王承恩说的也有些道理。”

“朕虽非上古贤王,但也明辨是非,就令左都御史商周祚、东阁大学士李士淳、宗人令魏国公徐弘基,三人共同前往辽东问询,调查关宁军反叛之真相,拨乱反正,昭告天下!”

“臣,遵旨!”

乍一看,三个牛皮哄哄的大元过去辽东,特别是魏国公兼宗人令的徐弘基。这货是徐达的后裔,更是一品大元,怎么看怎么像要把辽东掀个底朝天。

可你若真的这么想,就输了。

三人虽然都是高官。可是除了左都御史商周祚有点实权之外,其余的东阁大学士李士淳充其量不过是给太子教书的,另一个徐弘基说白了就是个二世祖,不,应该说是个八世祖。

群臣自然也明白,皇帝想要稳定辽东局势。不想细细追究其中的罪责。

至于商周祚等三个当事人,更是心里跟明镜一样。

而且,怕三人无法领会君意,崇祯还单独私下里召见了魏国公徐弘基,告诉他说:“卿此番前去,时刻谨记:辽东之事,兹事体大,凡事应以大局为重,若关宁军变另有他情,切莫声张,仅告与朕知!”

说到这里,徐弘基如果还不明白皇帝的意思,魏国公的爵位上真的可以换个屁股了。

三人以魏国公徐弘基为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