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开个飞机去明朝 >

第203部分

开个飞机去明朝-第203部分

小说: 开个飞机去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坏了!”皇太极说道:“盖州已经十数年未经历过战争,城防极差,守军又少,怕是不好守了。”

“陛下莫慌!”代善站起来说道:“盖州虽然城防不甚好,可敌军仅有数千人,应该造不成大患,待臣调兵前去,定然一举而灭。”

代善手下有正红旗、镶白旗两旗之兵,在大清国虽然不是位高权重,可是也是那种跺跺脚就能让沈阳震动的人物。

皇太极看了看代善,没有回答。

又半个时辰过去,不好的消息终于传来:盖州失手。

第165章城下之盟

当然了,盖州失守虽然震撼,甚至令皇太极震惊。

可是,对于皇太极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本来嘛,盖州城防就年久失修,现在突然被明军偷袭失守,情有可原。

关键是,这一队明军既然不知死活的暴露了自己的行踪,那好吧,我要是不把你们全部弄死,对不起皇太极这三个字。

虽然现在你们占据了盖州,可是孤立无援不说,补给也不一定跟得上。

经验告诉皇太极,以前辽东半岛的补给都要靠山东登莱二州来接济,更何况是更远处的盖州。

对于他来说,盖州的明军不过是癣疥之患,大不了盖州让他们占据两天好了。

“啊敏!”皇太极朝坐在稍微靠后面的一名五十来岁的男子喊道。

“臣在!”

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和皇太极年龄相仿,二人从小关系就好,所以阿敏也破的皇太极的重用。

虽然在对明朝的作战中,这货战绩不显山不露水,可是曾经在对朝鲜的战役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自然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骁将。

“你率领本部人马,连夜前去盖州,将这一伙明军给我消灭!”

皇太极直到现在为止,也没将攻打盖州的军队放在眼中,他的眼睛,现在死死的盯住了西边的宁远、锦州等地方。

对他来说,那里才是真正的战场,一旦朱常渊率军来攻伐,势必要在这宁锦之间发生一场大战,虽然朱常渊的兵力和之前洪承畴统帅的四十万大军相比天壤之别,但是皇太极对于和朱常渊战争的胜负却没有任何把握。

啊敏得令,领兵而去。

皇太极不知道的是,这是他有生以来,最后一次看见自己的这位发小兼堂兄。

阿敏出征半日后,皇太极再次收到前线的消息。

一个士兵匆匆忙忙从门外走进大殿。呈了前线发回来的急报。皇太极打开一开,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耀州的守军都是猪么?”

“陛下,发生何事?”

多尔衮感觉事情不妙。赶紧跪地问询。

皇太极气呼呼的将手中的奏疏丢到地上,道:“你自己看看。”

多尔衮颤巍巍的拿起奏疏,还没看完就明白了,为何自己皇兄的脸色会这么难看?

原来,在盖州北方不足五十里的另一个城池耀州。也瞬间沦陷,被明军攻破。

多尔衮不像皇太极那样只顾着生气愤怒,他冷静的想了一下,说道:“陛下,此事必有蹊跷。按道理说耀州城的城防不弱,为何会这么短短时间失陷?”

皇太极坐在座位上不说话,仍旧气的呼哧呼哧直喘气。

多尔衮对属下说道:“速去,打探一下这支攻击盖州和耀州的军队来自那里?”

“是!”

下面一名将领领命而出。

多尔衮又开始安慰皇太极:“皇兄莫急,阿敏已经率军而去,想来应该不至于出现什么问题。”

“唉!”皇太极叹了一口气。说道:“朕就怕那些明军一鼓作气,兵锋指向海州就麻烦了。”

一语成谶。

两个时辰后,皇太极收到消息:海州被攻破!

多尔衮感到了一丝不妙。

按道理来说,一般的军队即便是再能打仗,只有两三千人的部队也不可能一日连下三城,关键是,攻打下来了城池以后,用什么人去防守呢?

而且,海州城的城防可不是盖州与耀州这种小地方可以比拟的,海州城虽然没有宁远城和山海关那么坚固。但是即便以清军的实力,想要攻打下来恐怕至少要动员数万人。

除非,城内有人开门投降!

这个时候,不但是多尔衮。皇太极也明白过来了,恐怕这就是朱常渊见自己没有和谈的诚意,给自己上眼药来了。

又一日后,一个更加悲伤的消息传来,让皇太极不得不重视这一小股在他眼皮子地下骚扰的大明军队。

据报:阿敏率领本部人马前往盖州增援,和北上的明军在辽阳附近不期而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斗的结果就是:阿敏所部八千余人,连部卒带骑兵,无一人生还,全部被这支明朝的军队歼灭。

至于明朝军队的伤亡,暂且无法知道。

“阿敏吾兄!”

皇太极听说阿敏阵亡的小心以后,一阵心绞痛,当时就两眼一黑从御阶上滚了下来,随后吐出两口黑血,不省人事。

“陛下,皇上!”

下面的群臣一拥而上,将皇太极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起来,七手八脚一阵忙乱。

多尔衮揉揉自己的太阳**,他却没有心情管皇太极的死活,因为他听到那个奏报之后,想的更加深远一些,所以,现在最焦虑的应该是他了。

阿敏和明军在辽阳相遇并且大战,那说明什么?

说明明军已经到了辽阳,旦夕之间就会攻城,万一辽阳城破,那么,盛京就直接暴露在了敌人的爪牙之下了。

如果这个时候朱常渊的大军从辽阳这一路直逼沈阳,那么无论是山海关、宁远还是锦州,所有的驻军都成为了摆设,没有丝毫作用。

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调大军去辽阳,将这支明军彻底消灭。

多尔衮急匆匆的从皇宫中出来,去和代善商议,要他带领两旗本部人马出征,保家卫国。刚刚走到代善家中,之前派过去打探消息的人马回来,向他报告了更为详细的内容。

“王爷,据探子回报,此次出现在辽阳的明军只有三千余人,为首的是一队约有两百人的银甲铁骑,这队骑兵虽然人数少,可是其速度快若奔雷,利如钢刀,阿敏所部与其战、一触即溃。所有人马,无一生还!”

“我知道了!”

多尔衮将手中的密信放在桌子上,喃喃道:“我知道这是哪支队伍了!”说话间,脸色不自然的看向代善。

代善点了点头,道:“快若奔雷,如入无人之境,当今天下的骑兵,唯有朱常渊手下那二百斩首孙小凤、千里追屠张献忠的骑兵,除此之外,再无其余。”

“不错,二哥所言极是!”

多尔衮点头。

“只是我很奇怪,这二百铁骑不是一直待在陕地么?什么时候跑到辽东来了。”说完,大吃一惊,说道:“不好,快救辽阳!”

“不用了!”多尔衮一摆手,说道:“二哥料到,小弟自然也料到了。”稍微一顿,又道:“咱们不能这么被朱常渊牵着鼻子走,如果现在发大军去辽阳,怕是来不及了。”

“当下唯有将大军布放在盛京以南,如果朱常渊胆敢进犯我京师,到时候再决一死战。同时,令宁远、锦州守军来援!”

代善点头,“如此甚好。”

“只是!”代善有些不解的说道:“对方虽然有两百骑兵,可若将宁远、锦州的驻军调过来,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代善说的极有道理,他手中两旗兵马,加一块至少有五万人马,对方不过区区三千人,如果将整个大清国的精锐都调过来用来消灭这队明军,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了。

不过多尔衮却是一摆手,说道:“二哥有所不知,此役绝不容失,要知道辽阳之后便是盛京,若然不敌,则父兄基业毁矣!”

代善这才恍然大悟,说道:“我明白了,还是十四弟深思熟虑,本王这就率军南下,阻击朱常渊之军。”

“善!”多尔衮说完,又叮嘱道:“二哥切忌,此次只得防守,不用进逼。”

++++++++++++++++++

孔和率领大军,一路从盖州到辽阳,仅仅数日的时间,就占据了好几个大城,最终攻克辽阳,直面沈阳卫的大清军队。

攻陷辽阳之后,接到朱常渊的来电,让他就地修整,不用再往前进了。

就地休息,整顿军务,稳固已经占领的城池。

最高兴的人莫过于随军而来的朱金彪,他原本想着自己这个辽阳总兵官应该在宁远和锦州甚至是东江的总兵官之后赴任,没想到啊,除了秦林之外,他是第一个拥有匹配土地的总兵。

他真想一鼓作气将沈阳卫也弄下来,到时候跟天将军讨要个沈阳总兵官,也好耍耍威风,可惜的是,不知道什么缘故,天将军下令停止进军,就赖在辽阳不动了。

不过不动也好,为了显示自己是此地的总兵,朱金彪干事相当卖力,一天的时间就将之前攻破的辽阳城给修复,而后,吊死问伤,抚慰城中的居民。

其实辽阳城并没有死几个人,所有的大战都在辽阳外围打的。

+++++++++++

皇太极悠悠醒来,得知所有的一切后,喟然一叹,说道:“命令代善驻守,不许进攻辽阳,另外,洪先生与范大人,麻烦你们亲自往山海关跑一趟,朕愿和朱常渊重开和谈事宜。”

至于朱常渊要不要和谈,其实他皇太极的心里也没谱。

“是,陛下!”范文程拱手接令。

“十四弟,命人沿途清理四平关隘,切勿让明军绕道后方,若万一事不可为。。。。”

皇太极没有继续说下去,可是多尔衮已经听明白了。皇太极的意思是:若是朱常渊真的不愿意和谈,恐怕他们也只能从四平撤回北地,从此远离大明了。

ps:晚安。

第166章博弈

ps:有点晚,实在不好意思,白天我要上班,要干活。。嘿嘿,今天有人总共打赏了10000起点币,按道理来说应该加更两章,共四章,稍等,其他三章我修改一下就来。

另外,多谢读者军事神话的再次慷慨馈赠。。。。

朱常渊命令孔和大军就地驻扎在了辽阳,不许再往面前的沈阳前进一步,倒不是他没有能力进攻的能力和实力。

实际情况却是,朱常渊不想打了。

是的,他不想将皇太极完完全全的彻底的清除出辽东这个地方。

假如,皇太极被朱常渊打的丢盔弃甲,一股脑的跑回到自己的发源地松花江去,那么,名义上来说,大明算是收复了整个辽东。

崇祯皇帝也不傻,不可能就这么放任朱常渊在辽东坐大,肯定而且百分之一百的会将他手中的权利夺回去,另外再派几个人过来共同执掌辽东大政。

所谓与皇帝的口头约定,其实也只是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已,于崇祯而言,并无实际意义。

如果这次一鼓作气将皇太极拿下,崇祯会真的让他在辽东发展三年?

况且,他这种发展是现代化的发展,别说皇帝本人,就是地下那些个大臣,也不会同意朱常渊在辽东“乱搞”。

所以,现在对朱常渊最有利的反倒是一边喊喊口号要三年收复辽东,一边用宁远、锦州这辽阔的地方作为试点,看看能不能带领国家提前进入现代化的雏形,这可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

至于皇太极,既不能打死,也不能让他猖狂。

这对皇太极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至少,他能保住沈阳卫,能保证在关东的大部分土地。

于是,和谈就在辽阳城展开。

双方通过友好协商。签订了一个停战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辽东之地,以闾山为界,其东之地为大清所有。西边归大明朱常渊统辖。

另外,为了显示和谈的诚意,朱常渊退让一步,让出辽阳,将之前侵占的土地尽数还给皇太极。只留一个盖州城作为朱金彪的驻军基地兼大本营。

皇太极主动让出东江镇,朱常渊自然也不客气,马上派胡大带领两千人率队驻守东江皮岛。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现在整个辽东的局势,可谓对朱常渊十分有利。

盖州和东江两个军事重地,分别像两个钉子一样钉在辽东半岛的左右腋窝处,那就等于说,朱常渊对于辽东半岛有绝对的主动权。

虽然这个辽东半岛现在仍然归皇太极统管,但双方一旦翻脸,朱常渊便能第一时间打断皇太极这条腿。

其次。闾山、大凌河以西的地区,包括宁远、锦州之地,全部归入了朱常渊的治下。这样就是说,辽东之地经过朱常渊一番运营,已经恢复到了崇祯初年的局势。

等于说皇太极此次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现在他所占据的地盘,仍旧是他父亲努尔哈赤时代打下来的。

这一点,作为大明帝国皇帝的崇祯,既是高兴。又是不满足。

高兴的是朱常渊不负所托,终于一口气收复了辽东一小部分地区,至少恢复到了崇祯初年的局势,这也就是说。大明的土地在他手中算是没有丢弃。

即便是以后九泉之下见到太祖皇帝、成祖皇帝,也不至于被骂不肖子孙是不!

然而,他还不满足,作为一个准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无疑也是有着巨大的野心。如果说现在的辽东局势可以让他九泉之下面对老祖宗的时候不至于被骂,那将整个辽东收复过来岂不是就可以获得祖宗的嘉奖。在九泉之下和哥哥熹宗皇帝、爷爷神宗皇帝相比倍有面子。

所以,在得知了朱常渊取得一系列战果之后突然和皇太极议和,他心里有个梗,不吐不快,于是就命内阁给朱常渊下了一道圣旨。

大概意思就是催促他尽快起兵,攻占沈阳,将皇太极这狗日的打回到自己原来的松花江去,打回通古斯去。

朱常渊收到皇帝圣旨的时候,仅仅是一笑而已。

攻打沈阳,他可万万不敢干的,而且,也不愿意干。

可是,这是皇帝的圣旨,不干又不行,思来想去,朱常渊决定给崇祯汇报一下辽东当前的情况,顺便哭哭穷,说说困难,分析一下辽东的形式,说一下自己的计划。

于是,这次朱常渊给皇帝上了一次大明历史上有史以来的最长的一封奏疏,这封奏疏不但陈奏了各种不进攻沈阳的理由,而且还图文并茂的勾画出了他心中的蓝图,如何如何经营辽东已经得到的土地,如何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将皇太极赶走甚至同化,让他变成自己人。

崇祯足足看了一上午的时间,才把朱常渊的奏疏看完。

奏疏中说进攻沈阳的主要困难是没有人防守,后方刚刚得到的城池也不稳固,所以需要时间将这些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