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周作人散文全集 >

第6部分

周作人散文全集-第6部分

小说: 周作人散文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例子。希腊小说现存的只有四种,忒俄佛剌斯托斯(Theophrastos)的《人品》一卷,虽时代早得多,可以附加在这里。
  六、 《诗选》,这部书是很有名的,但是否可译,或如何译法,我还不敢下意见,不举出来又嫌遗漏,所以记在这里,以备查考。
  上边所说实在不成其为什么计划,因为题目说的是计划,所以说这一番话,却是头重脚轻,也就只能这样算了。关于罗马部分今且从略,反正只是举例,将来须得大家提出方案来,商议决定,我这里算是来做一个“引”罢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翻译四题(1)
1951年6月15日刊《翻译通报》2卷6期
  署名遐寿
  未收入自编文集
  翻译上有几个重要的小问题,我想在这里来谈一谈。我说重要,因为这在翻译工作者差不多是些先决问题,如不把这解决了,工作便不好开始,可是同时又是难以完全解决,得出一个完全的答案来的问题,只好各人先自决定应用,不能推到别人身上去的,所以这也就是小问题了。话虽如此,个人的意见和经验,有时也有可以供别人做参考的地方,所以仍旧简单地写了出来。
  (一) 直接译与间接译
  直接根据原作者的本文翻译出来,这是最理想的办法,在原则上是绝无疑问的,但是在事实上不免有些困难。原文的著作是原作者精心结构的出品(自然特别是文艺作品),文字上更有原来的丰富的词汇与成语,在了解上相当地吃力,除了专门绩学很难胜任愉快,这时候参看别国译本,间接地加上一点助力,是非常有益的。别国译本的好处,成语没有同样的文句,只能用别的文字说出意义,这里减少了原文的味道和力量,但帮助读者懂得这句意思了。其次是原文某字假如有甲乙两个含义,再看译文中的字含有乙丙两义,对照一下,也就明白原字这里是指乙义,更不会得误解。间接译的毛病是第一怕所依据的译本原来不正确,第二是译文某字用的是乙义,却误取了它的丙义,差了一点,变成大错。这里的办法便是倒转过来,把原文来做参考,也就可以免去那些毛病。我有一个朋友,从前直接从俄文译十九世纪的小说,不免要有错误,后来他用第二外国语的法文做参考,错误便没有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我的意见是除了专门绩学之士以外,直接间接混合翻译比较是好办法。至于这两种单独地是那一种好,那就难有一定的断语,直接译固然是理想,弄得不好也会不及间接译的,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一个悬案。
  (二) 直译与意译
  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论已是相当地久了,却是至今还是没有解决。假如我们说,翻译是把原文的意思不多不少的移译出来,那么直译也本来就是意译。若是以直译解作如字的抄译,不但“跳了起来”译成“跳到我的脚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还可以写作“大比丘众共半十三比丘百”。以意译解作随意的改译,福尔摩斯可以拂袖而起,《唐吉诃德》(Don Quixote)中一句愿上帝降罚于你们这班侠客,可以译为“似此等侠客在法宜骈首而诛,不留一人以害社会”,底下还加双行小注云:“吾于党人亦然”(林译《魔侠传》三之四),那么这两者都是同样地不行了。本来翻译的事情千言万语地讨论,归根结蒂只是将外国文里的意思说成中国话,所要的条件即是三字诀中的信与达,其所以有毛病者,便因为二者发生偏差,走了极端的缘故。单顾外国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则信而不达,单顾说好中国话,更要说的漂亮,则达而不信,虽然或者更可以当得一个雅字的恭维。其实这信与达是不可分的,有如俗语所谓盾的两面,至于雅则本是达的一种成分,不能成为译文的一种独立的要素,当时之所以加入,乃由于珍重古文的缘故,关于这一点且等后面再说。译文信而不达,有如念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或是说般若波罗密多,也不能令人了解智慧度的意思,结果等于白说,若是达而不信,任意加减,则是使用低银假票子,不但没有价值,而且也是不法了。其实这达本是跟信来的,有那原本的意思在那里,要设法把它传达出来,那才是达,若离开原意来乱道,达的是什么呢,那只是想雅而大做其文章罢了。自从不用古文译书之后,这种毛病我想大概已是不大有了吧,现在译文中的不信多是对于原文的不了解,不达则由于文句生硬,或句法之过度欧化,假如是这样情形,那么这可以说是别一问题,并不是直译与意译主张不同的缘故了,不晓得到底我看的对不对。欧化句法也是多年不决的重要问题,中国话里须得加入欧化法,以便应用,事实上在讲话里也已经有了,问题是在程度上面,应了中国语言的性质与力量,加到若干限度,可以使得有利而无弊,这是国语研究上的一个重要题目,不是这里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了。

翻译四题(2)
(三) 古文与白话
  现在翻译书还在用古文的大概是没有了吧,所以这一节的话似乎已没有必要,但是上文说过,译书三字诀信、达、雅在严幾道那时候提出来,至今有效,这里的雅乃是以古文为本的,现今如不经说明囫囵吞下去也有点不合适。在严译《天演论》上有一篇吴挚甫的序,原文不记得了,大意是说赫胥黎原来的意思未必及得周秦诸子,今得严幾道一译,文章就可与诸子相比了。鲁迅在《朝华夕拾》第八篇中引有《天演论》的起头几句云: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念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这是很好的例,信如不谈,雅总是够格的了。实在这种雅并不难,只要使用古文,而且还雅的可以不至于怎么太不信。前几时我曾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得这一节话:
  假如真是为书而翻译,则信达最为重要,自然须得用白话文,可以委曲也很辛苦地传达本来的意味,只是似乎总缺少点雅,虽然据我说来白话文也自有其雅, 不过与世俗一般所说的雅不一样,所以平常不把它当作雅看,而反以为是俗。若是要想为自己而翻译的话,那么雅便是特别要紧,而且这还是俗受的雅,唯有用文言才能达到目的,不,极容易地可以达到目的。上边的话并非信口开河,乃是我自己从经验上得来的结果。简单的办法是先将原文看过一遍,记清内中的意思,随将原本搁起,拆碎其意思,另找相当的汉文一一配合,原文一字可以写作六、七字,原文半句也无妨变成一、二字,上下前后随意安置,总之只要凑得像妥帖的汉文,便都无妨碍,唯一的条件是一整句还他一整句,意思完全,那就行了。这种译文不能纯用八大家,最好是利用骈散夹杂的文体,伸缩比较自由,不至于为格调所拘牵,而且这种文体看去也有色泽,因近雅而似达,所以易于讨好。这类译法似乎颇难而实在并不难,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要比用白话文还容易得多,至少是容易混得过去,不十分费力而文章可以写得像样,原意也并不失掉,自己觉得满足,读者见了也不会得不加以赏识的。这可以说是翻译的成功捷径,差不多是事半而功倍,与事倍功半的白话文翻译不可同年而语。文言译书不很费力而容易讨好,所以于译者有利,称曰为自己而翻译,即为此故。不过若是译者因为喜爱这本原书,心想介绍给大家去看,那么这是为书而翻译了,虽然用文言于译者最有利益,而于读者究不方便,只好用白话文译去,亦是不得已也。
  我把这一段文章引在这里,一面也是说自己的经验,更重要的一面是说明雅与文言的关系,在用白话文译书的时候,三字诀中的雅可以不必要,至多归并在达字里边也就可以了。
  (四) 韵文与散文
  末了这一节话恐怕缺点顶多,因为是外行人所说的。我不会得做诗,这里说起韵文,乃是上文讲到文言译书,所以连带引起来,想对于用古文译诗的问题说一句话。看来很像是矛盾,我对于有能力的人把外国诗歌译成中国旧诗并不反对,但是自己如遇见书中有诗歌出现,却主张用散文译,无论是连写或是分行,总之都是散文,因为我觉得现在还没有有韵的白话这一体,所以没法子用韵文译。韵文总有它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则是如字的有脚韵,自《国风》《楚辞》、诗词以至小调弹词,都是如此。把外国的诗歌要翻成中国的韵文,便必须用上边所说的某种形式表现它出来,这才在中文的译本上有韵文的感觉,大抵愈用古旧的体裁也愈容易译得好,其理由与用古文译书是一样的。不过这也仍旧是为译者自己的利益而说的话,对于读者是否便利,对于原文是否体裁相合,也还是很有问题,即使是同样的问,用《小放牛》调改写《天问》,我想总不能算是合适吧。翻译外国的韵文,在我个人看来总觉得是一件大难事。六朝以来,佛经里有好些韵文作品都译成了中文,如《佛所行赞经》,还有某一种的本行经,全部是韵文,译成了“偈”的形式,这里显示出译师们苦心与独创的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们不愿意改译成散文,要用韵文呢,那时所有的各种形式总有可以采用的,可是用了便要受约束,不变成大雅也是长篇述祖德诗了,所以他们造出了一种无韵的非散文,沿用“偈他”(gatha或译伽陀)的名称,是专为译述印度原诗用的新文体,至今读了还觉得很有意思。正如《四十二章经》用《论语》《老子》体的文章写了之后,感觉得虽雅而不适合于发挥新事理,乃揉合骈散,成立了晋唐的佛经文体,这里不用骚赋,别造偈颂,意义相同。这给予我们一个教训,便是旧文体纵或可以应用,新时代应当自己去找出途径来。现今想用古诗文各体裁译著的人大概是没有了,但是新的途径也还没有找好,散文方面总算走了几十里路,韵文却没有什么头绪,这是值得去试探寻找的,虽然在我外行人这里毫无意见可以贡献。
  

重译书与重出书
1951年7月15日刊《翻译通报》3卷1期
  署名遐寿
  未收入自编文集
  重译书究竟是否多是每况愈下,而不是后来居上,我想这很是一个疑问,还得要加以调查研究。顶重要的一点是,重译书与重出书的区别须得分清楚了。重译书是明知道这书已有译本,决心来从新翻译,这里必定有什么一种原因,如不是发现前译有错误,要来改正它,便自信重译一遍,可以更为达雅,才肯费了时间精力来做这样的工作。假如是有这样用意来动手重译,那么在理论上说总不能比前译更差。重出书则是彼此全不接头,同时或前后译成出版,译文虽有好坏,那完全是偶然的,与翻译先后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关系。有用意的重译,我以为是值得奖励的,一面加上正确的批评工作,使得读者能够择取比较优良的译本,在译者出版者方面也是一种警惕,不好再随便从事。至于译书的重出,除了目的专为谋利的抢译抢印,系属不好的现象外,似乎没有多大的害处。如要帮助读者免花冤钱,可以加重批评,分出好坏来,再来办好翻译工作者通讯机构,交换消息,也可减少重复的翻译。只要译者出版者不专注重利润,对于文化负点责任,出的东西够得水平线以上,重出的版本也有用处。中国地大人多,文化学习日益发达,书籍需用很多,能够供应都是好的,何必限定一本,只此一家的去发行,反而使效用减少了呢。外国常有许多古典著作,翻译至再至三,那既不是谋利,也不见得因为以前名人译本有什么大错误,大抵只觉得照他的意思这样译法最好,所以来实行一下,与别的各本并行,于流通古典,推广文化上边增加一分力量,这是大家知道的事。中国只要物力人力足够,这样的办也是很好的,目下虽然力不能及,但照这原则说来,书的重出不算坏事,那总是明了的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六十七岁生日记(题为编者所加)
1951年12月28日作
  未署名
  未收入自编文集
  廿八日晴,晨零八度,旧十二月朔。不知今日为可祝耶,为可诅耶?诞生为苦难之源,为自己计,自以少遇见此日为佳耳。先君没于三十七岁时,祖父卒年六十八岁,但也在诞日前半年,余今乃过之,幸乎?不幸乎?庄子述尧对华封人之言曰:寿则多辱。若是(我以为这是很对的),则亦是不幸也。但我现今目的只在为人与为工作,自己别无关系,故仍愿能忍辱负重,再多译出几部书来,那么生日还是可祝,即长生亦所希冀者也。虽然在一方面死而速朽也是极好的事,不过其利益只在个人而已。早晨孙儿辈来拜寿后书此志感,写毕胸次洒然。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适口充肠――饭后随笔(三三九)
1951年1月1日刊《亦报》
  署名十山
  未收入自编文集
  《千字文》里有一句话道,适口充肠,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能很得到要领的把人类吃食的动机说明白了。我说人类的,因为在一般动物吃食只是充饥,到了两只手的朋友总要讲精讲肥,分别好吃不好吃,现今再加上热量与维生素的计算,这已是第三级了。自然热量供给与消耗不平均,维生素缺乏,是要生病的,但我觉得充肠的问题也并非不重要,正如维生素病是“吃饱的饿死”一样,热量与维生素充足而食量不满也是饿得很难过,虽然于卫生无害。有人理想将来科学发达,一个人一天只要吃三颗丸药就够,不必吃饭,这事或者有一天可以做到,但是我怕人的胃肠如不改良,保健上虽是行了,生理上难免痛苦,因为胃是不习惯于空虚的。因此卫生与适口两级虽是人类进步后所独有的,但充肠究竟还是根本的需要,我们没法轻视它。维他命剂总有限度,熊掌与鱼不能常享,结局仍是蔬食菜羹,管他什么鸟成分,只要没有毒可以吃便好,吃一个饱才可卷起袖子来做事,这一直是老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