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

第16部分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16部分

小说: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行军篇》)。兵法又云: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地形篇》)一句话,军队宜避开阴湿之处,驻扎于高地。于禁在多雨的秋季令自己的军队屯于谷洼之地,无视天时、地利的因素,这是用兵上一个致命的错误。

第三,兵法上对统兵之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曹军主将于禁不懂基本的用兵之法,屡犯错误;且心嫉庞德成功,一再对其用“魏王戒旨”相压服,兵败后又乞哀求降,“必生(指贪生畏怯),可虏也”。看来他是绝对不符合任将条件的。曹军副将庞德以必死的决心去赴战,然而,“必死,可杀也”(《九变篇》)。兵法认为将帅轻生决死,就有被杀的危险,一味逞血气之勇的庞德看来也不完全符合任将的条件。

关羽水淹曹军,大获全胜,既不是实力过分强大,也不是战术策略上有出奇制胜的特别高招。而是他作为富有经验的将领,注意到了天时、地利的特点,利用了曹军将领对自然条件的疏忽及其用兵的失误。巨大的胜利不乏侥幸的成分。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

道家和兵家的混合型人才——司马懿[ ·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司马懿,字仲达,是曹魏集团内部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曹操争夺张鲁的汉中时,他以主簿身份随军,其后为曹操提出过许多极有见地的战略策略,他的才干深得曹操的赏识,因而成为操临死时的托孤人之一。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忠心辅佐,屡献奇谋。孔明在刘备死后修复了吴蜀关系,曹丕决意伐吴,临行前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存许昌,主持国政,回朝后封他为抚军大将军,曹丕死时他仍是托孤人之一。曹睿继位后,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上表镇守西凉,总督雍、凉等处兵马。孔明伐魏前,对司马懿深有顾虑,遂使用反间计,使曹睿罢免了他的兵权,司马懿遂被削职回乡,在宛城闲住。孔明入寇中原,战果辉煌,魏国无有敌手。司马懿在太傅钟繇的保举下官复原职,并被曹睿加封为平西都督。司马懿一复职,即就近平定了降将孟达的叛乱,曹睿授给他遇事先斩后奏的特权,令他出关破蜀。司马懿奉诏迎敌,一开始就以重兵夺取蜀兵占据的咽喉重地街亭,使诸葛亮全局被动,只好全线撤退。其后,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真相配合,在祁山一带防御蜀兵,使诸葛亮屡战无功,无法得手。诸葛亮死后,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尉、总督军马,负责魏国的所有边防事务。燕王公孙渊在辽东反叛,司马懿出奇制胜,大败公孙渊于襄平。曹睿死时,将太子曹芳特意托付于司马懿。曹芳继位后,大将军曹爽暗中排挤司马懿,并让曹芳加懿为太傅以削其兵权。司马懿佯装病重,麻痹曹爽,在曹爽陪魏帝外出之际,于都城发动兵变,夺回了兵权。事后,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并令其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同掌国事,魏国政权至此尽归司马氏。司马懿死后,司马氏继续掌握魏国政权,直至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迫魏帝禅位,建立晋国。

司马懿是魏国后期的擎天之柱,是晋国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的领导性格在如下三个方面显得尤其出众。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

棋逢对手、司马王牌对诸葛王牌

司马懿首先是一名战略家,自随曹操出战起,他在军事上提出过许多重大的建议,这些建议均显示了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有些建议的实施甚至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曹操夺取汉中后,司马懿以主簿身份向操建议说: “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第六十七回)刘晔也赞成司马懿的建议,但曹操不愿“得陇望蜀”,遂未采纳这个建议。连刘备的心腹官员法正、孔明也将这看成是曹操用兵的一次憾事,曹操本人后来对这次错失良机也感到非常后悔。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曹操非常恼怒,欲起倾国之兵以讨伐。这时,司马懿出班献计,他建议曹操联络孙权出兵攻取荆州,而魏国出兵取汉、川,使刘备首尾不能相顾。由于司马懿的这一建议,于是才有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吴蜀彝陵之战等后事。魏国在吴、蜀的拼杀、消耗中显得力量愈大。刘备死后,魏国老臣贾诩主张等待时机以进攻蜀国。司马懿则提出了乘时进兵的建议,他联络西羌、南蛮、东吴、上庸孟达四股势力,组织五路兵马大举伐蜀,一时声势浩大,只是由于诸葛亮精于治国用兵,才使蜀国转危为安。司马懿的这次伐蜀主张,显示了他作为年轻将领的进取之心和作为军事战略家的博大胸怀。

在魏蜀相争的战场上,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死对头。司马懿曾对部下讲: “孔明智在吾先。”(第九十九回)的确,在调兵、遣将、摆阵、用计等军事战术方面,诸葛亮堪称无可匹敌的高手,然而在军事战略方面,司马懿还是比诸葛亮略高一筹。诸葛亮二出祁山,魏国折兵损将。这时,司马懿对曹睿讲: “臣算蜀兵行粮只有一月,利在急战,我军只宜坚守。陛下可降诏,令曹真坚守诸路关隘,不要出战,不须一空城计

月,蜀兵自走,那时乘虚而击之,诸葛亮可擒也。”(第九十八回)司马懿深知敌我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他在军事战略上采取的原则是: 第一,把军事斗争控制在自己的优势圈中,以暴露敌人的短处;第二,绝不轻易进入敌人的优势圈中。根据这两条原则,他对诸葛亮采取了深沟高垒、拒不出战的作战方针,于是就把军事斗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尽管诸葛亮精于治兵,夙夜操劳,鞠躬尽瘁,但却无济于事。而且司马懿尽管中过孔明的反间计、空城计、诈败计、诈降计,多次上当受骗、人格受辱,但终归是战争的胜利者。

平定孟达叛乱时,司马懿迅速出击,先斩后奏,造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公孙渊叛乱时,他出奇制胜,围而不打,迫使敌军自己溃逃,最后以少克多。他对两次用兵的不同作了解释: “昔孟达粮多兵少,我粮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战,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胜。今辽兵多,我兵少。贼饥我饱,何必力攻?正当任彼自走,然后乘机击之。”(第一百六回)两次平叛表现了司马懿丰富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才能。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

识人不亚于玄德

司马懿是一个战略家,他对军事人物的才能和水平都有比较正确的估计,能在军事斗争广阔而纷繁的舞台上识辨人才。他一奉诏出关迎敌,就举荐右将军张郃为前锋。张郃是来自袁绍集团的降将,在保守汉中时屡败于蜀军,几乎被曹洪斩首。但司马懿却能发现他的才能并加以重用,后来张郃在祁山前线成了诸葛亮入寇的主要障碍之一。诸葛亮第一次退兵后,司马懿料定蜀兵以后必然效法韩信暗度陈仓之计,于是特意向曹睿推荐镇守河西的杂号将军郝昭守御陈仓,并断定: “若诸葛亮入寇,此人足可当之。”(第九十六回)诸葛亮二出祁山,为争夺战略要地,对陈仓口发动了重点进攻,他先派大将魏延率兵四面围攻,竟连日不下,他以为是魏延作战不力或攻城无方,几乎斩掉魏延,后来又派郝昭的同乡之友、蜀军部曲靳祥两次去陈仓劝降,结果被郝昭赶出。孔明打听到陈仓城内只有三千人马,遂笑着说: “量此小城,安能御我!”(第九十七回)于是令大军乘云梯攻城,次日又赶造“冲车”之法,最后还掘地道相攻,前后二十余日,竟不能攻下,反倒折损兵将许多,孔明只好退兵。后来,孔明在汉中打探到郝昭病危的消息,才用计攻破陈仓。孔明这次在陈仓接连受挫,均反映了司马懿识人用人的高明。三国后期,战事更加频繁,战场上布阵用计的复杂性加大,对指挥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年轻人才也不断涌现。当时司马懿在魏国看重两个青年人物,一个是钟会,他喜读兵书,深明韬略;另一个是邓艾,邓每见高山大泽,总要窥度指画一番,给人讲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引得人人发笑。惟独司马懿将他看成奇才,令其参赞军机。后来,他们两人成了御蜀卫国的栋梁之才,最后由他们灭掉了蜀国。司马懿识才的慧眼实在令人叹服。

曹操晚年曾让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司马懿提醒他说: “王必嗜酒性宽,恐不堪任此职。”(第六十九回)操反驳说: “王必是孤披荆棘历艰难时相随之人,忠而且勤,心如铁石,最足相当。”坚持任用王必。不久,王必果然被耿纪、金祎等叛将蒙骗利用,发生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许都城中的大骚乱,几乎导致曹氏集团的垮台。在任用王必的具体问题上,曹操看到的仅是王必的“忠”,司马懿提醒操要考虑王必“能”的方面,他在这里的考虑比曹显得更全面。司马懿攻打街亭前看了蜀军的布局,即耻笑街亭守将马谡道: “徒有虚名,乃庸才耳!”(第九十五回)他与马谡没有见面,但对其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司马懿不仅在识人上能区分良莠,而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及能力界限。还在他受离间削职归乡期间,听说诸葛亮率蜀兵长驱直进不禁仰天长叹,儿子司马师问: “莫非叹魏主不用乎?”司马懿断言: “早晚必来宣召父亲也。”(第九十四回)他料定魏国抗拒孔明的重任非自己莫属,而当他一上前线,在具体的战斗中,总是不断地告诉部下: “吾不如孔明也!”(第九十五回)因为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敢当重任;因为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所以绝不强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他在军事上能够趋利避害,在双方各种因素的消耗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

有耐心、能忍辱必有超值后报

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思维方式。道家的人生观要求人们“知雄守雌”、柔弱处下、以柔克刚,按照这种要求,人们在社会纷争中就应当欲取先予,大智若愚,后发制人。司马懿长于谋略,在这方面他雄心勃勃,富于进取,但在他才能稍逊的军事战术领域以及他势力薄弱时的政治领域,却充分地吸收了道家的上述思想作为求胜的策略,这些思想在他身上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构成他独特的完整人格。

在与孔明的战争交锋中,他宁可穿上对方送来的女人服装,甘心受辱,也不轻易出战。甘受对方的侮辱,自然是弱者所为,但正是这个弱者,〃奇〃书〃网…Q'i's'u'u'。'C'o'm〃使咄咄逼人的强者无可奈何,强者反倒最后败于弱者。曹丕威逼汉献帝禅位,司马懿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直接出面参与,而当曹丕欲受诏承位时,司马懿急忙劝谏说: “虽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第八十回)曹丕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三辞而诏不许”的形式下然后受禅登位。司马懿建议曹丕谦辞推脱,以示卑谦处下,使曹丕在很大程度上免除天下怨谤、争取人心,从而巩固魏国的社会根基。魏国大都督曹真病重期间,吴、蜀两路兵马进攻魏国。曹睿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接替曹真之职,并准备让近臣去曹真府取来总兵将印。司马懿先前与曹真在前线产生了隔阂,因此这次他亲自前往。见到曹真,他坦然陈述了魏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等曹真表示愿推荐他接替自己职务并要交给他将印时,他却表示: “某愿助一臂之力,只不敢受此印也。”(第九十八回)最后曹真动了感情,再三相让,司马懿方接纳。这正是以卑谦辞让形式成功地达到目的的方法。

司马懿晚年在朝中受到曹爽的排挤,于是推病不出,闻听曹爽的心腹李胜要来家中探望,他干脆去冠散发,拥被卧床,并佯装耳聋,言语哽噎,声嘶气喘,作出一副病危之状。曹爽自料司马懿不久人世,遂放心无忧地率大小官僚随驾畋猎。曹爽出城后,司马懿立即发动兵变,夺取了兵权,至此魏国改姓司马氏。就当时的政治背景言,司马懿处于劣势,但他取柔弱处下、欲取先予的策略手段,大智佯愚,等待时机,终于后发制人。道家的思想熏陶出了这样一位政治斗争的高手。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

魏延的性格与悲剧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县)人。原在刘表大将蔡瑁手下。刘备从新野溃退路过襄阳,蔡瑁因降了曹操,拒不接纳。魏延为让刘备入城,砍死守门将士,去追刘备,未果,于是投了长沙太守韩玄(第四十一回)。韩玄因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关羽率兵攻取长沙,兵临城下,在韩玄要误杀黄忠的关键时刻,他砍死刀手,救了黄忠,并鼓动兵士杀了韩玄,投降了关羽(第五十三回)。刘备率兵收川时,魏延与黄忠为随军大将、多立战功,被封为扬武将军。刘备争夺汉中时,魏延配合张飞击败张郃,夺取瓦口隘,在阳平夺关截获粮草,又在斜谷界口射伤曹操。刘备为汉中王后,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命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不久又加封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前,命骠骑将军马超及弟马岱协助魏延镇守汉中。刘备去世后,孔明调魏延去南方抵御孟获,换马超把守汉中。孔明南征,魏延与赵云同为随军大将、前部先锋,屡立战功。蜀军伐魏时,魏延以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的身份,为孔明帐前第一大将,战功卓著,声名显赫。孔明临死前,将兵权交给长史杨仪,安排魏延为大军断后,魏延不服这种安排,在孔明死后截击杨仪,争夺兵权,被孔明生前暗中安排于其身边的马岱斩杀。

魏延一生的结局含有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是由他个人性格和时代精神的碰撞造成的,古老的国土还没有形成开放型的民族意识时,历史莽然地造就了一个另类的魏延。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

争强好胜的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