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 >

第103部分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油墨,一张张纸经过摇筒,印上了字,虽然没有抄些的那么漂亮,但是能看的懂,这做广告大家能看懂就行了。
    后来,秦炼又改造了摇印机,用金属做了出来,派给华记的每间办事处用,这都是后话了。
    自从华记贸易行开张运行以来,庄子上作坊的产品和窑场的定单都交于贸易行经营。梅兰妮轻松了很多。而且那些货物也不要运到家里,直接进入仓库就好。
    而仓库因为很大,所以,也租用给人存放货物。这样,贸易行一运行就赚了钱。但是任何事开头都不会很顺利的。华记的砂糖在苏州就受到了抵制。
    152 中元节会
    更新时间2014…3…14 3:00:33  字数:3024
    要做生意,一开始总要有些阻力的。
    就象他们卖砂糖,想来应该是很好卖的,因为江南人嗜甜,连烧菜都要放很多糖,那糖的用量肯定大。
    可是,开始他们找不到买家。江南砂糖生意有自己固定的圈子,外面人进来是要受到抵制的。
    尽管他们的糖质量好,价钱便宜。在苏州本地居然销不动。
    后来,他们到各商会发了广告,特别是山西那些会馆。才有人过来问及。
    还是要提到晋商,他们最善于抓住商机。苏州的山西商人不少。在商言商,晋商的确比其他地方的商人强。他们不像有些苏州商人有一种天生的地域优越感。他们在外很团结,拿买砂糖一事来讲,他们就几个人集资,购买量大了,而达到优惠待遇。买下砂糖,他们又齐心协力的运去北方。华记的几千斤砂糖就被他们买去了,等其他商人们醒悟过来,华记的两船糖早已运到北方去了。
    华记第一单砂糖生意做成了,他们立刻买了大量的丝绸运到泉州,在那里以三倍的价钱卖给了欧洲商人。
    然后又从南方把糖运到苏州。这样几次一来,做活了生意,也发展了生意圈子。
    因为,是和晋商做糖的生意,华记就和他们商量到天津去提货。这样一来,大家都省很多事。华记海运只要直接把船驶到天津就行,不用象现在这样,从上海转到苏州,再从苏州转到北方。这个建议,晋商当然愿意接受。接下来的事情是,华记和晋商合资在天津建立一个码头。
    这些事是梅兰妮出计划,于立清出面和他们商量。梅兰妮的计划并不是她个人的,而是整个华家的。
    开展北方市场也是他们的计划之一,船厂的造船用剩下的木头,秦炼拿来做各种不同类型的车。小木材做小推车,如华记仓库里用的。大点的木头做大车。他们用钢铁做车轴车轮,南方的橡胶,处理的方法粗糙了些,但也能算上是胶皮。这些胶皮大车他们要销到北方去,当然晋商们是首选推销对象。
    不要看华家银钱滚滚而来,但是花销也增大了,流动资金并没多少了。梅兰妮的压力一下子感到大了,她玩命的缂丝,这让席羽绢很不理解。
    华记开张以来,办公室的文字工作也多,传统的生意行就是有个记帐的账房先生,这人就是搞办公室文字工作的。但是把许多事和会计工作相混合,让人觉的很零乱。梅兰妮把那些个账本拿回家,分类写开,另做会计账,然后再给于立清看。于立清一看,果然清晰,只是这样的文职在苏州可不好找。梅兰妮向他推荐了席羽绢。
    女的啊,于立清很踌躇。
    “女的要什么紧,我们办公室后面有这么许多房间空着,给一间让她工作,而且她又不抛头露面,谁知道你聘了个女账房?再说,她可以每天上下班的。不在你这里住。”
    于立清听梅兰妮这样说,也就同意了。
    梅兰妮和席羽绢说起这事,席羽绢也很吃惊,她能成了华记的账房?
    “为什么不能,难道你从你家出来了,真的就找一个地方坐吃等老?既然出家了,就要干一翻事业出来,将来让你家的人都对你另眼相看。你要成为你家的骄傲。”
    梅兰妮怎么一说,羽绢还真同意了。她每天不辞辛劳的乘家里小船上下班。于立清后来给了她一份丰厚的账房工资。这是她第一次靠自己的努力赚到的。她更加投入了。
    苏州人有一句话,“房顶上生草”,来形容这家人的懒惰。
    可是,华家的房顶上不仅生草,还种草,这开始还真让人笑话了。
    到了六月,太阳如火球一样挂在天上,阊胥街上的房子原本就挤逼,这会更加闷热。可是华家的房子里温度要比其他地方低,好处一下子就显露出来。再也没有人笑话他们了。所以事情的好坏是要比较出来的。
    中元节在苏州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一般都要举行节会,所谓节会,就是三个县共同举办的一些项目,一般在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和下元(十月初一)这三县都要共同举办的节会,所以苏州人叫这三节会。
    长洲县的节会是在中元节举行。
    三个县的神仙都要请到虎丘山下集体被祭,土地神了,关公啦,药王神啦,各路神仙都来,一抬一抬的装饰的很奢华,前后还有人载歌载舞,象后世的游行,很好看。
    华家到了这里虽然听说过这个项目,但从未亲眼见过,因为到了那天,山塘河里的船接着船,山塘路上人拥着人,根本就插不进脚。
    今年,华家在自家的楼上就可以看,所以,三胞胎他们五个,邀了老师李果一起来看热闹。梅兰妮给了他们一人一个望远镜,这是从泉州过来的,华记泉州贸易公司从洋人手里买的。于立清拿着望远镜看了一会,又放下来,若有所思的看着那东西。
    这个活动,梅兰妮从没有见过,连她妈应该也没有见过,因为,四九年前,中国十几年的战乱,哪会搞这样的活动,四九年后,这种存属迷信的活动被取缔了。
    梅兰妮算开了眼了。拿着神仙在斗富,每个神仙的装饰都是他附近的居民家里借出来的,药王神最富了。浑身上下的珠宝。她听到有人说,“看,那药王神冠上的珠子有鸡卵大,恐怕皇宫里都不见的有呢。”
    有人认得那物,道,“那是杨家之物,他家去倭国贩铜时得来的。”
    又有人道,“周家那是别说了,他家的好东西只怕是连皇上也没见过呢。”
    先头那人又说,“如今可不一样了,你们看那大成坊的土地,头上那十几颗猫眼,哪里去寻?听说都是前朝宫里流出来的旧物。”
    梅兰妮突然心虚起来,放下了望远镜不再看了。
    她拿了杯子倒了茶水,坐在风口喝。于立清见到了,过来陪同。
    于立清说,“苏州人爱奢华,我们从泉州多贩些望远镜,这类的东西过来,肯定好卖。”
    梅兰妮立刻表示同意。心里对于立清欣赏起来,你看,这人看什么都能看出商机来。
    梅兰妮问起他的家庭来。
    他原来是徽州人歙县人,家里是做墨生意的。妻子和一女现在留在歙县。
    梅兰妮问,“你家没有分家吗?”问完,梅兰妮有些后悔,哪里与这样问的。
    可是,于立清答道,“我是没与资格分家的。”
    梅兰妮方知他原是庶子,庶子是没有资格分到任何家产的。一般家中嫡子多时,他们连读书都没人关心的。他是早就出来做生意了。
    梅兰妮说,“既然如此,那为何不把妻儿接出来?”
    “难道,奶奶你不知道?做大掌柜的不能带家眷。”
    这是什么规矩?这不是逼人往烟花巷里走吗?
    梅兰妮说,“我们家没有这样的规矩。你只管带她们出来,那楼上足够你们住了。何必让她们在家乡受人白眼?你也有家人在身边照应。”
    于立清一时没有说话。但是,后来到了过年时节,他还是回乡去把妻女接到了苏州。
    梅兰妮又说,“中元节后,我要和这几个少爷往江宁去了,苏州这边的事情要你多照应了。”
    古人对科举考试那是很重视的。华家有五个少爷要参加考试,那更是大事。
    所以,于立清说,“东家,你只管放心去,我会很好照应的。”
    两人又商量了一些事情。
    这时神仙也过完了,于立清早在附近的饭店定了包房,一行人都到那近水台饭庄去了。这也是梅兰妮等人第一次到饭庄吃饭。这个时代很多事是要男人出面做的。
    这个饭庄临水而筑,叫做近水台,梅兰妮想起后世那著名的“得月楼”来了。便问他们,“有没有得月楼呢?”
    李果掐着胡须,“对的果然工整,想来也是近赤近墨的缘故了。”
    李芸说道,“哪里是他们的缘故,梅娘子才华好得很,她和羽绢还做了一部弹词呐。”
    羽绢脸也红了,“那是玩笑的,哪里上的了台面。再说,也是多亏了你的润色。”
    李果感兴趣了,“哦?怎样的弹词,我倒要听听了。”
    梅兰妮道,“就要长途跋涉了,在那伤怀日寂寞时,不妨让李芸唱与你听,她学会了全本的。”
    李果要和学生们北上,费用自然都是华家出,但是李芸并不知道,华家也愿意出她的旅资。现在听了梅兰妮这样说,兴奋的脸都红了。
    对于梅兰妮来讲,她也要和孩子们一起去,如果李芸不去,她一个女的怎么都不方便。
    菜上来了,有太湖白虾,清蒸太湖白鱼,水晶淆肉,茭白蟮丝,松鼠鳜鱼,鲃肺汤等苏帮菜。很和时宜,时立秋已过,秋风初爽。这样清淡的菜肴很和胃口。在没有味精的时代,充分体现出食材本身的鲜味,这在梅兰妮他们的时代,大多数饭庄是做不到的。
    153 来到江宁
    更新时间2014…3…15 3:00:34  字数:3236
    前几年,家里孩子还小时,梅兰妮心里盼望着日子过的快些,好让他们快些长大。而如今,梅兰妮觉的日子太快了。她的那套月曼清游图,到底还是没与完成,他们就要起身北上了。
    梅兰妮整理行装,吩咐家事。忙忙碌碌,唠唠叨叨了一番。
    早查了黄历,七月十七日这日“宜出行”。在这天卖舟北上。雇的还是老熟人黄家平和他朋友的船。两只船一前一后的离开苏州去了江宁。
    沿着运河北上,梅兰妮等也算是故地重游。一路北上,梅兰妮也是感慨极多。但是到了常州一带,她还是有点心虚,特地吩咐三胞胎少在那里露面。她自己也不出船舱。
    从苏州到江宁,船快的话,也就五,六天功夫。
    到了江宁码头,老乐已经雇了车马,在那里等候了。老乐是先几天过来了。梅兰妮和黄家平讲好,等发榜时再来接他们,梅兰妮说,“如果有一人侥幸上榜。那就得麻烦你和我们去一趟京城了。”
    黄家平道,“有你这句话,我还是准备跑一次京城吧。都说你家的几个是文曲星,他们考不上,谁人能考上?”
    人道,千错万错,马屁不错。梅兰妮明知道这话是奉承话,还是听的心花怒放。
    把行李带到了钓鱼巷,进了大门,向东拐,又进了一个侧院,那侧院也有两进,他们租的是这个侧院。
    外进是三间倒座河房,里进是两间房间再加一个小厨房。收拾的还干净。
    院中也有几杆竹子,一,两块湖石,外院还有一棵老树。最难得的是这厨房前还有一个小水井。
    这时节的房子非常紧张,四下里都住着赶考的秀才,正院也是住满了人,有些人还在院子里哼哼卿卿的读文章。
    还真有一种大考将来的紧张气氛。
    学生和老师分住三间倒河屋,女眷住里进,梅兰妮住了一间,李芸和篆儿住了一间。
    老乐早在饭店里定了饭食,这时已由店家送来。坐了几天船,大家都疲劳了,吃了饭,梳洗了一下,早早的睡下了。
    这个时节这里的人虽然多,但比起上海那七十二家房客和北京的大杂院来,还是小巫见大巫的,所以,梅兰妮和三胞胎都没有心理负担的睡了。倒是李芸可能从没有住过着样逼仄的空间,老觉得那墙外的人都能破墙而入似的,一夜倒不曾睡好,第二日带着两只熊猫眼起床了。
    原来,那老苍头不住在这里,他家就在巷子里,老乐和他讲好,女眷到时,请他的家主婆来做些日子的高妈。
    苍头姓张,那张妈妈清早过来,帮着烧早饭。梅兰妮因为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清早,听见大门外有响动,便开了门,见张妈妈在外,因老乐事先讲好的,梅兰妮放她进来。关了门,带她到了小厨房。一起烧了洗脸水,做了早饭。梅兰妮收拾了一下,就和张妈妈一起去逛菜场了。江宁的菜市也和苏州一样,都是巳时就结束的。
    卖了菜和早点回来,大家都起来了,梳洗后,吃了早饭。老乐拿着包裹就要去江边,乘黄家平的船返回苏州。
    休息了一晚上,李果又有精力折腾学生了,上午把他们关在房间里,出了题,让他们做文章。他自己倒是坐在院中老树下乘凉。
    昨天忙乱,梅兰妮都没有注意这是棵什么树,今天闲了,她抬头一看,满树的小花苞,有一丝丝的香甜的味道,正是桂树。梅兰妮这才觉察的老乐租这小院的用心良苦。
    李芸出来,见李果喝着茶,拿着书在看。便问他想不想出去走走。
    李果说,“这江宁我是来过许多次了,这夫子庙那里的书肆倒是可以去看看,有时能掏到好书。”
    梅兰妮有很多事情要干,就不和他们父女同去了。
    李果,李芸带着篆儿去逛夫子庙街去了,丢下几个学生自在房里写八股文。
    梅兰妮这边忙着洗衣服。洗完衣服又忙着准备午饭。打扫房间,整理行李。足足忙了一个上午。
    等李果父女带着买到的书回来时,几个学生的文章也做好了,梅兰妮的午饭也做好了。
    古人吃饭也是男女有别的,李果和五个学生在河房里吃,梅兰妮和李芸,篆儿就在厨房里吃。梅兰妮让张妈妈也一起吃,张妈妈告了罪,自端了饭菜在一边吃了。
    李芸见桌上的菜肴有,毛豆炒芋艿丁,咕咾肉,八珍豆腐,再一个绿油油的小塘菜,加上雪白的鲫鱼汤。
    李芸虽然和华家交往经年,但是吃梅兰妮做的饭菜是第一次,不仅大大的赞赏了一番。
    梅兰妮很不以为然的说,“女人嘛,就要上得了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