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 >

第123部分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不去赎人,他就把抓到的人站站笼。那个站笼几天就能把人站死。逼迫着家属卖产赎人。当然,讼棍们挑选的人选都是有些资产的。那些无产者,就是站死了也没有人来赎的。
    华记的小孤山客栈,那地方应该是云中县和西宁县的交界处,严格来讲,是属于西宁县的。其中有一部分土地是属于云中县的。
    一日被人告发,说是客栈藏有私盐。
    云中县令立刻将掌柜捉去,罚以重款。
    云中,西宁两县的县吏与范大娘等都有交情。通过打点,倒没让张掌柜吃什么苦头。
    同时,也把事情的经过弄明白了,因为本县的人大多都移居其他地方了,油水已经不足了,听说华记客栈在赈灾,觉得定是油水肥厚。所以,索要赎金也很高。要两千两银子。
    华记不能看着自己的员工受难的,赎就赎吧。他们没出面,请了西宁县的老吏出面,带着钱财将张掌柜赎了回来。
    而云中县令同时财源大开,过路的商人都有重金相赠。
    胡邦锦每天数着数目庞大的金银珠宝,数到手酸。天天看着那些财物,拧着自己的大腿,担心自己在做梦。
    相隔不远的大同知府的日子难过了。他家遭窃,损失惨重。正在调兵遣将的捉拿盗贼。
    他也不是糊涂人,要从他家的库里运走这么庞大的财物,那决不是小偷小摸的事情,一定是有组织的,想到这么一个强大的组织,盯在自己的身边,那心情是坏到了极点。心里没有了一丝的安全感。
    政府机关的人也不全是吃白饭的,几天后,他们就调查到了,云中县令发财的事情。
    更有过分的事情,是县令的太太近来向人炫耀的玉马,和翡翠萝卜就和知府失窃的一模一样。
    但是,大同知府刘庆斋是个聪明人,怎么说他也是两榜进士出身,这点小花样能看不透?那云中县令摆明是被人栽了赃。
    谁在后面做这事?依着他的性子,就要清剿这类匪人。竟敢动到他的头上!
    可是,他的师爷阻止了他,劝道,‘那些人并没有把财物运走,而只是送与那云中令,这其中的意思到要好好领会领会。这种明显的栽赃,就是要向我们说明,他们希望云中令换人。云中令虽然能干,但是到底还是太贪鄙,难保不出事。俗话说,千里为官只为财,我们只要把那财物安全取回来,把云中令换了。那些匪人哪里还会找我们的麻烦?‘刘庆斋深以为然。只是把失窃单子交给的云中县。
    胡邦锦拿到了知府的失窃单子,看了后,汗流浃背。上面的东西都可以在他收的礼品中找到。他找到了体己人,把这事一说,还有谁不明白?
    问了下面收礼的人,又都讲不明白个三六九,只知道是按照原来的规矩办事。至于留下的那些名号,谁也没心事推敲了,百分之一百是个假名。
    胡邦锦虽然贪,但是也知道,没了职位,贪也没处贪。所以,还是照着单子上的物品,又加上了些,送到了知府衙。
    大凡贪婪之人都是这样,没经手过财物还好,经了手再出去那就象是割了肉一般。
    胡邦锦相比着知府,觉着自己还是太清廉了些。正想着如何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办法。他受到了知府弹劾。
    ‘那云中县令这次到头了?‘梅兰妮问。
    ‘那是自然,但是,还有一事也很棘手,刘知府知道身边有这么强大的黑恶势力,你说他会怎么办?‘边峰说。
    是啊,任谁也吞不下这口气吧。接下来应该是打黑了吧?
    边峰说,‘所以,要发动群众,把他身边能腐蚀的人都腐蚀了。知府衙,县衙里的一号,二号们可能是派来的,但小吏们大多都是本地人,俗话说,铁打衙门,流水的官。范大娘她们早把那些小吏们都收买了。现在只要他有个风吹草动,我们立刻就知道了。在抄胡邦锦家前,我们已经移出一些财物,那些全都用来打赏有关人员。现在的情形是栽了云中县令,肥了大同府。我真正过了一把打土豪分浮财的瘾。‘梅兰妮想,只有边峰能想出这么磋苛的办法。
    ‘范大娘她们都好吗?‘梅兰妮问道。
    ‘她们都没事。范大娘对洪门的事情最积极。能海师兄已经为她们主持了入门仪式。如今她们都是洪门弟子了。收在了能海的名下。‘梅兰妮想,比起边峰还是小了一辈。
    问了一些关于范大娘她们的事。边峰话头转到另一家范姓的家族上去了。
    在北京地区,最大的皇商就是范家。范家祖籍是山西介休,现在的大本营在张家口。他家几乎垄断了皮革和东北的药材生意。
    范家的第一代掌门人范永斗是个极有胆色的生意人。明末,他和其他七个晋商家族一起和满清做生意,为满清提供军需物质。为他们打败明朝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以,当满清占领中原后,为了表彰这八大家族对大清建国的贡献,清朝把北方边境的贸易经营权全部给予了他们,不许他人染指。具体做法是发给晋商龙票,凭龙票进行边境贸易。
    范家是其中的最杰出的。
    范永斗的儿子范三拔生有五个儿子。其中以第三个儿子范毓馪最为出色,成为范家第三代的掌门人。他在雍正年被赐正二品,成为清朝的第一个‘红顶商人‘。
    ‘这么多的商人,为什么只有他有品阶?‘梅兰妮不解地问道。
    ‘许多商人都有品阶,这些都能用钱买到的。但是红顶是正二品。这样高的品阶是不能买到的。‘边峰显然做过功课了。
    ‘那为什么只赐于他正二品?‘
    ‘那是因为范家在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中,运送军粮,立下了功绩。康熙三十五年,对准噶尔的战争,运军粮的费用为一百二十两银一石粮,费用极高。到康熙六十年时,范毓馪向朝廷申请承办运军粮之事。他只用了原来的三分之一的费用运粮。到了雍正年间,朝廷出师西北。怡亲王允祥推荐范毓馪为大军运粮。而范毓馪没有辜负十三阿哥的推荐。在他的兄弟的帮助下,他运粮根据粮食的多少,道路的远近,一石粮的运费从十一两五钱,到二十五两不等。比上一次花费还要少。为朝廷运送了百多万石粮。为国库节约的几百万两白银。所以雍正赐他太仆寺卿,这当然是个虚位,但是也是个二品。而且他的祖父,父亲也被追封为骠骑将军,奉直大夫。祖母,母亲也追封夫人,宜人。‘梅兰妮虽然搞不懂这些官职,封号,但是也知道是范毓馪为清廷立了大功得到了赏赐。
    边峰继续说道,‘如今,范毓馪年事已高,范家由他的小儿子范清注担任掌门。‘梅兰妮对于各类的政治斗争,不是高手,但是,这些年来任华家的掌门,锣鼓听音的本事还是长了些。范清注以幼子的身份出任掌门,他一定有过人的地方。边峰特意的提到范家,一定是华家的生意和他们有了关联。
    果然,边峰说,‘中原盐基本上被范家控制。皮草生意也要看他们的脸色。东北的草药大多数是通过他们经销。‘‘你不是说他们一共有八大家族吗?那七家怎样情况?‘梅兰妮问。
    ‘经过了一百多年,那七家的气数也差不多尽了。如今是范家以百年大族的身份独领风骚。重要的是,他们是隶属内务府,和皇权相比,他们是弱者,如果和一般的生意人相比,他们又是强者了。他家百来年都是走的官商结合的道路。如今,他家有功名的还有十多个人。‘梅兰妮懂了,如今华家想在北方开展皮草生意,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范家。相比范家的行商路线,华家选择的是工商农结合的道路,虽然,他们也有子弟考了功名,但是,这只是过渡。他家在北方销的都是自家生产的产品,如豪车。如果是日用品的销售,他们就很可能遇到阻碍了。
    ‘如今,却有一个机会,‘边峰道,‘范家的新掌门人要插手江南的洋铜生意。他们正在和浙商竞争洋铜的经营权,这样一来,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江南,我们正好趁这个机会开展北方市场。‘183 第一次电波传递
    以梅兰妮对边峰的了解,他是不会有如此敏锐的商业头脑的。"这是秦炼的计划?还是能海的?""是大哥的计划,能海这几个月在北方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可行。"梅兰妮点点头,"那现在我们要做些什么?""要你出面组织商务会议……"边峰的话还没说完,传来了常婶惊喜的声音,"夫人,朵姐儿和小少爷回来了!"常婶很喜欢三胞胎。尽管这世三胞胎出身于江南,但是他们的北京情结十分强烈。他们喜欢北京的环境,爱听当地人的说话。所以在家里,他们和常保及常婶话最多,没事就去找那对夫妇乱聊,不是为了谈论什么,而是为了听那老北京的音。而常保和常婶对这三个小进士非常有好感。
    常婶常常念道三胞胎,"你看那么小的人儿,魂都还没长齐全,就已经能考上进士,人家可不就是聪明,那北京话说的,和咱京里的人差不多。"梅兰妮听到这话,反应就是低头闷笑。
    叶,屈二人的北京话当然是很有问题的,平舌音,卷舌音绝对是不分的。和他们交流,常婶常闹误会。就是梅兰妮自己也是前舌音后舌音讲不好,但是比叶,屈二人要好很多。好在叶,屈二人已经在江南生活过了几年,三胞胎常用官话培训他们,比起其他从岭南来的人,他们的北京话已经算是讲的很不错的了。
    听说齐逸来了,梅兰妮高兴的迎了出去,她和齐逸之间的感情最好。并且私下她常常认为这个家靠的是齐逸的缘分组成的。
    齐逸带来了惊喜,他带来了原始发报机。
    常婶瞠目结舌的看着眼前的黄头发蓝眼睛的洋人。
    那人正用生硬的汉话对她打着招呼,"你号。"见到梅兰妮和边峰,齐逸对那个外国人介绍了母亲和哥哥。
    于是。他们听到了"你号嘛。"的问候。
    他们都对洋人说,"how do you do?"那个洋人的嘴咧开了,流利的回答。"how do you do?"跟出来看热闹的和娘,见到这个英国人。被他的黄头发蓝眼睛吓了个不轻。她站在梅兰妮身后看着他手划出一个弧度鞠了一躬,梅兰妮和梅朵屈了一下膝,双方都说什么"油"什么的。和娘猜想这一定是洋人的问候语。
    洋人的中文名字叫艾思德。
    艾思德是英国人,喜欢异想天开。他一直想要解决远距离的通讯问题。他的设想还是很原始,设想造出一部二十六个字母的静电打字机,通过特殊的密码来传递消息。可是没有人对他赞助。英国的商人也是很算计的,对与还没有成功的东西。他们是不与考虑的。这年头打字机还没有出现呢!
    在英国连连碰壁后,艾思德跟着船队出发到远东,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改进船队间的联系。这年头,船与船之间。白天是用旗语联系,晚上有时用灯光。这两种的联系方法都有距离的限制。尽管这时已经有了望远镜。
    艾思德和船队来到泉州。在泉州的华记贸易行里,,同行的船长开玩笑的对贸易行的掌柜说起了艾思德的狂想。
    谁知,那贸易行的郝掌柜非但没有笑,还很对艾思德很尊重。因为他们的少东家就在进行远程联络的工程。
    听到有人和自己一样。艾思德欣喜如狂。原来这世上还有和他一样的人。
    艾思德当即表示要认识贸易行的少东家。
    卫掌柜把艾思德的要求带去了琅琦,泉州和琅琦之间隔几天就有船来去。
    楚濂亲自来到泉州见艾思德。
    艾思徳见到这个少年人,抓狂了,这太离谱了。如此的年轻!
    可是,两人交谈之后。让他感到了不可思议。
    艾思德跟着楚濂来到琅琦,受到了华氏兄弟的欢迎。
    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岛上唯一的外国人,在琅琦已经有从岭南其他地方过来的传教士们,秦炼开了家医院让他们工作。大清的皇帝已经严禁传教了。他们这些人离开又舍不得,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足的国家。留下又没法生活,这个时代的传教士都很有才能,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自己也是多才多艺,为了应付远东的原始(他们很多人没想到中国的文明是如此的发达),所以都有一定的医学常识,有些人本人就是医生。现在有一家医院让他们发挥,他们还是很愿意的。在给病人看病的同时也带来了上帝的福音。在中华的滞留也成了名正言顺。
    艾思徳没有想到的是华氏兄弟的科技水平已经超过了他的认知。
    关于牛顿,关于哥白尼,华家兄弟们都不感到陌生。在他还局限于静电的设想时,他们已经在开发无线通讯了。
    当然,西方的电磁之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这时才还没有出生,要到一百三十年后他才发表了著名的<论电和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而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岛上,正应用着这个设想。
    大胆的理论把艾思德给雷了个彻底。他顿时心甘情愿的留下来做这个十几岁少年的助手。
    而且,楚濂的英语也很好,和他交流起来没有太大的困难,就是一些代词的说法有些不同,他从不说"thou",只说"you",不会用"thee"。(前者在古英语中相当"你",后者相当"您",再后者是你的宾格。)
    楚濂原本需要助手,现成的人来,当然愿意,至于说起这项技术,原本是来源于西方,所以,就接纳了他。
    更让他雷倒的是,当他才说出静电打字机的构想时,那少年已经画出了打字机的草图,比他的设计要合理的多,而且键盘的排列已经安放托当,大写键,小写键的安排也非常合理。艾斯德心服口服,认定了这世界上是有天才这一说。
    洋人被安排在客栈的独立小院住。电台安装在华宅的西南小院里。
    和娘看着一些人把几个木箱子搬进那个小院,从里面拿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齐逸和艾思德上窜下跳的安装着。最过分的是那个洋人还上了房顶,在屋顶上竖立着一根金属架。
    梅兰妮说,那是天线。
    和娘知道按照以往的教养她是不应该呆在这里,但是她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再说了,梅兰妮和梅朵也在一旁看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