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刺梨花开又一年 作者:朱杨(晋江2012-08-23完结) >

第3部分

刺梨花开又一年 作者:朱杨(晋江2012-08-23完结)-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燕将煮熟的素菜端起来之后又顺手拿了一个丸子,出门喊苏爸吃饭去了。
  “爸去看秧田去了,你让他赶紧洗手回来吧,就说我的饭已经做好了。”阿藜朝着二姐的背影喊道。说着她开始做白菜汤,这个没啥讲究,一会儿就好了。
  不一会儿妈妈也回来了,她扳了好多玉米玉米回来,说是小燕难得回来一趟,正好明天多煮一点带回去吃。苏妈帮着阿藜将桌子搬到院坝里,刚刚将菜都摆上,远远的就看见爸爸回来了。她连忙去把碗筷取出来,再顺便把下午买的卤肉和凉菜拌来了之后端出来。
  大哥端着饭碗过来的时候,她们正吃得开心。有好吃的卤肉,还有阿藜做的奇怪的土豆丸子,表面脆脆的,里面却是嫩嫩的土豆泥,撒上细细的辣椒面,滋味很不错。吃完饭再喝一碗小瓜煮出来的甜汤,别提有多痛快了。阿藜现在也懂事了,苏爸心里想到。
  “这个丸子做的不错,三妹,你又发明新做法了?”大哥夹了一个丸子一边吃着一边问道。村里民风比较淳朴,像这种端着饭碗吃吃这家吃吃那家的的情况很常见。
  大哥苏军跟他们家关系很好,爸爸在大妈(即苏爸过世的前妻)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因为大妈没有孩子,婶婶将他送过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来妈妈嫁过来之后,婶婶就把他要回去了,从那个时候她就不太喜欢妈妈,在看到妈妈连着生了三个女儿之后,她心里更是看不起这一家。不过大哥还是很敬重爸爸,毕竟他小时候是爸爸像亲儿子一样带大的,虽然现在是大伯了,还是不能抹杀掉那份养育之恩。而且,当年他结婚的时候起房子土地不够,大伯话都没说就跟他换了一块地,他现在都很感激。
  “恩,我就是吃土豆丝,土豆片,土豆块都吃腻了,就想出了这种做法,味道还行,大哥你多吃几个。”幸亏她从小就喜欢捣鼓这些吃食,这句话并没有引起大家的丝毫怀疑。
  “很好吃啊,很得大伯娘的真传,以后要是谁娶到你就有福气喽!”苏军笑道,他这个小妹妹人不错,学习很好,就是有些顽皮。
  “那是,也不看看我是谁。”阿藜边喝瓜汤边答道,院子里凉风习习,真是舒服极了。
  “大奶奶啊,苏婷她妈也煮小瓜,但是为啥感觉没你家的甜呢,她加了糖也不是这个味儿。”苏婷是大哥的女儿,现在十岁,跟阿藜还算比较投契。他还有一个儿子,今年也七岁了,每天光着脚丫在外面跑,也不穿鞋,直到上学了看人家都穿着鞋之后才回家嚷嚷着说自己也要穿鞋。
  “你跟小英说不要直接用刀切,拿刀背拍成块用手扳小就行了,不用加糖,切出来的煮来就不太甜,加糖就变得更奇怪了。”苏妈慢慢的解释道。
  果然生活处处皆学问啊,阿藜感叹道,她妈妈真是厨艺高手。
  
  




☆、插秧1

  吃完饭阿藜看了一会儿电视,就回自己房间去看书了。阿藜的学校放五一,一共给了足足七天的时间,也好方便孩子们帮着家里干农活,不过老师还是布置了很多作业,这要是以前这些作业完全难不倒她,但是现在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该忘的不该忘的她几乎都还给老师了,只能一边拿着课本一边慢慢的做;房里的灯泡光线很暗,这让习惯了学校里白炽灯管的她很不适应。这个房间是她和二姐两个人用,大姐在另一间,不过现在大姐不在家,所以二姐去了那边睡。二姐这次回来,也是因为明天家里准备栽秧,她回来帮把手。她现在打工的餐馆管吃管住,就是钱不多,一个月才一百块。
  苏燕这两年也存了一些钱,她打算明年去读一个计算机出来,现在城里已经有这个苗头了,相信到时候工资会比现在高很多。当年中考没考好,她也不怨爸妈没让她继续读,小妹的成绩比她好多了,将来肯定有出息的。不过这个想法她还没跟爸妈说,阿藜因为纠结于自己的作业,加上时间过去得比较久,也暂时没有想到,如果她知道的话,一定不让姐姐花这个冤枉钱,她教就可以了。
  唉,这些作业真烦人,她这辈子绝对不考研了,太痛苦了,阿藜暗暗想到。
  苏妈早早的睡了,因为明天家里请人来帮忙,她要早起给人做早饭。平常的话,阿藜的村子里都是一天吃两顿的,早上十一点左右一顿,下午五点左右一顿。如果家里有客人,比如请人帮忙干农活什么的,就要另外准备早饭和晌午,一般都是面条,饵块之类的。所以苏妈明天一共要做四顿饭,她跟苏燕说了一会儿话就去睡了,好为明天养精蓄锐。十来个人的饭,不是阿藜这种小打小闹可以搞定的,所以她也帮不上忙。苏爸则在客厅里看着电视剧,家里的彩电是阿藜大舅从城里淘来的,色彩还很好。他心里有些奇怪,这三女儿以前一放假天天看湖南台,每次都要跟他抢遥控,今天居然乖乖的去看书了?不过他也乐得自在,这个地道战可比那个什么大本营的好看多了,那些什么主持人观众尤其是那个李湘,完全是一群疯子。姑娘家还是文文静静的好,像老大就不错,也不怕生,老二的话就太文静了,说话细声细气的,也不好。老三呢,太调皮了,简直像个男孩子,以前每天不到天黑不归家,最喜欢洗完脚之后把脚藏在他的背后和沙发之间,说是那样比较暖和,现在她也不那样干了,还真是有些怀恋那个调皮的小猴子,不过还是现在的样子好。苏爸在心里想着自己的几个女儿,心里乐呵呵的;虽然没有儿子,但他觉得这几个女儿也可以让他老怀安慰了。
  
  第二天大家都起了一个大早,阿藜毫无意外,还是被苏妈叫醒的。她刚起来,爸爸请来帮忙的人就都到了。说起来他们家那么大家子人,居然还要请人帮忙,让人看了都奇怪。但是为什么隔壁小叔家不来帮忙呢,一个原因是他们家这几天也要栽秧,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她的婶婶。阿藜最讨厌这个婶婶,小时候她做了什么好吃的,只要看见远远她们家几个去了,就赶紧把门关上自己吃独食。其实那些东西阿藜她们家自己也做,而且花样多多了,谁贪她那一口,真是小家子气。本来大哥昨天过来就是来说要过来帮忙的,后来被她叫去了,说什么他们家也要明天栽秧了云云,阿藜想到就气不打一处来。
  吃完早饭之后,阿藜和二姐就跟着爸爸请来的几个人一起出发了,妈妈留在家里做饭。
  载水稻比较麻烦,一共有两次移栽。首先要在三月份的时候用泡好的稻谷在地里育苗,待到秧苗长到十来厘米的样子,就要把它们移栽到水田里去。这个移栽也有讲究,一般是要拉着线种成一排一排的,行间距大约四十厘米的样子。等到五月份的时候,家里的土豆还有第一茬玉米都收得差不多了,正好把长大的秧苗移栽到家里所有的水田去。这次移栽还是要拉着线栽成一行一行的,而且间距还要大些,太迷恋水稻长不好。阿藜不是种田专家,并且上高中以后每年夏天她都不在家,这些都是她凭着记忆想出来的,不过怎么也种了这么多年,应该不会有错。
  她这次主要负责的就是拔秧子,顾名思义,就是把水田里的秧子□,然后捆成小捆小捆的,等着爸爸用板板车拉走。这个活算是比较轻松的了,她和二姐一起拔,没多会儿就拔了一车。
  爸爸他们刚把这车拉走没多久,大哥家的两个孩子跑来凑热闹,一边脱着鞋袜一边嚷嚷着要下田。这个活虽然不麻烦,但也很累人,而且,如果力道掌握不好的话,很容易把秧苗拔断。况且,这个季节田里总是很多水蛭,她们管这种水生动物叫蚂蝗,蚂蝗很容易爬到人的身上吸血,而且还会顺着人身体上的小孔比如鼻子什么的爬到人的身体里面去,她以前就听说有一个小孩被蚂蝗从耳朵里爬进去,因为这个东西很小,家人也没发现什么异样,但是等到出问题的时候送到医院,孩子已经不行了。据医生说他的身体里全是蚂蝗,血都被吸干了。而且,蚂蝗是用刀切都切不死的,只要它还有一部分在,就会像壁虎一样长处新的来,阿藜她们一般用盐来对付它,有时候在自己的脚上发现了蚂蝗,往上面撒一些盐,它就自己滚下来了。
  所以她不敢让这两个孩子下来,虽然她现在才比人家大几岁而已。
  “没事,我前两天还帮我大姑妈家拔过,不怕得。”说着苏婷就从田埂上走了下来。阿藜姐妹看她已经下来了,只好由着她,不过苏明她们是坚决不让她下来了,气得他只好蹲在田埂上抗议。
  苏燕一边给苏婷示范,一边提醒她随时注意脚上有没有蚂蝗。苏婷虽然人小拔得有些慢,但是也抵得上半个大人了,三人一边拔秧苗一边唱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很快又拔了很多。因为苏爸的车还没回来,秧子□不能放太久,不然就蔫了,她们决定上岸歇了一会儿。
  三姐妹刚刚穿好鞋子,苏明就跑过来说自己要去摸鱼,阿藜无奈,只好领着他去拿家里的爸爸用竹篾编成的篓子,苏爸的手艺很好,家里的背篓,篮子什么的都是他用竹子编成的。秧田离家也不远,五分钟就到,回到家的时候妈妈正煮好了昨天扳回来的玉米,她洗了手拿起一个就啃,嗯,很香,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苏明看着有玉米,也不去摸鱼了,跟阿藜一样拿着一个玉米啃了起来。
  “妈,我去把姐和小婷也喊回来吧,吃完我们好接着去拔秧子。对了,要不要给把他们那里送点过去。”阿藜边吃边问道。
  “嗯,你去把她们叫回来吧,你爸那里不用送,等他们回来拉秧子的时候我弄个桶放上面一起拉过去。”苏妈看着女儿满足的啃着玉米的样子,笑着说道。“你们也别太累,我看你们拔得蛮快的,远远看着都去了一小半了,估计中午就可以拔完了,没事得,慢慢拔。”
  阿藜回去叫了二姐和苏婷来吃玉米,苏婷开始还不愿意,说什么还没干活就要吃东西了,二姐和她只好把她拖了过来。十岁的小孩子,哪里有不爱吃零嘴的,连阿藜这个活了这么大的人也喜欢每天吃点小东西,何况她!
  她们一人吃了几个玉米,又回去继续拔秧子了。中间爸爸又来拉过两回秧子,顺便把苏妈煮好的满满一大桶玉米也一起拉了过去。
  中午饭做得比较简单,四菜一汤,因为早间吃过早饭,又吃了几个玉米,所以大家都吃得比较快。请来帮工的人估计想着早点结束也好早点回家,吃完午饭就匆匆忙忙的继续去栽秧了。阿藜她们三个人帮着苏妈收拾了碗筷,也继续拔秧子去了。苏明呢,自然是拿着小竹篾摸鱼喽!
  中午的时候她们果然把要用的样子都拔完了,做晚饭还早,三人就去结伴看苏明摸鱼。阿藜她们家门口就有一个小鱼塘,里面有很多腐木,因此有很小鱼在里面,苏明就是在这个小鱼塘里摸鱼。
  苏燕带了一个更大的竹篾篓子,苏婷则拿了一根竹竿,苏茨藜呢,则带了一个塑料盆。嘿嘿,两人虽然不下水,但几乎都是看着苏茨藜摸鱼长大的,必备道具什么的还是知道的。于是她们三个人,苏茨藜寻找鱼多的地方加指挥,苏婷负责赶鱼,苏燕负责在鱼儿游过来的时候及时抬起篓子,三人分工合作这样反复几次,她们带来的小盆里就装满了几百条的小鱼,虽然最大的也只有一根指头那么宽,但是密密麻麻的一片已经让旁边摸了半天只得几尾小鱼的苏明羡慕得不行了。苏明抢了苏燕手里的大篓子,继续摸鱼去了。但是他一个人手忙脚乱的,力气又小,哪里比得上两个姑姑和姐姐通力合作的成果。
  苏明很不服气,怎么他也是男子汉一条啊,居然比这些弱女子差了。
  “哟,就你这小身板还男子汉呢?”苏燕笑着说道。
  不过三人还是把盆子里稍微大些的鱼挑出来给了苏明,剩下的小的都放生了。她们都不小了,早就不玩鱼了,主要是暂时没啥事儿干,打算帮帮苏明而已。
  三人正说笑间,就听到苏妈喊她们了。
  阿藜正奇怪,苏妈不是说暂时没啥事了吗?
                          
作者有话要说: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历史上以自然捕捞为主,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南方在1995年前后,开始捕捞自然苗种,首次进行人工饲养,获得成功。北方地区因苗种和技术原因一直未有养殖。
路过的筒子们多提建议哇,拍个砖也好哇,求收藏,求评论~~~




☆、插秧2

  苏茨藜她们一行四人回到家,才进门就看见婶婶坐在屋里啃玉米。
  “小婷,你奶奶来叫你们回去吃晌午饭。”苏妈对苏婷和端着小鱼的苏明说道。
  “我说你们两个跑到哪里去了,原来去摸鱼去了,家里那么多活不去干,在这里瞎混。”说着还白了苏燕苏茨藜一眼,那眼神明显就是说她们带坏了她家两个孩子。
  “婶婶,小婷她们很乖的,今天还帮我们拔了好多秧子呢。”苏燕看不惯老人这么训斥姐弟两个,出口说道。她这话不说还还好,一说完就看到婶婶的脸色都变了,二话不说拉着两姐弟就走。苏茨藜赶紧追上去让两姐弟晚上一定来吃晚饭,她们这里的规矩,帮忙了一定要留人吃晚饭的。“婶婶你也来啊,她们今天帮了大忙了。”她知道她想什么,不外乎就是嫌苏婷帮她们拔秧子了。
  话说这边钱氏(苏茨藜婶婶叫钱金花)拉着两个孙子,一边走一边数落道:“人家给几个包谷(就是玉米)你们就替人家卖命啊!咱们家又不是没有,真是一点心眼儿也没有。还有,苏明,你的衣服怎么都弄湿了,她们姐妹是不是欺负你了?”真是不让她省心,这杨氏(即苏妈)自己生不出儿子,就开始使唤上她们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