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到古代搞建设 >

第111部分

穿到古代搞建设-第111部分

小说: 穿到古代搞建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点。吴国的盐根本就不愁卖不掉。”

关卡虎贲头目这么一说,武商人的感觉更加不好,就在武商人还想跟虎贲头目多探听点消息时,虎贲头目远远跟一位从吴国边境来的锦衣人行礼,锦衣人骑着匹好马,身边有五位随从,随从也骑着马。“卑职见过子爵大人!”

“嗯。”锦衣人鼻子哼了一声,显得无精打采。

“大人,武某这里有礼了!”武商人认识这位锦衣人,锦衣人是赵国王族宗亲,封地靠近卫国,赵王取消大臣的封地后,锦衣人的封地被王庭收回,只是爵位之外的私田得以保留,锦衣人的私田有几千亩。

“原来是武东家。”锦衣人抬眼,发现面前的中年胖子是赵国最富裕的商人。

“大人去吴国咽喉口城池有何事?”武商人很奇怪王族宗亲显贵会在寒冬季节跑到边境,没听说这个宗亲经商啊。

“唉,一言难尽。”锦衣人摇头叹气。

“大人,不如我们去客栈说话。”武商人见天色要黑,咽喉口城池必定已经关闭城门,只能先在赵国边境处的客栈住下,赵国边境处的客栈是专门为往来商人建造,原来住得满满,现在冷冷清清。锦衣人刚从咽喉口城池归来,武铣想从锦衣人那里听到吴国的消息。

“天寒地冻,可饮酒叙话。”锦衣人对武商人也有所求,欣然应邀。

客栈店主见来了一大队人马,喜出望外,最近他的生意越来越差,客栈店主天天对着空空的大堂叹气。

客栈房间升起火炉,武商人叫了酒菜跟锦衣人对饮。

“武东家来此地是想采买货物吗?”锦衣人一杯热酒下肚,感觉寒气驱走了一大半。

“怎么,不妥吗?”武商人听出锦衣人言词中有种意味。

“不错,很不妥,武东家是白袍一趟了,上个月开始,吴国不向赵国出售任何东西,吴国那边的关卡也跟咱们这边一样,不许任何货物通过。”

“这可如何是好?王都要无盐可用了!”武商人那个后悔,他的商队从吴国盐商那里购买了大量食盐,因为盐商手中货源充足,武商人将盐贩运王都的食盐全部出手,要早知道咽喉口边境会封锁,贩运到王都的食盐就囤积待价,现在王都食盐价已经翻了两倍,看情势,这价还得再涨。

“哼哼,想我们英明神武的太子肯定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锦衣人几杯热酒下肚,说话开始不顾忌。

“大人来此何事?”锦衣人是宗亲,辈份比赵轩大,对赵轩发几句牢骚没什么事,武商人却不敢这么做,他的家族依赖武铣得赵轩信任,才在赵国上流社会有一席之地,赵轩是武氏家族的靠山。

“唉,我是来找吴国西北郡守霍郡守的,想让霍郡守通融,不要阻止商人收购吾农庄上的棉麻,可是西北郡守却托辞吾太子不让吴国商人去经商,他无法可帮。”锦衣人三千多亩的良田种植的都是棉花和亚麻,种植棉花和亚麻卖给吴国商人获得的收益比种植小麦和粟米多一倍。

武商人听完一惊,他知道赵国东部靠近咽喉口城池的贵族庄园都种植这两种作物,如果吴国不收购的,这些作物光凭赵国手工纺织是纺不掉。周围诸侯国纺织工艺都差不多的落后,也不需要纺织原料,这些封主收获的棉麻无人采购就得烂掉。

“太子毕竟年轻,做事冲动。”锦衣人边喝着酒边打量武商人神色,他想武商人回去说动武铣,由武铣向赵轩进谏,想法劝说赵轩改变对吴国的边境政策。

武商人因为赵轩派大军封锁咽喉口边境,经济上受到巨大损失,早就对赵轩的封锁政策不满,听到锦衣人对赵轩的评价,深有同感。“不错,太子这事莽撞了,跟吴通商对赵只有好处。”

“唉,吾这次腊祭将面见大王,会向大王进言,请求大王不要封锁边境。”锦衣人准备回去后联络其他种植纺织原料的贵族,一起到赵王面前给赵轩上眼药。

武商人点点头,他也准备回去后跟族弟说说,让族弟想法扭转赵轩的想法。

大秦最隆重的节日就是腊月的腊祭,赵轩是赵国的实际掌权人,准备置办腊祭物品的王宫管事不停的到太子府请示。

“禀太子,献祭的锦帛缺少。”管事俯拜在赵轩面前。

“怎么会缺少?难道没有钱帛购买?”赵轩脸色很冷,最近他的心情不好,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待下人变得易怒。

管事头低得更低。“最好的锦帛是吴国所制。”赵轩封锁了咽喉口边境,不知道为什么,在陈国和楚国经商的吴国商人,也不卖东西给赵人。

“原来用的不是楚国的?难道楚国锦帛比不上吴国?”赵轩现在一听到吴国头就疼。

“原来是楚国丝绸最精美,现在楚国丝绸比不上吴国南埠所制。”管事心里也痛苦,他知道买不到吴国货物就是拜眼前之人所为,腊祭献给天神的祭祀用品必须是最好,所以买不到吴国的锦帛,管事也不敢买楚国的次档东西对付着用,那是对天神的不敬。

赵轩阴沉着脸。“孤知道了,你去太子妃那里,太子妃会解决这个问题。”

太子府府库中有许多吴国锦帛,都是以前嫒姬购买,自赵轩发怒嫒姬的爱好,嫒姬受太子妃惩罚后,嫒姬被迫将自己房间的吴国用品都上交给太子妃,太子妃将这些东西封存在府库中,其中就有许多精美华丽的锦帛。

“今天的米饭为何这么粗燥?”赵轩等管事走后,让厨房上中午膳食,不想他喜欢吃的米饭盛上后,却发现和原来不一。

“禀太子,吴国大米没有了。”侍者小心翼翼回复。

赵轩神色一窒,才想起自己近两年来,吃的米食都是从吴国南埠购买,吴国不向国外销售梗稻,只销售脱过壳的大米。

赵轩勉强用了午膳,门外有通报,武铣和文宰求见。

“殿下!王都各处缺盐缺得厉害。”武铣率先开口。

“缺盐可以至唐国购买。”赵轩肚子里有一股子气。

“唐国之盐太贵,是吴的两倍,而且量少。”唐国因为采取煮盐法,花费大量人力,周围的火柴都被使用干净,煮盐的干柴需要从远处运去,加大了成本,又因吴国廉价海盐冲击唐国市场,唐国煮盐所需的代价竟然高过吴盐价格,高价盐根本就无处销售,这迫使唐王不得不让盐场减产,赵国就是高价收购,唐国也没有多少盐可以销售。

“太子殿下!不要禁止吴国货物进赵了,现在是吾国受到的损失严重啊。”文宰苦着脸进谏,最近文宰家的大门门槛被许多贵族踩平了。

“怎么是吾国受损?”赵轩心口越加烦闷,封锁边境可以不使赵国钱帛外流,怎么现在变得不让吴国赚钱,全赵国上下都不满意?

“吾国大量的棉麻卖不出去,如果就此烂掉不能去吴换成粮食,国内不能安宁。”那些种植棉麻的贵族,都是卖给吴国,再从吴买回粮食和其他百货,如今不但棉麻无法卖出,粮食也收购不到。贵族们非常喜欢吴国大米,他们已经习惯吃香喷喷的米饭。

“我早说过应该多种粮!”赵轩深恨这些贵族贪利陷入被动局面。

武铣见赵轩一脸怒火,谨慎进言:“其实种植棉麻对吾国有利。”

“还有利?”赵轩觉得,那帮贵族都已经被吴国牵着鼻子走路了。

“许多农庄也试着种植稻谷,可收获甚微,收成不到吴国的三分之一,种植棉麻到吴国换到的大米,比自己种植的多出一倍。”

赵轩双眉倒竖,鼻子重重冷哼:“多出一倍又如何,只要吴国像如今这样封锁边境,赵国就会陷入粮荒。”

武铣心底腹诽,吴国封锁边境也是拜你所赐,不过武铣只敢心中嘀咕,不敢再说什么,而文宰虽然不完全认同赵轩见解,却感觉赵轩说的有点道理,一个国家不能让另一个国家牵着鼻子走路。

就在房间内陷入沉默时,门外侍者进来禀报,赵王传召赵轩进宫叙事。

143、第 143 章

赵轩一走进赵王的宫殿,心就一沉,宫殿内原来已经撤换掉的吴国用品又被重新摆置出来,那些精美的器具,在木架上熠熠生辉。赵王依然半躺在软塌上,怀中抱着吴国制造的铜暖炉。

“父王!”赵轩慢慢走到软塌前,向自己父亲行礼请按。

“轩儿,坐软塌上来。”赵王眯起浑浊的眼睛打量儿子,发觉自己儿子微微有点消瘦,心中不由一叹。

“父王招孩儿来有何事吩咐?”赵轩撩起黑色深衣袍角坐到赵王一侧。

“轩儿,最近消瘦了啊。”赵王拍拍儿子肩膀。“其实作为一位君主,最快乐的地方,是他的话至高无上,无人违抗,可是这样会让君王不正确的命令无人规谏,长此以往,此国必危。”

“父王……”赵轩知道必定有许多贵族到赵王面前告状,但没想到赵王口气这么严重。

赵王摆手打断赵轩辩驳,他上身往后一靠,微闭着眼沉默一会,方才睁眼说话。

“想当初孤还没有为太子时,你王祖父已经觉察分封制不妥,赵国如果要强大,必须取消封分制施行,削弱封主的力量。为此,你王祖父一直在暗地里慢慢削减大封主的势力,扶植小贵族进入王庭掌权,到孤继承王位,又花费二十年时间,方可以陆续收回封邑,五年之后,时机成熟,孤才正式发诏书取消封分制,赵国从那时起,国力方慢慢强大,此策得到执行,两代君王,前前后后共花费五十余年方成。”

赵王说到这里,老花的眼中闪着自豪。

“父王!”赵轩脸上有羞愧。

“轩儿,治国如烹小鲜,好的厨子做菜既不太咸,也不太淡,因为他们擅长调好作料,治国就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将事情办好。”

赵王有好几个嫡庶子,赵轩最得他喜爱,从小就当接班人培养,赵轩十二岁受封为太子后,赵王一直强势维护他的继承人地位,以致其他儿子长大,无人敢对继承之位有任何想法。五年前赵王感觉精力不行,直接将国家大权移交给太子,自己在王宫修养享受生活。

“父王!轩明白了,轩做事太过急切。”父亲对自己的淳淳教导,让赵轩感激。

“孤知道你是对的,就如你王祖父看待分封问题,孤相信,轩儿只要耐心,会解决这个问题。”赵王见赵轩立刻明白自己的意思,觉得很欣慰。

“孩儿一定会让赵国成为诸侯之首。”赵轩在自己父亲面前发誓。“孩儿之所以如此急切,是那吴国崛起速度太快,想到以后强国在侧,孩儿才焦急。”

“哈哈,轩儿不必忧心,想那吴国君不君,臣不臣,早晚有大隐患,赵只要坐等时机就可。”赵王并不像儿子这样看高吴国,在他心目中,吴国如今的行政方式,等于架空了君王权利,臣子们的权力大于君王,早晚有严重后果出现。

“还是父王有远见。”赵轩看着自己父亲一脸崇拜,赵王对他来说,亦父亦师,当然也亦君,赵轩的治国之术,都是由赵王传授。

春节过后,赵国派驻在边境的重兵撤走,一月初,武铣作为赵国特使出访吴国,出使目的是本着两国友好而来。武铣的特使队刚到咽喉口,卫青和霍思中就将消息飞鸽传书到王都。

郑钰铭接到消息,马上召见吴牧,让他准备和武铣谈判,务必要从武铣的出使中为吴国捞点好处。

以武铣为首的特使团在吴国王都呆了五天才离开,武铣在月底回到赵国,二月初,咽喉口边境的集贸市场恢复,恢复后的集贸市场交易量比以往增加,吴国或其他国家的商人,贩运货物进赵国,品种不再受限制,原来不允许进入的奢侈品取消了限制,只是赵国关卡收的关卡税比以往增加一成,奢侈品除了增加一成关卡税,还得另外交一成税收。

赵轩重开边境关卡的同时,对国内田地赋税进行了改革,种植粮食的田地降了赋税,从原来的百分之二十降到百分之十,种植经济作物的田地没有降税,依然是百分之二十。

赵轩对农田赋税的大幅度降税,让赵国的百姓欢欣鼓舞,加上赵轩将从吴国偷学来的农田管理知识,让地方官吏告知各村长老,提高了田亩产量。

这些利农措施,使赵国国内百姓的积极性高涨,咽喉口附近偷渡到吴国的赵民日渐稀少,毕竟人都是留恋故土,远走他乡都是不得已而为,现在赵国的田地赋税和吴国一样,百姓们当然选择留在故土耕种,至于吴国国内农民除了缴税外不负担其他杂役的消息,赵国百姓因为信息闭塞,并不清楚,只以为赵吴两国的农民负担一样。

赵国原来种植经济作物的贵族们,没有因为赋税不给减少改种粮食,对他们来说,种植经济作物还是比种粮收获丰盛。

“你说吴国王都大变样?”武铣回国后,赵轩立刻接见了他,让武铣告诉他在吴国所见所闻。

“不但吴国王都大变样,微臣一路上看到的都和两年前有所不同。”

首先改变的是道路,从咽喉口城池到瞿城修了一条可以并排五骑的大道,道路用碎石子和硬土黄沙铺盖,非常平坦,下雨天也不怎么泞泥。两旁栽着树木,这些树木刚刚成活,以后长高长大,骑在道路上就不怕烈阳照射。

马和车驾在这种大道上通行,必须交些微的养路费,这些养路费据说是用来招募工人养护道路的,招募的工人一般是道路附近的村民,道路上只要出现坑坑洼洼,这些工人就得去将坑洼处填平。

不光是咽喉口到瞿城修了大道,瞿城还向东和向东南新修道路,向东是通往东海之滨和东南郡,向东南则是到王都康城。这两条道路太长,都只修好一大半,全部修建通行,得到明年。

“吴人同时修这么多路太劳民伤财了。”赵轩摇头,加起来上千里的道路,得使唤多少百姓服役?精壮的劳力都抽调去修路,会使田地荒废。虽然赵轩知道交通很重要,但他绝不会做这么大规模的工程,这样太滥用民力了。赵轩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吴国修建道路,并不是使唤役民无偿修路,而是开工资招募劳力去修建。

“是啊,微臣也是这么想的。”

瞿城到康城的大道是两头同时开工的,瞿城这边修好四分之一,康城往西北已经修了一半,武铣行至修路处,还专门去看了看现场,让他不明白的是,修路的工人竟然在没有皮鞭的监督下卖力地干着活,好似干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