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君心应犹在 >

第64部分

君心应犹在-第64部分

小说: 君心应犹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两相较之下,仍是不轻举妄动为好。
  王樊在此时离去,正好予了她一个说服自己,暂且将此事放下的缘由。
  当务之急,应是行好早已谋划许久的事宜。
  想到此,崔莞睁开双眸,对卫临说道:“去平潭山。”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波三折何处行(上)

    平潭山,临淄城东十里之外的一座矮山,并不显眼,却隐居着天下第一贤士,匀子。
  驴车行到山脚下,便无法再前行,此处人烟稀少,唯有一条羊肠小径蜿蜒而上,崔莞略微扫了一眼四下之景,入目满是青葱盎然的勃勃生机。
  “阿莞。”卫临须得看守着驴车,分身无暇,好在来时的路难寻,上山的小径却只有一条,“沿着足下小径行到尽头即可。”
  “嗯,劳烦卫大哥了。”崔莞向卫临颔首说道,而后便往前几步,寻出那条几乎被野草尽数覆掩的小径,慢慢往山上走去。
  平潭山虽不高,却稍有几分陡峭,好在山间景色颇为秀丽,故而崔莞并不觉山路难行。
  走了小半个时辰,拐过一片繁茂的林子,她眼前豁然一亮,只见小径的尽头,是一片平坦之地,仿若被利刃削去了半边山顶,靠近山壁一侧的青石中,一汪清泉潺潺淌出,流到山壁之下,汇成了一个环状深潭。
  临近潭边的空地上,一圈竹片交织而成的篱笆,环绕着一大一小两间竹屋,门前屋后皆栽着碧竹,山风徐徐,竹影斑斑,亦如朗月清风般的惬意就这般扑面而来。
  崔莞边缓步慢行,心中边忍不住暗赞,清幽至极,确是一处隐世的妙处。
  “小友既然来了,便入屋一叙罢。”
  匀子略显沙哑低沉的声音,缓缓自竹屋内传出,崔莞眉目一正,错步朝竹屋行去。
  她轻轻推开竹门,撩帘而入。
  竹屋内的摆设颇为简陋,仅有一几,一席,一榻。
  人在席上坐,席在榻上摆,匀子手执竹简,看得很是入神,仿佛方才那句话,并非出自他口中一般。
  “崔莞拜见匀公。”崔莞抬手,行了一道大礼。
  匀子却是眼也未抬,仍旧盯着手中竹简,和蔼的道:“小友不必多礼,坐罢。”
  “诺。”崔莞恭敬的应了一声,目光微闪,径直行到摆放着各式书册与笔墨纸砚的长几旁,也不在意地上的泥土尘埃,撩起袍角,屈膝跪坐于地。
  匀子虽目在竹简,被挡住的唇角却稍稍往上翘了翘。
  见匀子不言,崔莞亦不好开口叨扰。
  屋内霎时便静谧下来,除去匀子翻动竹简时的窸窣细响,便是屋外偶尔一阵随风飘入的竹叶沙沙声。
  崔莞也不焦躁,阖上眼,静静享受这一刻极为难得的安宁。
  良久,一声风轻云淡的叫唤,打破了满室平宁。
  “崔挽小友。”
  崔莞唰的一下,睁开眼,迎上了一双睿智得仿佛可看穿世间万物的眸子,她交叠于膝前的双手绞紧了几分,慢慢的说道:“回匀公,挽在。”
  匀子抚了抚斑白的长须,缓缓叹道:“小友巧捷万端,亦有踔绝之能,老朽实在无识可授。”
  竟是不容她开口,直接推拒!
  崔莞的心猛地跌入谷底,平静的面色隐隐透出一丝苍白,她凝望着匀子脸上那抹可包容万物的慈爱,沉声言道:“匀公乃天下第一贤士,挽心向之。”
  闻言,匀子却是摇了摇头,依旧和蔼的道:“小友所行之道,与老朽截然不同,又何必煞费苦心,将执着置于老朽身旁?”
  崔莞直起身子,随即慢慢伏下,将跪坐变为跪拜,几欲贴及地面的唇角微动,“入匀公门下,乃挽毕生所愿!”
  匀子静静的看着崔莞伏贴在地的身子,少顷,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道:“你且先起来罢。”
  “诺。”崔莞抿着唇,慢慢坐直身子。
  匀子睿智的目光将崔莞眉宇间的倔意,尽敛眸底,他执拐,缓缓下榻,着屐,颤巍巍的朝竹屋左侧一道小门走去。
  崔莞欲起身搀扶,可身子刚挪动分毫,便闻及匀子低哑的声音,“小友坐着便好。”
  如此,她只好打消念头,僵僵的跪坐于几前等候。
  小门之后,应是匀子的书房,随着匀子推开门,一阵清雅的书墨香气扑面而来,而匀子木拐点地的沉闷声渐渐增大时,崔莞下意识侧头一看,匀子一手执拐,另一手曲于胸前,掌心之上捧着几卷竹简。
  “老朽身无长物,这几卷竹简便赠与小友,以小友之姿,只需潜心研读,定能受益匪浅,未尝比不过入老朽门下。”
  崔莞垂眸,凝望着置于几上,被一双枯槁之手推到她身上的竹简,一卷一卷,均为古珍之卷,最为难得的,是这竹简之上,还落有匀子心有所感,所悟时留下的笔墨。
  有此卷习读,果真事半功倍,单以求学解惑而言,确实可受益匪浅。
  “如何?”匀子炯炯有神的眼眸微眯,唇边却和蔼的道:“小友心中,可有决策?”
  “有。”崔莞抬起手,慢慢探向竹简,却在匀子眉宇流转出一丝了然之色时,将竹简往前一推,清朗的道:“挽以为,匀公之识,非书简可得。”说罢她抬手躬身,揖了一礼,匀子不言,她便一直躬着身子,即便腰背酸疼难耐,也咬牙持之。
  见此情形,匀子睿智的双眸逐渐染上一层难以见底的深邃,少顷,再度轻声一叹,“痴儿,痴儿,何苦执于此?”
  崔莞阖眼,一边竭尽全力忍住颤抖的身躯,一边咬牙说道:“昔日,黄石公曾言,长于博谋,安于忍辱,苦于多愿。挽心中执念难消,愿多,苦多,乃理也。”
  她虽有才华,却因心中执念,踏上这条无法回头的苦道之上,谋也好,辱也罢,均是自取,怨不得旁人。
  这番话,让匀子微眯的眸子中浮起一丝稀光,他抚着长须,缓缓颔首,“你且先回去罢,明日再来。”
  “诺。”崔莞心中大喜,神情上却是一片平静坦诚,她忍着腰背的酸疼,慢慢起身,朝匀子恭敬的一揖到底,而后才退出竹门,转身离去。
  匀子虽待人温和宽厚,但其脾性一向出口为诺,既然让她明日再来,那么,她只需静待明日便好。
  这么多时日都熬过来了,亦不差这一时半刻。
  想到此,崔莞略微沉重的步履渐渐轻快,迎着习习山风,飘然下山。
  然而,就在崔莞的身影消失在门外之际,一道人影自那左侧那扇半开的小门内,撩帘而出。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波三折何处行(下)

    若崔莞仍在此,定会觉得万分惊愕,这人她识得,非但识得,还结缘非浅,正是信誓旦旦说要助她摆脱刘珩的华灼。
  在匀子这天下第一贤士面前,华灼显然比崔莞自在得多,她施施然的走到几前,将手中一块粗中有细的竹席往几前一放,从容落座。
  “你未打算收她入门罢?”华灼抬手拾起一卷竹简,漫不经心的翻开起来。
  “见了为师不揖不礼,不恭不敬,真乃……”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见匀子又将长篇大论,华灼干脆利落的开口说道:“况且拜入你门下,非我所愿,而是你诓之,诈之。”
  盯着华灼看似悠然自在,却透着一丝挫败的神情,匀子睿智慈爱的双眸中飞闪过一缕极为罕见的狡黠。
  见此,华灼撇了撇嘴,轻轻一哼,“老不修。”
  闻此一言,匀子脸上不见无一丝怒意,反而抚须大笑道:“即便吾乃老不修,身为吾徒的阿灼,又当如何自呼?”
  这副顽童之姿,若是落入世人眼中,定会令人人都呆若木鸡罢?可惜……
  华灼细眉轻扬,将手中竹简往几上一放,没好气的道:“你还未言,是否收崔莞入门?”
  重拾此话,匀子脸上的笑容渐敛,他抬起眸,顺着敞开的竹门眺望天际,目光高远,“崔莞与吾并无师徒之缘。”
  “是刘珩之意罢。”华灼轻嗤一声,一语道破蕴含的玄机,“当日在稷下门前一事,亦是刘珩暗中所托,你也借此达成所愿。不过,我甚是疑惑,刘珩既有意助她扬名,又为何阻她拜师入门?”
  “并非是刘珩之意。”匀子遗憾长叹,“确为无缘。”
  华灼一脸不信,“如此,你方才回绝便是,何必令她明日再来?”
  沉默片刻,匀子方慢慢回道:“受人所托。”
  这番话落下,华灼便心知肚明,无论再怎么询问,匀子都不会再多透一句。
  她索性站起身,拂袖弹衣,慢条斯理的往后退,直至退到竹门前,跨门而出之时,又侧身回首,对上匀子始终含笑的面容,淡淡说道:“红尘俗事,确不该纷扰隐世之人,只是,你连我这魏人都可收,何故不愿助晋人一臂之力?”
  说罢,华灼转身踏出门,头也不回的离去。
  看着她飘然远去的身影,匀子慢慢放下手中的竹简,眼中含满无奈之色。
  并非他不愿,而是这世道纷乱将起,天机已混,崔莞这小姑子的气运命理,便是他也掐算不出分毫,唯知这收徒一事,断不可为之。
  有时,以退为进,未尝不是一种助力。
  可惜这一切,崔莞均不知情,下山后,她便登上驴车,返回临淄城。
  一路上,坐在车厢中的崔莞眉目间透着一丝轻快,反倒是驭车的卫临,面色沉郁,他再三犹豫,最终决定,坦然告之。
  “阿莞。”卫临稍稍侧头,压低声道:“方才你登山后不久,有人曾在附近查探。”顿了一下,他又道:“那人,我曾见他为你驭过车。”
  为她驭车?
  崔莞眸光轻晃,是墨十八。
  看来,她与卫临相见一事,很快便会传入刘珩耳中,只是不知,刘珩何时会寻上门。
  崔莞隔着衣袖,捏了捏一直随身携带的信笺,眉间那缕轻快,也随着驴车渐渐驶近庄子而慢慢敛下。
  次日清晨,天色泛起一丝微白,崔莞身着一袭普通无华的儒袍,登上早已候在庄门外的驴车,前往平潭山。
  而此次,匀子未言推拒之语,径直指着摆放在临门一角的竹竿,道:“门前有潭,潭中有鱼,何时你能以此竿得一山中鱼,老朽便允你入门。”
  这算是入门试炼了罢?
  “诺。”崔莞应声而起,走到角落中,执起竹竿便往外走。
  不过,到了潭边她才发觉,匀子虽给了竿,却未给饵,而且手中这支竹竿之上,银丝若隐若现,底端系着一枚小巧银针。
  是的,所系之物是银针,而非银钩。
  崔莞眸光微沉,以此竿垂钓,莫说一尾山鱼,便是半尾也钓不上来。
  匀子是打算以此法劝她知难而退罢?
  崔莞下意识回望,坐在竹屋里的匀子,却已步入书房,不在大堂之中。
  故而她这一望,未能目及半道身影。
  崔莞抿着唇,敛回目光,持竿往那半面陡峭的山壁走去,边走边垂头搜寻。
  少顷,她弯身拾起一枚拳头大小,有棱有角的青石,将竹竿放置在一旁,捻起那枚银针搁置在另一块布凹凸不平的山石之上,以青石慢慢捶打。
  那枚笔直的银针,一点一点弯曲,崔莞停手时,虽不似鱼钩,却也勉强可用。
  只差饵食了,她将目光投向屋后那片繁茂的竹林。
  忍下心中惧意,崔莞狼狈的自竹林中钻出时,手中捏着两条裹在竹叶中的无名青虫,她的衣袍虽沾染了些许泥渍,脸上却是隐隐泛着欢喜。
  万事俱备,只欠山鱼。
  潭水清澈见底,甚至可将潭底悠然摆尾的鱼儿看得一清二楚,崔莞寻了块平坦的山石,静坐垂钓。
  山风徐徐,吹皱了一池潭水,亦吹散了世间纷扰,谁也不曾料到,崔莞这一坐,便是整整两个月。
  朝来夕去,日复一日,两个月,春末夏初,山中却无多大变化,不过是草木愈来愈繁茂,飞鸟走兽愈来愈多,一日在登山小径上,崔莞还曾碰见慌不择路的野兔与锦鸡。
  而两月来,潭中摆尾的鱼儿虽多,可咬钩的却从未有之。
  崔莞已然醒悟,匀子不会收她入门,但这道看似令她知难而退的考验,却予了她莫大的好处。
  这期间,她思虑了许多,前程,过往,无一不足。
  崔莞从未如此明晰的看透己身,这一世的所取所需,所行之道,所谋之事,点点滴滴分毫毕现。
  如此一遍又一遍,历经两个月的静思,崔莞焦灼烦躁的心绪,一点一点沉淀而下。
  直至今日,她再入竹屋,并非为取竿,而是慢慢走到匀子身前,抬手恭敬的行了一礼,“多谢匀公教诲。”
  匀子睿智的双眸中,流露出一丝欣慰之色,他颔首笑道:“去罢,往后,不必再来。”

☆、第一百八十六章 惊变突起事难料(上) 推荐票满2500,为所有给力的大爷加更

    谋划许久的事,终成空,崔莞心中必不可免的泛起一抹失落,但转瞬而逝。
  此时的崔莞,眉宇间所透出的悠然,便如这习习拂过的山风,潭中摆尾的游鱼,浑然天成,再无一丝牵强之迹。
  她颔首不语,退出竹屋后便大步下山,离去。
  “日日相对不相知,如此,当真是好?”瞥了一眼渐行渐远的崔莞,匀子意有所指的道。
  仿佛为回应他所言一般,一道清朗的声音缓缓传来,“时候未到,见了也无非是徒增烦忧,不如不见。”
  匀子转头,将那缓缓自书屋中行出的挺拔身影尽收眼底,他惋惜一叹,道:“秦尚,你本不该行上这条路。”
  秦四郎唇角一勾,墨眸中无喜无怒,无悲无欢,仿若屋外的深潭,清风一去,再无半点涟漪。
  “多谢匀公相助之恩。”他优雅的行礼作揖,借此避开匀子之言。
  匀子是何人,岂会看不出秦四郎的用意?
  他叹息一声,说不出是惋惜还是失望,摆了摆手,道:“这一切,均靠崔莞小友自身悟性,老朽不过是举手之劳,当不得谢。”
  即便匀子这般开口,秦四郎仍恭敬的将揖礼行完,直起身后温声说道:“当初匀公亦是应承止桑所求,方有今日之事,止桑心中甚明。”他一向都清楚,脚下的路该如何走。
  这番意有所指的话,令匀子一向和蔼的眼神渐渐沉凝,“你此时回头,还来得及。”
  秦四郎唇角微弯,眸底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