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贵女种田记 >

第178部分

贵女种田记-第178部分

小说: 贵女种田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爷真是有心了。”林小宁笑着说道。
    董大人现在是正三品京官,正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之势。他在京城置了间大宅子,把嫡支的家人都接来了。
    董大人笑道:“听到所有的称呼,唯有丫头这一句师爷让人心生无限感慨。”
    林老爷子终于启程了,礼就没带,留在医仙府了,桃村的库房里都堆得满满的呢,但是把抄本带上了。
  
正文 第287章 西北

魏老爷子带着王刚与魏清凡与曾姑娘亲自来相送。
    曾姑娘才刚出月子没几天,长胖一大圈,双下巴都有了。
    王刚与魏清凡、曾姑娘三人与林小宁还有梅子寒暄着,但避着不提半点皇室之事。三人仿佛不经意地提起不日就要端午了,三千堂由周太妃等人起头,捐了银子置了一个宅子做办事之所,位置极好,离东街市不远
    林小宁笑笑不语,也不接话。她开了头,由这些夫人去忙去。已与她无关了。
    曾姑娘有些气鼓鼓地说道:“小宁你有那生儿的方子,怎么早前不说,害得我生了个女儿。”
    “这方子也就是给镇国将军这等年岁大的人使使才有价值,况且方子也不是绝对的。而嫣嫣你和清凡如此年轻,后面日子还长着呢,还怕生不出儿子?”
    魏清凡与王刚尴尬地离开了。
    曾姑娘犹自气恼着,哼声道:“我喜欢儿子。”
    林小宁这才笑道:“嫣嫣,我在你生之前可不知道你只喜欢儿子,你平素里一副女儿家不比男子差的言论,如今怎么自打自脸了。你这话也就在我面前说说,不可对清凡与我的干女儿说,将来我那干女儿长大出息了,得多恨你啊。”
    曾姑娘撇嘴道:“我疼着她啊,宝贝着呢,她哪会恨我?”
    “那不就是了,嫣嫣,儿子女儿都一样疼才行,男孩皮得很,所以嫣嫣你才生个长女,将来是长姐好管着弟弟不是?”
    曾姑娘想了半天又道:“算了,不怪你了,谁让我大度呢。那方子现在不准再轻易给人了。留有大用。”便咯咯笑了起来。
    林小宁又笑了:“嫣嫣的意思是?”
    “没错,太医院里有一些老朽们一直认为我们外院除了华佗术外,其它都不成,那些高官贵人宫内嫔妃,哪个人会有什么外伤啊。着实是上不得台面的。说得难听些,不过就是后备军医而已,也就是为些武官将领治治外伤了。如今有了这方子。还怕那些贵妇与嫔妃不上赶着前来讨要,私下的赏银可不会少,有这些钱,正好可以买些活伤者来治疗,补补我们太医外院的窟窿。”
    像之前那买妇人做剖腹产的费用可不少,可朝堂却是不支付这个费用的。
    这等事林小宁已能接受,来这世这么久。有些意识已被同化。便点头笑道:“嫣嫣真聪明。不过还是得等将军的贵妾怀上三月后。太医能确认怀的是儿子,再放出消息出去。”
    魏老爷在正厅亲热的与林老爷子聊了半天,最后太阳都高照了,魏老爷子才笑道:“聊着聊着,就觉得还在桃村了,竟是忘了时间。”
    魏老爷孙女的满月酒已办,要等外孙办了满月酒才回。他不断说道:“记得和那两老头说说。我抱了孙女与外孙了,小娃子可灵得很呢,回去我就把解暑的酒就酿成了,到时我们几个一边喝酒一边吃烤肉,丫头说,这酒这样配着才好喝,肉也好吃。”
    林老爷子笑道:“知道了,办完酒就回来,我们可惦着你呢。”
    安雨留在了京城,让了安水跟着林老爷子回桃村了,林家请的护院也就是对付对付一般人,三虎功夫也不过是中等而已。除了虎大还有心思拿着安雨给他的武功书本练武提升外,另两个,早在去年时就歇了这心思,一门心思在桃村赚钱了。听安雨的说法,他们仨年底还要把妻儿接去桃村长住,桃村条件好。
    安逸的生活总是会让人不思进取的,裕县三虎,已然废了两虎。
    如今林家是家大业大,现在又成安乐候府了,桃村是一定要有个高手坐镇才行的。
    安水面相阴冷,与安风的酷有所不同,他是阴冷,看起来就是深不可测的高手,很适合坐镇一方。
    安雨细细同他交待了铁头与鸡毛两个徒弟,安水阴笑着:“莫不是怕我抢了你的徒弟?”
    安雨骂道:“还真是怕,敢抢试试,回头有你好看。”
    林老爷子上车前爱怜地抚着林小宁的头发,话里有话说道:“我回到桃村就给你写平安信,丫头在京城好好呆着。”
    林老爷子的马车终于走了。
    宁王京已有近一个半月。
    他于一个月前带着五千精骑兵抵达西北边境,同银夜与尚将军会合。
    西北边境的防御工程没有完全修好,但边境那座城的周边已修成高高的围墙及瞭望台,堪比长城。
    此城墙是秦长城处往东收缩了千里之遥。在此墙外,大片的荒山黄土深远处,那里有着极为辽阔土地与繁华人烟,那里被夏国与蒙古占据着。
    名朝自前宋时打下来江山,建立名朝,一心想再征服更多的土地,却一直夙愿难成,还被夏国占去了那般辽阔之地。
    此等国耻,是名朝皇室喉间之梗。
    宁王查看了边境城墙,带着必胜的决心与狠厉,决定要去打一场不知胜负的仗。他想要胜,但仍想要保存名朝的兵力。不能是血腥之战,不能用人肉去覆盖交战之地。
    出战之议,让尚将军与银影相当吃惊。
    西南才稳定不过半年,夏国虽多有小骚动,却不会伤筋动骨。如今国库才略有存余,但西北的原驻兵的粮草仍是紧张。西北的民众处于长期的贫困与饥寒之中,朝堂目前仍没有能力改善太多。这里的土地只能种植棉花与瓜果,可产量低。朝堂已下令限定了西北粮商的利润,粮价较前几年稳定且低了些,但对于当地百姓来说,仍是难以解决温饱。
    此时根本不是开战的时机。若贸然开战,补给的粮草及药材运送路线太长,是险中之险。不像西南,后方城市那般繁荣,可以在当地征收解决部分粮药。
    西北的物价以米粮尤贵,可原驻的十几万兵,不能撤,一撤就是大开国门,由着早就心怀不轨的夏国及蒙古人长驱直入。周家捐赠的军粮已快用尽,这还是尚将军去年时听从宁王的建议,用驻兵轮流去开荒地种棉花换粮,才维持下来的。
    这些宁王都知道,但他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正文 第288章 员外

这些宁王都知道,但他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一向注重前期谋划、百姓民生问题的宁王,在前王妃死后犯了一次小拧,带兵西北,打了一个潦草的败仗后,又一次犯拧了。
    尚将军与银夜劝阻着,宁王沉默不语,神情带悲。
    又半月之后,安风带着近十二万军抵达西北,与此同时,几个人带着一批飞伞与千里、如风也到了。
    粮草伤药等军需也已到了西北,粮是去年秋收时的粮税,还能顶上,但还得有陆续粮草的补给才行。
    这是拉弓没有回头箭了!
    ==
    实事上在宁王出征当天,朝中无一人支持此战。包括镇国将军、胡大人、太傅大人及沈尚书等人。要知道光养着西北的原驻兵,国库就已吃力得很。开战就意味着解决更重的军需问题。
    通常,军需用品都是由军需官在当地征收大部分,而朝堂的户、兵、工三部也会负责去各地征收待用。
    但西北情况特殊,在当地想征粮,那几乎是不可能。
    京城到西北的军需运送路线长,跋险山涉恶水,路途遥远艰难,每每必有极大折损,所费巨大。
    如此,朝堂便要全部负责征粮的任务了,而原驻兵的粮草也已快耗尽,本就是一件大事,现又得再增加十二万兵马,这是一笔极大的开支,更关键的是--征粮难啊。
    军用征粮,各地官员力必全力配合与协助,可仍是年年不能完成。还害得粮价飞涨,民不聊生。
    众官极力阻止开战,但皇帝力排众异,大笔一挥决定了。没有任何理由。
    此次征粮任务,最终还是要落到最后户、兵、工三部手中,三部尚书面色各异,迭声叫苦。
    皇帝最近情绪很是不好,似有无数心思。冷冰冰的听着,说道:“年年的征粮任务都完不成,你们三个若是觉得不能胜任。便换了其他人吧。”
    胡大人打着圆场,一番言辞把皇帝的安抚了。最后推荐了才任职不久的周家家主的庶弟——户部郎中周大人,以及他的儿子,户部员外郎小胡大人,作为户部人选。与兵、工两部共同齐心协力,完成此次征收军粮的重任。
    皇帝大笔再挥,此事便定。
    众官暗自嗤笑:是啊。周家可是在去年捐了大量军粮的。这个肥差不给他能给谁?好在伤药由桃村安乐候一直在陆续免费提供。京中已存有大量。再下旨让桃村药坊全力制作就是,至于伤药材料的问题,那就是安乐候的事了,想来以他家的财力,这些药材不在话下。
    周大人与小胡大人都是新官上任,位置没有坐热呢。能担起这等重任?
    此后,周大人对征粮的其它钦差那是谦恭小心。话中讨好,曲意攀交。市井铜臭嘴脸尽显,就连户部尚书都摇头无奈叹息。
    工、兵两部之人对其是不屑一顾。尤其是两部尚书,与其说话那鼻孔都朝了天,句句不留情面,很是蔑视的样子。
    而小胡大人只是听,什么意见也没有,工、兵两部之人说什么都说好。完全是一个没主意的人。真真是丢了其父胡大人的脸。
    兵、工两部之人毫不客气地把两人当作摆设。二十天后,征粮重重困难,没多少成果,银子还花去不少。几个钦差联名上折说各地民众甚刁,见风而涨价,至上折之日,已涨两成。对此行为,或得铁腕征收才可。
    此折落款,没有周大人与小胡大人的名字,这两人,已然成了笑柄。
    此时,在名朝各地,三不五时就陆续有着商队往西北而行。
    等到折子到了皇帝手中时,更多的商队又往西北而行。
    皇帝看到此折后面无表情,沉默许久,最终批了加价二成。
    半月后,各地征收终于有了不小的收获。
    而此时,一直没有存在感的小胡大人提前回京,并上折:兵、工两部征粮的钦差私下勾结地方粮商与官府,以低于市价二成的价格强征军粮,期间过程,暴力不断,百姓死伤众多,现各地的大牢中,仍有关押
    并且几人还在粮斗上做手脚,征收称重的斗要比通常的粮斗大一些。如此,百姓应征十斗粮,却称为八斗半以及以次充好,此次军粮,已有大半换成陈霉之粮
    更得知朝中多年来,户、兵、工三部征粮钦差常与各地粮商与官府勾结,各种暗中操作、各种粮斗、粮价上的手脚,欺上瞒下,赚取巨额差价。所征粮食上交的不足半数,其余粮草全折成现银入了他们的口袋。百姓们怨声载道,粮价混乱飞涨,粮商借机又大赚一笔。而军粮以次充好,以陈粮换白米之事已是公开透明的了。
    多条罪名,多数证据一一例出,以及相关人证等等
    皇帝大怒!下旨大理寺严查,曾太傅监查。
    又是曾太傅?!
    众官们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愤然不耻、义愤填膺,也有的不断想着近年来太傅的动作。总之是心思各异。
    更有暗自好笑的,六王爷可是在西北啊,军粮之事岂能办得如此过火。少少不显眼地赚了些价格与数量上的差价也就罢了,折腾这么大,这几人是脑子坏掉了?
    也有人发笑的原因是:“等到这事查清,那西北几十万大军早饿死了。”
    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一脸冷汗,什么也不敢说,此时不说也错,说多错多。
    王丞相正义凛然道:“皇上,严办是自然的,可,现下更应该考虑接下来军粮的问题。”
    众官顿时恢复清明,私语着:“是的,严办归严办,可军粮呢?再派谁去征军粮?谁还敢再接这烫手的山芋?这么短的时间,几十万军的粮草啊。”
    皇帝此时才冷笑道:“军粮已在西北的路上了,第一批补给应该到了。”
    殿上众人瞠目结舌。
    此时,已回京城的小胡大人才站出来不紧不慢,把征军粮前后始末说了个清楚明白。
    新官上任,位置还没坐热的两位大人,利用小东西的速度与周记各分铺的便利,再加上银子与捐官,轻松地解决了征粮的问题。
    正所谓富在民间,民间存粮者仍是大量。只是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力与精力而已。
    他们暗中让了小东西去了各地周记分号送信,周记珠宝分铺全国都是,掌柜对当地所知甚熟,由铺中掌柜去招揽大量可信的民间人力,下各村乡中去直接收购米粮,价格比市场所收价格高出半成到一成。如此令百姓们惊喜的价格,自然主动积极。此一举已获粮颇丰。
    收上粮后,就有镇国将军派出的精兵扮成中型商队,分批次陆续送往西北。
    此举是化整为零,不引人注目,六王爷在西北呢,这个身份敏感的安国将军,其一动就有无数奸细暗中捣乱。若是等到粮仓堆满再运,那到时奸细一把火,岂不颗粒不剩。
    再就是通过周记做中人,与一些无官身背景的纯地主富户私下沟通,以粮捐官,官职为“员外”。周记不愧是商家,把员外这个六品官在私下炒作得令人眼红不止。因为暗示是非正常渠道买官,否则哪有这般便宜之事。那些背景单薄的地主富户只当是周太妃想要些零花银子了,自是不敢外传。
    多少这样的人做梦都想当官,从前这等人想要捐官得出大量现银,且花大量银子捐的官职也不可能超过地方县令。通常是九品,还是个虚职。而员外虽无俸禄,却是六品,就是当地县令都要恭敬相待的,光楣耀祖那是再好不过。
    周记的名气信誉在外,周太妃的名声在外,如此下来,斩获惊人。
    听到这儿,朝中各官哗然一片,纷纷耻笑:“员外一职,不日就遍地都是,那朝中的员外郎还算什么?”
    户部员外郎小胡大人淡然笑笑:“是什么就还是什么。”
    管他众官讥笑或不耻,征粮的结果摆在这儿,此次征粮之数,竟然足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