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21部分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21部分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苑》一书,一直为后人所重视,流传比较广泛。它集中了古代将帅选拔、修养的精华,虽然不免打着封建阶级的印记,但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将苑》现存版本多题名为《心书》或《新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诸葛亮集》题为《将苑》。该书版本大致有三个系统,一是《诸葛亮集》系统;二是丛书本系统,较有代表性的有: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子书百家本、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唐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说郛本等。三是单行本系统,主要有:明正德十三年韩袭芳铜活字印本、明万历三十三年书林郑少斋刻本、明黄邦彦刻本、民国年间石印本、1926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等。

  第十一节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是一部问答体兵书。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唐李问对》。唐太宗即李世民(599-649),唐代皇帝,李渊次子。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后世居于陕西武功。他自幼聪颖于练,博文精武,少年即通古今兵法,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建德、刘黑达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继帝位。公元626-649年在位,推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纳谏,注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和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贸易文化交流,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晚年由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重役繁,加深了阶级矛盾。李卫公即李靖(571-649),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初军事家。少有文武材略,精熟兵法,其舅父名将韩擒虎〃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旧唐书·李靖列传》)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岭南道抚慰大使,以副帅佐李孝恭镇压辅公祐起义军。唐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故称李卫公。据书目记载,他著有《卫公兵法》等十余部兵书,然大都佚失,〃世无完书〃,《通典》中保留了部分内容。
  《唐李问对》,故名思义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论兵的言论辑录。然而自北宋陈师道在《后山谈丛》中提出〃世传王氏《元经》李卫公《问对》,皆阮逸所著〃和何薳在《春渚纪闻》中提出〃先君(按指何去非)言《六韬》非太公所作,又疑《李卫公问对》亦非是〃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至今尚无定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吴曾《能改斋漫录》、汪宗沂《卫公兵法辑本自序》、湘浦《卫民捷录·问对题注》等径从陈、何之说,断定《李卫公问对》为阮逸伪撰。另一种意见否定阮逸所伪撰,如元马端临说:〃神宗诏王震等校正之说既明见于国史,则非阮逸之假托也。〃(《文献通考·经籍考》)清姚际恒说:〃今世传者当是神宗时所定本,因神宗有'武人将佐不能通晓'之诏,故特多为鄙俚之辞。若阮逸所撰,当不尔。
  意或逸见此书,未慊其志,又别撰之。而世已行此书,彼书不行欤?〃(《古今伪书考·子类》)还有一种意见,即否定阮逸伪撰,也否定卫公所著,如明胡应麟说:〃此书不特非卫公,亦非阮逸,当是唐末宋初俚儒村学缀拾贞观君臣遗事、杜佑《通典》原文,傅以闾阎耳口。〃(《四部正讹》)据今人考证,宋初既流行有《兵法七书》,宋神宗元丰三年下诏校定包括《李卫公问对》在内的七部兵书,颁定为武经,作为武举试士和武学的军事教科书,说是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才中进士的阮逸伪撰,理由实不充分。说〃其词旨浅陋猥俗,兵家最亡足采者。当是唐末宋初俚儒村学缀拾贞观君臣遗事、杜佑《通典》原文,傅以闾阎耳口〃,更是偏颇之言。公正的评价是:《李卫公问对》〃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宋戴少望《将鉴论断》)〃《卫公问答》,语极审详,真大将言也。〃(俞正燮《癸巳存稿》)〃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变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综观全书,上述评论并非溢美之辞。《李卫公问对》虽未必是李靖的手定稿,它当是深通兵法韬略,熟悉唐太宗、李靖事迹的隐士根据唐、李论兵言论汇编而成,具体成书时间不可确断,然据宋初即有《兵法七书》流传推测,其下限应在五代之前。
  《李卫公问对》共分上、中、下三卷,一万零三百余字。
  全书涉及的军事问题比较广泛,既有对历代战争经验的总结和评述,又有对古代兵法的论释和发挥;既讲训练,又讲作战;既讨论治军,又讨论用人;既有对古代军制的追述,又有对兵学源流的考辩,但主要内容是讲训练和作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心围绕着〃奇正〃论述问题。
  奇正是古代军事学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历代军事家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李卫公问对》对奇正论述深刻,分析透辟。它引《握奇经》:〃八阵,四为正,四为奇〃,说明奇正原是方阵队形变换的战术。方阵中有四块〃阵地〃或〃实地〃(即战斗部队的位置),有四块〃闲地〃或〃虚地〃。在〃实地〃作战的部队就是〃正兵〃;利用〃虚地〃实施机动的部队就是〃奇兵〃。它认为奇与正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提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奇正,在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它用奇正的观点来解释进退、攻守、众寡、将帅、营阵、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军事问题,大大发挥了孙子的奇正学说。如它指出:〃凡兵,以向前为正,后却为奇〃;〃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为奇。〃〃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等。它把奇正与虚实、示形紧密联系起来阐述,指出〃奇正者,所以致敌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但教诸将以奇正,然后虚实自知焉。〃〃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此谓奇正相变。〃〃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李卫公问对》非常重视阵法训练。主张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达到在战斗中〃斗乱而法不乱〃,〃形圆而势不散〃,〃绝而不离,却而不散〃。它重视训练方法,认为〃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
  强调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练,〃汉戍宜自为一法,蕃落宜自为一法,教习各异,勿使混同。〃它还提出了由单兵到小分队,由小分队到大部队的训练程序,即由伍法而队法而阵法。对于方阵、圆阵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尤其对李靖创造的六花阵,明确指出本于诸葛亮八阵法,〃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尔。〃〃凡立队,相去各十步;驻队去前队二十步;每隔一队,立一战队。前进以五十步为节。角一声,诸队皆散立,不过十步之内。至第四角声,笼枪跪坐。于是鼓之,三呼三击,三十步至五十步以制敌之变。马军从背出,亦五十步临时节止。前正后奇,观敌如何。再鼓之,则前奇后正,复邀敌来,伺隙捣虚。此六花大率皆然也。〃《李卫公问对》对古代兵法的源流进行了总结归纳,它认为古代兵法〃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即:〃《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此三门也。〃〃权谋为一种,形势为一种,及阴阳、技巧二种,此四种也。〃它对古代重要兵法进行了评述和发挥,其中有许多独到见解。如对《孙子》〃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的解释不囿于曹操等旧说,并批评他们用力量的强弱来解释是〃不悟攻守之法也〃。指出〃谓敌未可胜,则我且自守;待敌可胜,则攻之尔。非以强弱为辞也〃。对于攻守问题,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等等。
  《李卫公问对》也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它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不可归结为单纯的一个原因,〃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它还认为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强弱、优势、主客都处在变化之中,〃'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它注重人事、反对迷信,指出〃后世庸将泥于术数,是以多败〃,〃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但是,它又不主张废弃阴阳术数,认为这是〃使贪使愚〃的诡道之术。
  《李卫公问对》是《武经七书》之一,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也存有一些明显的封建糟粕,如对李勣的明黜暗用的封建权术;它提出阴阳术数为诡道之术,若用来作为欺骗敌人、团结内部的一种战术,尚有可取之处,若用它来愚弄本部士卒,便是封建的愚兵政策。它的〃教正不教奇〃的论点,也有很大的片面性。明何良臣曾批评它说:〃奇而不教,则号无以别,变何以施?〃(《阵纪·奇正》)
  《李卫公问对》,宋初有《兵法七书》本,后又有麻皓年注释本。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诏令校定《孙子》、《李卫公问对》等七书为《武经七书》,镂版刊行。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载,宋代曾刊印过《李卫公问对》三卷单行本。但北宋之前的版本今不可见。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武经七书》本。此后众多丛书本及清刻、清抄本,大多源于此本。现存比较重要的注释本有宋施子美讲义本、明刘寅直解本、清朱墉汇解本。建国后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吴如嵩、王显臣的《李卫公问对校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和《李卫公问对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第二章兵法类中

  第一节行军须知

  《行军须知》,作者不详。明刻《武经总要》附刻本只题豫章新斋李鼎长卿订。本书明宣德年间(1426-1435)杨士奇所著《文渊阁书目》始见著录,继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行军须知》二卷,并注明〃不著撰人并时代〃。关于本书的成书时代,清乾隆时期,卢文绍在其校刻的《补辽金元艺文志》中著录为元代作品,仍注释〃不知撰人〃。民国年间陆达节编《历代兵书目录》和《中国兵学现存书目》均袭卢说。据现代人从内容、版本等方面考证,它实属宋代著作。著名目录、版本学家王重民认为,〃当撰于北宋仁宗或神宗之世。〃(《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兵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研究科技史的学者王若昭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行军须知》一书约撰于北宋仁宗庆历八年后至皇祐六年(即1048年至1054年)间,比《武经总要》的撰成时间估计晚十来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上述观点甚有道理。以宋本为底本重刻的明正统刊《武经总要》附刊本《行军须知》的全称是《武经总要行军须知》,明人李进并在序言中说:〃予尝读《行军须知》之书,观其编为附录。〃说明《行军须知》一开始就是以附录形式存世的。因此,宋元诸家书目都记载有《武经总要》,而不见著录《行军须知》。
  《行军须知》分门别类辑录历代兵法言论、用兵事迹,尤其重视辑录宋代的战争实例。每篇之前有引言,概述本篇要旨,阐述作者的看法。如《选士》引言:〃兵法曰:虽有虎狼之将,必籍豺犬之兵。将虽智勇,御敌攻讨,不能独取其胜。
  将不得兵,如鸟无翼;兵不得将,如虎无头。是故将得兵而有势,兵得将而有勇。《汉书》曰:指纵者,人也。获兔者,犬也。汉将霍去病以智勇之士聚为爪牙。夫不选不精,则自败之兆也。诸家之法,并有选士之篇。士有老少、勇怯、强弱、材伎、贵贱、仁义、乡俗之性不同,用之各有所长,故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太公曰:选士之法,因能授职,各取其长。兵法曰:贪者守财,廉者主赐,仁者纳降,辩者通使,谋者(此处缺文),怯者守门,勇者破敌夺隘,健者抢关采报,聋者善视,瞽者善听,各取其性所用,为其股肱羽翼,自然之道。统军领众,贼垒相望,昼夜相守,争一时之胜,军需之要,缺一不行。今具选士一十五条,不可不明察也。〃每篇之后又有一段总结性的结束语,进一步点明本篇主题,阐发作者的思想。如《诫将》篇最后说:〃右已(以)
  上二十一条,为将之规矩模范耳。惟在存神立志,报国推功,深谋远虑,遇敌不可轻发;谋不深,事多轻发,即为敌所料,机事不成。兵法曰:不见其利,不可先兵。〃《行军须知》共二卷(明嘉靖三十五年贾应春刻单行本不分卷),十五篇,二百七十四条。具体篇目如下:上卷:诫将第一,凡二十一条;选士第二,凡十五条;禁令第三,凡五十九条;选马第四,凡十五条;讲武第五,凡四条;明时第六,凡十二条。
  下卷:渡险第七,凡二十六条;安营第八,凡十八条、料敌第九,凡十七条;布战第十,凡十九条;守城第十一,凡二十二条;攻城第十二,凡十二条;间谍第十三,凡二条;入伐第十四,凡二十一条;受降第十五,凡十一条。
  《诫将》主要讲将帅要戒除各种弊端,而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选士》主要讲选士的意义、原则及各种人材的使用方法。《禁令》主要讲行军作战中的各种纪律禁令及对违令者的处置措施。《选马》主要讲军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