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27部分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27部分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欲自限于博士业,遂励志武事。〃很明显,〃时艰〃不是指明王朝上升时期的〃国初〃,而应是指屡遭倭患的嘉靖以后,即明代后期。另外,《音注武经七书》各卷卷端均题〃何守法校音点注〃,说明《武经七书》非何守法所撰,他只是作了〃校音点注〃的工作;而和《音注武经七书》合刻在一起的《投笔肤谈》卷端却题〃浙江解元钟吴何守法撰音点注〃,看来该书的刊刻者陈汝忠认为西湖逸士即何守法,该书为何守法所撰。何守法大约生活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与《投笔肤谈》成书时间相吻合,据此推断,《投笔肤谈》的作者为明何守法,似可信。
  《投笔肤谈》共上下两卷,十三篇。《本谋第一》论述用兵要以谋为本,先讲兵兴有害;后讲运用谋略以免灾害。《家计第二》,主要论述先治理好内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图谋战胜敌人。《达权第三》,阐述用兵要见微知著,随机转移,做到通达权变而不墨守成规。《持衡第四》,论述攻、守利害,待机制敌。《谍间第五》,讲述欲攻欲守,非知敌情不可;欲知敌情,非间谍不可。《敌情第六》,讲根据敌人的动态判断敌情,并总结了一些判断敌情的规律。《军势第七》,论述依靠将帅治军,掌握军队的虚实强弱形势。《兵机第八》,阐述用兵的机巧。《战形第九》,论述与敌交战时的作战方式。
  《方术第十》,阐述以阴阳占卜等妖术误敌而取胜。《物略第十一》,阐述利用自然界的一切有形之物和现象,为军事斗争服务。《地纪第十二》,讲地理在军事上的运用。《天经第十三》,讲天文在军事上的运用。
  《投笔肤谈》的作者非常推崇《孙子》,认为《武经七书》中,〃惟《孙子》纯粹,书仅十三篇,而用兵之法悉备〃。
  所以,他不仅仿《孙子》体例,而且继承了《孙子》的军事思想。但又不照袭《孙子》,声明〃篇名虽与《孙子》相参,文义则有别〃。(《投笔肤谈引》)它的十三篇按每篇在战争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次第排列,上下连贯,自成体系,有对《孙子》思想的发挥,然更多的是论述了《孙子》所未言及的重要问题。它每篇之前有解题,概述本篇内容和与上篇的关系;文下有注解,既有文意训释,又有战例参证,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增加了它的价值。
  《投笔肤谈》理论色彩很浓,军事思想非常丰富,择其要者简介如下:在战争观方面,《投笔肤谈》主张慎战、义战,以战止战,救民于水火而又不劳民。它认为,〃凡兵之兴,不得已也。〃〃非以残民而生乱也。〃(《本谋》)它特别重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指出了战争危害民众的五种表现:〃三时弛务,妨民之农。隶籍充伍,妨民之业。军需辎重,妨民之财。擐甲冠胄,妨民之力。鼓行搏斗,妨民之生。〃(《本谋》)并认为只要进行战争这五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它主张在不得已进行战争时,要尽量减少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不多旅,不久师,不暴卒,不角力,惟谋以为之本。〃(《本谋》)这样对本国民众的害处,就可以减轻一些。它主张〃兵以销兵,然后兴兵;战以止战,然后合战。〃(《本谋》)最理想的方法是:〃拔敌之城而非攻也,致敌之降而非围也,寝于庙堂之上而非战也,散于原野之间而非守御也。〃(《本谋》)它还认为用兵的关键是合乎名和义,主张师出有名,进行义战。它说的〃义〃有特定的阶级内容,目的是收揽人心,但也有维护民众利益的一面。它主张自己一方要首先打起正义的大旗,而把恶名加给敌人,〃我执其名而加敌以恶名,我仗其义而加敌以不义,则三军之出,烈烈炎炎,上洞于天,下彻于泉,中横乎四表,旌之所摩,士气奋而敌威摧矣。〃(《本谋》)
  在作战指导方面,它主张先使自己一方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图谋制胜敌人。认为〃用兵之道,难保其必胜,而可保其必不败。不立于不败之地,而欲求以胜人者,此侥幸之道也,而非得算之多也。〃(《家计》)提出〃不惟败防敌,胜亦防敌也。〃(《家计》)强调行军时要警惕敌人截击,驻军要防备敌人逼近,前进要考虑退路,在国外作战要照顾国内。对敌作战主张乘敌之隙,认为〃兵贵乘人,不贵人所乘也。〃(《达权》)强调要等待敌人出现破绽时再进攻它,没有可乘之隙,宁可长期相持也不莽动,以免军队陷于被动。它还认为〃己可以乘人,而人亦可以乘己者,不可以不防。〃(《家计》)所以,它强调〃虽我强我众,亦防敌之乘我也。〃(《家计》)但是〃敌若有衅,机不可失。〃既使这种情况也要〃警吾之备而乘之〃。(《家计》)指出:〃故知兵者,必先自备其不虞,然后能乘人之不备。〃(《达权》)
  《投笔肤谈》)重视人心士气在作战中的作用。它在论述了攻防形式和机变以后指出:〃攻守实要于无形也,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持衡》所以,它特别强调争取敌我双方的人心,要求〃可使敌兵知吾之仁,而不可使吾兵知敌之仁。可使吾兵知敌之暴,而不可使敌兵知吾之暴。〃(《达权》)因为若使我军知道敌人仁慈,就会使自己的军队溃散。
  使敌军知道我军残暴,就会使敌人更加坚强。对于古代治军的常法--赏罚,它也从争取人心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极力反对临阵用刑罚威吓士卒,战前用杀戮显示威严,认为这样做〃足以失士之心而激之变。〃(《达权》)
  在治军方面,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任用。它认为〃且三军之势,如人一身。大将,心也;士众,四体百骸也。〃(《军势》)〃是三军之势,莫重于将,选将之道,不可不慎也。〃(《军势》)它认为将帅有能在庙堂之上出谋定计的儒将,有能在战场上折冲千里的武将,有通晓天文地理、文武双全的大将,他们都是〃国之柱石,民之司命〃(《军势》),〃君王〃一定要选择这样的将帅,并要给他们机断行事的指挥大权,〃苟得其人,授之专阃,不中制,不外监,不分权,不信谗。故养兵者,主也;治兵者,将也。兵之权,不握于主而握于将,然后将得以尽其才。〃(《军势》)它还重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求上级关心爱护下级,下级拥护上级,如果〃上不爱下,下不亲上,厚赏之不激,而苛罚之不畏,是犹心乱而肢痿也,其法百不当一。〃(《军势》)相反,如果〃使民亲其上、死其长,则心雄敌忾,以一当百之兵也。〃(《军势》)强调将帅要加强对军队的训练。认为〃能教戒于先,则梃可格刃,以一当十之兵也。〃(《军势》)它既强调将帅要身先士卒,关心爱护部下,又强调严格治理军队,防止军队骄纵,玩忽职守。认为〃兵不可使骄,骄则难制。不可使玩,玩则难用。〃(《军势》)
  《投笔肤谈》贯穿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战争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经济上要有力量,〃国不富不可以兴兵〃(《本谋》),〃军需不备,取败之道也。〃(《本谋》)另外,天下一切飞翔的、潜藏的、运动的、静止的有形之物,都是用兵所依赖的物质基础,都应该了解、掌握和利用。《物略》篇记述了许多自然现象在军事上运用的例子,为其它兵书所少见。它指出:〃是以知兵之士,察物之理,究物之用,总括其利,不遗微小,则虽百万之众无所穷,千里之远无所困。〃(《物略》)认为用兵要首先了解敌情,既要通过间谍获取情报,又要根据敌人的动态获得变化的情报。它明确指出,阴阳占卜是惑世诬民之木,〃不可听淫言,不可信谶纬,不可拘风占,不可惑物异。〃(《达权》)同时它又认为阴阳占卜军中不能废,因为可以辅助用兵,〃故兵可为妖,可为怪,可为神灵,可为鬼魅〃(《方术》),用以迷惑敌人。它初步认识到了战争是一种剧烈变化的事物,〃主客无常态,战守无常形,分合无常制,进退无常度,动静无常期,伸缩无常势。〃(《兵机》)它注意到了战争中各种矛盾的对立及其相互转化,对于敌我、攻守、进退、难易、虚实、利害、胜败等战争中的各种矛盾能够从两方面阐述问题,如它指出:〃己可以乘人,而人亦可以乘己〃(《家计》),〃不惟败防敌,胜亦防敌也。〃(《家计》)〃守之顺者攻之逆,攻之易者守之难,攻守之相乘,而胜负之机不定也。〃(《持衡》)〃行虑其邀,居虞其薄,进思其退,外顾其中。〃(《家计》)〃审虚实之势,校轻重之权,量缓急之宜,度先后之节。不虚营而实阵,不重战而轻守,不缓御而急攻,不先彼而后己。〃(《家计》)〃故知害之害者,知利之利。知危之危者,知安之安。知亡之亡者,知存之存。〃(《本谋》)〃战虽胜,骄矜持之者死。兵虽败,精专谋之者生。〃(《达权》)等等。尤其是对于一些战略、战术问题能够进行辩证地思考,如在战争中取与予问题上,它认为〃委敌以货而胜之者,货在我者也。贪敌之货而败焉者,货在敌者也。〃(《达权》)在制敌战术方面,则认为〃凡敌诱吾以利者,我思其灾。激吾以怒者,我思其变。此以有虞待不虞,不徒从人而忘自备也。〃(《家计》)
  《投笔肤谈》是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军事问题的兵书,有重要军事学术价值。但也要看到,它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它一边反对相信阴阳占卜,称其为〃惑世诬民之术〃,同时又认为,〃亦有自然之天命〃,〃天命之不可违,而非人谋之所能为也。〃(《天经》)这些落后的思想内容也要注意鉴别和批判。
  《投笔肤谈》现存版本有明刊《音注武经七书》附刻本、《中国兵学大系》影印本、军事科学出版社《投笔肤谈译注》本等。


  第三章兵法类下

  第一节兵

  《兵》尹宾商撰。尹宾商,字毫翕,一说字亦庚、夷耕,号白毫子,故《兵》又称《白毫子兵》。宾商正史无传,《湖北通志》、《汉川县志》有零星记载。方以南序称〃吾楚明儒尹氏白毫子〃,卷端著录其为郢中(今湖北江陵北部)人。
  上述方志则记为湖北汉川人,喜读兵书,曾任屯留、祁县知县,后因与上司不和,罢官归乡,著书立说,写出了《兵》等著作。
  《兵》虽然著于明代,但因未有刊印,流传不广,作者手校孤本传至清光绪年间始得刊印,〃是书得之抄本,其传必不广,询之好古家兵家,鲜有藏且读者。〃(陈冠冕《兵序》遍查明清诸家目录均未见著录此书。清末方以南在《兵序》中说:〃吾将集天下之贤隽,共辑图书,发明古今之真学术以饷馈瀛海内外。〃伯英(按:即刘誉棻,字伯英,方以南好友,留日学生)曰:〃壮哉!斯言,昔先君子宦京师时,好收古书,每念版籍凋丧,存者子遗,大为惋惜。因遍处搜讨,贮书满家。拟以次谋资出证海内。窃从曝书之下,收拾残编,得吾楚明儒尹氏白毫子所著《兵》一书,盖最后手自校正未刊原本也。读而好之,日置座侧,把玩不释,可与东西今兵法互相印证,秘而不传非公也。〃于是刘、方二人,又联合周树藩(少臣)、吴树芬(少秋)共同进行校勘,请陈冠冕作序,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湖北工业传习所用铅字印刷,湖北国学编辑社出版发行,线装一册。
  《兵》之,音雷,《集韵》解释为〃网百囊者〃。《尔雅释器注》说:九罭,今日百囊罟,亦谓之也,〃二者解释相同,即有百囊的网称,这里用作囊括之意。《兵》意谓兵法之百囊。全书共七卷,每卷篇目如下:卷一:〃声〃八则、〃煦〃七则、〃整〃六则、〃先〃七则、〃迅〃七则、〃赢〃七则、〃佯〃十一则。
  卷二:〃乘〃十二则、〃静〃十则、〃集〃六则、〃因〃十则、〃突〃九则、〃捭〃十一则。
  卷三:〃诳〃十二则、〃肄〃七则、〃信〃八则、〃必〃七则、〃镇〃十二则、〃异〃十则、〃持〃七则。
  卷四:〃诛〃十八则、〃制〃十则、〃变〃十则。
  卷五:〃袭〃十则、〃合〃七则、〃待〃十则、〃独〃九则、〃谲〃十一则、〃纡〃八则。
  卷六:〃果〃八则、〃分〃九则、〃扼〃十则、〃寡〃十则、〃疑〃十四则、〃托〃七则。
  卷七:〃微〃十二则。
  从目录可以看出,《兵》将古代兵法抽象概括为三十六个字,每个字都有独立的含意,如〃煦〃,是温暖、惠爱的意思,它的内涵是对士卒关怀爱护,强调将帅要与士卒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用感化士卒来提高部队战斗力。它在每字之后,先阐发自己的见解,间或对古代兵法进行征引或发挥,最后用〃考得〃引出古代几则战例相参证,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如〃迅〃:〃疾雷暇掩耳乎?掣电暇瞬目乎?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则速攻之,速围之,速逐之,速捣之,靡有不胜。
  《军谶》曰:'攻敌欲疾。'是脱兔之说也。智者不能为之谋,勇者不及为之怒矣。〃然后引用从汉至宋的七则以〃迅〃胜敌的战例。这些战例大都引之有据,叙述简明,分门别类附于各字之下,比较切合题意,即可作为理解兵法的例证,又便于查找某方面的资料。每字之下所引战例,根据资料情况,或引六、七则,或引十余则,不强求一律。全书共引用战例三百三十七则。
  《兵》注意吸收古代兵法精华,并加以发挥,其军事思想比较丰富。它始终贯穿着根据实际情况用兵的思想,反对拘泥一种战法。当速则速,当慢则慢,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当用众则集中兵力,当用寡则选精兵,当先则先法制人,当后则后法制敌,一切要从当时当地的实战需要出发。所以它特别强调〃变〃,并用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变〃的道理,指出:〃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厥疾弗能瘳也。孙子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善为将者,杀机在心,活局在臆,每自运方略,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异势殊耳。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捷于矢不袭其镞,铦于剑不刻其舟。若赵括读父书,而不知变,其覆军擒将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