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51部分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51部分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十:唐李光弼、唐郭子仪、唐李抱真、唐李晟、唐李愬、唐马燧、唐浑仆踔宜谩⒘毫踵墸ㄎ宕⒅芰醮剩ㄎ宕
  《百将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辑评名将传略的兵书。它记述人物,着重在用兵的谋略和战法方面。如孙膑〃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田单诳称神师下凡,夜摆〃火牛阵〃;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背水而战,半渡而击;耿弇逼巨里而致费邑,攻西安而拔临淄;耿恭以毒药傅矢而谓汉家箭神;段纪明欲击鲜卑而诈为召还;檀道济〃夜唱筹粮沙〃,等等。
  每将传记最后都有一段评语,先以〃孙子曰〃引一句《孙子》中的话,再讲人物的一件用兵事例,以说明《孙子兵法》的实用性和名将用兵之法的继承性。评语长短根据人物事迹而定,长至百余字,短则十余字,如司马懿的评语一百七十字,而王猛的评语只有十八个字。这些评语既诠释了《孙子》的军事论点,又评论了名将的用兵得失,也反映了编辑者的军事思想。
  《百将传》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兵书。它将深奥的军事理论寓于生动活泼的战争故事之中,加上画龙点睛似的评语,读者既可学到名将们的用兵艺术,又可加深对古代兵法理论的理解。因此,它的读者面较为广泛,受到后世兵家将帅的重视。明庆远府儒学训导高谅陈演在为本书写的后序中说:〃此乃军旅之龟鉴,而中兴之急务也。〃〃此足为治乱持危之筌蹄,而为将者不可不知。〃(明刻本《十七史百将传后序》)为适应将帅学习的需要,之后又产生了续、评、增补《百将传》的兵书。
  首先续编《百将传》的是何乔新。何乔新,字廷秀,明景泰(1450-1456)进士,历任刑部侍部、刑部尚书等职,为人刚正,长于著述,著有《元史臆见》等多种著作。他在出镇北陲,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时,〃自念累世儒家于行师御众、营垒战阵之法,素未之讲,大惧无以应变于仓卒。乃取公立所编(注:指张预编《百将传》),正其讹,补其缺,治戎之暇,辄取而阅之,以考古人用兵胜负之迹,庶几缓急不至于偾事。〃(《百将传续编序》)但又感到张预《百将传》有欠缺,意欲续编。便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考五代及宋元史,又得王彦章以下四十人,芟其浮辞,摭其实事,以续公立所编,本传有缺者,杂取它书以补之。于是上下数千年元戎大帅用兵之迹,可以一览而得矣。〃(《百将传续编序》)他采用张预《百将传》的体例,每将传之后也有一段以〃孙子曰〃开头的评语,将续收的40名将帅传记编成四卷本的《百将传续编》。其卷目如下:
  卷之一:梁王彦章、唐周德威、郭崇韬、宋曹彬、曹翰、王全斌、潘美、曹玮、李继隆、尹继伦。
  卷之二:狄青、种世衡、郭逵、王韶、种师道、宗泽、岳飞、韩世忠、张俊、刘锜。
  卷之三:吴玠、吴璘、李显忠、杨存中、王德、王彦、刘子羽、魏胜、李宝、赵方。
  卷之四:孟宗政、孟珙、杜杲、余玠、赵范、赵葵、曹友闻、史天泽、伯颜、张弘范。
  明万历年间出现赵光裕评本,全称是《新刊官校批评正百将传十卷》,著录为东光张预公立集,东浙赵光裕克荣评。
  此本在原本上增加了眉批。之后,又出现《正续百将传评林》,一称《正续百将传节评》,题宋东光张预集录,明六安张澡节评。所谓节是指对于〃传中无关于大体者节而删之〃(《锲〃百将传节评〃引》),所谓评是指张澡的评语,附在原评语之后,并另起一段,均以〃平曰〃开头。张澡,字子新,号阳泉,明代六安人。袭职六安卫指挥,积功至参将,先后驻浙江十年,御倭有战功,授征蛮将军印。曾镇粤西,寻以南京都督致仕。他〃文武并用,翩翩有古儒将风。〃(《锲〃百将传节评〃引》)所以,他节评的《百将传》,〃节则简,简则不滥;评则核,核则不晦;俾后学一展卷间道善败如别苍索,不至于按图索骥焉。其功倍于作者多矣,讵徒述焉已哉!〃(《锲〃百将传节评〃引》)明天启三年(1623年)陈元素编出《名将传》,所收名将逾百人。它虽然源于张预《百将传》,但从内容到书名都有了很大变化,当是另一部独立的兵书,将另文介绍。

  第三节将鉴论断

  今存本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的两淮盐政采进宋麻沙本均题宋戴溪少望撰。《宋史》有戴溪传,为淳熙进士,开禧时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绍定间追谥文端,学者称岷隐先生,著有《春秋讲议》等。然而该书自序题宋绍兴辛酉(1141年),当成书于1141年,此距戴溪登第时间甚远,是否为该书作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出疑问:〃考沈光作戴溪岷隐春秋传序,称其字曰少望,则此书当为溪作。然溪以淳熙五年登第,开禧中尚官资善堂说书,而此书自序,题绍兴辛酉,为高宗十一年,下距其登第之岁三十八年,距开禧元年更六十五年,溪不应如是之老寿,疑别一人,其名偶与溪字同也。〃戴少望撰《将鉴论断》的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大抵多为南渡后时事而发,如第一条诋孙武之徒能灭楚,终于恃强以亡吴,盖隐以比金兵破汴之事;第二条称范蠡能复吴仇,为春秋大夫第一,则又隐激诸将恢复之心,而耿弇一条,窦宪一条,尤三致意焉。大旨主于尚仁义,贱权谋,尊儒者,抑武臣。〃其自序对撰写该书的目的讲的更加清楚,指出:〃三代而下,为将者计功不计德,任将者择才不择行,文武之道于是分裂,而仁义诗礼之师殆十未一二也。尝取春秋迄五代诸将行事得失之概,折衷以理而论述之,凡一百篇,目曰:《将鉴论断》。善者可法,恶者可戒,皎然明白,如指诸掌,所冀后人观往以知来,选而入之,推而广之,损其有余,抑其太过,而勉其不及,孝于亲而忠于君,勇于义而忠于礼,崇廉耻谦逊之风,杜乘争凌犯之衅,知柔知刚,知弱知强,可以养心,可以修身,可以利国,可以便民,可以保功,可以全名,可以居安,可以临危,可以守常,可以应变,进退去就,辞受取舍,无施不可而期于合理,不专诡诈,果敢驰骋行阵而已矣。至若历代华夷之盛衰,用兵彼己之胜负,商榷评订亦具载焉。噫!区区论述之意,欲以少补于世,世必有能详之者矣。〃《将鉴论断》又称《将鉴博议》,或《历代将鉴博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明武定侯郭勋尝重刻之,前有正德十年达宾序,题曰《将鉴博议》,与宋版不同。考《永乐大典》,已引为《将鉴博议》,则其来久矣。〃今存清康熙三十年朝鲜刻本亦题《将鉴博议》。据考《宋史艺文志》始即改题《历代将鉴博议》。今存明刻(残)、明抄本仍题《将鉴论断》,说明元明以后两种名称并用。
  《将鉴论断》十卷,共百篇,收录自春秋孙武迄五代郭崇韬九十四人,明抄本和《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两淮盐政采进本收录九十三人。其中韩信等六人分上下篇。全书卷目如下:
  卷之一战国(注:应为春秋战国):孙武、范蠡、田穰苴、孙膑、吴起、乐毅、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白起、王翦、蒙恬。
  卷之二西汉:张良、韩信上下、樊哙、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赵充国、冯奉世、陈汤。
  卷之三东汉:邓禹、邓训、寇恂、冯异上下、贾复、吴汉、岑彭、耿弇、耿恭。
  卷之四东汉:王霸、臧宫、祭遵、马援、班超、窦宪、虞诩、皇甫规、皇甫嵩。
  卷之五三国:魏:张辽、司马懿上下、邓艾。蜀:诸葛亮、关羽、魏延。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
  卷之六西晋:羊祜、杜预、王浚、马隆、周处。东晋:祖逖、周访、陶侃、谢玄。
  卷之七南北朝:秦:王猛上下。宋:檀道济、王镇恶。梁:韦睿。魏:崔浩上下、于谨。齐:斛律光。周:韦孝宽。
  卷之八隋:长孙晟、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
  卷之九唐:李靖、李勣、李孝恭、蔚迟恭、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唐休璟、张仁愿、王忠嗣、李光弼。
  卷之十唐:郭子仪上下、李抱真、李晟、李愬、马燧、浑N宕毫海和跹逭隆L疲汗玷骸
  《将鉴论断》选录军事人物与《百将传》有所不同,重在将帅品德高下、器量大小、智计短长,且详加评论其得失,较之《百将传》理论色彩为浓。其体例是以人物标目,目下有一句总的评语,如评孙武〃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张良〃有道之臣,进退尽善〃,李广〃用兵失纪律〃,冯异〃不伐其功〃,祭遵〃有德之将〃,邓艾〃有才智而无气度〃,诸葛亮〃有仁人君子心,有英雄豪雄(杰)才,有忠臣义士节〃,羊祜〃仁义之将〃等。接着是人物传记,最后是戴氏的论断。其论断的特点:一是不执一端,比较客观,如对韩信的评论,首先实事求是地肯定了韩信的用兵才能,〃自古用兵全胜未有如韩信者。〃接着又站在国君的立场上指出:〃智与忠皆不足论也〃,〃信譬则虎也,人不刺虎,虎必伤人,决无两利俱全之理。〃二是不囿旧说,比较深刻,如对田单的评论,田单守即墨,亡骑劫,再造齐国,一般认为是因田单使用了纵间谍、立神师、用火牛阵的计谋方略,而戴溪却认为这些都不是田单的制胜之本,他引用鲁仲连的话说:〃单尝攻狄三月不克,问计于鲁仲连也。仲连曰:将军之在即墨也,坐则织篑,立则仗锸,为士卒倡。宗社亡矣,当此之时,将军有必死之心,而士卒无幸生之气,闻君之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今将军东有夜邑之俸,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驰驱于临淄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单于是励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援抱鼓之急,狄人乃下。〃最后得出结论:〃故夫国大而兵众者未必强,国小而兵弱者未必弱。强者未必长胜,弱者未必长败。国大兵强而狃于胜则将军情而士卒骄,忽于料敌而轻于使人。国小兵弱而戒于败,则上下心专而力齐,虑患深而难犯矣。〃三是以懦家正统思想评论军事问题,极力为国君辩护,如对周亚夫的评论,称周亚夫〃失君臣之礼〃,〃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此之谓也。观亚夫初营细柳,屈天子之尊,伸将军之威,后击吴楚,守便宜,不奉诏,委梁于吴,以收全胜,可谓为将善用兵矣。然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欲以行阵之仪而行庙堂之上可乎?〃四是极力推崇具有道家思想的《三略》,对孙吴之书有所贬低。
  戴氏认为,〃三略之书不可不知〃,〃兵法传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于道,而适于用。王用之则王,伯用之则伯,为将者用之可以立功而保身,非孙吴比也。盖孙吴之书,知有权谲而已。可用之于危而不可用之于安,可用之于暂而不可用之于久,然其利近而效远,故后世谈兵者必先焉。若夫《三略》之书,则其旨远,其理深,人君惟光武知之,故能以神武定四方,又能以柔道理天下,能驾二十八将以成功。〃〃故知夫《三略》之书有补于世,而又念夫为将者,不可不熟穷其义而用以立功,用以保身也。〃《将鉴论断》中除了包含有所录将帅的军事思想以外,评论中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编辑者的军事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仁义为本。该书通篇贯穿着封建阶级的〃仁义〃思想,认为〃仁义之道,若大路然,有目者所共睹也,有足者所共由也。蹈之则为君子,背之则为小人。〃戴氏虽承认《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价值,〃可谓善之善者也〃,但却又指责说,〃然武之操术,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能克敌制胜为进取之图,而不能利国便民为长久之计,可以为春秋诸侯之将,而不可以为三代王者佐矣。夫考其所行与所言而知之。古者文武一道,伊尹之于鸣条,太公之于牧野,皆以大圣大贤而任将帅之事。其用兵也,以安民为心,以安社稷为心,非善战争也,非贪势利也,非幸功名也,以仁伐不仁,以义伐不义,而权谋亦寓夫仁义之间,如《六韬》、《司马法》之所陈,本末先后自有序也。〃2.以德为先。戴氏认为,为将首先要有德。似乎不同意兵家的功德论,指出:〃兵家之论将曰功而已,次以德。懦家之论将曰德为先,功次之。何为功?守城野战有劳于国是也。何谓德?爱人利物,尽忠于君是也。〃他称赞祭遵为〃有德之将〃。3.以气为主。该书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力〃与〃气〃的关系,如上文引用的对田单的评论,认为田单致胜的根本原因是〃励气〃。主张以气为主,〃人之勇以力,力之奋以气。以匹夫而抗万乘,以一身而凌三军,岂惟力有所恃哉,必其气有所激也。〃4.主张重敌轻死。戴氏认为,〃为将之道,贵夫重敌而轻死〃,〃重敌而轻死,其为将之大要欤!〃并对〃重敌轻死〃作了解释:〃何谓重敌,知彼知己,虑善以动,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是也。何谓轻死,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是也。善将者如此,故百战而百胜。事有出于意外,则身虽殒而名不泯。〃并认为李陵是〃轻敌而寡谋,所以败也。重死而偷生,所以降也。〃5.反对贪小利邀近效。戴氏认为,〃良将不贪小利而邀近效〃,〃贪小利者不足于成大功,邀近效者不足于图远略。重国体,爱民命,戢兵锋,畜士气,时出而用之,伐谋伐交,折冲尊俎,无知名,无勇功,而智者、勇者莫能加焉。以我之佚待彼之劳,以我之锐乘彼之惰,有所不举,举必克矣。〃6.在作战指导上,主张以强击弱,稳操全胜。该书指出:〃善用兵者,必先料敌之强弱,强则避之,所以挫其锐也。弱则取之,所以乘其弊也。挫其锐而乘其弊,然后可以收其全胜之功,小而用于一阵,大而用于天下,莫不尽然。〃并且认为以弱击强为不得已,不是兵家的常法,〃以弱敌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