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60部分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60部分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一一旗初操(步兵):一旗之制、练力、持枪、走阵、打靶、队长、行路。
  卷二一旗阵式:阵式、紧队、散队、放枪、估距、刃刺、旗哨官长。
  卷三一旗运用:运用、总纲、住守、进攻、退回、拒马兵、树林、要隘、村镇、堡墙、诱敌、劫袭、应急、巡护总论、行路巡护、住营巡护。
  卷四一营阵式:营制、走阵、运用、进攻、住守、退回。
  卷五一军阵式:军制、小军运用、总论、综要、号令。
  卷六马兵:一旗之制、列阵运用、追敌、巡探。
  卷七炮兵:一旗之制、备放、进退、连炮箱车、走阵、雁行、鱼贯、雁行改鱼贯、鱼贯改雁行、阅操官行过、运用。
  卷八综要:步马炮合用、考徵、方略、伤亡。
  卷九教训:挑兵、召募、编营、集饷、教训、弁兵学、将官学、办事官、中军官、弁兵学(奥国)、将官学、升迁、办事官、罪罚。
  卷十粮饷:俸饷、饷簿、衣食、军市、游息、转运。
  卷十一军械:总论、洋枪、毛瑟、漫利夏、马枪、炮论、快炮。
  卷十二沟墙:总论、急筑、暂筑、土器、用法、全军、大军、镇堡、卡墙、矮墙、卡门、药弹房。
  卷十三宿食:住宿、遮风、卡棚、草荐、坑厕、暂屋、马棚、久屋、印度兵屋、饮食、提水洁净、滤水、起水、炊煮。
  卷十四台路:望台、简便测量、筑路。
  卷十五铁路:铁路军工、铺轨、铺轨人器、叉交路、停车场、号令、各数。
  卷十六运兵毁路:运兵、修整、拆毁、街轨、桥梁、沟轨、土路汽车。
  《兵学新书》,〃采集各国军政,实事求是,择精语详,自募选训练,以及布阵运用,下至军士起居饮食之微,凡军所需与一切有关于军者,无不绘图系说。〃(张罗澄《兵学新书序》)尤其是记述了当时先进的军事技术及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铁路电报等在军事上的应用。但是,〃不载吉凶占验诸异说,可谓集近时兵学之大成,得古今教民之深意矣。〃(张罗澄《兵学新书序》)全书内容比较丰富,也反映了编纂者的军事思想。
  对于当时何为国家的急务,著者认为,〃救世之策,莫若兵学为先〃(《兵学新书凡例》)。他提出,维新之政端在富强,富强之基始于学问。设学堂以培才,讲工商以致富,这是正常的道路。但是,惟中国积弱之名已布四邻,觊觎之心日亟,如果是等待人才学成以后再致富,致富以后才自强,那就好象是从容拯溺,揖让拒寇。既使能致富,也必然是慢藏诲盗,益启戎心,势弱气消,阽危立待。他并打比喻说:〃若不先讲兵学,力图强兵,则设学堂以培才,考工商以致富,不啻勤于稼穑留为四邻之储积;力于南亩以待盗贼之收获,洵足惧也。〃(《兵学新书序》)他得出的结论是,欲图存须自强,欲自强须备战,备战必练兵,练兵以御外侮。而要练兵御侮,还必须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调整好国家与军队、君主与民众的关系。所以,他又进一步指出:〃兵以卫国,国以庇民,民以尊君,君以治兵。国能自立,民以得安,民皆当兵,国以自立。兵与民,民与君,君与国,国与民,互相连合而不离,君臣上下,通国民人,心志相孚,声息相通,一德一心,虽欲不强不可得矣。欲得君臣庶民声自相通,心志相孚,非详订议章,设立议堂,讲求兵学,选练民兵,难臻御侮之功,而期自立之效也。〃(《兵学新书凡例》)
  在训练方面,一是主张训练方法要随着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指出,〃今之陆战与昔异,故操练亦因之而异。〃(卷四《综要》)〃改易古法,每战必胜。〃(卷八《考徵》)〃布奥之役,用后膛枪,故步兵阵式,已有更改,及布法之役,布之亲兵全军。在圣泼里伐,仍泥旧法,大受法兵快枪之害。昔时步兵不顾敌枪炮之击,而猛进以枪刃冲刺,为长技,泥此而遇新式快枪之击,为害甚大。〃(卷八《考徵》)
  二是重视诸兵种协同训练。提出〃步马炮三兵合用,须求各尽其长,要在善择妥便地势,以得展布所长〃(卷八《步马炮合用》)的协同原则,并认为,〃战阵始终专以步兵为主,马炮二兵,仅以为辅助。〃(卷八《步马炮合用》)三是主张实地训练和练为实战。指出,练习要隘防御和进攻作战,〃必至实有要隘之处,先操驻守,后操进攻,交互练习。〃(卷三《要隘》)而训练又必须把重点放在临战运用上,〃行走阵式既熟,当习临战之运用。古来名将,近时兵书,皆言临战不可徒拘教场、初操行走阵式之板法,必以多营合操临战之运用,则一旦疆场有事,方能制胜克敌。〃(卷三《运用》)四是重视训练中的群众纪律。指出,〃村镇不便借以操练,恐扰及居民也。
  仅可率领哨官及哨队长,常往各村镇,观看形势,指示以将来临战遇此应如何运用,并使知攻守俱以边际为最要,不带兵丁,免惊民人。〃(卷三《村镇》)五是反对依靠洋人训练军队,主张起用中国有志之士当教官。他认为,召募外洋将弁作教官,〃语言不通,情意未达,学其外貌,遗其精义,知其一而漏其万,及至有事于彼之时,外洋将弁例皆告退。平时徒费巨款,仅得粗浅皮毛,战时全不得用。〃所以,〃非集中国有志之士自行讲求兵学之精义,必不能训练兵士,使成劲旅。〃(《兵学新书后序》)
  在兵役制度方面,提出了抽丁之制。即每二百壮丁抽一人为兵,其他壮丁每人日出一文钱供养这一兵。三年期满复员回家,仍操旧业。一有战事,可按籍召回军队。全国按二十二行省计,可得兵四十余万人。他认为,这样做,既可节省国家养兵之费,民众负担又不会过重,〃国家防御有资,民间治生不害,烦苛免而民乐从,国用充而精锐成。〃(卷九《筹兵》)他还提出了兵制与学堂相辅而行,文武合一的主张。
  认为,〃欲通国士民,学问精妙,要在通国士民,人皆当兵,方能无人不力学。盖兵制与学堂相辅而行,武备即学问,学问即武备,两相附丽不能分,亦不可分。分之国贫且弱,合之国富且强,必学问深而武备始精。学问既深,将弁兵丁,无一不各尽其职。于是通其学问,以及士农商工,政治风教,自能渐渍相化,莫不精诚核实,而通国臣民,自皆奋勉鼓励矣。
  数十年来,西德、东倭,勃然以兴,皆由此道也。士民入营三年,无日不致力于学问,三年期满,学邃品端,在营即为精兵,回家即为君子。〃(卷九《教训》)
  《兵学新书》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思想为古老的中国兵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刊印于戊戌维新之时,对于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尤其是军事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然,它还不可避免地打着封建思想的印记,如多次申明〃尊君权〃、〃尊我君〃等。
  《兵学新书》流传不广,仅见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本。


  第十四章类书类

  第一节概述

  军事类书是按编纂方式区别出来的一种兵书类型。它是按照一定的编排方式,把古代军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的一种兵书。就其收录资料广泛来说,它和综合性兵书是相同的。
  我国类书起源很早,一般认为始于三国时期魏文帝命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两晋南北朝时期,新编类书接踵出现,其中较著名的有梁徐勉等撰的《华林遍略》和北齐祖珽等撰的《修文殿御览》。这些书后来都失传了。现存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隋末唐初虞世南撰的《北堂书钞》。唐宋类书的编纂出现了新的局面,官修类书一般部头很大,材料丰富,如唐代类书《艺文类聚》一百卷,七百二十七个子目,引用古籍达一千四百三十一种;宋代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四千五百五十八个子目,引用资料十分丰富。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明代《永乐大典》,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约三亿七千多万字,引书达七、八千种,现仅存七百三十卷。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一万卷,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一亿六千多万字。这些类书大都有军事类目,如《太平御览·兵部》有九十卷,内分叙兵、将帅、命将、抚士、机略、料敌、训兵、征伐、决战、叙兵器等一百七十多个类目;《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则有三百卷,内分兵制、兵法、兵略、武器等三十部,部下又分汇考、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项。这些军事类目虽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编排有序,属于典型的军事类书,但是它们是综合性类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军事类书。独立的军事类书,现存较早的是宋代綦崇礼的《兵筹类要》,原书分百余类,今存本只有二十篇。明清时期军事类书编纂较多,篇幅长短不一,风格各异。但这一时期的军事类书中也有辗转抄袭,编纂粗劣之作。
  有些军事类书,在分类辑录军事资料的同时,亦间有辑录者的议论,和辑评体兵书很相近。在这点上,与完全〃述而不作〃的类书又有所区别。

  第二节兵筹类要

  綦崇礼撰。綦崇礼,字叔厚,山东高密人,后徙北海(今山东潍坊),史称其妙龄秀发,聪明绝人,登重和元年(1118年)上舍第。宋高宗南渡后,为起居郎,召试政事堂,拜中书舍人,历官翰林学士,知绍兴府,退居台州,死后赠左朝议大夫。著作有《北海集》。《兵筹类要》就是他在翰林院时所撰写的,被收录在《北海集》中。
  綦崇礼在翰苑时,深感学习军事的重要,认为〃文武并用,是帝王之极功〃(《进历代兵筹类要表》),而古代名将的用兵事迹,〃诗书所传,载籍所记,散漫难穷,学者病之〃(《进历代兵筹类要表》)。在他之前,张预虽然撰有《百将传》,并献给了朝廷,但对这部兵书他并不满意,认为〃握兵制胜,为王牙爪者,何世无之,独百人乎哉?矧遇敌制胜契于事机,殆非一途。〃(《进历代兵筹类要表》)所以,他采择古代兵法,汇集历代将臣军事言论和治军用兵事迹,以及前王驾驭将帅之术,参校得失,评论利弊,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编纂,名曰《兵筹类要》,并写了进表,进呈给皇帝。
  作者在进表中称《兵筹类要》凡十万言,分百余门,而今存本只有约三万字,二十篇。仅存有原著的一小部分。这二十篇的篇目是:廉正篇、至公篇、器识篇志大意广附、志气篇、忘身篇、忘家篇、诚感篇、族属篇、家资篇、誉望篇、知将篇、荐举篇、君命篇、礼貌将臣篇、内御篇奉上附、学古篇不学古附、儒学篇、镇静篇、决水篇、火攻篇。
  《兵筹类要》是一部类书性兵书。但是,和一般性类书又有所不同,除了类辑军事资料外,还有辑录者的议论。其体例是,首先将内容分为若干门(篇),每篇之中,开头以〃臣尝谓〃或〃臣闻〃、〃臣观〃引出一段概括本篇中心思想的言论,如《志气篇》开头说:〃臣尝谓:将以志为主,以气为辅。
  志藏于神而为气之帅,气藏于肺而为体之充。苟气不足以发志,志不足以运气,则何以勇冠三军,而威振邻敌。故曰:功崇惟志。又曰:志至焉,气次焉,知此则知所谓大勇矣。〃接着辑录与此有关的历代人物事例,并按时代先后排列,根据所辑人物事迹的利弊得失,间以〃臣读〃某兵书,引一段切题的兵法言论,如《忘身篇》列举司马穰苴等临阵忘身的事迹后说:〃臣读《吴子》,曰:必死则生。若穰苴、马援类能进此。〃最后以〃论曰〃对全篇进行评论,如《学古篇》最后说:〃论曰〃:赵奢与子括论兵,奢不能难,亦不谓善。传称括自少学兵法。臣意,其法于法而不知法之所以为法者也;知法之所以为法,则心术内融,可与应机,可与成功,非特能言而已。必曰:如是而合于古,如是而戾于古,鏖兵接战惟古之法,是按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也,以乡饮酒之礼礼军士也,君子病诸。〃《兵筹类要》选材比较广泛,历代皇帝廷臣,文武官员的言行,凡他认为有借鉴价值的都予收录,但〃至于事涉浅近,不足为后世法者,亦所不取。〃所收事例,大都进行了概括归纳,文字比较简练,多则十数言到数十言,少则只有一句话。
  《兵筹类要》从现存的20篇看,主要是君主驾驭将帅和将帅自身修养方面的内容,只有《决水篇》、《火攻篇》两篇讲到作战问题。在君主驾驭将帅方面,作者认为君主只有知将才能得将,〃人君雍容帷幄,折冲千里,以其得人也。欲得人,在乎知人。其未得之则知其才,既得之则知其功,如是而后可以屈群策。〃(《知将篇》)他还认为,〃用贤之道,相易而将难。〃(《知将篇》)难就难在贤将的德行不能著于平素,不能单靠近臣举荐得来,也不能靠论资排辈选拔得来,他往往崛起于卒伍、草野。所以,作者主张,〃折冲御侮得其人则用之,不以资计而序迁。〃(《知将篇》)他还主张君主要礼貌待将,并用封建的君臣关系解释说:〃盖君臣之道,施报而已。
  施之不尽而报之尽未之有也,故礼貌大臣,所以尽其节。狎侮君子则罔以尽人心。况夫将者,民之司命,时之安危,国之荣辱系焉,可不厚礼以责其效乎?〃(《礼貌将臣篇》)指出〃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内御篇》)作者还主张君主和将帅要相互信任,君主要保证将帅有职有权,〃兵机若神,应事立断。〃(《内御篇》)这样,〃虽近在朝廷,远在万里,莫不上令而下从,若合符节。〃(《内御篇》)在将帅修养方面,主张将帅要廉正,〃行师之道,以廉正为先。〃(《廉正篇》)要有器度,〃吞勍敌,著洪列者,以器度凝远为先。〃(《器识篇》)要有志气,〃将以志为主,以气为辅。〃(《志气篇》)要〃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忘家篇》)要爱民爱兵,〃将臣出万死一生之地,保人民,卫社稷。〃(《诚感篇》)〃古之善养兵者,相亲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