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18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18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告诉他“绘事后素”

    ,他说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 这句话的意思,以现在人生哲学的观念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 就艺术的观点来说,好比一幅画,整个画面填得满满的,多半没有艺术的价值;又如布置一间房子,一定要留适当的空间,也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孔子的启发教育,以子夏的聪明,一听就懂,于是提出了心得报告:“礼后乎?”难道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礼”

    的精神吗?

    也就是说礼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礼仪更重要吗?说到这里,难怪孟夫子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的感怀,而后世当老师的,也应该学习孔子对学生鼓励的方式,他说:“起予者商也。”认为子夏不但讲得对,而且

 158

    八 佾 第 三541

    更启发了他自己。当一个主管的,更要效法孔子这种精神,遇到部下有好的意见,就说“对!你完全对。”这样的主管,才是成功的领导者。 孔子继续称赞子夏“始可与言诗已矣”

    ,真正懂得诗了。诗教并不是教人作一个诗人,酸溜溜地“关门闭户掩柴扉”有什么意思?要懂诗,透过诗的感情以培育立身处世的胸襟,而真正了解诗背后的人生、宇宙的境界,这才是懂得诗的道理。 换句话说,人更要注意这个“素”字,素就是平淡。 所以孔子在后面提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也是后来中国文化里讲人生的道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所谓大英雄,就是本色、平淡,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了不起的。换句话说: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看起来是笨笨的,事实上也是最笨的,笨到了极点,真是绝顶聪明。 这是哲学上一个基本的问题。 人没有谁算聪明,谁又算笨,笨与聪明只是时间上的差别。 所谓聪明人,一秒钟反应就懂了,笨的人想了五十年也懂了,这五十年与一秒钟,只是那么一点差别而已,所以了不起就是平凡。唯大英雄能本色——平淡。上台是这样,下台也是这样。所以曾国藩用人,主张始终要带一点乡气——就是土气。 什么是土气?我是来自民间乡下,乡下人是那个样子,就始终是乡下人等个样子,没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彭玉麟、左宗棠这一班人,始终保持他们乡下人的本色,不管自己如何有权势,在政治功业上如何了不起,但我依然是我,保持平凡本色是大英雄。 另一句“是真名士自风流”

    ,同一意义,不再重复了。

 159

    641论 语 别 裁

    这一段说明了“绘事后素”

    ,是指一个人不要迷于绚烂,不要过分了,也就是一般人所谓不必“锦上添花”

    ,要平淡。这以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中国文化传统的立场。

    穷 源 溯 本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据历史来的,而历史与文化是不可分开的。我们讲的传统,由来远矣。昨天有个从美国回来的学生,谈到他看到一本新出版的书《文明的历程》,他告诉我这本书所论述的某个观点,和我以前对他们讲的思想一样,认为人类文化历史,从上一个冰河时期,就流传下来了。 如宗教思想、哲学思想,在上一个冰河时期,人类毁灭的时候,极少数没有死的人传下来的,并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所新兴起。我们中国文化,向来就是这样说的,所以要中国人讲自己传统的历史,看看古时的人所记载的,有一百二十万年,至少也说十二万年,我们现在讲五千年文化,那是客气话。 不过很可怜,现在还不敢吹五千年,只说三千年文化,因为西方文化讲历史,动辄只提两千多年,我们说得太多了,好像不大对似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动辄讲一百多万年。 现在孔子在

 160

    八 佾 第 三741

    这里说,不管多少年,文化是历史传统来的,所以夏朝的文化,我可以研究讨论,不过“杞不足征也。”杞是周朝封的一个国家,是夏朝的后代,封到杞国。我们晓得“杞人忧天”这句话,就是这个国家的典故。这里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封建制度。当周武王统一了中国,所谓封建,井不是只封自己家里的人,像尧、舜、禹、汤的后代,都封了诸侯,所以周朝的封建,不是西方的封建,不能随便把中国封建制度与西方的所谓封建混为一谈,那是错的,等于说没有把自己的家当搞清楚。 ——这里孔子说如果拿杞国的文化,来看夏代的文化,并不准确,更不完整,但殷商以后的宋国,所保留的文献资料也是不够,这两个诸侯之国所保留的祖宗文化都没有了——这里要特别注意,任何一个民族的后代,如果不重视自己的文化历史,就是自己把自己毁灭,后代就无法考证。 孔子说,假如他们自己不毁灭自己,保存了祖宗的文化资料,我就有办法整理。这里放进了孔子的话,就是说明保存文化的重要,因此继续在下面讲到文化与礼的关系: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讲到这里,又是一个问题了,是由中国文化中“礼”而来。所谓“禘”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中国文化和西方一样,有狭义的宗教。“禘”象征宗教的精神,祭天地祖宗之礼。 讲到这里,要认识“禘”字的来源了,至少要拿《康熙字典》来研究。 过去读书,五、六岁以后,先研究“小学”

    ,就是研究作人道德行为,等于现在学校的公民课程——洒扫应对。“洒

 161

    841论 语 别 裁

    扫“从文字上看很简单,洒洒水、扫扫地而已;”应对“可就麻烦了,对老前辈行什么礼,到了客厅坐什么位置,送一封信给叔叔伯伯,讲话的态度该怎样等等,作人处世都包括在应对当中。 除此之外,研究”小学“之学,就是后来所谓的说文、训诂等的文字学,探讨文字的来源。 中国文字不同于西方文字的拼音而成,中国文字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

    心香一瓣 诚则灵

    我们知道中国字的部首是从“一”字开始。“一”就画分了上下,所谓一画分天地;再在上面加一画“二”

    (上)

    ,就是上,下面加一画就成“”

    (下)

    ,是为下。 宇宙本来是圆的,无法分别,现在分了以后,“人”在“”的下面,即成为“”

    ,这个字就代表了天。 我们看到了“示”这个字,就是表示上天垂下来许多象征,显示给人们看,太阳、月亮、风云、雷雨都是上天的垂示,所以这个字,就代表了与上天的关系。 圆圈中间加个十字,就代表了土地的“田”字,这土地上面出了一点苗芽便是“由”

    ,再向下伸展成为上下通的便为“申”

    ,在申旁再加上“示”

    ;表示由天上来的,而上下左右都能通达,便谓之神。 只能下行旁通而上面长了一根象征性的毛毛“”就是鬼。 那帝的篆文“”也是表示上天垂示下来的征象,代表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说,也无法形容他,有这样一个力量,这样一个东西在,就叫作帝,再加

 162

    八 佾 第 三941

    上示,就成了一个宗教性的哲学观念。 中国古礼称祭天地的礼为“禘”。

    至于形而上,到底有没有?

    又是怎么样一个东西?

    暂时不谈,到此为止,如再向上讨论,就牵涉到哲学与科学的问题了。禘,古代国家举办禘礼,皇帝代表全民祭祀大典,仪式非常隆重。 皇帝在此期内,不回内官,必须清心寡欲,反省自己。 在中国古文中所谓的斋戒沐浴,便是如此。“斋”是内心的反省。(后来中国人对佛教的吃素也叫吃斋,那是有不同的意义,由于佛教戒律中一种“八关斋戒”而来。)斋是中国文化中心理的净化,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清理思想、排除人欲,真正的作到肃庄叫作斋戒。 沐浴也不止是洗澡,而是孔子在《易经。 系辞》上所讲“洗心退藏于密”的意义。 所以古代禘礼,是国家的大典,全民的大典,领导者皇帝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以后,才代表全民出来主祭,要全副精神,诚心诚意,很郑重的,等于是一个宗教家的大祈祷,绝对不可马虎。在这里,孔子指出当时文化的衰败,大家参加禘礼,都只是在真戏假做而已。 这等于现代有许多人吊亲友乃至长辈的丧事匆匆忙忙,叫一辆计程车,赶到市立殡仪馆,签一个名,行三鞠躬礼,好像去缴一百元什么税似的,缴完了,赶紧就跑,没有一点肃庄悲戚之感。 今日社会这种风气,也是文化精神一个重大的问题。孔子对春秋时代的情形怎样说的呢?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就是说禘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禘的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等隆重的祭礼,都在那里应付了事。 孔子看到这种情

 163

    051论 语 别 裁

    形感叹的说:“吾不欲观之矣!”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就是认为何必勉强做假,而丧失了这件事的实际精神呢!

    孔子这几句话,有很多意义。 譬如现在社会上举办许多事情,内心没有真正的诚意。 无论是宗教仪式或任何社会的宣誓,只要举起手来表示一下,心里完全没有肃庄恭敬的诚意。冷眼旁观者看来,不得不油然而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感慨。 这就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而不完全在于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恳,才有意义。由此再进一层,便引出下面一段话。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这个礼仪的说法,和这一套学术思想的理论,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里?

    孔子怎么答复呢?

    他说:“不知也”——我不知道。 孔子真的不知道吗?当然,这是他幽默的话,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教育”

    ,用现代术语来说,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应该知道的。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 且看他说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说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 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来表示

 164

    八 佾 第 三151

    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顾之间,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 由此你说他懂不懂禘之礼?当然懂。为什么要拜天地呢?这就代表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在之处。 我们以前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而慎重。 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实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的尊敬传统的精神。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连跪拜的礼都不会行,这就是教育的问题,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 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刚才讲到禘礼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跟着便提到孔子几句有名的话,后世一般人们都流行而变为成语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孔子所说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的原则,当我们祭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对的诚心,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 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 要表里如一,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 所以他又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假使说我因为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与这个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一番,这样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时也间接地告诉我们作人的道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我们现在讲民族精神。 热爱国家民族的人,为什么到了国外,看到自己的国旗便肃然起敬?我们在国外看到国旗的

 165

    251论 语 别 裁

    那种心情,与在国内看到国旗的心情绝对不同。 在某一个时候甚至会为之掉下眼泪。其中道理,就是这种精神的流露。所以一个人的修养,对人对事,都要有这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否则,表面上非常恭敬,内心里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没有用的。 所以由于孔子的这番话,了解了祭礼,依此来讲作人的道理,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拍灶君的马屁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何谓也?

    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孔子在卫国很多年,卫灵公对他非常好,但卫灵公又偏宠有名的美人——南子。 卫灵公实在很想起用孔子,卫国的权臣王孙贾有一天就对孔子说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问题。 这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很有趣的历史性问题。 凡是中年以上的人,都见过我们在大陆上家庭中供奉的灶神。 每到夏历十二日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小孩子们非常高兴,口袋里就可装糖果了。现在用电炉、瓦斯炉,没有灶了,当然也就没有灶神。 为什么要祭灶神呢?

    以宗教思想来说,中国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么神都信。十年前有一位外国的神父来和我研究中国宗教思想问题,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说中国绝对有宗教信仰。第

 166

    八 佾 第 三351

    一个是礼,第二个是诗。 不像西方人将宗教错解成为“信我得救,不信我不得救”的狭义观念。 我说这一点的误解,使我绝对不能信服,因为他非常自私嘛!对他好才救,对他不好便不救。 成吗?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