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57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57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现在超过了我们。 如孟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这种“见过于师”

    的青年就是英才,但是这种人才,始终很难得。

    大丈夫当如是乎?

    下面继续说孔子作人外世的态度: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

    欺天乎?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这是说孔子的修养。 由这一段话看出两点,第一可见当时学生们,尤其子路、子贡这些人,对孔子的尊敬。 以另一

 493

    084论 语 别 裁

    个观点来研究,我个人经常认为——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我个人见解不一定对,只是提供大家作一个参考——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学问、道德、修养以外,我以前说过,他在当时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取而代之,但他绝不这样做。说到取而代之,我们讲一点题外话。 读《史记》,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分别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那种威风与排场。 项羽看后,对朋友说“彼可取而代之。”用白话说是“老子可以把他拿下来,我来干!”刘邦看后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也。”用白话来说:“一个大丈夫,应该做到这样,才够味道。”根据行为心理,同样一个观念,但两个人表达的气度,就完全不同。 一个是非常粗犷的,好比你坐在椅子上,一个人走进来,把你拉下来:“你下来!我要坐。”而另外一个人说:“这个位子,可让我坐坐吧?”然后坐下来。 气量就不同。 所以我们读历史,这些文字上的要点,应该特别注意。我们回头再说正题:孔子当时那么多门弟子,而在那么少人口对比下,等于现在一个非常大的党组织。 尤其在孔子那个时期,春秋战国的变乱已经那么久了,他又有三千弟子,都是各国的优秀分子,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人才都有。只要稍微动一动,任何一国的政权,他都可以取而代之,但孔子始终不干这种事情。 为什么呢?

    他认为这样,影响并不久,不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要影响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在这节书里可以看到,这些弟子们对他,简直捧成一个大党魁。 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

    ,这是真正的王。 所谓“素王”

    ,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

 494

    子 罕 第 九184

    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 称孔子为“素王”

    ,等于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空王”是同样的道理。 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 第二点看到孔子本身,始终是一副救人救世的心肠,并没有把富贵、权位当一件事情。 这里说,孔子有一段时间生病,子路就把同学组织起来。把孔子视同一个皇帝或社会组织的领袖,而叫同学们为臣,好像是层层节制的部属。 这里的“臣”是阶级的观念,俨然显示出政府组织的味道。后来孔子病好了一点,知道了这件事,就感叹:“久矣哉!”

    他说我病了这样久,在这段期间“由之行诈也。”

    他就骂子路,你怎么光做些欺骗的事情,自己欺骗了良心,违背了道德。“无臣而为有臣”

    ,我本来是个平民老百姓,又不是帝王,为什么把同学们组织成这样?

    把我变成这样?

    “吾谁欺?

    欺天乎?“

    你骗人,这个罪过可是我背了,我本来是老百姓,你硬把我变成这样,这不是骗人吗?骗自己?还是骗天呢?

    看到这里,我们有个感想,这感想要从经验来。 我们发现,有时候当一个领导人,往往会被部下捧坏了。 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自己并不想这样,下面的人会把我们捧成这样。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要注意,假使将来有那样的地位,要留心被别人捧,到了那样地位,别人都说你的话说得对,都对你说“是的”。这时你要考虑,不要给人捧坏了。 历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某一阶段会昏了头,就是被下面捧坏的。还有,当一个领导人,自己要想下台下不了,下面的人不让你下来,像有位工商界的朋友,不想做。 我劝他说,你做做好事,你现在关门是舒服了,可是你要想到你下面一万多员工,加上他

 495

    284论 语 别 裁

    们的家属,有好几万人靠你吃饭,你不能说不干。 我劝他不要以工商的观点,而以社会事业的观点继续做,这样就伟大,所以人到某个时候,自己想下台,有下不了台的痛苦。

    解 脱 生 死

    回头说到正题,孔子说“吾谁欺?

    欺天乎?“

    用土话来说,就是“你为什么替我摆这个臭架子?

    反而替我丢了人!“的意思。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子路对他恭敬,而他责备子路,当然没有像我们那样用土话痛快地骂子路一顿,他反而是”引咎自责“的态度,觉得自己没有把子路教育好,所以说”吾谁欺?欺天乎?“

    下面又申述理由:“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他说我与其以君臣的关系,死在臣子的手边,还不如以师生的关系,死于你们学生的手边更好些。 这个话假如没有到那个位置去体会,是不知道的。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过,有些帝王死了好可怜,曾有好几个帝王死了以后,尸体发臭,生虫没人管,几个儿子,去争着当皇帝,真还不如一个老百姓。 明朝的崇祯皇帝,最后亡国自尽的时候,拿起宝剑要杀公主,公主年纪小,跪下来问自己有什么罪,皇帝说你没有罪,错在作了皇帝的女儿。 这便同南北朝时刘宋顺帝所说:“愿后身世世勿生帝王家。”是一个道理。 所以一个人死得光明磊落、痛痛快快很难。我有些朋友,其中学佛、学道,或打坐的来问我修道的工夫,我总是劝他们不要搞这一

 496

    子 罕 第 九384

    套,是有这种方法,但做不到,也不要想成佛成仙,一个人健康快乐的活着,死的时候干脆利落,不牵累别人、不拖累自己,就是第一等人。 这个话也是经验中得来的。 因为我的老朋友太多,而有许多老朋友真可怜,死得不干脆利落,拖累了别人,也苦了自己。 所以不要拖累别人,不要拖累自己。如何安排自己将来的死,最好找一个洞,先进去睡好,自己差不多了,搬块石头把洞门一堵,好了。 否则拖累别人很痛苦。 不过,这也不够解脱,倒不如梁启超说的:“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

    说到这里想起了两位老朋友与殡仪馆的故事。 一位是上将军某公,有一次,他说真想在殡仪馆附近,最好隔壁找一幢房子。 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有两点理由。 第一,老朋友一个个凋零,经常要跑殡仪馆,方便些。 第二,有一天自己要去的时候,就走过去了,也方便。 第二个朋友也是一位将军,十多年前一个春节,碰到我说,今年真倒楣。 我向他为什么?他说刚过年,大正月坐三轮车去吊一个朋友的丧,到了门口付了车钱,那个三轮车夫问道:“先生你还回去不回去?”可真把他气得不得了,大骂车夫:“你才不回去!”不料几个月后,这位朋友真到那里不再回去了。 就是这样巧的事情。 这是两个故事,也是两种绝对不同的观念。由这一段,看到孔子思想的通达,他意思说,为什么死还要摆这种排场。 第三点,他告诉子路,你怕我死后不得大葬——就是国葬、公葬——得不到你们认为死后的光彩。 我们经常看到“生荣死哀”四个字,生的时候享尽了荣华,死后的荣耀,就是大家都会哀痛。可是我们现在到殡仪馆吊丧,

 497

    484论 语 别 裁

    有许多人在那里已经没有哀痛之情了。孔子这里是说,我虽然不得大葬,没有生荣死哀,“予死于道路乎?”我也没有惨死,总是寿终正寝。 我们常常看到讣文上有“寿终正寝”这四个字,但现代往往与事实不符,因为现在的人都是死在医院,有几个寿终正寝的?古代说寿终正寝,是指死在自己的房间里,断气以后,才抬到正门的大厅上,所以是寿终正寝。 现在都死在医院,送到太平间,哪来的正寝?还有现在殡仪馆中,有许多太太挽丈夫,儿子挽父母的挽联,都不合理的。 因为照古礼,自己是当事人,没有心情在文学境界上作诗作联,所以亲人是没有挽联的。 若是自己不会写,由别人代写,更是莫名其妙。 挽联要与死者有感情才挽得出来,与之毫无感情,怎么代写?有感情的自己写,很简单。 白话的:“你死了,我也快来了!”或:“你先走一步,我会跟来的,你安心的去吧!”不很好吗?所以讲到中国文化,目前许多地方都是问题。 可是我们在这里,看到孔子对于他自己的生死,却看得非常平淡。

    卖不出去的无价宝

    下面文章,转了一个气势。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第二个“贾”字在这里念“姑五切,音古。”行商坐贾,

 498

    子 罕 第 九584

    是古代商贾两个字的分别意义。 流动作生意的称为商;开店固定在一个地方做生意的称为贾。 子贡有一天和老师幽默一番,他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老师!你说我是把它放到保险柜里藏起来好呢?或者找一个好价钱把它卖掉了好呢?孔子一听就懂了,他说:决定卖!决定卖!我在这里等人来买的,可是卖不出去,没有人要!这是他师生之间的幽默。 也就是说孔子感觉到生不逢时,吾道不行,而借子贡的幽默表达出来。 所以接下来就叙述孔子的另一个想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是孔子平居时的一段闲话。 九夷是东南方一带蛮夷之地,当时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的边区。 这些地方还没开发,还是披发文身,非常落后的地区。 孔子当时想另外开辟一个天地,保留中国文化。 但有人说,那个地区太落后,没有文化,野蛮得很,怎么办?

    孔子说地区不怕落后,只要真有道德、真有学问的人,去任何地方,在任何时代,自己都有自处的办法,那有什么关系?读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最后的一句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引用时,说出了“孔子云”

    ,便不算千古文章一大抄,只能算是借用的。讲到这里就想到,书读多了,便会觉得今古文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谓“千古文章一大抄”

    ,于今为烈!有人到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或别的什么地方,把几十年前的报纸找出来,多抄几篇报屁股的文章,都变成了新的。 或者一瓶

 499

    684论 语 别 裁

    浆糊、一把剪刀,拼拼凑凑,就是一本书,新著作。 还有的人叫学生研究了半天,把资料拿来,拼凑一番,就是著作。最近有一个学生,留学法国,暑假回来,找论文题目,他说法国老师要他作关于中国问题的某一个题目。 我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中国老师这样,外国教授也这样。 他根本不懂这个问题,所以指定你的博士论文作这个题目,他做指导老师,名义是他挂了,实际上是你替他研究,今日学术界,作学问都不老实,真是孔子讲的“吾谁欺?

    欺天乎?“

    统统都是这样干。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学生作论文,去研究。 学生要想拿这个功名——学位,只好去找资料,苦死了。 找来了以后都交给他,学生的学位完成了,他的知识也得到了,又不要费力气。这是学术界的秘密,全世界一样。 决不像古人教学生是“传道授业”的精神了。 人老了,对这些也看透了,实在也不想看了。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研究孔子的生平,这里也是他重要的资料。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到了晚年,他深感即使拿到了权力,也平定不了世界。要想对社会、历史有贡献,只是从事文化与教育。因此决定回到鲁国来,整理中国文化,由此产生了六经。 他说,我自从由卫国回到鲁国整理文化以后,中国文化的中心,把它改正了。 所以我们说“文化复兴”这个名词,在孔子这个时候,是一个阶段。(在此以前大乱了一个时期后,经过孔子的整理,一直流传了几千年。)文学的路子,与文化、文艺的路子配合,才走到正路上。

 500

    子 罕 第 九784

    不落醉梦中

    下面说孔子平常的生活: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在外面,参加政府会议的时候,(“出则事公卿”的事字是动词。)与这些高级的国家大臣一起,参加会议,正式从事于国家的政务。 回到家里则“事父兄”

    ,规规矩矩是一个家族里的成员,也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官架子。在父亲的立场就尽到父亲的责任;在弟弟的立场,对兄长、对家里的人就应该尽到作弟弟应尽的义务。 这两句话,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当一个公务员,上班的时候,规规矩矩从事公家的事,尽我的责任,守我的本分。回到家里,做家庭中一个很好的成员,当父亲尽父亲的责任,当丈夫尽丈夫的责任,当妻子尽妻子的责任。“丧事不敢不勉”

    ,对于生死大事,尽量的周到,朋友之中有人家里出了大事,有人死亡,就尽量的帮忙,对于朋友的红白帖子,喜事可以礼到人不到;对于丧事,礼到人也到,这是最后一次了,不去殡仪馆行个礼是讲不过去的。 对于丧家,要安慰问讯他们,有没有事需要自己帮忙,如果有,立刻就去。 这是孔子说的丧事不敢不勉,就是在患难时需要朋友,否则人类交朋友有什么意义?光景好的时候才来往,那

 50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