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6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6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 这是“学问”

    的道理。

    孔子的素描

    讲到这个地方,一直太严肃了,所以下面来个滑稽的事情。在这里,也可窥见孔门弟子写文章的笔法,并不呆板,是活泼生动的。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54

    学 而 第 一14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专心培养后一代,教育后一代,所以学生都是年轻人。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人物。 吴越之战,也和他有关,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自动以国民外交的身份到吴、越去动之以利害,而引起这场战争。这一段是说有一天子禽问子贡的话,如果把它改编作话剧,那一定是一场很滑稽、很有趣,令人莞尔的戏。 好像是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贡的袖子,把他拉到门边,避开了孔子的视线,然后压低嗓门轻轻的问道:“喂!子贡!我问你,我们这位老师,到了每一个国家,都要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还是想提供人家一点什么意见,使这些国家富强起来?”

    子贡答得很妙!他说:“我们的老师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 老弟,夫子不是像你们这一般思想,对于一件事情总把人家推开,自己抢过来干的。 他是谦让给人家,实在推不开了,才勉强出来自己做的。 假如你认为老师是为了求官做,也恐怕与一般人的求官、求职、求功名的路线两样吧?”

    可见他没有作正面的答复,只把反面的道理告诉子禽,等于对年轻后进同学的一种教育方法,这方法是启发式的,不作正面解答,要受教的人自己去思考判断。温、良、恭、俭、让。 现在先简单的解释这五个字的五种观念。“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现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

 55

    24论 语 别 裁

    自己放在最后的。 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 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这五个字包含了许多,也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

    五字串通五经

    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又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 因此,我们首先就要研究一本书——《礼记》。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宝库。 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是《礼记》中《礼运》篇里的一节。 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学基础,必须要把《礼运》这一篇全盘搞清楚。 所以《礼记》是我们文化的宝库,也是过去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现代的学问: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科学,什么东西都有,乃至医药、卫生,以及中国人过去的科学观念,都有了。 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岂但是《礼记》,换句话说,要了解我们中国文化,了解孔孟思想,了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来的根本渊源,还必须了解其他“五经”。

    谈到“五经”

    ,《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于“五经”

    作总评。 这怎么说法呢?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对“五经”扼要简单的介绍:对《诗》、《书》、《易》、《礼》、《乐》、《春秋》以一两句话批评了。《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

 56

    学 而 第 一34

    到一个地方,看社会风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经解》篇接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 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个“温”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说诗教的精神。(现在我们不偏向于这方面,暂时只作一参考。)

    “疏通知远,书教也。”

    《书经》又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也不止讲历史,而是中国历史文献的第一部资料。现在西方人学历史,(现在我们研究历史的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观念来的。)

    是钻到历史学的牛角尖里去了,是专门对历史这门学识的研究,有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注解,历史对于某一个时代的影响。 中国过去的情形,学术家与文学家是不分的,学术家与哲学家也是不分的。 中国人过去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领导未来,所以它要我们“疏通知远”。人读了历史,要我们通达,透彻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远大。 这个“远大”的道理,我讲个最近的故事来说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国就任,我送他一副对联,是抄袭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须高著服,宦情不厌少低头。”一般人应当如此,外交官更要善于运用它。 对于世局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要有眼光,要看得远大。“宦情”

    是做官的情态,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国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有骨头,站得起来,少低头,并不讨厌“少低头”。

    不能将就人家,要怎样才做得到呢?

    就是懂得历史——疏通知远——这是《书经》的教育精神。“广博易良,乐教也。”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都包括在“乐”里,“易

 57

    44论 语 别 裁

    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絜静精微,易教也。“

    《易经》的思想,是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 我们先民在文字尚未发明时,用八卦画图开始记事以表达意思。 什么叫絜静呢?就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则属科学的。 易经的思想是科学到哲学。 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所以说“絜静精微,易教也。”

    至于“恭俭庄敬,礼教也。”

    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历史。 什么是“属辞比事”呢?看懂了《春秋》这个历史,可提供我们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生方面作为参考。 因为人世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因此常有人说历史是重演的。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历史会重演吗?

    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吗?也许可能,因为古人是人,我们也是人,中国人是人,外国人还是人,人与人之间,形态不同,原则却变不到那里去,所以说历史是重演的。 但是,不管历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作人处世,处处都有前辈的经验。 虽然古代的社会形态与我们不同,原则却没有两样,所以读了《春秋》,“属辞比事”

    ,就知识渊博,知道某一件事情发生过,古人也曾有这样一件事情,它的善恶、处理方法都知道,这个就叫“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以于五经,在《经解》中,只用几个字,就将每一部书的精华思想予以表征。 拿现在的白话文来讲,这每一句话的几个字,就可以拿到好几个博士学位。“小题大作”嘛!尽管作,从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到现在为

 58

    学 而 第 一54

    止,一切都扯进来,扯到最后,说明了这一点,就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了。 但是在古人,几句话而已。

    善知识与恶知识

    下面还有:“故《诗》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学的人,变成读书读酸了的书呆子,很讨厌,那就是笨蛋。任何学问,有正反两面,五经也如此。接着提到“《书》之失,诬。”所以读历史要注意,尤其读中国史更要注意,因为宋朝的历史是元朝人编的,元朝的历史是明朝人编的,明朝的历史是清朝人编的,事情相隔了这么久,而且各人的主观、成见又不同,所以历史上记载的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但有时候事实不一样,也不见得完整。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还要读历史的反面文章。 反面文章看什么呢?

    看历朝的奏议,它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大臣提出的建议和报告。 为什么要提出建议报告?可见所提的事出了毛病,否则就没有建议了。 宋朝王荆公——王安石就说过懒得读《春秋》,认为那是一本烂帐簿,这也是认为“《书》之失,诬”的观念。 这点是我们研读历史要注意的。“《乐》之失,奢。”光是讲艺术等等,又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了。“《易》之失,贼。”一个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别人还没有动,他就知道了一切,这样

 59

    64论 语 别 裁

    好吗?

    坏得很!

    “察见渊鱼者不祥”。如果没有基本道德修养,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了。 所以学《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没有作好,坏人的知识愈多,做坏事的本领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贼”了。“《礼》之失,烦。”礼很重要,过分讲礼就讨厌死了,等于说我们全照医学理论,两手就不敢摸面包。全听律师的话,连路都不敢走,动辄犯法。 你要搞礼法,那烦透了。 所以“礼”要恰到好处。“《春秋》之失,乱。”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以后,固然是好,有时候读了历史又有问题,好像一个人不研究军事哲学,则这个人作为一个健全的国民不成问题,等到研究了军事哲学以后,相反的,他又容易闯乱。 不会武术的人,最后可以寿终正寝;会了武术,反而不得好死,是一样的道理。《经解》对五经的批评,正面反面都讲了。 下面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五经的修养,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 这样的人,才能爱任何一个人,爱任何一个朋友。 所谓敦厚,对别人的缺点,容易包涵,容易原谅,对别人的过错,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他并不是一个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诗者也”

    ,这样才算是诗的教育。 以下《书》、《易》、《礼》、《乐》、《春秋》,都是如此。 现在我们再回到《论语》上来。子贡所讲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他有了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国古代的“淑世主义”

    ,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 千秋大业

 60

    学 而 第 一74

    就是学问思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 孔子这种千秋事业是要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荣华,才能够做到。 所以子贡对子禽说,你问到老师究竟为什么来着?你看看老师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你一定要认为他对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话,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经过了这一段有趣味的问答,下面一段的问题就来了。

    老鼠生儿的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 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 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

    圣人说的呀!

    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

    这叫圣人吗?

    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

 61

    84论 语 别 裁

    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解。 当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错,但像这种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 所以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 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 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

    ,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 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

    ,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 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无所适从的礼俗

    下面讲做学问的态度。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2

    学 而 第 一94

    为什么讲学问讲到礼?这个礼,刚才提到了《礼记》。讲到礼,感慨良深!我们知道,中国人都自称“礼义之邦”

    ,现在很成问题。几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后来慢慢改成鞠躬,后来再加上一点军事化的,将手举起掌近于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后改成两方面握手,又变成现在的点一个头,后来又变成翘一个下巴。 现在我们中国人,见面施礼的动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 所以说,讲到文化,感慨良深。文化表现在形态上,常有四样大类:“衣、冠、文、物”。

    我们在日本都还看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