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8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8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候,只有“老子拳头大!”一伸胳膊则没有事了,才可解决问题,所以他觉得这种精神,非常可取,就写了《游侠列传》。

    《史记》这部书,研究起来很有趣,中国文化的许多精神,司马迁都在《史记》上点出来了。我们讲子贡,牵涉到《史记》,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特别提到子贡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乃至强调地说,孔子的学说思想,后来能够流传下来,端赖他的出力。现在讲到学问的修养,提到子贡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71

    85论 语 别 裁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 以前一直讲学问,这一段则是描写有一天子贡问孔子的故事。 有如电视上的一个短剧。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楣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

    这个“何如?”若演起戏来,导演一定教演员作得意状。 子贡这个时候,似乎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给一个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这“何如”用白话来说是:“老师!

    你看看我怎么样?“那种自肯的味道,完全在这”何如“两个字上表现出来了。我们都常听说”得意忘形“

    ,但是,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失意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体会到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个人做学问,只要做到“贫贱不能移”

    一句话——能够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

    ,无论怎么样得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修养,达到这步修养太难了。 所以子贡讲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确是不容易,很难得。 可是孔子并没有给他九十分,只是“可也”而已。 下面还有一个“但是”

    ,但是什么?

    “未若贫而乐,富而

 72

    学 而 第 一95

    好礼者也。“你做到穷了,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拍马屁,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实满肚子的不够;或者你觉得某人好,自己差了,这样还是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敌视心理,所以修养还是不够的。 同样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骄,待人以礼,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非得以这种态度待人不可,这也不对,仍旧有优越感。 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 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像你所说的那样,只是及格而已,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安贫乐道。安贫就非常难,孔子在下面就有”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话。 所以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时常常问起:”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说:”我个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过有一点苟求清高。“

    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诉子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富而好礼的方面,我们与工商界人士接触就看得出来,社会上的有钱人,有的非常讨厌,不学无术,一开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礼。 好礼不一定仅仅讲礼貌,而是在学问作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 假如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能够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讲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实在了不起。 有的人事业成功了以后,往往亲朋间脱离了关系,这是遗憾的事。讲到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贡是服了老师,孔子是了

 73

    06论 语 别 裁

    不起的,所以子贡提出了一句话来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个诗是古代的诗,谁作的呢?前辈古人作的,当时流传很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 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 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 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大有推崇孔子的意思,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答复他了,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我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来。这表示了一个人的天分高,拿现在的教育来说,是教了一个原则,其他就可以自己类推了。

 74

    学 而 第 一16

    诗 的 人 生

    不过这句话研究起来有一个问题,是诗的问题。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的情形,是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尤其像中兴名将曾国藩、左宗棠这班人把对联发展到了最高点。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学形态的演变,大概是如此。今天中午有位学者,谈到很多人写作的东西,他说过去看了一些作品,马马虎虎过得去,还不注意。 现在看一些作品可难了。 他这话是真的。 有些人有文学家的天才,随便写几句,从笔调上一看,就知道他在文学上一定会有成就;也有的人力学一辈子,也不能变成文学家。 虽然写文章写得蛮好,但是他到不了那个程度,怎么下工夫都无法突破他们自己的那一个极限,他的文章始终只是一个科学家的文章。 所以看科学的书,没有办法看得有趣味。 我曾经对学生说,你教化学的,如配合文学手法来教,会比较成功。 科学本身很枯燥,所以最好把它讲得有趣味,比如对一个公式,先不要讲公式,讲别的有趣的;最后再说明这个有趣的事,跟某一公式的原理是一样的,听的人就可以贯通。 结果有几个学生用这个方法教,的确很成功。但现在中国文学正在剧变当中,还找不出一个法则来。至于诗,过去我们读书,没有人不是在小学(不是现代

 75

    26论 语 别 裁

    的小学)就开始学诗的。 每一个人都会作诗,不过是不是一个诗人,是另一个问题。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对诗的教育这样重视,这是个大问题。 下面第二篇《为政》里就有一个要点,说明这个道理。 一般人通常认为,作诗就是无病呻吟,变成诗匠。 从前也有人打趣这种诗,所谓“关门闭户掩柴扉”

    ,关门就是闭户,闭户也是关门,掩柴扉还是关门。平仄很对,韵脚也对,但是把它凑拢来,一点道理都没有。 这就是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学,实在有问题,都变成“关门闭户掩柴扉”

    了。过去还有一个笑话,在几十年前,有一种所谓“厕所文学”。在江南一带,像茶馆等公共场所的墙上,乱七八糟的字句,写得很多。 这些字句,无以名之,有人就称它为“厕所文学”。

    有人看了这些文字,实在看不下去了,也写了一首诗,这首诗也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文学的末流。原句是:“从来未识诗人面,今识诗人丈八长,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这是当时批评“厕所文学”的滑稽之作,像这类衰败的情形,我们现在看来很平常,但当时却很严重。 所以当年国父不得不提倡革命。那时文学、文化的问题,是非常严重。那些无病呻吟的诗,衰败的东西太多了!

    像这一类含义的笑话,实在太多。所以后来“五四运动”的时候,要打倒旧文化,固然打错了,可是这个错误的实在,也不能完全由当时动手打的人担负起来。 这个错误是在那个时代,历史的包袱给他们的压力而造成的。这里孔子对子贡说的话,点出了“诗”

    的道理是什么,作诗学诗的人,并不光是想当一个诗人,否则当诗人就要被骂“如何放屁在高墙”。所以诗的目的,并不是专搞文学,其中

 76

    学 而 第 一36

    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关于诗的文化,孔子在下一篇说了,在这里他告诉子贡,读了诗,并不是教你变成一个酸溜溜的书呆子,一定要“告诸往而知来者”。岂但作诗,我们读历史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读历史?现在大学里的历史系、历史研究所的研读历史,虽然拿到好成绩,但对作人做事,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们中国人过去读历史,主张要学以致用,它的精神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

    ,懂了过去就要知道未来,这也就是诗的精神。到了最后,是这一篇的结论了。 大家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开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看这一篇文章又是怎么作结论?恰恰好头尾相顾。 最后一句怎么说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所系。 他说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就归结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概人们都有的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们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了,自己马上在心里头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对,再过个把钟头,越看自己越对。 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所以《学而》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点,以本篇第一节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重点。 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什么在心中

 77

    46论 语 别 裁

    怨恨?

    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于是这一篇作学问的目的,到这里得到结论,整个结束。

 78

    为 政 第 二56

    为政第二

    孔子不谈政治

    第一篇《学而》是讲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接着下来第二篇《为政》则是讲学问的外用。不过提到为政,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常发现在一些著作中,许多人认为《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

    ,或者用现代的语汇来说,称之为“政治哲学”。在我个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观念的“政治”

    ,孔子只说“为政”

    ,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站在学术的立场,态度要非常严谨。 我们常说一句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服真理。”作学问的立场,就是“在学术面前,态度要非常严谨,服从真理。”孔子只讲“为政”

    ,不谈政治;“政治”如国父所说的:“管理众人的事。”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 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过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风化。 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 这个重点我们必须把握住。 因此第二篇《为政》,也是谈到学问外用的道理。

 79

    66论 语 别 裁

    大政治家的风范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即“拱”。这几句话,表面上看来,非常容易懂。 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是“德”。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春秋战国时代,“道德”

    两个字,是很少连起来用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变成一个名词为“道德”

    ;到现在年轻人一提到道德,都当成讨厌的名词。 这是文化思想的演变。 所以我们要知道,秦汉以前,德是德;而“道”与“天”

    ,在当时可说是最麻烦、最难于界说的两个字,同样的有无穷意义。 有时候“道”字,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的代表;有时候是道路之道,有时候是原则或法则,像《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

    这个道就是法则的意思;有时候又是道德的代表。“天”字也是这样,包含有四五个意义之多。 在同一本书,甚至在同一句里,前后的道字,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同。 这个好像是中国文化的毛病,其实也是长处,尤其在古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一个观念用一个字来代表,用刀刻到竹简上,在当时就足以完全表达。再说到这个“德”字的意义,过去“德”是表示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 古时人解释“德者得也”。因此我们了解孔子

 80

    为 政 第 二76

    讲的“为政以德”

    ,是好行为的成果,也和后世讲的“道德”

    意义差不多。 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一般在学校里,就告诉学生,这里的“德”就是“道德”

    ,因为学生不到相当的程度,老师也无法多搬古董来为他们作详细解说。 孔子为什么提出这个“德”字,这是第一个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