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军阀治世 >

第15部分

军阀治世-第15部分

小说: 军阀治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都是需要技术的,意大利人制造栩栩如生的玻璃制品,那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积淀和研究,赵岩却是只知道技术,但要让他去制造玻璃工艺品,那是不可能,他只会做一些玻璃杯、玻璃碗,而且还是比较难看的那种。
    所以这些还得让他们慢慢研究,也将以手艺来提高他们的待遇,最低级的学徒待遇是每月五两银子,要花钱的话托人出去买所需的东西。
    制造玻璃镜的则和玻璃匠师分开,他们只要拿着成品玻璃镀银即可。分开后有个好处,那便是造玻璃的不知道怎么造镜子,造镜子的不知道怎么造玻璃。
    玻璃在西方的制造技术并不是秘密,但在东方却是秘密。
    商队也要开始组建,有了商队才能把镜子和玻璃制品卖出去,这方面由赵全负责,手上已经招募到了几个老练的掌柜。
    赵全做为赵家的老家仆,现在肩上的担子很重。几乎是在统筹大局,招募流民、屯田管理都是由他负责。
    赵岩打算让赵全专门负责商业这一块,而屯田和招募流民另外找人负责。所以赵全正在观察各个屯长的能力。
    其中最积极的屯长当属张步云,张步云看得出想进入赵家的核心,就必须靠实力说话,因此在屯田上很积极。
    但张步云却不是能力最强的,管理能力最强当属一个叫唐正泽的屯长,唐正泽是个童生,出生与农民家庭,因为无钱读书,所以在地主家当过管家,对屯田方面简直是得心应手,耕牛、农具、住房、水利、耕作上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只是唐正泽此人没有张步云的学识,张步云虽然积极,很多屯田上的事情处理得比较生涩。
    两人算是各有专长。
    
    玻璃厂落成后,又制造出了一批玻璃镜子,赵全阻止起商队,外加两伍家丁护送,再次前往济南城。
    此次前往济南城,除了将留在济南城的粮食运回,最主要的任务还是与山东帮的商人接头,让玻璃镜有个稳定的销售渠道。
    赵岩则带人开始带人大搞建设,为了各厂的建设忙得脚不着地。
第一卷:潜龙在渊 第二十八章:戚继光兵书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十二月底,天气变的更加冷了,期间下了几场大雪,也许对于赵家囤地外面的许多人来说,也许要面临着饥寒交迫,甚至是饿死的命运,但对于赵家囤地的人们来说,这却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冬季。
    屯地青壮农耕之后,开始进入了紧张的训练当中。
    赵岩成立的军器局,已经给每名青壮都打造了一把长枪,同时也制造了几千把长弓分了下去。
    大部分青壮都在努力训练,争取能在团练大比中获得名次,那样会有银子拿,本来对于艰苦的训练有些怨气的青壮们,拿到赵家的补贴之后,也都没了怨言。
    枪术、箭术和队列是每个青壮必须训练的项目,枪术和队列排第一,箭术排第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长弓手,但成为长枪兵却没有那么困难。
    训练的目的又以纪律为第一,训练纪律的同时,练胆也是赵岩安排的项目之一,所以有一个‘跳崖’的项目,每个乡勇从两米高的石头上跳下去。
    这是赵岩从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得出看到的,同时想起了同有时期的俞大猷也有同样的思想。
    从石头上往下条的训练方式,则是学俞大猷的方法。福建还保留着俞大猷的‘练胆石’。
    赵岩最近除了在建设工个工厂外,整天都在看《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这两本兵书是戚继光所著。
    嘉靖三十九年(156o),戚继光利用作战间隙撰成《纪效新书》。他在序言中说:「夫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书中阐述了选兵、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等内容,还吸收了同时代人的可贵经验,如卷十二收录了俞大猷的《剑经》,卷十四收录了各个拳派的拳法。这本书是他抗击倭寇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戚家军的教本。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镇守蓟州时撰写的兵书,完成于隆庆五年(1571)。练兵方面,戚继光主张严节制、明恩威、正名分,训练时要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关于行军队形、行军规则、野营布置、宿营规则,及作战纪律、注意事项,戚继光也作了系统阐述。练将方面,戚继光认为将领必须德、才、识、艺四德兼备。兵种方面,戚继光详细介绍了马营、步营、辎重营的组织,以及各兵种的挑选及操练方法。《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守边经验的总结。
    这两本兵书简直就是赵岩的无上指引,因为里面规定了军队的各种条例。
    戚继光认为,《孙子兵法》虽然纲领精微,却犹如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下学者无以措手足。
    意思是说《孙子兵法》虽然精妙,但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事的人来说,即使知道了也不知如何去做。
    这个观点赵岩却是深感认同,孙子兵法他都背烂了,但那是高手才能运用的东西,若没达到一定高度,孙志兵法只能是纸面上的理论。
    戚家军的胜利还建立在严格甚至是严酷的军法上:如果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斩级的赏赐也颇丰,每一级赏银3o两!这样每个士兵都会全力作战,一直战斗到获胜或是战死。
    斩一级赏3o两!赵岩看得脸上有些抽搐。三十两如此丰厚的赏赐,那是有国家在背后支撑。
    在这明末,朝廷没那么多银子的,他也没有那么多银子。
    同时明廷的‘功制’也有许多诟病之处,上次赵岩与贼寇对阵时,就生过这样的情况。
    人人都在抢级,战斗时哪有时间去割。
    不管是南方的倭寇,还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都利用明廷的这种以级记功的制度来对付明军。
    一般都是以一些级作为诱饵,然后乘明军争抢级之机冲杀,这种军功制度导致的败仗可不少,反而是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
    同时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杀良冒功,明末之所以有那么多杀良冒功的例子,那便是因为这种军功制度。
    一些明人所著的兵书上也提出,‘以战斗表现论功’置于‘功制’之上,各种建议都非常多。
    真正把建议运用到实际上的,还是戚继光。规定负责冲杀的士兵不准带解刀,遇到阵仗之管向前冲杀,级由本队专门割手的士兵负责,等到回营后按照兵种的不同以比例均分。
    同时如若争抢级,理亏一方斩,本队长官也要受罚。
    这些制度在戚继光的两本制度上有明确写明,这一刻赵岩对戚继光的崇拜又增加了几分。
    戚继光的经验,如同一盏闪亮的明灯,能指引赵岩前行。虽然崇拜,但志在越。
    
    玻璃厂建成之后,赵岩又带人建起了水泥厂、火药厂。
    水泥方面用石灰石、粘土、石膏,以及其他几种材料混合煅烧而成,这个配方是赵岩在后世的研究所时所调配的。
    这种水泥强度还好,与一般的水泥差不多,但条件毕竟有限制,那些什么特种水泥是别想了。
    同时因为缺少机械,只能用畜力进行碾磨,生产度比较低。
    工匠方面也缺人才啊!
    要是有人才,赵岩直接画个图纸给他们造就行了,蒸汽机是别指望了,水压机还是可行的。
    正好赵家村边上有一条水流比较湍急的河流。
    火药厂建设方面,也全是赵岩指挥人建设的。明廷对火器、火药这些东西控制比较严格,一般民间不知道如何制造。
    火药厂最重要的就是火窑方面,同时用白萝卜、蛋清对硝石、硫磺进行处理,才能制造出让人满意的火药。
    不过火药的原料来源却是令人担忧,山东的硝石矿很少,几乎没有,想用硝石制造火药还得去买,好在虽然明廷对此控制严格,但官场贪污**,塞银子也是能买到的。除了硝石外,那就只能靠收集硝土的方式来制造火药,只是比较麻烦。
    火药厂设在堡外,赵岩又制定下了严格的条例约束工人,希望不要生爆炸事件,不过心里也没谱,很多意外事件都生与偶然
    而对燧枪的研究,则进展得比较顺利,燧枪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后世这种遂枪装置成了很多小孩子的玩具,装上那种一圈圈的火药,打一下响一下,只是那些无良厂商用的材料很低廉,不知道是用铜还是什么东西,反正不是铁也不钢,老是打上没几天就断了。
    一般玩具枪报废之后,赵岩会把那种一圈圈的火药带到学校,用凳子一压,然后啪的一声大响。
    为此赵岩在学生时代曾被老师罚站了一个上午。
    在燧枪的研究上明朝并不比西方晚多少,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在1635年制造出了了燧枪。燧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射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
    1635年也就是崇祯八年,现在是崇祯六年末,在这一年,孔有德投靠满清后,侦查到旅顺空虚,乘机攻下旅顺。江东总兵黄龙留下‘生前不爱五尺躯,死后惟有三尺剑’的诗句后自刎身亡。
    燧枪的结构上并不难,只是击锤在材料上需要注意,用钢条是最好的,一般的材料多用几次会被打断。
    真正的难题还是在火枪的制造上,赵岩虽然研究过火枪,但火枪的钻孔实在是个难题,用原始的手段慢慢钻,那太慢了,耗时耗力,这方面他的技术绝对比不过军中的专门打造火器的匠户。
    只是他手头没有那些人才。
    用水力来钻孔的话,还得制造出水力机械才行,这就得需要一些时间了
    ——————
    冲榜时期,呼唤推荐票、收藏!
第一卷:潜龙在渊 第二十九章:水力钻床
    先要设计水力机械,用水力带动旋转的钻头来进行钻孔。
    人才啊!没有人才啊!还是自己培养人才吧!事情很多,是循序渐进的。
    赵岩将手上几名手艺出众的木匠、铁匠召集了起来,开始攻克水力应用方面的问题,水力机械有很多种。
    水力磨机最是简单,赵岩一提,当即有一个叫孙二的木匠懂得如何制造。赵岩立刻将孙二提为工头,专门负责制造水力磨机。
    水力磨机可以用加工粮食,对于赵岩来说最大的用途还是生产水泥方面。筑堡、修路,无一不是要用水泥的,若是全用畜力碾磨材料的话,费用太高了。
    “制造一个水力磨机需要多少银子?”赵岩对孙二问道。
    “若是一台小的,大概十几两就足够,一天能磨上百斤粮食。若是要造得很大,少说要上百,几百两银子。”孙二有制造过水力磨机,对成本也有些了解的。
    “此时你去主持,造足水泥厂所需磨机即可。”赵岩眼睛没眨一下,虽然投资有些大,但银子只是死物啊!
    银子的作用,便是调动生产力。这个道理很简单嘛!和后世的刺击消费没什么不同,若是谁都不花钱,自然也就没有人能赚钱,人赚不到钱又不会去花钱,没人花钱就不可能形成市场需求,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人生产。
    只有让银子不断流通,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力,否则只是一堆能看不能吃的废品。
    有赚有出,才是王道。
    只要水力磨机运用到粮食和水泥的加工上,就能节省很多人力畜力,可以让人去做别的事情。
    虽然短期内看来不太划算,但长期下去的话绝对有赚。
    接着赵岩带人投入了水力钻床的研究,图纸他倒是有,只是如何将图纸上的东西造出来?
    这时赵岩现了一个问题,手下的工匠在文化上都很低,看不懂他的图纸,没有标准的尺量工具。
    每个工匠所用的量尺都不太一样。无奈之下只好下令统一军器局的尺量,并制作出一批距离一致的尺子。
    将其他事务丢开,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水力钻床的研究上,没有人才只能自己赤膊上阵了,开始教导手下工匠。
    军器局目前由周铁匠负责,周铁匠也很有压力。他能成为军器局的工头,主要是因为他是赵家的老人,可以信任。
    但能力上却是他所不足的地方,因此这次在攻克水力机械方面,周铁匠学得很认真,整天都扑在了这方面的研究上。
    教了大半个月,军器局的工匠终于是把图纸给看懂了。赵岩随即拨了一千两银子让他们制造水力钻床。
    按照计划,水力钻床制造出来之后,就可以生产燧枪了。赵岩又给军器局画了个燧枪的图纸,这图纸上的各项数据是后世在研究所里研究出来的,制造出的燧枪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3o米,并且加了三点一线的准星。
    类型为滑膛枪,如果加了膛线,有效射程射程可以达到2oo米左右,并且具有比较高的精准性,只是加了膛线不太靠谱,因为是采用前装药,上药度太慢,一分钟能开火两次就算不错了。
    不过也可以组建一支使用膛线枪的狙击队伍,但不可能普及到全军。
    赵全去济南城一个月后,在两伍家丁的护送下,带着一支庞大的车队回来了。这次赵全带回了存放在济南的粮食,又带回了三万斤铁料。
    铁料一直是赵家缺少之物,军器局绝对是一个吞铁大户,打制武器、火枪都需要铁料,下面的青壮每人手中一把铁枪,还有箭头也都需要铁料。加上农具的制造,上次带回的两万斤铁料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全叔,事情办得如何?”赵岩急切的问道。
    “山东帮的那些大商基本上都已经通知了,来不来就要看他们了。”赵全搓了搓有些冻僵的脸,说道:“不过郑世琏明确表示会出面帮忙。”
    “那就好,呵呵!以后银子上可以不用愁了。”赵岩笑了起来。
    “公子可曾把会馆建好?”赵全问道。
    “已经让人建了。”赵岩说道,这次他让赵全去济南和济宁两地给山东帮的一群大商了帖子,并送去了玻璃镜子,邀请他们在正月十五到济南山东会馆商议玻璃镜的出售事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