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日月明 by离尘乱(bl 父子 灵魂转换) >

第91部分

日月明 by离尘乱(bl 父子 灵魂转换)-第91部分

小说: 日月明 by离尘乱(bl 父子 灵魂转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你说要怎么办?朕再下道旨把那些逃走的都抓回来?”
  朱高炽额头再次挂上三根黑线:“抓回来之后呢?听话的就用,不听话的就杀?你刑部的大牢能关多少人?现在已经不是打天下的时候了,喊打喊杀对于这些文人是行不通的。对文臣也不能要求他们像武将那样军纪严明,违者军法处置。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自己的生命,也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节。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冥顽不灵。但在他们看来,这种顽固是忠孝的表现。比如黄子澄和齐泰,我们认为他们是奸臣,但建文朝的人肯定都认为他们是忠臣。只是他们忠心的对象不是我们。他们只是文官,手无缚鸡之力。如果我们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了他们,肯定会造成建文旧臣的不满,老百姓也会觉得心寒。更何况,历史的笔杆子终究是握在这些文人手里”
  朱棣冷飕飕的目光射过来,让朱高炽说话的底气没来由的渐渐低了下去,最后那两个字几乎连他自己都听不到声音。
  看来想要引开他的注意力,以这样植入的方式劝说他打消诛灭黄齐家族的念头那是不太可能了。他甚至都能想象出朱棣勃然大怒将他直接轰出御书房的样子。
  可当他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打算不等他轰,自己先转身离开火力范围,以图后举的时候,朱棣却没有如他想像中的发火,只是满脸不悦的警告道:“朕说了,如果你要替他们求情,现在就可以回武英殿了。”
  朱高炽叹口气,将手中的折子放回桌面,转过头来才认真的问了一句:“父皇是真的非杀他们不可么?”
  “你说呢?”朱棣看着他,“如果允炆不是听信他们的谗言,我们叔侄之间的关系不会走到这个地步。他不会执意削藩,也不会逼得你跳崖,朕不会打进应天,他更不会自焚而死。就凭这一点,就足够他们死百次千次!”
  “他们那么做,也是为了建文朝政权稳固”朱高炽极力争辩,可话出了口,他才发现这理由苍白无力到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是吗?”朱棣冷笑一声,“他们那么忠心建文帝,就该在他身边,誓死捍卫他们所谓的政权。可朕带兵入城的时候他们去哪了?他们跑了!说什么招募军队,回京勤王,其实是跟别的大臣一样,丢下皇帝自己逃命去了。所以允炆才会孤立无援,才会心灰意冷,才会点火自焚。他们的‘忠心’害死了皇帝,难道还不该死吗?”
  朱高炽想跟他说,你错了,朱允炆会点火自焚,完全是为了你,为了你能名正言顺登基。
  可现在,看着朱棣被仇恨和愤怒充盈的眼睛,他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朱高炽突然惊恐的发现,他跟朱棣竟然也有无法沟通的时候。曾经,无论两人之间有什么误会,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对方的心意。
  朱棣一向不是个残忍的人,即使对待战俘,都从不允许手下将士对其有半点的欺辱。为何对待黄子澄、齐泰这样的文臣,会如此残酷?他口口声声说他们害死了朱允炆,难道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么?终究,他对朱允炆,并不是完全无心?
  朱高炽在心底重重叹息,看了看桌面上自己刚放下的那叠奏折:“父王,长江的水患可以筑坝修堤,西南的干旱可以开仓放粮,安南的兵变可以派兵镇压,北蒙的动乱可以御驾亲征,朝廷官位的空缺也可以开科取士,纳贤任能。可唯独人心,一旦失去了,要再收回来,就不容易了。”
  =========================
  说我修改章节不能少于文章原来的字数天知道老子哪里少了哪里少了哪里少了哪里少了啊!!!!我一个字儿也没少啊!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今天头疼,好疼老毛病又犯了撞墙!更文这章写得异常痛苦,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今天头疼的关系。出了点小误会,亲们别误会就成朱棣这么做当然有他的理由,允炆的死只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索。而且黄子澄、齐泰本来就该死。新文准备得差不多了,周末开写。不会那么快发出来,多存几章先。这边的进度会保持,亲们放心。

  第九十二章、父子同心

  朱高炽说完话,转身离开了御书房。
  三天后,传来黄齐两家九族罹祸的消息。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朱棣没有对黄子澄、齐泰采取残酷的凌迟刑法,只是下令斩首示众。三族被诛,其余几族全部被充军发配。
  朱高炽知道,在处置黄齐二人的问题上,朱棣已经做出了很大的退步。比起历史上的壬午之难来,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而对于之前燕军攻入皇城,连夜逃走的那些官员,朱棣也没再追究。
  但朝代更替,总有一部分旧臣是顾念救主的。而且那些文臣的气节也真的让人觉得又爱又恨。
  朱棣登基以来,官员自杀自焚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几乎每天都有建文旧臣穿着丧父入朝,对朱棣也不称呼“皇上”,直言他篡位,在朝上朝下痛哭大骂,甚至有的官员假意归顺,借上朝时身藏匕首行刺。
  起初,朱棣根本不予追究,因为他明白,现在朝廷上下大部分的大臣都是建文朝遗留下来的,他们如此,也是对朱允炆忠心的表现。总不能因为他们的忠心不是对自己就真的全部杀光光。而且,这些文武百官有他们的能力,如果能劝服他们归顺,也有用处。
  比如徐辉祖,比如盛庸,比如铁铉,比如方孝孺,再比如前驸马都尉梅殷,这些都是他很器重的官员,如果他们能为己所用,不是比再开科取士,费大力气选拔人才来得方便实惠得多吗?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些人的嘴巴都比骨头还硬,威逼利诱全使完了,最后依然堵不上他们的嘴,骂声响彻整个朝堂,誓死也不归附。
  朱棣本来性子就急,听到那些骂声,怒不可遏,一道圣旨,把不肯归附的建文旧臣全部打入了刑部大牢,然后派都察院官员前去审讯。
  而负责审讯的督察御史陈瑛心毒手狠,为了在朱棣面前邀功请赏,胡乱揣摩朱棣的心思,对这些旧臣严刑逼供,只要进了大牢的,出来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而且一般都会祸及全族。
  一时间,刑部大牢怨声载道,血雨腥风,骂声震天。
  朱棣对陈瑛刑讯的手段大概知道一些,但他本来也是想要杀鸡儆猴,不然任由这些旧臣在朝堂上下胡来,那整个皇城不是要乱成一锅粥,所以对都察院刑讯的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置评。
  陈瑛一看朱棣不闻不问,以为他是默认自己可以这么做,于是更加变本加厉,对不肯归附的建文遗臣进行惨无人道的刑讯。轻则断手断脚,死无全尸,重则全家灭门,族人遭殃。
  新皇登基,政体初定。天下之事,远比一个北平的政务要繁琐得多。加上建文旧臣逃的逃,死的死,抓的抓,人手严重不够,很多事情都只有他自己亲力亲为。所以朱棣日理万机,忙得没个白天黑夜。
  不过,因为建文旧臣都被抓得差不多了,没被抓的知道陈瑛逼供的手段,也就乖乖噤了声,不敢再对朱棣出言不逊。一时间朝堂安静了不少,也渐渐步入了正轨。就连朱棣自己,都忘记了刑部大牢里还关押着许多建文朝不肯归顺自己的遗臣。
  而督察院里,有些官员对陈瑛的做法也是看不下去的。但碍于有皇上的默许,陈瑛又是都察院的老大,他们也都是敢怒不敢言。
  直到后来,山东参政铁铉在牢中被刑讯致死,右都御史秦彰才觉得事情闹大了。赶紧写了折子将陈瑛刑讯的细枝末节说了个清楚,连夜送进宫,交给了太子朱高炽。
  秦彰不知道朱棣对建文旧臣到底是怎样的心思,所以不敢贸然把折子递给朱棣。他知道朱高炽为黄子澄、齐泰冒死谏言,黄齐二人才避免了凌迟处死,诛灭九族的横祸,所以觉得他对建文朝的臣子还是很好的,把折子交给他会比较安全。
  而朱高炽看到这封折子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他刚下朝回到武英殿,身边的小太监就将这封折子递了上去,说是都察院秦大人昨晚连夜送进来的。
  朱高炽接过折子一看,气得浑身发抖,转身就往御书房跑,却因为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正要进门的朱权身上。
  朱权被撞得差点儿倒下地去,踉跄了好几步才勉强站稳,扬手对准朱高炽的脑门儿就是一记爆栗:“跑什么啊?火烧你屁股啦!你是要撞死你皇叔啊!”
  “十七叔?”朱高炽被敲得眼冒金星,捂着额头忙跟朱权赔不是,“对不起,对不起,侄儿刚才没看到你不对,这个时候你怎么会在这里?”
  “本王为什么不能在这里?”朱权边说边撩起长袍跨进武英殿的门槛,要往里走。
  朱高炽一把拽住他:“皇叔来得正好,侄儿要去御书房,你陪我一起去。”
  “别去了,我刚从御书房过来。”朱权反手将他拉回来,“皇上现在没空见你,他正在跟大臣们议事。怎么说我也是你皇叔,来了武英殿,你这个主人反倒要要丢下客人跑了不成?”
  朱高炽无语:“十七叔,侄儿是真的有很重要的事要去找父皇。等谈完正事,一定陪你好好喝茶。”
  朱权笑笑:“等你谈完正事,皇叔怕是没那个机会跟你喝茶了。”
  朱高炽一愣:“什么意思?”
  朱权耸耸肩:“本王刚把兵符交给了皇上,他已经准许我随时可以离开皇城回大宁了。我过来就是给你辞个行,一会儿就该走了。”
  “什么?”朱高炽的声音一下子提升了八度,“皇叔要回大宁?父皇同意了?前两个月他不是还告诉我,没有批准的吗?”
  “嘿嘿”朱权狡黠一笑,“他不同意也没办法,反正他同意不同意我都是要走的。你十一叔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
  “你就是个重色轻友的家伙。”朱高炽没好气的白他一眼,“不是都说了让你把他接回来,这皇城你们也住了那么多年,难道还会不习惯?再说了,这江山是你跟父皇一起打下来的,天下也该有你一半唔!”
  朱高炽话音未落,就被朱权捂住了嘴:“小祖宗,这话以后可别再说了,万一要被人听了去,传到你父皇耳朵里,我可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朱高炽手忙脚乱把朱权的手扒下来:“什么跟什么?天下一人一半,是父皇当初请你出兵的时候说好的,怕什么?如果没有你的那几十万兵马,咱们也不可能成功。而且父皇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知道么?他不会言而无信的。”
  朱权摇摇头,一声叹息:“你这孩子怎么一点心眼儿都没有?你以后也是要做皇帝的,要是朝中的功臣都告诉你,说江山是靠他们打下来的,要跟你平分天下,你怎么办?”
  “我”朱高炽动了动唇角,却发现自己找不出言语来反驳他。他总不能说“人家要就跟他们分”吧?古往今来,他还没听说过哪个帝王会跟大臣平分天下的。再说了,大明领土完整,绝对不可分割。如果真有人想要搞分裂,恐怕结果也只会是被自己派兵镇压。
  朱高炽突然很能理解当初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害跟随自己起兵的功臣。为保朱家天下,为了政权稳定,为了在他死后那些战功赫赫,受人拥戴的大臣不会威胁到大明江山的安危。虽然残酷,但他却不得不那么做。毕竟那些手握兵权的将军,随便哪一个,振臂一呼,就足以让百姓再次陷入战火。
  朱权见他不说话,知道他已经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遂温和笑道:“做帝王的人,恩威必定是共存的。我知道你父皇不是言而无信之人,所以我才更要离开。大明的江山,怎么可能一分为二?更何况我这对皇权根本就没有兴趣,我只想跟十一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所以交出兵符,对大家都好。”
  “可是”朱高炽沉默了半天,终究还是忍不住替朱棣说话,“现在父皇刚登基不久,朝中本就人手不够,他一个人处理朝政,太过辛劳,皇叔就真的不能再留一段时间?”
  朱权闻言拍拍他的肩膀:“有你在他身边,我相信皇上很快可以创造出属于他的永乐盛世。而且,我又不是不在了,我只是回大宁,跟以前一样,替你们镇守边疆。北边儿现在也不太平,有我在,北元也不敢随意造次。说不定过些时日,你父皇御驾北征,我还能再跟他一起并肩作战呢。”
  话说到这份儿上,朱高炽知道朱权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决意要回去,也不再阻拦,只能点点头说:“那皇叔记得常回应天,我都很久没见过十一叔了。”
  “等他身体再好些,我们一定会回来的。到时候,得看到你替皇叔多添几个侄孙子才是。”朱权说完大笑起来。
  朱高炽抽了抽嘴角,想着有朱棣在,你想要朱家多子多孙,那恐怕有点难度了。
  想到朱棣,便想到还在刑部大牢的建文旧臣,朱高炽不由得又忧心起来。
  朱权原本打算跟他辞行之后就离开,刚要开口,就见他心神不宁。微一低头,瞥到他捏在手中的折子,忍不住出声问道:“你刚才说要去御书房找你父皇,方便跟皇叔说说是为了何事么?”
  朱高炽叹口气,把手中的折子递给他。
  朱权接过来打开,粗略的浏览一遍,连眉头都没皱一下,直接把折子合上,又递回给他:“你想怎么做?”
  “我不知道。”这是真话。上次替黄子澄、齐泰求情,已经让朱棣龙颜大怒,两人都已经两个月没好好说话了。现在他去找他,又是为建文遗臣的事,不知道会不会适得其反,把事情搞得更糟。
  朱权却一点不含糊:“该做的做,不该做的别做。”
  朱高炽问道:“那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朱权看着他,仿佛是要从他眼睛看出他到底是真不明白,还是装不明白。半晌之后才又重新开口:“建文朝的臣子,有用的愿意归顺的,咱们可以用。但那些冥顽不灵,一心想给建文帝陪葬的,死了也不可惜。”
  “十七叔!”朱高炽惊诧的看着他,没想到他在这件事上,竟然也会如此冷血。
  “高炽。”朱权的声音很是无奈,“你是不是觉得你父皇在处理建文遗臣的事情上,特别的残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