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

第44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44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独家经营与合伙经 营,很难在投资浩大的地产业大有作为。股份公司的优点在以小搏大,能 吸纳社会零散资金聚集成财力雄厚的集团。它的缺点,是公司的经营必须 
… 页面 201…

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公司的“自有性”随时都有丧失的危险。李氏反倒 认为缺点是优点,这是对他的挑战,他非得好好干不可。      1972年,股市牛气冲天,11月1日,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 市。法定股本2亿港元,实收资本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每股面值2 港元,溢价1港元。上市后25小时,股票上涨1倍多。      胡应湘的合和、郭得胜的新鸿基、郑裕彤的新世界、李嘉诚的长实、 陈曾熙的恒隆,被当时传媒称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他们的公司都是这一年 上市的,不过与英资地产公司比,都只能算中小型公司。      恒生指数持续攀高,月复合增长达13%之多。显然,炒股的盈利远远 高于地产。股市陷入疯狂,小投资者入市炒股,连上市公司也纷纷大做炒 手。地产与旺市的兴衰相互依存,股市旺,地产亦旺。令人惊奇的是,不 少地产商弃地抛业,套取现金去炒股。      恒指到1973年3月9日,攀升到1174。96点的历史高峰。整个香港都快发 疯了!      李嘉诚头脑异常冷静,他发售长实新股即暂离股市,用现金去购买别 人低价抛售的地皮物业。不日,股市崩溃,一泻千里,市值暴跌7成。      公司市值大跌,而李嘉诚个人的实际资产却受损无几。他拥有大批地 皮物业,并且趁地产低潮,继续低价收购物业。从这年起,在地产界没有 多大名气的李嘉诚,渐渐引起世人的瞩目。      1973年,长实发售新股110万股,集资1590万港元,现金收购泰伟有限 公司,该公司在观塘拥有一座商业大厦——中汇大厦,年租金收入130万港 元。      1974年,长实发行1700万新股,以换取“都市地产”的50%股权。实 际上是换取该集团励精大厦等物业,年租金又增850万港元。      同年5月,长实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合组怡东财务公司。6 月,长实股票在加拿大上市,长实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      1975年,长实与CIBC合作购入北角赛西湖一块86万平方英尺地盘,建 成高级住宅区出售,盈利各得6500万港元。      1976年,长实斥资2。3亿港元,收购美资永高公司。永高公司在印尼拥 有一间豪华酒店,在香港中区拥有著名的希尔顿酒店。      同年,长实与新鸿基、亨隆及周大福等集团合资,买下湾仔海旁告士 打道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建成伊丽莎白大厦和洛克大厦,出售后获纯利1亿 港元,长实分得3500万港元。      到1976年底,长实共发行股票1。13亿股、资产净值5。3亿港元,比上市 时增幅3。4倍。这一年,长实税后纯利5887万港元,另有非经常性收入653 万港元。成效惊人喜人!      然而,直到此时,李嘉诚在华资地产中仍不算最冒尖。如郭得胜的新 鸿基地产,1974年纯利就高达8026万港元,1975年降为7004万港元,1976 年急窜到9000万港元。如论资产,郑裕彤的新世界几乎是长实的1倍——10 亿港元。      那么,李嘉诚在香港地产界是如何脱颖而出,威水香港的?                                    智克置地 
… 页面 202…

     置地公司在前一章曾详及。1972年,置地吞并牛奶,不动分文,堪称 香港收购史上经典之作。香港早就有“撼山易,撼置地难”之说。英资和 记、会德丰曾与置地发生过地盘之争,皆非对手。现在置地攫取牛奶的大 批地盘物业,如虎添翼,其势难挡。      怡和与置地大班均是亨利·凯瑟克。      1975年,37岁的亨利辞去大班职务回英。不久,英国多家大报称“英 国财团王子”亨利·凯瑟克收购政治周刊《旁观者》,有意从政。      同年,董事会推举纽壁坚为怡和 (香港)公司主席。纽壁坚1934年生 于天津,父亲是怡和洋行天津分行的职员。纽壁坚在英国接受教育,并服 过兵役,尔后来香港怡和公司服务。纽壁坚能讲比较流利的国语,对粤语 会听不会讲。1966年,32岁的纽壁坚升为公司董事,任公司大班时才41岁。 他无任何背景,全凭实干得以摆升。凯瑟克家族的人,都不愿长期呆在香 港,故大班常年为家族外人士担任。      纽壁坚同时又兼置地主席,置地在怡和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1977年1月14日,政府办的香港地铁公司,宣布公开接收遮打站上盖物 业兴建权投标。置地先声夺人,宣布参加竞投,而中区的地产大王非置地 莫属。置地在中区拥有一片大厦森林,幢幢都可做其招牌,纽壁坚的口气, 似乎唯有置地才能在中区建一流物业。      其他的地产商岂又是等闲之辈?一时间,香港、英国、日本等地的地 产建筑公司纷纷参加竞投,多至30多家!不少是国际著名的地产建筑公司。 它们或在香港、或在海外,均有引以自豪的业绩!      若论天时地利,大概置地要独占鳌头。故置地夺标呼声最高。      李嘉诚自然不肯轻易放过这壮大发展的机遇。他把置地作为竞争的主 要对手。他明白,置地的标书,地铁公司将会重点考虑。如能胜置地一筹, 那么中标的可能性就有80%。      长实要与置地较量,简直不成对手。长实只是一间中型地产公司,资 产值才5亿多;而置地是世界最大的地产公司,在港的固定资产高达80亿港 元,在海外还拥有大批物业。长实迄今还没一座可称得上招牌的摩天大厦, 置地的招牌大厦,在中区仰头皆是。长实斗置地,好比是小矮人战巨人。      李嘉诚数天都陷于沉思中,寻找力克置地的突破口。据部下搜集的信 息,香港地铁公司与政府达成协议,地铁公司必须耗资6亿港元购地铁站的 地皮。李嘉诚苦苦思索着,浑沌的脑海骤亮:地铁急需的是通过招标兴建 上盖物业,使资金尽快回笼。这样,长实、置地等众多地产公司,对楼宇 只租不售的方式显然不能应地铁之急。很可能,置地仍持这种方式!      这么重大的决定,须交董事局研究通过。在会上,李嘉诚提出自己的 方案:一、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与写字楼组合的综合商业大 厦,建成后分层分单位出售;二、为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实 主动提供现金做建筑费用;三、商业大厦售后盈利分成,打破过去对开的 常规,地铁公司占51%,长实只占49%。李嘉诚指出,长实虽无招牌大厦, 但信誉一直是良好的。      投标书密封递交上去。公开招标与公开拍卖不同处在于,中标并不是 以价高为唯一标准,须权衡竞投者的实力、信誉以及标书内容是否最佳。 各竞投者,都对标书内容秘而不宣,只是虚张声势,以期能影响地铁首脑 抉择,至3月底,置地呼声高到顶点,似乎工程已成置地的囊中之物。 
… 页面 203…

     4月5日,地铁董事局主席唐信公布结果:长江实业一举中标!      长实击败置地,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这两座地铁车站上盖物业,就 是今日翘立于中区的环球大厦、海富中心。                                     气吞和黄      和记黄埔与怡和、太古、会德丰并称为香港的四大洋行。和黄在四大 洋行中排名第二位。      和黄的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英国的林蒙船长在铜锣湾东角开设了香 港第一间造船厂。      1859年,这家小船厂注册为香港仔船厂。到1880年,这家船厂几经易 手合并,组成黄埔船坞有限公司。它与海军船坞、太古船坞并列为香港造 船业三大巨头。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本世纪60年代后发展惊人,到1975年,和记 集团所控公司高达360家,其中84家在海外。旗下主要公司有百佳、屈臣氏 超级市场网络、丰泽电器连锁店,屈臣氏制造业,等等。      70年代初,和记大班祈德尊热衷证券投资,致使在1973至1974年股市 狂泻时,蒙受巨大损失,两个年度亏损约两亿港元。祈德尊被迫辞职,韦 理斯继任大班。为免破产,被迫同意汇丰注资1。5亿港元,汇丰一跃为该集 团最大股东。和记不像怡和、太古、会德丰,是家族性质的股份公司,它 是一间严格意义的公众公司。      70年代后期,世界船运业衰退,黄埔船坞业务萧条,陷入困境,在汇 丰的缀台下,两大英资公司合并,于1977年9月成立和记黄埔有限股份公司, 主席为韦理斯。      话说李嘉诚智克置地,中标地铁车站上盖工程后,雄心勃勃,起念收 购英资公司。      李嘉诚最初的猎物还不是和黄,而是九龙地王九龙仓。李氏利用散户 名暗中收购九龙仓股票,引起九龙仓的极大恐慌,便向汇丰求援。李嘉诚 得知这信息,即鸣金收兵,不与香江第一财主汇丰发生冲突。      李嘉诚便把目标盯住和黄。      1978年7月,华商两大巨头李嘉诚与包玉刚达成协议,李嘉诚把拥有的 九龙仓股票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则待李嘉诚收购和黄时借以现金资助, 并说服汇丰将所持的和黄股票转让予李嘉诚。      华商两大巨头皆各得其所。      李嘉诚宣布收购和黄,没有人会认为能成功。两者实力悬殊甚巨,长 实市值只7亿多元,而和黄高达62亿!事后媒介称这次收购是“蛇吞大象”。      李嘉诚的成功,得助于汇丰的信任与鼎助。      1978年,和黄经营不善,再次陷入困境。作为大股东的汇丰不免焦急, 决定“换马”。谁能管理好这么庞大的集团呢?汇丰大班沈弼斟酌再三,决 定物色李嘉诚为和黄的新老板。      前文曾介绍过沈弼,他眼里并无英人华人之分,而是谁能够给汇丰带 来利益。      1979年9月25日,汇丰决定把自己掌握的和黄22。4%的控股权,售予李 嘉诚,价格为市价的一半,还可在两年内付款。沈弼不想借让股赚钱,不 
… 页面 204…

过汇丰还是赚了钱,1973年购入和黄股的价格是1港元,现在以市价一半的 7。1港元售出,汇丰共获利5。4亿港元。汇丰售出普通股,还拥有大量优先 股,仍是和黄大股东之一。      这一天,李嘉诚正式出任和黄董事。到1980年11月,李氏已拥有39。6 %的股份,名正言顺入主董事局。1981年1月1日,李嘉诚正式出任和黄集 团主席,行政总裁为李察信(英国人)。      李嘉诚成为香港英资洋行的首任华人大班。      李嘉诚石破天惊,全港为之震动,“李超人”的尊号不胫而走,他成为 香港风云人物。李嘉诚收购和黄,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皆先后大功告成。 这两役的胜利,成为称雄香港的英资集团走向没落的转折。      和黄前大班韦理斯,用无可奈何的语气对传媒道:“李嘉诚此举,等于 用2400万美元做订金,而购得价值10多亿美元的资产。”      传闻韦理斯私下说:“李嘉诚完全是得沈弼的福,沈弼此举实在令人费 解,李嘉诚能管好华资企业,未必就能管好英资企业。”      也许不用韦理斯说,和黄的股东以及香港商界传媒界,都会关注李嘉 诚入主后的和黄将会如何。 
… 页面 205…

                    第五十五章香江首富捭阖商海人超李      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和黄纯利10年增长10倍。和黄还收购港岛电王 港灯公司,李超人又得一棵摇钱树。更轰动的是李嘉诚邀请郑裕彤、李兆 基、荣智健联手问鼎置地公司,怡和大班惊慌失措。不久,李超人又欲收 购美丽华酒店,业主杨氏惶惶如临末路。李超人之势难与争锋,但偏偏有 人争锋,还扬言超李。这是何人?                        村、城、花园、中心广场及其他      香港现在的村、城、花园、广场,均不可以传统眼光去理解。     屋村指的是住宅区,一般在港九城区边缘或新界的卫星城镇,通常由几十幢高层 住宅楼宇构成,楼高大都有二三十层高。屋村由政府或地产商所建,建成或由用户购 买、或租住。政府的楼价与租金比市价便宜30%。住宅楼宇一二层多为商业用房,屋 村有巴士站、医务所、中小学及幼稚园等社区设施。屋村有叫村:如友善村、富善村; 有叫花园:如荃威花园、德福花园;有叫中心:如荃湾中心、维多利亚中心。      显然,香港的花园,一般是档次较高的住宅区,如翠怡花园、海景花园。若冠以 苑,更是指高级住宅。      香港的城,首先没有中国古代城墙的概念。如在清朝时代建的赫赫有名的维多利 亚城 (女皇城),实际是中环大片行政、商业、住宅区。现在有名的城有太古城、海 港城、沙田第一城等。严格地讲,它与村的区别是,不是纯粹的住宅区,而是集住宅、 商贸、游乐、饮食等为一体的建筑群。      香港的中心,可是一片建式,也可是一幢大厦——如著名的奔达中心、海富中心。      最数广场与内地的传统广场概念大相径庭。内地人去香港广场,不见广场,只见 一座摩天大厦。这是香港人叫大楼大厦不过瘾,便叫广场。不过香港的广场下层常是 敞开的,四通八达,算是替代了广场的功能吧。香港著名的广场有:置地广场、交易 广场、中环广场等。      香港楼价年涨月升。比如1984年,住宅楼宇每平方英尺 (0。0929平方米)的平均 售价700800港元,10年后的1994年,豪华住宅每平方英尺超过13000港元;普通住宅 每平方英尺6000港元。一普通住宅单位 (单元)动辄几百万元。不过,只要付得起首 期就有房住,银行可提供按揭贷款。中区素有地王之称,楼价之昂,令人咋舌,如1994 年,皇后大道中9号写字楼,楼价一度攀升到两万多港元1平方英尺。      上述指的是市区楼价,郊区要便宜许多,近年有地产商推出“超级迷你单位”, 内有卧房厕所厨房小阳台,100平方英尺,售阶40万港元。                                   深孚众望      1979年,是李嘉诚进入和记黄埔的第一年,集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