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茅山秘术 >

第92部分

茅山秘术-第92部分

小说: 茅山秘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语禅师睁开眼睛,“释众生”他合什念了几遍,慢慢抬起头来看了大家一眼,眼神中充满了悲悯之意。

    鬼眼天罗的青气散尽后,肖万代的身体犹如被抽去了脊梁骨一般,“咕咚。一声栽倒在地面上不动了。

    无语禅尸称“善哉善哉的丙道人忍不住开口说:“这人卖友求荣,死不足惜,老禅师不该怜悯他。嘿嘿,那个如兰和尚假仁假义。老禅师却偏听偏信,佛门虽善,也有除恶降魔之举,老禅师乱讲善悲。只怕也算不上得道高僧吧?”

    地丙道人信口开河,无语禅食上却毫无愠色,他伸出食指指向地面的肖万代问我道:“此人可是你的朋友吗?”

    我摇了摇头。无语禅师又问道,“然则他也不会把你作为朋友吧?”

    我只好又点了点头,心中一阵困惑,老禅师的问话难道有什么更深的寓意?

    “那么此人并不乍卖友求荣了。”无语禅师微笑说:“他身受鬼眼天罗胁迫,几同傀儡行尸,说话本来就言不由衷。俗语云:蝼蚁尚且偷生,我们又何必介意别人身不由己的恶行?。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凡诸众生,只要一心向善,以前的恶业自能一一消除,除恶降魔只是无奈之举,化恶为善才是佛门慈悲的真谛

    我和灵宝三奇听了都不以为然。照此说来,世间还有什么好坏之分?期待恶人们良心发现,更无异于痴人说梦。天乙道人突然问道:“老禅师佛法高深,我辈万万不及。但由此说来,似乎老禅师早已知晓自己的弟子修炼鬼眼天罗的秘密≈为何不去及时点化,让他早日回头?。

    天乙道人心机深沉,他在我和如兰和尚辩争时冷眼旁观,这时候突然发问,正切中了无语禅师的疏漏之处。地丙和人丁道人也醒悟过来。禁不住齐齐向后退了几步,无语禅师口口声声慈悲为怀,但他明知道弟子在外胡作非为却不加管束。难道师徒们是在沉潢一气?这老和尚术法高深,真要和我们为难,只怕哥几个再难逃出生天。

    无语禅师默然不语,一旁的如花和尚向我们躬身道:“各位施主误会了,此中要义,还是弟子向各个解说为是。”他叹了一声,又道:“我师深意,他人怎能得知?弟子也是今日才知道师父用心良苦,所谋深远。”

    按如花和尚讲来,这百棺地最初并非是一片墓地,而是一户权贵人家的府邸,这家富户姓谈,原是清初八旗的包衣,从龙入关后因为军轨取了一块旗地,这块旗地就是现在的百棺地。清朝定鼎北京以后,为了满足皇室、王公等贵族官僚的录削需要,曾将关外的编庄制度引入关内,通过圈地、逼迫投充等暴林段,把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分给迁来的王公勋臣和八旗官兵。后来不论有主无主土地,悉行圈占,分别称为皇庄皇室私产、王庄八旗宗室王公、官庄官员庄田≈称旗地。这谈家虽是汉人,在八旗兵中却做到了佐领一职,所以也分到一块庄田,不过清初虽然标榜“不分满汉,一体眷遇”实际上却首崇满洲,这谈家先人虽屡建军功,分得的旗地却在京城的最远边缘‰其他人相比差了许多。谈佐领是行伍出身的人,胆大心粗,常常在同僚面前口出怨言,时间长了不免惹来官府注目,渐渐为当地的有司不喜。谈家二代袭得父职后,深知祸从口出的道理,他谨言慎行,极少与他人交游,又在家设立佛堂,供奉菩萨,全家老小及众多仆役均日日侍佛不掇,刻意与世俗保持距离。以防不测之祸。顺治十八年公元凶年秋,山东胶东爆发于七抗清起义,清蜕数万名满蒙“八旗兵“和“绿旗兵平乱,谈佐领所在的直隶绿营也参与了这次血腥镇压,几万名精锐官兵疯狂剿杀,于七率众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除于七等极少人逃生外,大批起义官兵及家属遭到杀害。史载山东于七之乱,死人极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后人传说这次农民起义被平定后,田中黄豆生形如人面。老少男妇,而耳目口鼻俱全,自颈以下皆有血影,土人呼为人面豆,可见清兵的杀戮极为残暴。

    于七逃生后,据传先隐姓埋名给大户人家当佣工,后为避难到唠山华严庵出家,先得法名通澈,受戒时又获法号善河,他在七十岁高龄时被举为方丈,以高寿老死在华严庵≮七能够在乱军中逃生,最重要的就是他遇见了谈佐领≮七在顺治四只时受过清廷招安,他和谈佐领谈家第一代先祖情谊交好,两人曾结拜为异姓兄弟,于七在山东重举抗清义旗时。谈家先祖虽已离世但他的儿子谈佐领却始终记得这位异姓叔公,他在离家时已经在父亲灵前立下誓愿,于七战胜也就罢了。一旦官兵打胜,他一定要在败兵中救出于七,一则告必入汞的在天之灵再则也是自己饭依佛门后积下的功德”案罪坐连株,胶东一带很多百姓都被无辜诛杀,于七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能够安然无恙,是因为谁也没有想到,于七竟会被“剿匪”的谈佐领偷偷庇佑在自己的家中,于七后来在嵘山华严庵出家修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谈家信佛的影响。

    但是于七本人年轻时却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他最早在昆界山举事,而昆芥山正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昆备山烟霞洞是王重阳等全真七子师徒修真的地方≮七虽不是道教中人,但对道家的术法很感兴趣。他的手下也颇多深通术法的奇人异士,只可惜这些奇人异士门派繁杂,良莠不齐,又不能相互团结,最后终究抵挡不过清兵的铁甲利戈,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曾作有《野狗》一篇可以作为此事的例证。《野狗》篇说: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民李化龙,自山中窜归。值大兵宵进,恐罹炎昆之祸,急无所

    匿,僵卧于死人之丛,诈作尸过既尽,未敢遽出。忽见阙头断臂之尸,起立如林。内一

    尸断首犹连肩上,口中作语曰:“野狗子来,奈何?”群尸参差而应曰:“奈何”。蹶然尽倒,遂寂无声。

    《聊斋志异》记述的多是怪力鬼神,世人以为尽是荒诞不经之说。其实并不尽然,譬如上述的这则故事就有一定的真实成分≮头断臂之尸,起立如林,并能相互作答,在常人看来 自(炫书:)是怪异,但在茅山术中却甚为常见”茅山宗有“尸巫”之说,意思是指茅山宗的道士生前镇尸灭煞,死后如不肯尸解,也可以身化尸巫继续存活于世,不过这种尸巫生存期极短,几个月的功夫形体就会分解,实际上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行尸走肉而已,不到万不的已。道士们宁愿尸解也不愿施用此法。这也是尸巫这种东西在我国极为少见的原因。

    于七耳濡目染,自然对各种术法也能略通一二。他兵败后隐匿在谈佐领家中,闲来无事常在谈家府院内四达达,没用多久竟被他看出了一丝端倪:谈府的地下蕴含着贪腐之气,一望便知下面是贪官的棺椅聚集之地≮七虽不明白这块旗地怎会成了聚阴之地,但对里面的贪腐之气对活人的危害却是心知肚明,他一生最恨贪官,不是这些人官贪吏虐,明朝怎么这么快就宣告覆灭?何况这贪腐气息对主家不利,他心怀感恩,对谈府的兴衰自然格外关心,于是把百棺地的情况告诉了谈佐领,谈佐领平日吃斋念佛,万想不到自家的旗地竟是这么凶险的所在,当下惊得目瞪口呆,企求于七给想个解法。

    于七虽然答应下来,但他又有什么真正的解法?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惜人力物力,把这些棺挂全部挖出来扔掉。在那个时代,挖人祖坟是最伤阴德,除了丧心病狂的盗墓贼,稍有身份的人都不敢做这种勾当。谈佐领顾忌自己的身份,不便指挥兵丁挖掘地下的棺挂,于七只好带着谈府的亲信家丁在夜晚偷偷行事。这样挖了几天,于七就发现事情有些不对,那些棺挂密密麻麻,似乎永无尽头,更奇的是越往下挖,挖出的棺穆越新,到后来竟挖出了土国宝的石棺,这土国鼻顺治朝的江宁巡抚。因受赃被顺治帝革职查办,畏罪自杀,于七为官时曾见过他,这时看见土国宝的棺技,才明白这块百棺地并非天然之地,它以贪腐之气为引⊙天下贪官的棺挂化为游棺诱到此处,实是有人故意改换风水所致。改换风水之术,只有集术法大成的大修行者才能施用,从这里聚尸聚阴的风水用途来看,施法之人应该是一个修力高深的茅山道士≮七本人只是粗通术法,对于这种风水改换一筹莫展,眼见挖掘无法根治,只能另想别的办法,于七和谈佐领计议良久,两人终于想到一个绝佳主意。要在百棺地就地建起一座寺院。好在贪官们的棺挂中多的是金银珠宝,秽迹彰闻的贪官也就罢了。那些生前不曾暴露,甚至在世颇得清正名声的贪官的随葬品更是奢华。财力上倒不是什么难题。谈府得了这许多财物,就召集许多人力兴建了这家寺院,谈佐领本来好佛,寺院建成后干脆出家做了和尚,后来成为寺院的第一代主持。清廷自康熙朝开始为了愚民,也提倡民众信佛,对谈佐领这样的汉族将官弃俗从隐更是高兴,下旨嘉奖了一番不说。还特许设立僧兵以为勉励。

    于七按辈分还是谈佐领的叔公辈。谈佐领以主持的个子再三相留,于七坚意不从,后来他到嵘山华严寺出家,再也没有回到百棺地。他是武举人出身,一生自视英雄,虽然反清落败但英雄气概到老弥坚,他在百棺地无法破解风水转换之迷。心中一直不愿服输,在华严寺修行期间他专意研究克制茅山之道,直到今日。烤江宗针锋相对,始作俑者正是自于七始。

    这是百棺地建寺的由来,自后二百多年里,这座寺庙一直默默无闻°火并不盯,其中原因,固然是历代主持都恪守遗,以与世无争为第一信条,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寺庙的衣食丰足,完全不必依赖外界的供养≠棺地的棺挂犹如过江之卿。在地下绵延而至,僧侣们挖之不绝。取之不尽,受用无穷,这些贪官搜刮的本就是民脂民膏,大家取来也丝毫没有心理负担,只苦了那些贪官,当年风风光光的下葬,本以为能够享受后人的祭奠,却不料暗地里早已尸骨无存,受祭的不过是一座座空空的坟头。

    佛家重视因果,讲究戒贪惜福,只是守着这么多的宝物,难免会让一些意志不坚的僧侣兴起贪欲之念。所以从第仁代主持开始就立下戒律。所掘得的财物只可满足寺庙的基本需要,除此之外全部布施给贫穷百姓,为防止僧侣们监守自盗,寺院设立了专门贮藏珍宝的库室,由僧兵们严加看管。

      




玉石阴魂第六十三章修行也无常    ,示语禅师接任寺院辛持以来,崇尚苦修,僧侣们的日常为俭省≡地下的棺挂也很少挖掘〈无语禅师的话说,儒家尚讲求“有教无类”更何况一向以慈悲为怀的佛门?佛法要度尽一切众生,众生皆有佛性,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些贪官生前醉生梦死、争名夺利,活着的时候放不下,死的时候也舍不的。实为可怜可悯,盛放肉体的棺穆化为游棺,不能入土为安也就够了≈何必挖墓掘宝,令死者魂魄不安。复造孽业?以前掘得的珠宝在库室封存,新墓不得再擅自挖掘。僧侣们谨遵教诲,在寺院周围开垦园地,几个年来 自(炫书:)给自足,倒也怡然相安,门徒虽多,却无人敢做出逾越门规之事,直到十余年前,才出现许多墓穴接连被盗挖的现象。

    僧侣们一开始认为是盗墓的宵小之辈所为,只是加强了对寺院周围的巡逻,谁知数月下来一无所获。不但盗墓贼未曾抓获,又发现贮存在库室里的许多财物失踪了不少,这才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库室的警卫一向非常严密,除非监守自盗,任何人也无法无声无息地带走这么多的财宝,僧人们哗然,一时间人人自危。谁也无法摆脱盗窃的嫌疑,这件事干系甚大,僧人们急于自了,相互间不免猜疑,渐至互相攻许,个斤,无心清修,无语禅师虽然多次劝戒,但众僧已心存芥蒂,表面上虽然恭敬答应,暗中却无法释怀,师兄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隔阂。

    几斤,月过去后,事情的真相大白,原来监守自盗的僧人竟是看起来木讷愚鲁的如花和尚!检举如花和尚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同门师兄如兰和尚,盗宝的元凶被揪出后,僧人们群情汹涌,纷纷要求无语禅师以佛门戒律严惩。原来百棺地僧人虽多。但能得无语禅师亲传的极少,多数僧人只是师从无语禅师的师弟,即方才所见的那行,灰衣僧人”一无明禅师门下。无语禅师的亲传弟子只有七八个,都是本寺中极为聪慧之人,如兰和尚则是这些人其中的翘楚。无语禅师当年就是看见如兰和尚极具慧根、才动了收徒之念,以后陆续受了如花和尚等几斤,徒弟,但论起资质均不如如兰和尚优秀。僧人们见无语禅师刻意培养如兰和尚。自知老禅师百年后定会让如兰和尚继承衣钵。一个个对他奉承有加∴形之下如花和尚为人木讷少语。不但无语禅师不喜,在一众师兄弟中也受到倾轧排挤,此时被指为盗挖宝物的真凶,如花和尚本就木讷。这番更是百口莫辩。

    众僧人义愤填膺,偷盗是佛门重戒,无语禅师也莫可奈何,按戒律把如花和尚逐出门墙,如花和尚离开师门后无处可去,只好在灵官庙勉强栖息度日,他遵从师弃佛从道,做起了戴冠的道士,只是他自幼在佛门修行,怎肯做一个不证涅巢的道士?是以这道士做得有名无实,实在无趣无聊的紧。这么多年来他始终盼望能够重回师门,收取盗墓贼一干人等的财物即是为了补偿被盗取的库室宝物,他自知消渺茫,本以为今生无缘再入佛门,不料灵宝三奇今番被捉,真正的盗墓贼显现。倒让他的沉冤得到了昭雪,只是最后又被如兰和尚暗中加害,算是又遭受了一重劫难。

    地丙道人听得懵懵懂懂,这时候接口说:“那如兰和尚不是好人,说的话怎能当真?老禅师偏听偏信,当真是糊涂到了姥姥家。不过你这如花和尚也着实可笑,做个自由自在的道爷岂不甚好?干吗非要做斤,吃苦茹素、不脱生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