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诸夏 >

第34部分

诸夏-第34部分

小说: 诸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让雨农看看,没问题就入档,明天照办。”
    吴盛知道老板决定的事情根本不容自己插嘴,答应一声赶紧在桌子旁坐下来,打开夹子,从里面拿出来一张表格,看样子是印刷的标准文本格式。吴盛掏出钢笔在上面的空白处“唰唰唰”的快速书写,不大会儿功夫就填完,然后将表格递给戴春风。
    戴春风不明所以,低头仔细观瞧,发现这是一张内容非常详尽的个人资料调查表,基本上将填表人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社会地位、特长、受教育程度、过往履历等等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连保险受益人这种他所不了解的内容都存在,而安家费那一栏,赫赫然写着10万美金!
    戴春风纵然心理素质非常之好,这时候也是止不住的流汗了,他有些明白刚才陈晓奇所说的话和要做的事,很有可能不是虚夸吹牛,而是确有其事。而自己能够在一见之下马上就给安排到了核心之中,一方面说明陈晓奇这个人的决断之干脆,气魄之雄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此人眼光独到,手腕之强硬。这样的人,一旦当机得势,便可扶摇直上九天,拉都拉不住啊!眼下看来这人已经有了这个龙腾虎跃的基础,正在积累力量一飞冲天!为了拉拢自己这样的人,他居然下这样的血本!
    雄心、胆魄、霸气、手腕、计谋、运气,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短短的时间内,陈晓奇已经表演出来很大一部分,这让还没有完全看清自己的戴春风很有些受宠若惊,又有些惴惴不安,但看到吴盛这个一眼就能看透的人安之若素习以为常的模样,他明白自己绝对不是这个大团体中少有的个体,而是已经存在了一个数人甚至是数十人的班底。一直陪着他的那个胡迁已经是不凡了,那个看似无害的少年周云鹏出身周氏家族,却在这里当小跟班,这件事也让他吃惊,而刚才老吴进来的时候,他隐约看到似乎有几个人是一直跟在后面的,现在想必就站在门外警戒,他们到底是要保护吴盛,还是要保护吴盛手里面的这个夹子?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这些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陈老板如此轻的年纪,居然猝然之间就拉起这么大的场面,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知不觉中,戴春风骨子里的那点天生的特长渐渐涌动出来,对于这个团体,这些人,这个老板的好奇心,让他对于明天将要开始的工作又有些隐隐的期待,而今天骤然发生的这么多事情和变化,反倒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第二天一大早,戴春风就得到了一整套的工作服,一间属于自己的宿舍,一张代表着自己身份级别的铭牌,一套新近员工须知和公司基本法的详细规章制度,林林总总居然有一大包的东西,关于他的职位任命也下来了,是新成立的保密部,他就任部长,职责就是负责公司机密保卫和内部人员调查。说白了,干的就是大内密探锦衣卫那样的工作,陈晓奇也跟他明说了,暂时还没有对外的任务要做,因为人手还不够,环境也不太好,这个在将来会逐渐展开,他的工作很重要,很重,能否将危及公司核心机密的事件扼杀在摇篮里,就看他的工作做得是不是到位了。
    资金他自己申请,人员他自己在现有的训练完成的成员里面挑,工作如何开展,他自己去谋划,想拉谁帮忙,自己随便要。总而言之,他的权利太大了!
    戴春风很有些受宠若惊,有有些兴奋,因为这代表着他作为一个角色第一次走上了一个比较像样的舞台,这个舞台到底有多宽现在还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宽广的足够他在上面尽情的演绎。他第一天上班,就发现了这个貌似规矩正式的大工厂里面,正在暗暗的训练部队!
    且不说新加入的戴春风,张啸林在呆了两天之后,带着陈晓奇的合作协定和一整套“黑索金”炸药、“铵油炸药”、“磺胺”药物的详细技术材料满意的踏上火车。有了这整套的技术资料,只要设备到位的情况下,无论是谁都可以轻易的生产出利润巨大的三种产品来!这简直就是三座取之不尽的金山啊!陈晓奇这个人,还是不够枭雄材料,为了区区一个人的所谓亲情,甘心情愿将这每年数百万美金的收入就这么轻易抛弃掉了,真不是个成大事的人,哎,看来这做生意的,终究还是不够心狠手辣,换做是自己,数百万美金!谁不可以卖?
    有那么一恍惚间,张啸林真的想自己将这份东西吞了,然后自己找人开工干起来,赚大钱!可比倒腾烟土担惊受怕鬼鬼祟祟的要舒坦多了!可是转念一想他彻底断了念想,因为他得罪不起日本人,这是日本人出了大价钱让他办的事,他已经从中间赚了大便宜,再贪得无厌不知进退,那就不知死活了。再说了,那化工厂是那么容易就做起来的吗?还是算了吧!安安稳稳做点转口生意,赚点差额很不错了,操那么多心干什么?
    还别说,因为张啸林的到来,陈晓奇无意中提起来的普通话问题让他自己突然上了心,这玩意也是话语权的一部分,现在中国还一个电台都没有,如果他能够第一个建立起来,那么不光是占据了首发的优势,关键他提出来的一系列规程就成了行业标准了,一流企业做标准,这绝对是好买卖啊!对于将来的事业,这个是大大有利的!
    所以他马上开始普通话的传播推广工作,首先是在自己的企业内部,所有的华人在工作之余都需要学习普通话,为此他不得不放下一些工作来,亲自对一部分比较伶俐的人进行初级培训,然后再由他们进行下一波的传授。这事情一旦起了头,那就是千头万绪啊!陈晓奇想法出来之后便一发不可抑制,他先让电子研究室突击搞了一套实验级别的有线广播设备,然后将线路拉到整个实验室园区的每个工厂,每到下班时间,陈晓奇亲自上阵开始广播,这年头可以传授的东西那是乏善可陈了,他想来想去干脆还是从《三字经》讲起,一边用标准普通话朗读,一边进行解说,真正做到了一举数得,这么一来倒是获得了大量华工们的赞誉。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这些离家来美国的人基本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基本都不会写中国字,懂文化的也很少,尽管在进厂的时候,陈晓奇就开始了强制文化学习培训,然而时日太短,手里面有用的人太少,没有什么经验,这工作做得实在是缓慢,并且中国地面太大,人们的口语那是五花八门,相互交流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教课。
    而他这标准广播开始之后,那成色就完全不一样了,每一个华人手中都拿到一个小本本的教材,然后陈晓奇每天按照日程固定的进行朗读,让这些人也能够对号入座的先将口音逐渐纠正过来,在进行逐步讲解,扫盲小组也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方式方法和口音,务求在最短时间内让这些人能够会听、会说、会写、理解、会用,半年之内绝大部分人认识了超过五百字,这就基本够用了。
    当陈晓奇每天读文章讲解累的一塌糊涂口干舌燥的时候,他是如此的希望录音设备能赶紧的发明好啊!但是这个时代,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方便最有效的磁性录音技术不是不可以搞,但是肯定不会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成绩,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超薄的塑料带是目前技术搞不出来的,因为材料都不合适,都还在陈晓奇的计划中没搞出来呢。现在可用的,只有机械录音,但是因为唱盘技术的不过关,那短暂几分钟的虫胶唱盘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直到三十分钟的密纹唱盘制造出来,才能够彻底解脱陈晓奇的工作。
    痛定思痛,陈晓奇为了把自己从这个工作中解脱出来,他开始对整个公司旗下的华人中进行筛选,选出来两名声音和口语表达能力都还不错的职工转职成播音员,然后他在业余时间突击对这两个人进行培训让这两个人能够尽快的代替他进行基础广播,最起码,这两个人能将一些扫盲用的文稿读的字正腔圆,这就达到初步的目的了。
    发了狠的陈晓奇在给老家的第三次要人名单中,特别加上了这么一条,要求提供大量这种口齿伶俐的男女来这里,不为别的,他必须要将来的广播事业和扫盲培训班做准备,否则就他自己和现在这些大头兵,要完成这件事不知道得猴年马月了。
    就这样,陈晓奇的实验室、工厂、练兵厂三个地方都开始形成一套初步的培训流程,首先是扫盲,其次是口语,再次是规章制度,再次是专业技能。这么一个套路下来,完全没有基础的人,快则半年,慢则一年,基本就符合下层工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定期定时的进行巩固。
    同时,在这些人进门那一天开始,思想教育就全程跟踪,年轻力壮的人还要定期进行军事化整训,这非常有利于提高这些人的思想觉悟和团队精神,这些在后世被反复引用行之有效的手段,陈晓奇都在不断的摸索、调整、总结、适用,一步一步的形成一整套教材,然后再培养出来一个对这套东西进行培训传授的教师班子。
    这么一来,这人员的编制和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就再次提高,陈晓奇需要雇佣的人手也就更加的多,很多他原计划没有这么快进行的事情,也不得不提前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司的扩大也被动的加快提高了,许多原本要用于他处的资金不得不临时抽调出来先干了这些不能马上就获利的事情,烦的陈晓奇抓耳挠腮的。

第四十章 人才接踵而至(修)
    陈晓奇的工作恢复到正常节奏没几天,国内的第二批人到了。'''''网'。这些人绝大多数是留学的学生,真正能马上就用的人有十一个,可以说的上都是这时代的人才,这里面刘玉波、李增文两个人,都是德县兵工厂的技师,按理说他们都是这时代的高收入者了,但是他们说的情况让陈晓奇哭笑不得。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在国内各地的兵工厂就基本上顾不大上了,上层的人都忙着争权夺势,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这打仗自然是要军火支援,他们除了贷款购买国外的军械外,大量的向这些兵工厂下单子要东西,其中最有名的几个,天津、上海、德县、巩县几个兵工厂的付出最大,任务最多,但是这些兵工厂无一例外最后都有一屁股的外债收不回来,想添置点新机器都无比的艰难,像巩县兵工厂就曾经出过一次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从美国定了两百多万大洋的机器,结果因为内部扯皮没人管,愣是让那些设备在上海仓库里放着长锈两年都没提货,因为一百多万尾款付不清啊!
    而德县兵工厂甚至闹出来致电湖北肖督军、陕西刘督军、甘肃陆督军、江苏齐燮元督军、山东田中玉督军借钱扩展兵工厂的事情。
    不光是货款,要命的是工资也发布出来,从20年开始就大量拖欠了,上面的经理们还好说,能从购买物料和外销产品上面扣一点下来,下面勤恳干活的技术工程师和工人学徒们就没那么好运了,时不常的拖欠工资不乏,还经常来回的换东家,这种事情真的是让人受不了。所以这两个人在得知这边出大价钱挖人的消息后,偷偷的咨询了一番,发现有门,起码那安家费就够他们不用担心自家人的吃喝了,一咬牙一横心就来了。
    陈晓奇当然是大力欢迎了,这时侯,他正发愁怎么扩大自己的产能呢,要知道这军事装备的生产不用于别的,没有自己底细的人,搞出乱子来都没法收拾,虽然他们从美国政府那里获得了许可证,但这并不代表着人加就接受了他们,对外招工的时候,来的人很少很少,德国来的那两个技师都当了工程师用了,生产上面实在是缺人,而这两个人的到来,恰好满足了当前的空缺,这让陈晓奇欣喜万分,大力的欢迎。
    谢广生,山东临沂人,三十来岁,曾经在伯明翰大学留学,后来在汉阳铁厂工作了数年,累升至钢厂生产技术副经理。汉阳铁厂在盛宣怀接手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提供粗炼物料的加工厂了,后来干脆成了日本人的铁矿和焦炭的供应商,自己年年亏损,即使是到了近年,也一年到头炼不出几吨钢材来,这让谢广生之类的有志青年大感郁闷,他们倒是忍不住提了好多的建议,可惜都没人采纳,最后干脆将他们这些不听话的人驱逐了事。
    在家里闲了几年之后,谢广生也曾想过集资办钢厂,但是一听这么大的投资,别人都摇头不干,再加上这段时间钢材的价格极其便宜,自己投资生产更就没什么指望了,他本人又不善于经营,故而这么长时间都郁闷着无用武之地。陈晓奇的招兵买马的事情经过苗翰东他们的逐渐传开后,他是怦然心动,怀着一丝希望上了船,打算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小财神”是不是能完成他的梦想。
    陈晓奇等这些高手都等的望眼欲穿了,他在欧洲的招工广告发了一年了,来的人仍是寥寥无几,再者说他找的大部分是技术研究人员,实际负责生产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再说他现在也没有钢铁实体,没什么说服力,来的人才真的是不够用。谢广生也算是救了急,废话都不说就直接安排到冶金实验室了,那里刚刚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研究的东西是陈晓奇画出来的划时代炼钢技术------顶吹氧转炉炼钢和连铸连轧技术。
    陈晓奇的爹就是干这个的,那家里单位里的图纸资料海了去了,陈晓奇从小看着这些东西长大,想不知道都难,但是知道并不等于就能做出来,比如说他尽管可以将钢厂的顶吹、底吹、侧吹、甚至复合吹、电弧炉炼钢等等,那些炼钢炉结构图都画出来,但是想实现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不用说连铸连轧。这时代不是没有人尝试过底吹技术,但是问题现在工业化生产氧气技术还不完善,不可能提供生产所需的巨量氧气,这一关过不去就一切都是空谈了,所以知道并不等于就能实现,现实条件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马上改变的。
    所以在炼钢炉和轧制技术之外,要解决的技术那实在是太多太多,陈晓奇还没傻到等着从别人那里买的地步,他所需要做得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