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诸夏 >

第47部分

诸夏-第47部分

小说: 诸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着陈晓奇的信物,李俊峰找到了苗翰东先生,一番长谈之后,他第二日便到济南的西南郊区五里牌坊找到了济南致敬洋灰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板朱敬舆。
    朱东洲(1874~1947),又名敬舆,字效坤,民族资本家,实业家,寿光县大家洼镇朱家村(今属寿光市石桥村)人。幼年读过几年私塾。父亲是当地盐务官吏,颇有财产,为他捐领盐运使头衔,借作护身符经营商业。他在羊角沟开盐滩、绳席行、粮行,在侯镇设土布庄,在济南开粮行,并于洛口设分号,在济南经二路纬六路还有大片房产。商业事务多归其代理人(孙柜、单柜、李柜3家分管)经营,他弃商就工,计划兴办水泥厂。他的家属和亲友都极力反对,认为他搞工业是外行,风险太大。但他坚持“实业救国”的主张,矢志不移。
    为了选择适当的厂址,他用了一二年的时间,在胶济铁路沿线和济南近郊进行调查。最后确定在五里牌坊南小梁庄设厂。这里远离市区,交通不便,义地坟墓,一片荒野。他认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有发展前途。
    厂址确定后,遂即招募股东组织建厂。1920年在济南五里牌坊南小梁庄成立致敬洋灰有限股份公司(即今济南水泥厂的前身)。原计划募集资金60万元,难以足数,遂将羊角沟盐滩卖掉,集中了大部分商业资金,结果只凑得18.1万元,其中他自己占10万元以上。他又不惜重金聘请德人石法为技师,但石法并不是真正的技师,只不过混充内行,结果搞了6年没出产品。
    李俊峰找到他的时候,这位山东历史上著名的民族企业家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发愁,当然他这个发愁的程度并没有到了颓唐或者萎靡不振的程度,而是着急有找不到办法和出路的焦虑,五十岁的人了,因为长时间的劳碌和焦虑,明显的看起来有点苍老,两鬓斑白,脸上的皱纹一道道重叠起来,加上长期在厂房内忙碌,搞得面色发灰,一点大老板的气象都没有。
    突然之间有人来访,没什么心情的朱敬舆显然打不起精神来,但是作为一个涵养良好的人,场面上的事情他还是要应付一下的,所以,李俊峰没多久就顺利见到了他。
    此时的李俊峰当然不再是他一贯的军人做派,入乡随俗的穿起来长衫,礼帽加皮鞋,除了身板挺拔一点,走路虎虎生风,一身的军人气息掩盖不住之外,跟这时代的人看上起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朱敬舆乍然见到来访的居然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精神十足的年轻人,倒是楞了一下,他这段时间资金已经快花光了,水泥还是生产不出来,眼看着就要撑不住了,熟悉的人除了嘲笑看热闹之外,没什么帮忙的,这冷不丁有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来找自己,看架势好似大街上的兵,不知道找自己是福是祸。
    李俊峰进得门来,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笑容,拱手朝朱敬舆施礼道:“朱老板请了,在下李俊峰,‘美华集团’的代表,特地前来拜访,冒昧打扰之处,还请海涵。”
    “美华集团”?没听说过啊!朱敬舆一脑门子的官司,迷糊之下礼数却不欠缺,连忙拱手回礼,然后将李俊峰让到了沙发上,李俊峰也不客气,大大方方的往那里一坐,身板挺得笔直,将那身长衫撑得分外不像样。
    朱敬舆纳罕的问道:“敢问这位李先生,贵公司是何方财东,贵东家又是哪一位大才?请恕本人孤陋寡闻,却是不曾听说过,还请赐教。”
    李俊峰一笑,从自己的公文包中拿出一封信来,双手往朱敬舆手中一递。朱敬舆接过来,面带疑惑的打开一看,里面只一张纸,上面几行字,但是这几行字看的他浑身一颤,双目登时睁得溜圆,有些惊讶的问李俊峰:“李先生,原来你竟然是苗翰东先生介绍来的?贵东家,是鼎鼎大名的‘小财神’陈晓奇?”
    李俊峰点点头:“没错,我们老板,‘美华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创始人,正是您口中所称的‘小财神’陈晓奇先生。现在陈先生的产业已经发展成涵盖轻重工业各个领域的大型集团式企业,故而不再称为公司,而总称为集团。”
    朱敬舆拍案叹道:“果然是能人无所不能啊!昔日声名鹊起的‘小财神’初出茅庐,已经让天下视为惊才绝艳,想不到区区几年的时间,居然能创造如许大的家业!我虽不知这集团到底是何等的规模,但看能够让苗先生殷勤推荐,又能使得李小兄此等人物供其驱策,则其气魄志宏可见一斑,佩服啊!”
    李俊峰微笑道:“朱先生谬赞了!比较起来,先生能够放弃稳妥的生意不做,全身投入到工业中,力求实业救国,才值得晚辈们佩服啊!”
    朱敬舆摆摆手长叹道:“哎!这却是让老夫汗颜无地了!劳碌数载,如今几乎是山穷水尽,却还是如水中月梦中花一般,遥遥不见成果,这条路却是不好走的。李小兄此来,不知有何指教于我?”
    李俊峰道:“不敢指教,却是有要事要与朱先生详谈。晚辈此来,是受我家老板陈先生的委派,回乡与众工商业前辈们共建救国事业而来!朱先生是我拜访的第一位,也是此次任务中最为重要的人士。”
    朱敬舆闻听,眼中神光一闪,却是不动声色的问:“哦?此话怎讲?依小兄所说,令老板陈先生今日之实力,只怕是独立筹措也只是反掌之事,却是为何还要找我们这些人商议?”
    李俊峰道:“朱先生有所不知,如今我老板陈先生的实力,只怕是全中国也无一人比得,其中境况朱先生可以向济南的杜邦公司或者美孚石油公司去询问,现在陈先生是这两家世界大财团的重要合作伙伴。陈先生的确有独立运作全部事业的实力,但是他曾经反复对我等讲过,国家兴旺,非一人之财力所能支撑,国家之富强,也非是一家之富强,而在于全民族之共同富裕为基础的,故而,相比较自己成为独霸一方的财东,陈老板更希望在他的带动之下,先让有志于民族复兴的工业家、企业家、商业家们先富裕起来,共同创造一个能够造福于一方黎民百姓的大型商业团体,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得到实惠,最终实现全民族的富裕,这所谓‘民富则国强’,一切要从这个基础开始,故而,陈先生的宗旨是,要先以他所具有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去扶持有志于此道的民族工商业前辈,实现共同发展。”
    朱敬舆听得双目圆睁,声音提高数度,惊讶道:“陈先生真的是如此说?哎呀!若真的如此,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陈先生此举,怕是足可称道千古的伟人功业!当为我辈之楷模啊!”
    李俊峰毫不含糊的替陈晓奇受了这称赞,神态自然的道:“晚辈此来,便是与先生相商关于水泥产业的发展事宜。不瞒先生,在来此之前,晚辈备曾对贵公司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先生今日事业犹未成功最大的原因,皆因聘请的技师石法此人,是徒有虚名之辈,并非真正的技术工程师,先生若是能辞掉此人,另聘高人,则事业成功不过旦夕之间而已。”
    朱敬舆“腾”的站起来,惊声道:“这是从何说起?这德人石法可是我通过朋友介绍而来,乃是德人中有名的高级技师啊!怎的就成了假货?”
    李俊峰知道他一时之间难以接受,毕竟一个熟人介绍来的所谓高人,在浪费了三年多的时间之后,突然被告知这人是个骗子,换作谁都是难以接受的现实,故而有这种反映也是情理之中。
    他已然是不动声色,稳坐在那里微笑道:“我知道此事难以相信,不过不要紧,俗话说的好,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晚辈此次归来,却是带了一个技术专家团队,其中便有善治水泥的技师,朱先生若是信得过我等,且容许我等择日于先生的工厂内实地操演,察其真伪可也,一切费用及损失,皆有本集团承担。我知道朱先生在此事业上投注了将近20万元的资产,可以说是倾其所有了。此事便以20万元为抵押,若是能成,则作为与先生共谋事业的合作基础,若是不成,则作为支持先生事业的襄助之资,不知先生以为可否?”
    朱敬舆登时噎住了,他没想到李俊峰真的敢玩这么大,20万资本在这时代绝对是数得着的,但从济南来说,除了那几个北洋军阀合资成立的聊聊两三个大企业有百万元的资本之外,个人投资这已经是大手笔了,却不料人家眼皮都不带眨的直接就甩出来20万当作定钱,不论这事成败,这20万是铁定放在这里了,这叫什么气派啊!而且这还是无数企业中的一个呢!
    李俊峰站起来,冲着朱敬舆一抱拳,微笑道:“朱先生,今日便先谈到这里,到底如何处置,听您的回信,我住在汇泉饭店里头,有了结果,还请朱先生尽快告知。告辞!”
    说着就要往外走,却见朱敬舆似是定下决心似的猛然一挥手,高声叫道:“李先生且慢!”
    李俊峰回过头来,讶然道:“朱先生还有何事要交代?”
    朱敬舆蓦地仰天哈哈大笑起来,轻拍着桌案道:“不愧是‘小财神’的贵属啊!佩服佩服!李小兄弟,我虽未见过陈先生,但是传言之中少年英才的雄姿想已得知,若是一般人岂能获得苗先生等人的交口称赞?今日一见小兄弟的人才,则可知其人的风姿,此等雄心气魄,不由得我这等老朽佩服!你所说的事情,我会马上调查,不过我希望,你能马上准备人手开始试验,不论成功与否,与陈先生的合作绝无问题!”
    李俊峰赞道:“朱先生果然是快人快语!不愧为雅量高致的前辈!晚辈便尊从先生的意思,我方的技师明日便可以来厂中实地考察,以便进行技术改造相关事宜。那位德国人石法那里,却需要朱先生交代一番了!”
    朱敬舆豪气的摆摆手道:“此时容易,小兄弟不必忧虑,但请明日来人即可,一切合作意向,在试验完毕之后再详谈不迟。”
    李俊峰一笑,拱手告辞。

第五十七章 合作水泥厂
    ps:大家的支持,我不能不尽力!今天第三更!继续求收藏!
    来此之前,他已经将这个朱敬舆打听的清清楚楚,这是一个有担当有魄力的人,能够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义无反顾的投身实业之中,本身就需要相当的胆魄和眼光,要知道这个时代,说了算的都是军阀、政客、地痞流氓、土匪,法律就如同狗屎一般,谁见了都能踩一脚。而中国的商人本质上还是跟古代没什么区别,所以往往沦为野心家们手中刀下的肥肉,予取予求,这种境况下还能进来,本身就是一种勇敢。
    朱敬舆可不像人家苗翰东先生那种出身,苗先生家族本身在当地就有相当的影响力,加上事业搞得巨大,想要动他那可得反复思量计算再三,要知道这些士绅家族的社会关系牵连之广,非是一般人所能知晓的,轻易不会有人去触霉头。而朱敬舆这种小门户出来的,尽管也有一份家业,却是没什么大的基础,往往沦为军阀政客们的摇钱树。在这个时代,可以说,这些投身实业的人不是有相当的背景地位,就是有非凡的胆识和魄力。
    实际上,朱敬舆对于石法这个所谓的技师迟迟搞不出个结果来,早就心存不满了,要知道这时代投资一个工厂,其中的设备根本没什么电子控制之类,纯机械设备的安装使用非常简单,不用半年就能筹备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试生产和调试,这个过程若是在真正的技师手下,也不过是数月就可以,甚至真正的高手中,连一个约用不了,但是他这里拖了这么长的时间,说没问题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朱敬舆自己也没办法,这时代,中国的基础工业才刚刚起步,各种知识人才还没有培养起来,故而不管是军工还是民间工业,许许多多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且愿意来东方淘金的外国人本身也不多,没有出过国留过洋的人,根本都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这些掌握着技术的高人,找到石法这个德国人,那也是通过朋友介绍的,要他自己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财主,根本没那个渠道。
    朱敬舆不是没怀疑过这个石法是骗子,但是他本身不懂技术,有没有比较,所以查无实据,又没有找到能够替代此人的技术人员,所以暂时只能干瞪眼看着,看着自己的资金一点点的耗尽花光。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中普遍存在的,那就是畏惧洋人。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满清战败以来,在历史上数千年间都司空见惯的大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居然莫名其妙的成了最可怕的物种。已经被满清两百年愚民和清洗搞得全无见识的华人,猛地见到洋人洋枪时怕得几乎以为见到了地域恶鬼,不知如何应付,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的祖先大明王朝的时候,无数的汉人手持火枪大炮跟洋人们争锋于海上的壮举伟业。
    在满清覆灭之后,列强割据中华,享有特权的他们横行惯了,便有些肆无忌惮,而已经恐惧了数十年的华人这时侯更是没了主心骨,所谓的民国此时不过是一个大马戏团,一群猴子在笼子里争当山大王,乐得看戏的洋主子们是不是的丢下几根香蕉来鼓励鼓励,然后便能看到他们更加剧烈的争斗搏杀。
    而在野兽脚下的黎民百姓更是无法自决,他们要么随着这些野兽攻伐厮杀,要么混混沌沌的日复一日的苦捱,全不知天高地低。
    这时代的读书人和工商业家们,实际上是一群妄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这种不知时日尽头的野兽生活的觉醒者,不同的是,读书人们努力想把自己变成笼子外面看客中的一员,为此他们不惜扒掉自己的皮,忘记自己的本姓和曾经的辉煌,不想着如何将自己强壮起来以求打破牢笼来争取自己的尊严和荣耀,而是想作为狗一样的仆人,妄图通过对看客们的模仿来取得人家的认可,然后得到那貌似仁慈的几句虚无缥缈的赞赏,就欢喜无尽了。
    而工商业家们则是妄图通过自己本身的壮大,重新寻找自己的尊严,但是他们同样有偏颇的是,他们没有建立新的秩序也体系的自觉,他们同样找不到真正的解决办法和方向,他们同样试图模仿看客列强们强壮起来的轨迹,然后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