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次第花开 >

第6部分

次第花开-第6部分

小说: 次第花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心坚韧、宽广。

有人说这次地震,震区的藏族人面对家破人亡,表现出了别样的悲伤:没有恸哭、没有呼喊。街边的废墟提醒着地震的刚刚发生,而整个城镇的氛围却是平静的。

人们积极地自救,互相帮助。年仅几岁的孩子靠着一双手挖,硬是把压在废墟下面的奶奶救了出来;有的人自己家里遭了灾,失去了亲人和房子,但是和活下来的人一起步行了近一个小时,去帮助另一个朋友;帐篷医院里,年轻的母亲用藏袍兜着一岁大的女儿,见有人向孩子表示友好,她转过身让小孩离问候的人更近一些。由于语言不通,她只回头轻轻地笑,而她的丈夫在刚才的地震中去世了。

十一岁的邬金丹增和三岁的妹妹成了地震孤儿,妈妈去世,爸爸不知在哪里。他每天照顾受伤的妹妹,陪她玩,哄她睡觉。他说自己要想办法养活妹妹。趁妹妹睡觉的时候,他去安置点的空地上同小伙伴踢球。他说:“如果我妹妹一醒,我就不能陪你们玩了,快点踢。”他背着妹妹去已成废墟的家里把妈妈喜爱的塑料花挖出来。他希望妈妈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幸福。

有的家庭谁也不提逝去的亲友,但每晚睡觉前,都各自躺在帐篷里默默地念经,不想打扰其他人。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怀念死去的亲人。

大多数家庭都有亲人去世、财产损失,有的一贫如洗,但是他们说:“只要别人会好,我们就会好。”



由于佛法的熏陶,在这片高原上生活的很多人,都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一项基本的事实——无常。他们不认为事情必须按自己的心意发展才对。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平常的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在繁华中,在废墟中,生活都在继续。

关于无常,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叫乔达弥的妇人,她年幼的孩子病逝了,她非常伤心,到处问有没有药能让她的孩子起死回生。后来,她找到佛陀请求帮助。佛陀说,我可以为你制这种药,但需要特殊的配料。你去城里找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向他们要一些芥菜籽拿回来给我。于是,乔达弥高兴地去城里挨家挨户打听,却发现所有人家都曾有人去世。她终于意识到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她再次来到佛陀面前,佛陀悲悯地开示:你以为只有你在受苦,而事实是一切都是无常。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无常,都在面对痛苦和死亡。我不知道怎样的痛苦和死亡才算温和。也许是因为我身份的原因,周围认识我的人如果亲戚朋友遇到不幸、灾难之类的事,总会告诉我,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些安慰和帮助,所以几乎每一天我都会听到一些“坏”消息。这给我很好的机会,让我熟悉人间的苦难、世事的无常,也让我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

大多数人面临死亡,不论何种形式的死亡,都是身不由己、极度惶恐的。他们所有的知识、技能、思想都只能应对现世的、与生相关的问题,而死亡是什么,该怎么办,他们很少考虑过。

人的一生即使不经历大灾大难,也是很短暂的,几十年转眼就过了。也许是日子太平静,人们轻易就忘记老之将至,死亡不可避免。不要说年轻人,连很多老人也是这样,好像相信自己能够一直活下去。

前年春天,我在札熙寺见到那里的老喇嘛日嘉,八十岁了,修行还是不怎么精进。他可能觉得自己是索南嘉措上师的外甥,与众不同,不必为死后能否解脱的事担心。我当时说了他一顿:“死亡近在眼前,你一定要抓紧时间修行。”没想到当年秋天,他就去世了。由于长期接受佛法的教育,面对生活中一般的变化和痛苦,我想日嘉喇嘛应该能够坦然处之,但死亡是极其剧烈的变化,伴随巨大的恐惧和痛苦,我不知道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他该如何面对。

面对死亡,顺利地走过死后中阴的陷阱,是藏族人生命中的大事。

只有修行成就很高的人才能做到死生自如,在死亡来临时自主地决定何去何从,而一般人在感受到死亡的剧烈痛苦时,都不免惊慌失措,全然忘记平日的修行,丧失对中阴境相的判断力而误入歧途,失去解脱的宝贵机会。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在一旁安慰、提醒、指导亡者克服死后的惊恐,镇定下来,清晰无误体认自性之明光,或者辨认其后出现的诸佛菩萨清净刹土之显现,那么亡者即可获得解脱。诚信佛教的藏族人在亲友死后,一定会想办法为亡者超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死后中阴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这次地震中,家里有人不幸遇难的话,活下来的其他人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有多悲痛或者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而是一定要想尽办法找到亡者的尸体,为他们超度,因为活着的人还有机会修行,还可以继续为解脱做准备,而死去的人若不能把握住这次机会,再循业流转,以后还有没有这么好的解脱因缘就很难说了。

无论天葬、火葬或其他丧葬形式,都有特殊的超度仪轨和安排,不是简单地把尸体处理掉。对佛教徒来说,帮助亲人获得解脱就是对他们最有力、最有意义的关怀。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要面对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变故,要一次一次痛苦地面对亲友的离世,最后是自己离世。

如果能认真把佛陀的教言融会于心,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更从容一些。

二、因果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无限的因果相续中有限的某个片段。当事物的来龙去脉在空间或时间的跨度上超过了目前的认识范围,人们很自然就会怀疑是否凡事真的有因有果,可是我们要知道,细说从头,连神通广大的阿罗汉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啊。

据说佛陀有一位叫周利盘陀伽的弟子。他当初想出家,却被佛陀其他的弟子拦在门外。佛陀问:“为什么不让他出家?”那些弟子都是有神通的阿罗汉,对佛陀说:“观察过这个人,他五百世都没有跟佛结过缘。”佛陀就说:“你们只能看到五百世之内的因缘,五百世以前他曾投生为一条狗,无意间供养过我,跟我结了缘,所以这一世会跟我出家学法。”

南瞻部洲是业力之地。投生到这里来的众生,绝大多数是被往昔的业力牵引而来,所以这一生的际遇不仅与此生的身心活动有关,而且反映出前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有些果报的起因可能要追溯到几世、几百世之前,但是不论时间隔多久,果报都不会自动消失。拿恶业来说,清净恶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主动地积植德行、忏悔、清净业障,或者被动地等因缘成熟、果报显现,显现后因果自然了结。

当年,舍卫城的帕吉波国王率军进攻释迦部落,大肆屠杀释迦族人。佛陀的声闻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为了保护佛陀的亲人,用神力把他们装在铁钵中举到半空,以为这样就能躲过劫难,可是等敌人退去,铁钵拿下来一看,里面血肉模糊,所有人还是死了。可见因缘一旦成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果报显现。

即便是断除一切业惑障碍的佛陀和阿罗汉,显现上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在帕吉波国王杀戮释迦族人的同时,佛陀也头痛起来。众弟子请问原因,佛陀说:

以前释迦族人以捕鱼杀鱼为生。一天,他们捕到两条大鱼,没有立即杀死,把它们系在柱子上。两条大鱼感受无法忍受的干燥之苦,在地上辗转翻跳,它们发愿将来一定要报仇。以此因缘,两条大鱼后来转生为帕吉波国王和玛拉洛大臣,被杀的其他鱼类转生为二人的士兵。今天他们要将释迦族斩尽杀绝。我当时投生为一位渔夫的小孩,看到那两条大鱼受苦的情形,禁不住笑了起来,以此业力感得今天头痛。假使我现在没有获得功德圆满的佛果,今天也将被帕吉波国王的军队杀死。

这个世界看上去千头万绪、混乱无章,充满不可思议的巧合和令人费解的冲动,但其实每个人都被业力牵引,各自造作因缘,各自感受苦乐的果报,不会有错漏。

这次地震,我听说有一个叫香巴的德格生意人,在玉树安家落户。不知为什么,地震那天凌晨三点,他突然跑出家门到外面的旅馆去住。地震中,他家的房子完好无损,家里人都没事,他住的旅馆却塌了,他被压死在里面。香巴的妹妹怕后面的余震伤到孩子,决定带孩子回德格老家,谁知就在临行前与亲友告别时,她一不留神,孩子被车轧死了。另一个我认识的人地震时却是因为外出住旅馆而逃过劫难。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业是动态的。在梵文中,业的原意是“行为”,行为产生后果,后果引发新的行为,如此因因果果前后相续,构成一股势能,不断有新的因缘加入其中。虽然其整体趋势很难改变,但新的因缘(即新的行为)却能增强或削弱它的力量。

比如有一些人今生修持善法、修习空性,本来后世将转生恶趣的业便在今生成熟,在投生为人尚有取舍善恶的自由时感受恶报的痛苦,了结一段恶性因果,以后便不会再受此一报。同时,因为此生受恶报时,内心怀着善意的发心,也就开启了新的良性的因果。

如果新的因缘本身力量足够大,完全改变业的趋势也不是不可能的。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罪业,本来一定会堕入地狱,但他后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和坚定决心,精进修持正法,不但没有堕地狱,反而即身成就了佛果。

当我们看见别人在灾难中死亡、受苦,不要认为这一切都是无缘无故、偶然发生的,也不要想那是他们咎由自取。

有些人可能是佛菩萨,以死亡和苦难这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示现无常、无我和慈悲。有些人通过积植德行、修持正法而改变了往昔的因果,重罪轻罚。有些人了结了某些因缘,将要去往别的刹土

世间万象如此复杂深奥。我们须保持谦卑,以及探究真理的热情。

三、共存

为什么会有灾难?

希望我们问这个问题,是出于对众生共同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省,而不是想找一个责备的对象。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好像从来就不缺少问题,天灾人祸未曾间断过。翻开报纸,每一天都有灾难、冲突、抢劫、淫乱、诈骗的消息,每一天都有人因此死去、受苦,而我们总要等到灾难近在咫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这正是症结所在:我们只关心自己,以及周围极其有限的空间里的几个人、几件事。在这个小圈子以外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又一条新闻而已。有人遭受灾难,经历痛苦和死亡,又不是我们造成的,再说,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相信自己与万物是分离的,这样一个错觉强化了人心的冷漠,让人不觉得自己应该对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承担什么责任。

的确,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机械和只要花钱就能买到的服务。很多事情,以前可能需要一家老小齐上阵,甚至呼朋唤友一起来做,才能做好,现在只需打个电话给专业公司就行。这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的生活更方便、独立了,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难得有机会在商业关系之外与他人交往、交流。

现在的人不善于建立、发展友谊,交往的圈子很小,除了同事、家人外,没有多少朋友,而实际上,朋友之间相契相投、可以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的这种关系,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很多关系的基础。

人们把拥有尽可能大的独立性看成是人生成功的标志,有自己的车、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办公室等等,尽可能地不需要别人。有人因此认为能否过得幸福快乐完全是自己的事,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东西就行了;至于其他人是否过得幸福,也与自己无关。

另一方面,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相比,现代社会里人类的相互依存度实际上是更高了。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衣、食、住、行,每一样都依赖他人的劳动。城市化意味着人口不断密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越来越多地与其他人共享同一个狭小的空间。每个人的言行影响到自己,也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合作共存,不仅是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客观上,大家比以前更加相互依赖、互为影响,在地球的这一边,一小群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后果,会比以前更快、更明显地影响到地球另一边的人,而主观上,大家以为自己很独立,可以不需要别人,也不必替别人着想。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给其他人,不仅是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还包括以后要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及与我们共享这个世界的动物,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去实现他们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人,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旦出现问题,也有更强的能力自保。他们更应该顾及其他人的利益。虽然情况变糟,所有人最终都会受到损害,但最先受到损害的是那些最无助的、处于弱势的群体,而且这些人需要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才能摆脱困境,从损害中恢复过来。

环境问题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由于人们急功近利,无序、过度地开发,消耗资源,导致全球环境恶化。洪灾、旱灾、火山、地震、海啸、冰层融化、气候异常,这些代表灾难的名词轮流成为每日新闻的标题。全世界的人都受到影响,而边远、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往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一旦出现灾害、灾难,那里的人们没有多少资源和手段可以保护自己,只能听天由命。

我们曾经认为天灾和人祸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但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界线其实并不是那么明确。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不需要懂得深奥的佛理或成为所谓唯心主义者,也能知道人的心理活动会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