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269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69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命过不去,杨改革还不想穿越回去。
    杨改革和孙承宗两个人难得言语欢笑的在一起谈论一件事,以前讨论的那些事,没一件不是愁眉苦脸的,那里像今天,笑傲金銮殿,指点天下,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轻松的笑声,时不时的散落到乾清宫的各处。
    
    送走了孙承宗,杨改革的心情,依旧好得很,很久没这样开心过了。
    “大伴,让李若涟把银行里那些人的存钱资料给朕准备一份,朕有用。”杨改革快意的说到,既然已经决定了这样做,那么,就得动工了,第一件事,就是查阅当初存钱积极的人的名单,然后根据名单,挑选一些自己中意的人作为日后的重要队友,让这几个自己中意的人成为钓银子的诱饵,然后,钓银子的工作,就可以开始了。
    “奴婢遵命,这就派人去取”王承恩是一脸呵呵呵的回答道,这样多年了,他还是头一次看到皇帝如此的轻松,而皇帝要做的事,更是充满了不可思议,充满了欢乐,让人解气。
    “好,顺带问下李若涟,问他银行分支机构的事,办得怎么样了,这军票过些日子会有大动作,再以后,可能陕西,或者是关外,都会需要银行分支,分支机构得提前准备好。”杨改革又提到一件事。
    “遵命,陛下,奴婢记下了。”王承恩又记下来。
    “嗯,好,另外,催催内官监,朕要求做的那种马车何时能做好?要四个轮子,坐在上面要稳当,不要摇晃,更不要有太大的震动,今日朕看孙师傅好似很劳累,累垮了孙师傅,朕可损失不起,这件事,大伴就多用用心”杨改革忽然想起今日孙承宗的模样,有点吓人,居然有点撑不住的感觉,和当初徐光启吐血一样,把杨改革吓了一跳,自己这左膀右臂,实在是上了年纪了,不得不用心照顾,当然,如果四轮马车能做出来更好,自己也可以沾光了,另外,也不失是一条财路。
    “奴婢遵命,这就去内官监催问,奴婢也会时时刻刻挂记在心上的。”王承恩立刻答应道。
    呼杨改革处理完了最让他难以决定的事,如今,算是轻松下来了,心已经不再犹豫。在当初是自己一个人独吞这些商业还是和他人分享这些商业的事上,杨改革是举旗不定的,毕竟,这块肉,实在是大了点,即便是让出去一点点,也是一块巨大的利润。缺钱缺的厉害,缺怕了的杨改革想一个人独吞,想自己手中有枪杆子,有大义,更有证据,拿这些商业,即便是有些难处,也不会太难,但是,想来想去,杨改革还是放弃了独吞的想法,决定还是拿出一部分利润,给一些人分享,即便自己是皇帝,即便自己手中有枪杆子,有些事,依旧不能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作出了分享利润的决定之后,杨改革彻底的轻松了下来,原本的打算是自己亲自上阵,作好了和那些人战斗一番准备的。如今,以藩王对藩王,以勋贵对勋贵,以百官对百官,自己轻松的当裁判,轻松自在的很,自己不需要出什么力,就可以收获大部分的利润,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了,比自己亲自上阵和别人斗死斗活强一百倍。
正文 第三百二十三章 种番薯,定升迁
    第三百二十三章种番薯,定升迁
    七月的天,实在是酷热难当,早朝,杨改革早早的结束了,然后躲进乾清宫或者文华殿里办公,可以享受到各种冰镇的水果,用来祛暑,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七月初三。
    杨改革早早的就结束了早朝,这早朝已经越来越没意思了,特别是一旦时间过长,这天气实在是受不了,所以,杨改革是严格的控制早朝的时间,不是什么大事,绝不拿到早朝上去说,小事情,都在乾清宫里或则文华殿里处理了。
    今日,杨改革就来到文华殿,和内阁,大臣们处理一些事。
    “今年北方的旱情,已经可以确定了,相当的严重,各部,各衙门都已经陆续收到上奏,说是干旱得厉害,不光是今年的夏收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就连夏种,也是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水,这种子都种不下去啊种子种不下去,今年不少地方是要绝收的,这北方几省,特别是陕西,该怎么办?”杨改革开始询问自己的内阁班子和几个尚书,这些人,是明帝国的管理核心。到了七月,陕西的干旱已经完全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不仅仅是影响夏收,更是无法夏种,杨改革的话应验了,杨改革松了一口气,自己这神棍,装得非常成功,也有点惧怕,这干旱可是明末农民造反的导火索。
    首辅施凤来首先来了个:“全奈陛下洪福,如今,有高达一千万两的赈灾银去赈灾,虽然天灾无情,但是陛下有情、天子有情、大明王朝有情,百姓今年,可以少受一些磨难了”施凤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顿马屁送上。
    “是啊陛下,有徐子先在陕西,应该无大碍的,灾民此时,应该是知道了陛下的仁慈和恩德,想必,正在努力的沿着河流向下游走,找陛下的移民救济点呢,如此天灾仅仅还是一个开始,也只有陛下此策,把人都迁移出去才是正途”另外一个大臣也是马屁奉上,皇帝这一手千万两白银赈灾的手段,立刻让皇帝的声望攀升到定点,在继扳倒魏忠贤之后,成了皇帝另外一件彪炳千秋的事。
    其他几个大臣,也立刻跟进,马屁送上。
    杨改革也是笑着受了,道:“这些暂且就不说了,朕这里有一份奏报,是徐师傅上的,徐师傅说,陕西那边,他已经在全力的进行移民了,很多灾民听说了朕有移民安置灾民的计划,都拖家带口的沿河而下,准备移民,因为干旱得厉害,所以灾民数量相当的庞大,徐师傅说,因为移民众多,所以,往来的公文,传递消息的量非常大,如今的驿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移民的需要,为了使移民的速度提高,徐师傅谏议朕,要加大招收陕西当地驿卒数量,用来传递越来越多的移民公文,诸位看这件事如何办?”
    杨改革还是念念不忘陕西李自成那个邮递员,在和徐光启的信里,几次问到徐光启信件传递的速度怎么样,会不会影响移民的效率,是不是需要多加一些负责传递信件消息的驿卒?徐光启也没多想,觉得这确实是需要更多的人来传递消息,因为移民实在是太多了,往来的公文,信息的传递量相当的大,确实需要多加人手,本来这件事,在司农司内部招人手就是,没必要加驿卒,但是皇帝既然这样说,徐光启也就顺了皇帝的意思,上了这样一个奏疏。
    “回禀陛下,臣以为,百万移民,确实工程繁浩,公文往来确实相当的重,多加几个驿卒,这是完全必要的,如今,一切还是以救助灾民为重,当招募些驿卒,臣完全赞同这件事。”施凤来依旧是个皇帝的扩声器,皇帝说什么,他立刻跟进,跟着皇帝说什么,还要把皇帝的话演绎一番,显得合情合理。
    其他几个内阁和尚书们,虽然鄙夷施凤来,但是也没作声,这件事,合情合理,而且银子还是皇帝出,根本没必要说。
    这件事,很容易就定了下来,大臣上奏疏,内阁同意,皇帝用印,这件事,就是合法的了,剩下的,就归刘懋负责了。
    杨改革快速的给李自成的工作上了一道保险,让这个邮递员无法失业。又开始处理下一件事。
    “徐师傅在奏疏种还说,虽然陕西的地很干旱,种不活粮食,但是,种番薯,却还是可以,徐师傅说,经过他的走访和观察,因为干旱而种不了粮食的地,其中,起码还有四五成是可以补种番薯的,番薯的高产,大家也知道,每亩能产几千斤,如今正是种植秋番薯的好时节,错过了这个时机,今年可就过去了,徐师傅在奏疏上说,希望能得朕和朝廷的大力支持,支持他全力推广番薯,这番薯,大家也知道当初在赈灾的方略当中,就是其中的一条,但是,当时行事匆忙,也即没有详细的规划这番薯到底该如何的推广,如今,形式紧急,陕西以及周边受灾的程度,相信大家也知道,必须出奇招,下大力气把这番薯推广出去,这件事,必须当成和移民一样重要的事来办,诸位看看,都有什么奇招?”杨改革推广番薯不是没路数,路数都有的,但是,如今旱情,远超当初的预计,如今时间紧急,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计划进行了,必须在计划的同时,另外出奇招,出新招,让番薯能迅速的在陕西形成铺天盖地之势,缓解陕西的灾情。
    说到正事了,这些大臣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一个个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趾头,似乎在想主意。
    一个大臣道:“启禀陛下,陛下是不是派一名钦差前去专门督促各州县加紧补种秋番薯?”一个大臣按照传统的惯例提了个办法,按照传统的套路,地方出了事,就得派钦差。
    “陛下,陕西赈灾,补种番薯,已经由徐子先负责了,如何还派一名钦差下去?”官僚们,立刻就这个派钦差合理不合理进行了辩论。
    杨改革鄙视,歪楼也不是这样歪的吧,赶紧叫停。
    “好了,诸位卿家就别争了,还是想个奇招,猛招吧,过了这几日,即便是想补种番薯,都来不及了。”杨改革说道。
    群臣才没争了,开始把话题转到正事上来。
    一个大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要想迅速的在陕西各地补种番薯,所谓奇招,也只能让各州县重视,只有各州县重视了,这补种番薯一事,才可能立刻变为现实”一个大臣说了实话,这件事,牵涉整个陕西,要说能有做到立刻在全陕西境内补种番薯这种事,除了通过官府,再无其他第二家。
    “不错,卿家说得有理,徐师傅说他们司农司虽然在推广补种番薯,奈何始终是不得力,亟需地方官府配合和支持,所以,也在奏疏当中,恳请朕下旨督促各地州县全力配合和支持他们补种番薯”杨改革点头赞同道。这种对付天灾还得靠政府的动员能力,政府的动员能力强,执行力强,救灾才给力,但是,要靠明末官僚阶级的执行力去救灾,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启禀陛下,臣也赞成,陛下应该下旨,督促陕西各州县立刻补种番薯,务必减轻天灾带来的损失”一个大臣也赞同道。
    一个人出来赞成,其他人也出来跟进,仿佛什么事只要下一道圣旨,就万事大吉了。当然,这也是官场老套路了,要知道,即便是日后朱家的祖坟被挖了,皇帝也就下了一道圣旨罪己呢,可见,在当时朝廷看来,圣旨就是处理任何事的万用良药。
    施凤来觉得怪怪的,昨天,他就得了皇帝传信,说今天要处理一件事,要他如何如何说,务必把这件事办成,就是要他当个托的意思。
    今天说到这补种番薯的事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找机会把皇帝要说的话说出来,他还在酝酿情绪,找说词,没料到,这已经有人把他的话头带了起来,让他感觉到惊讶,皇帝什么时候又另外找托了?
    见没人说话了,赶紧站出来,替皇帝当托,把托要说的话说出来,要是再不说,自己这个托的角色,可就全被另外一个托给演完了呢。
    “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万事该当以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为重,而要想迅速在陕西全境全面补种番薯,除了督促、责令各州县衙门全力配合司农司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了,以臣看,此事,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力气,下狠招才有可能办成这件事,番薯的高产,臣是知道的,一亩地可抵几亩粮田的产量,即便是水土不丰盛之地,亩产几千斤也不是难事,陛下,此乃是上天赐下救命的东西啊为此,臣谏议陛下,下旨,各州县,凡是在今年补种番薯的事上面,有大进展,有大功劳,有大业绩的,可酌情提升官品,以此来推动番薯迅速的在这些天里在陕西全境铺开,陛下,救人如救火,百万灾民等不起啊”施凤来终于找个机会,把自己这个托的作用很好的发挥了出来。
    施凤来这个主意,就是杨改革的意思,当然,这事得通过施凤来的口说出来,因为皇帝得站在公正和裁判的位置,所以,一边当运动员,一边当裁判的事,还不能太明显了,要尽量显得自己公平,公正。
    施凤来的这个主意一提出来,立刻就让文华殿的气温再升高几度,大家开始就这件事议论纷纷。
    杨改革放任众臣讨论了一会,才道:“施首辅这个办法,诸位怎么看?都说说。”杨改革当起裁判来。
    一个大臣等不及了,立刻提出自己的意见:“启禀陛下,臣反对,此事,完全违背了我朝任官的惯例,以种番薯的多寡来确定是不是升一个人的管,这也太儿戏了吧,有辱我等当官的声誉”
    当然,也有不少赞成这件事的:“启禀陛下,臣赞成这件事,如今还有什么事比拯救百万,乃至数百万灾民更加重要的事?以种番薯的多寡定才能,升品级,这有何不可?种的番薯越多,收获也就越大,就可以多养活百姓,能拯救更多的百姓,何来有辱斯文之说?何来有辱官员的声望之说?”
    “陛下,臣赞成,人命关天啊臣以为不光要以种番薯的多寡来确定官员的升迁,更要以收获番薯的数量来确定官员是否升迁,只有如此,各地的州县才会下大力气补种番薯,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事,除此之外,再无他法”力挺的官员也不少。
    “启禀陛下,臣反对,即便是补种番薯很重要,难道其他事情就不重要了?朝廷任命的官员,难道就不用做其他事了?陛下如果以番薯多寡来定升迁与否,那对那些在其他方面出色,有突出贡献的官员岂不是不公?”反对的也是有理由的。
    “XXX,你这个老匹夫,如今陕西那边还有什么事比赈灾重要?既然补种番薯能抵抗天灾,能起到赈灾的作用,就值得下大力气去办,陛下都说了要出奇招,难道你想看着陛下百万子民嗷嗷待哺得不到吃食而饿死吗?XXX,你置陛下于何地?你安得什么心?”
    杨改革在龙椅上看得欢乐,如此给力的骂声,杨改革不用猜,也知道是兵部尚书刘延元的,这刘延元自从在那天的群臣大战当中独占鳌头,赢了二百万两的军费之后,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